抗日战争省思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7:10:21

抗日战争省思录

[1241] (2009-09-18)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今天是2009年9月18日,918事变78周年了。面对70多年后仍然歧乱对立的抗战史学,中国人更应该痛切反思。中国抗战史学有三大混乱甚至对立的基本点。一是全面抗战之前,国民政府对日的妥协退让是否“投降主义路线”或者“卖国路线”?二是抗战中,国民党与共产党谁发挥了领导和主力作用?三是战后国民党政府和共产党政府“以德报怨”的对日战略是否对头?本文先说说第一个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一块测试中华民族是否从知识上、心态上、智慧上做好复兴准备的试金石。

  抗日战争的三个长度

  八年抗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在大陆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里,抗日战争的长度是八年。而在国民党的话语里,抗日战争是14年(1931-1945年)。二者的差别在于过去共产党认为1931-1937年国民党没有抗日而是卖国,而国民党认为1931-1937年是为局部抗日阶段。现在大陆史学界和官方一定程度上接受了14年的概念。

  不过关于抗日战争除了抗战、全面抗战这两个长度外,还有一个长度概念——全民抗战。习惯上我们都把全面抗战和全民抗战混同了,起码在时间上视为一致,就是说八年全面抗战等于八年全民抗战。其实不然。中国的全民抗战仅仅存在了四年。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全民抗战正式开始;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抗战结束。为什么说太平洋战争开始标志着全民抗战的结束呢?

  1937-1941年,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亡之秋,迫使内战了10年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如果不团结抗日,中国这个“皮”就不存在了,那共产党、国民党这些“毛”就无处可附了。团结的基础和逻辑就是不抗日会亡国亡党。但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个基础和逻辑。延安和重庆的领袖远远比日本的倭王清醒,他们马上从珍珠港的硝烟中看到了日本必败的历史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激发的并不是抗日的热情,而是激发了如何应对战后国内政治局面的思考。也就是说,这个提前知道了的结论取消了国共团结抗日的基础和逻辑。1941-1945年的中国,抗日已经从关系中国存亡的战略问题变为如何在美军打败日本之前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战术问题,而国共两党谁能在战后控制中国主导局面则上升为战略问题。

  这不是哪个党不爱国的问题,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因应民族危机而产生的政党,孙中山建立同盟会-国民党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陈独秀建立共产党首先不是为了共产主义而是救亡。两党都有强大的民族主义基因,爱国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什么在很多国家可以多党并存,而国共两党一定要你死我活呢?

  回顾历史,人们总喜欢说蒋介石、汪精卫、陈独秀、鲍罗廷等人的历史责任,其实这个悲剧是难以避免的。中国有能力抗日是以北伐战争及其后的统一战争为基础的。为什么1924年孙中山改造之前的同盟会-国民党在与北洋军阀的斗争中每战必败,不堪一击,1924年以后国民党能够摧枯拉朽地消灭北洋军阀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是什么?不是蒋介石领导的好,历史证明蒋本人的军事才能非常不能恭维。原因在于孙中山对国民党的改造,这次改造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全面引进了“布尔什维主义”,在意识形态结构上、组织上、军事领导上等方面与共产党没有两样,而这恰恰是乱世中政党战斗力的来源。

  遗憾的是国民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在迅速改变国内政治局面的同时,也埋下了与共产党势不两立的根由。因为“布尔什维主义”是一个完全排他性的政治体系,以全面彻底控制政权和社会为目的。这样两个实行“布尔什维主义”的党就必然以对方为寇仇了。很多人认为如果当年蒋介石不发动内战,中国的和平和民主就实现了,这完全是一相情愿的看法。看看内战后的大陆和台湾,两党都没有给任何反对势力留下任何空间,这是党的性质决定了的,除非党的性质发生改变(现在的国民党就转性了,因为也没战斗力了)。从这个角度看,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乃是它的“布尔什维克化”程度与共产党差一个数量级。

  历史发展到今天,依然处在高压下的中国(过去的存亡的高压,现在是兴衰的高压),还是没有多党和平竞争的大空间。危机意识下的国家领导集团的战斗力和包容性两个选项中还是选择了前者。

  蒋介石是投降主义吗?

  关于全面抗战前的路线问题,可以从蒋介石本人、抗战准备、“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持久战”发明权这样四个角度来看。

  1、蒋介石是不是爱国者?

  看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袖是否是一个爱国者,关键要看他的作为。许多人都可能慷慨激昂地发表过爱国言论,而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基于立场、事势、策略等也都可能讲些妥协的场面话。但这不是判断一个弱国政治家的标准。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作为。汪精卫投敌了,他过去的慷慨言论都作废了。张自忠为国捐躯,他在北平与日本周旋时的言论都作废了。蒋介石领导八年抗战,直至全胜,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四年多孤军奋战,抗日之决心、意志充分显现,再说他不爱国,中国就没有爱国者了。这里介绍一个历史细节。1935年北平保卫战其间,蒋介石在亲自视察芦沟桥防御工事时更是在日军阵地前匍伏爬行千余米至我方河边堤下考查地形,并命令在永定河我方略高之河岸下构筑反斜面阵地,该处阵地在阻击日军对我军主阵地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蒋介石是否为全面抗战做了准备

  九一八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开始了全面备战。1933年,蒋介石提出了以西南地区为抗战时期根据地的主张,其后利用两年时间,控制了四川的军阀。为了加强战备,蒋介石积极加强军队和军事工业建设,从德国等国引进了大批军火和军工设备,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政府按国防需要把全国分成华北正面、晋绥侧面、东正面、南海区和警备区五大备战功能区,在郑州、开封、徐州、海州和京沪一带设置防御工事,其中,在江浙区的五个防区,十六个阵地上,计划建造2606个工事,至1937年初已建成2264个,豫北分区九个阵地计划建造1353个工事,至1937年初已建成1273个,而上海、杭州、南京三线的工事构筑任务至1937年春全部完成,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速,连日本侵略者也叹为观止。从这些事实看,蒋介石是积极备战的。

  3、蒋介石于1932年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对不对?

  晚清时期中国外战必败一是因为军力存在代差,二是因为没有举国动员的体制。民国前20多年,日本能够步步进逼中国,由山东而东北,由东北而华北,一是从甲午开始确立的对华军事优势,二是利用了中国的军阀割据和混战局面。当时军阀们各有靠山、挟洋自重的局面使国家实质分裂。1928年国民政府仅仅是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其实际控制地区不足三分之一。面对当时局面,是先抗日,还是先建立国家的实质统一是个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蒋看到了日本侵华的决心的同时也看到日本还没有准备好全面侵化的事实,于是决策先安内,先建立国家的实质统一。到西安事变为止,国家统一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民政府有效控制了多数国土和人口,为全民族在统一领导下进行抗战奠定了制度和体制的基础。国共内战仅仅是这场统一运动的一个局部,蒋坚决反共的立场应该反思(这个立场在战后酿成了国家的沧桑之变),但不能因此颠覆对国家统一运动的基本评价。

  4、77事变之前的妥协战略到底对不对?

  蒋介石最大的污点就是918及其后的在华北的退让。大陆史家一致指为“卖国路线”,海外也有不赞同者。那么蒋为什么不在918时候全面抗日?蒋介石自己说:“我们是弱国,要对自己的国家有忠实的估计”。他认为1931年的中国没有抗日的实力,抗日反而会亡国。所以要忍耐,要准备,“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蒋的战略是:一要抗日,二要抗则必胜。所以要争取时间,安内,备战。东北、华北的退让,就是“以空间换时间”大战略的前奏。平心而论,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写的很精彩,但蒋一直以来的战略就是持久战。1937年10月28日蒋介石在苏州淞沪前线召集第三战区师长以上官长会议上讲话说:“在我们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之下,已使敌人受到意外大的打击,在精神上我们实在已打败了举世共弃的倭寇!……当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军人有一分力量,就应为国家作一分的牺牲,以一分牺牲,就要挽回一分国运,再接再厉,坚持到底,就是我所说的,流尽最后一滴血,射尽最后一颗弹,准备最后的牺牲,直到消灭倭寇的侵略,获得最后的胜利为止,才算尽到了我们后死者的责任!”这里“预定的消耗战和持久战的策略”是很明确的。反过来说,如果918时候就全面抗战会怎么样?正规军是肯定抗不住的,从当时国内战力最强大的东北军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许多人批评蒋迷信正规军,不相信人民,不相信游击。意思是没有正规军中国也能嬴。事实会是怎么样呢?首先中国当时要亡国成为殖民地,尽管遍地游击,也改变不了日本全面控制中国的命运。今日伊拉克游击不少吧,能改变国家被占领的格局吗?不要举越战的例子,越战的窍门是美军害怕中国的正规军干预,所以从来没有占领北越。我们倒可以举俩中国的例子。马关条约,台湾割台,人民拼命抵抗了,也游击了,结果50年下来,反抗力量几乎没有了,倒是很多人皇民化了,真心诚意地成为了日本人。50年太久,我们看看东北,日本人占领东北14年,残余东北军、共产党的抗联都抵抗了,游击了,结果到1942年基本凋零殆尽。日本把东北统治得铁桶一般,许多东北人都濒临皇民化了。总之,国家兴亡,一靠实力,二靠智慧,三靠团结。绝对不能仅仅靠意气和愤怒。清流误国,粪青亡国!

  “以德抱怨”错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要求中国人民以德报怨,不要仇恨日本人民。将200战俘和日侨“礼送出境”;反对废除天皇制;反对分割占领日本;反对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蒋说:“发动这场战争的是日本军阀,要求日本人民赔偿战争损失是不公平的。”)1970年代毛ZD、周恩来完全继承了蒋介石的政策和逻辑,政策上以德报怨,大方放弃了对日索赔,理论上坚决“把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日本人民分开”。

  60年后回头看,以德报怨政策完全失败。不仅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疯狂反华,多数日本人民也仇华、蔑化。反华最坚定、参拜靖国神社最积极的小泉一直拥有很高的民意支持,甚至打破的自民党的派系政治左右,而同样鹰派的安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稍微态度一模糊,马上民意就跌的很惨地位岌岌可危。什么原因呢?日本人民不喜欢不反华的领袖!不仅如此日本政府、法院、企业坚决不在任何个案上对中国受害慰安妇、劳工等赔偿,连基本的人道都不讲。

  与此同时,日本对给他们扔俩原子弹、驻军控制的美国是什么态度呢?就是仆人对主子的态度,仰其鼻息。全社会亲美、崇美,在反华的同时巩固日美同盟。

  以德报怨政策为什么失败?

  首先,这是中国领袖把处理国内关系的古老伦理错误移植到对外关系上了。结果是对内你死我活,对外以德报怨。

  其次,这是中国领袖对国家关系的错误认识导致的。中国领袖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种希望是完全虚妄的乡愿。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也很难存在“世世代代友好”的国家。竞争是国际社会的活力,有竞争就有冲突,“世世代代友好”的希望根本违背社会科学的基本逻辑。

  第三,对日本的国民性缺乏深刻认识。日本民族生与忧患、崇拜强者,以德报怨只能被日本人视为软弱。

  今日中国必须放下任何对日本人民整体的幻想,必须放下“世世代代友好”的乡愿,只有采取强硬政策才可能使得日本政府谨慎行事,任何姑息都只能养奸,任何善意都可能被理解为退让,任何退让都只是鼓励对方进一步冒险。不能让北大营事件重演。当年苏联一战就打消了日本侵苏野心,值得学习。

  对日友好,都是日本尊重中国之后的事!

  我们该如何爱国?

  918后,抗日怒潮,遍及全国。9月28日,中央大学学生四千余人,罢课游行,打伤外交部长王正廷,要求对日宣战。到当年12月外地来京请愿学生达七万之众。学生高呼对日绝交、宣战的口号,震动南京!蒋介石为平息群众情绪,接见学生代表,他说:“关于抗日情势,假如本人要想全国国民拥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对日本宣战,全国人民一定称赞我。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反给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国家的命脉断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我要为国家前途打算;要为民族前途着想。不能为个人名誉而使中国灭亡!纵令不致永久灭亡,或者灭亡不过几十年或几百年,还是可以复兴的话。但是如果现在我们有方法可以使国不亡,使中国不致受几十年或几百年亡国痛苦,我们为什么不采用?为什么反而愿意冒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痛苦!”

  半个多世纪以来,蒋介石一直因为拖延与日决战时间被说成是卖国贼,这样的论断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应该当时马上就与日本决战,不惜全军覆灭与日本决战,不如此就是不爱国。按这个标准,张学良肯定是卖国贼,蒋介石肯定是卖国贼。但是如果严格执行这个评判标准,那些当时骂蒋介石的人也可能是卖国贼!否则我们怎么解释全面抗战开始后八路军的“不打硬仗”的策略呢?怎么评价延安整风批评“百团大战”的作为呢?怎么理解“论持久战”的思想呢?

  是否卖国贼,并不取决于是否寸土必争,也不取决于是否一遭侵略就全面宣战。而是取决于是否为捍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而从各个领域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是否在遭逢侵略时刻积极采取有利于战胜敌人的战略与战术,是否把抵抗坚持到底。这三条是对判断一个政治家特别是政治领袖国难时期是否爱国的标准。斯大林符合这样的标准,丘吉尔符合这样的标准,蒋介石也符合这样的标准。

  我们的教育已经把爱国简化为一种“情操”,甚至一种情绪,爱国好象就是一个字——打。面对欺负我们的强权,越快越狠地打过去的越爱国,谈判者、拖延者、媾和者都是不爱国者。按这样的标准,对强占我钓鱼岛的日本应该打,对炸我大使馆的美国应该打,对霸占我领土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应该打,甚至侵吞我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俄国也应该打。事实上,毛没有打,毛是卖国贼吗?邓没有打,邓是卖国贼吗?现在的国策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是否卖国路线?投降主义?

  爱国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情绪或者情操,还应该是一种立足国家民族长远和根本利益的的理性。这种理性需要我们知己知彼,需要我们 “对自己的国家有忠实的估计”(蒋介石语),需要我们清醒考虑一切爱国、救国行为的效果,否则我们都学义和团就好了。

  1938年,日本占领武汉后,在11月8日,蒋介石又发表《中国抗战与国际情势》:“我们一贯的根本方针,就只有持久抗战,抗战到底。所谓抗战到底究竟是怎样讲呢?抗战目的,如何乃能达成?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亦即是说: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现在欧战既起,我们已经获得一个中国问题将随世界问题之解决而解决的基础。”可以说,国共两党采取的“持久消耗”战略,以及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盟的战略,是唯一正确的战略。而蒋介石在欧战全面开始之前就能作出“中日问题要与世界问题同时解决”不能不说是远见卓识。

  70年前,中国伟大的爱国者们领导全民族开始了洗雪百年耻辱的全面抗战,血战八年,全面胜利,一举摘掉了半殖民地的帽子,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奠定了中国此后的国际政治地位。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爱国?是义和团式的爱国、红卫兵式的爱国?还是1937年式的爱国?是口号爱国?还是实力爱国?

  于由 北京《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