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语”叫你了解军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22:10
                                               枕戈夜话军语者——“军语”叫你了解军营

  英国作家尼古拉斯•埃文斯的长篇小说《马语者》风靡世界。埃文斯听得懂马的语言,马也能听得懂埃文斯的语言。

  风有语言,鸟有语言,花有语言,雪有语言,雷有语言,虎有语言,鱼有语言……洪水有语言,沙袋有语言……球王贝利用脚说话,拳王阿里用双拳对话……哑巴说话用手势表达,“鸡毛信”信封上的三根鸡毛,就像*当年签署电报时用的“AAA”是表明特急,一棵“消息树”放倒,那是说日本鬼子来了……计算机的语言像轻音乐一般……所有生灵和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或语言表达方式。人类的语言,尤其是军人的语言,更丰富更复杂,更简洁更直率,更美妙动听,更惊天地泣鬼神……

  军人的术语叫作军语,军人的语言也可叫作军语。

  战争使军语简练、准确、坚决,来不得冗长、模棱两可和半点含糊——它关系到战斗战役甚至战争的胜负。

  军语是一种密码,一般人破译不了。军语是一种方言,是军队中的标准普通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简称《军语》)共有5227条。如果你能读懂它,你就差不多是一名真正的军人。这5千多条军语,每一条都有特定的含意。看似简单的几个字,有些仅两个字,它的内涵深,外延也广。比如“出发线”、“扫荡”、“向敌前进”、“胶着”、“行军长径”、“换乘”、“假阵地”……

  读懂一砖多厚的《军语)的5千多条,只能说差不多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军人的语言都是军语,只有读懂军人的语言才算真正的军人。

  如今,军语已走出军营,跃出战壕。比如“保卫战”,《军语》中的解释是:“保卫重要城市、要塞等战略要地和根据地的防御作战。”有新闻记者和作家就把它用于’98抗洪之中——“九江保卫战”、“哈尔滨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大庆保卫战”……

  看那连队战士叠的军被、打的背包--那是无言的标准的军语。你听那美妙的军语——军号声,在告诉你“熄灯了”。“起床了”,“出操了”,“集合了”,“冲锋了”……

  眼力见儿

  北方方言词汇,但流行范围并不局限于北方。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收入了该词条,注释是:“<方>见机行事的能力:这孩子真有-,看见我扫地,就把簸箕拿过来了。”

  从例句可以看出,这个词在使用时有两个特点:一,有话语权的限制。只有在高位者评价低位者时才能使用,反过来用就大为不敬。比如,就不能这样说:“我们领导真有-,看见我坐下,就把茶杯喘过来了。”在这里,形成说话双方位置高下的因素可以是辈份、资历、官职、财富或者拳头的硬度,等等。二,是个褒义词。但是这种褒义完全是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并不具有客观性。比如,对说话人而言,“这孩子”的“见机行事”显得机敏而善解人意,但在第三者眼里,此举也许是投机取巧地拍马屁呢。因此,当你在生活中听到有人使用这个词时,不妨先假定该词涵义暧昧而有待鉴别。

  在每年新兵下连的时候,这个词在终于熬出资格来的老兵中使用频率较高,被广泛用来鉴定当年新兵的素质状况。如,老兵的脏衣服不动声色地呆在床下的盆中,新兵小张看到了,旋风般地端到水房里去了。不久,小张就得到了老兵们的评价:“有眼力见儿。”这件事的妙处在于,老兵不能吭声,也不能作任何暗示,完全基于当事双方的默契,否则,就无趣得很。【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当然,在一个小张冒出来之后,老兵们就可以在公众场合对小张的行为予以大张旗鼓的肯定,并以此对他日后的进步速度作出乐观的预测,以鼓励更多的小张成长起来,使“有眼力见儿”的行为蔚然成风。

  但,也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

  一盒“金丝猴”香烟一元七角,这在新兵连无人不晓。班长模出五角钱暗中塞给新兵小李,说:“去给我买包猴儿。”小李接过钱,眼珠子一转,拔腿向军人服务社奔去。不一会,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手里仍按着原先的五角,纯洁无辜地望着班长,道:“钱不够。”

  班长怔怔地翻着白眼,却终于没有吭声。

  显然,这是一桩极其没有眼力见儿的事。但是,当事双方达成了另一种默契,也有趣。

  (于是)

  内务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集体生活室内的日常事务,如整理床铺、按规定放置衣物、做清洁卫生等。”显然,内务不仅仅指叠被子。但为什么在军营里大家都这么看呢?这恐怕是因为:一,叠被子是内务活动中惟一的“技术工种”,其目标是将软塌塌的被子塑造成四棱见角、方方正正的“豆腐块”,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二,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豆腐块”成了我军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对解放军战士而言,会叠被子跟会打枪一样重要。因此,叠被子这件事就从内务诸事中脱颖而出,干脆以偏概全地成了内务的代名词。

  老百姓头一回看见“豆腐块”,往往会惊讶不已:“被子怎么会搞成这样子?”疑心重的还要上手捏一捏,以确信它也是由布包着棉花构成的。这时候,他们一般想不到去问:“被子为什么要搞成这样子?”但新兵们会问。当初习整内务的新兵被那条面目可惜的被子整得失掉了新鲜感时,往往会乍着胆子问一句。这时,便是班长们显示口才的时候。口若悬河唾沫乱溅,说的是:叠被子,能养成军人追求整齐划一的良好习惯;叠被子,能培养军人一丝不苟的战斗作风。就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叠被子之意不在叠,而在探索一种形而上的境界。听班长如此一说,新兵们重新打量操练已久的被子,便有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觉。当然,也有个别班长缺乏耐心,不爱答理新兵的提问,只是木着脸一遍遍将人家叠不成形的被子扯散。

  整内务,要害在一个“整”字。据一代代军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水喷、板夹、脚踏、手掐诸法。叠好被子,技巧固然重要,体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付面包一样膨松的新被子。因此,男性比女性有相对的优势。刚入军校的时候,因为手上活儿好,常被请去女学员宿舍辅导。在异性崇拜的目光里,使出浑身解数“整”出一个来,被伊们小心地供奉在桌上,晚上睡觉钻进褥子里不敢去碰。当然,这是最初的情形了。到后来,邀请者与被邀请者均感到,相聚聊天嗑瓜子煮方便面原是第一目的,探讨整内务技术倒在其次了。这一点班长们倒忘了提醒:在特定的条件下,整内务还能整出爱情。

  刺刀见红

  目下,世界多数国家军队装备的步枪仍然保留着刺刀,因此“刺刀见红”这个词并未完全失去现实感。尤其在特种作战部队,刺杀技术仍然实用而有效。

  在陆军时代,刺杀曾被列为步兵“三大技术”之一,另两项分别是射击和投弹。可以做个比较:射击不准、投弹欠远,无非少杀几个敌人而已;刺杀水平稀松,关键时刻却要自身难保。【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刺刀见红的距离为1.5米左右。

  在这个距离,被刺中者的血可以沿着刺刀的血槽喷射到持枪者身上。

  因此,刺杀不仅仅需要技术。

  我军在战争年代的口号是:“要敢于刺刀见红!”一个“敢”字,切中要害。正应了那句老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胆量和勇气也。

  于是,刺刀见红被上升为一种精神。

  在方军所著《我认识的鬼子兵》一书中,老鬼子山田回忆:“……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中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后,八路军就会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但是,他又指出:“八路军在白刃战时开枪,这有损于一个正规军队的形象。”

  很多鬼子提及这一点都挺不服气。

  其实,敢于率先端起刺刀冲到你面前,勇气上并不输你;百忙中抽冷子一枪把你撂倒,智谋上又高你一筹。中国的兵圣孙武早就教导我们:“兵不厌诈。”愚蠢不等于勇敢,虽然有时候蛮像。

  另,一个以虐杀平民、强奸妇女而著称的军队,居然敢提“形象”二字,真是笑话。

  新兵的表妹多

  新战士到部队最先忙得的恐怕莫过于保守秘密了,这秘密不是别的,正是自己的。他们大都刚出校门,刚刚受到我军传统和纪律的约束,这使得他们心中那原本再普通不过的男女关系变得微妙起来。

  他们不能像做学生时那样整天与女孩子在一起。况且在“战士不准与驻地女青年谈恋爱”这一铁的规定下,即使不是恋爱,连队干部也不大会放心这些爱感情用事的新战士。万一会发展到恋爱关系呢?那可怎么向上级交待?于是新兵平生第一次学会了“骗”干部,说是亲妹妹肯定不行,首先姓氏、档案里的记载都对不上号,便说“表妹”,反正这个“表妹”范围广着呢,你也不好查。另一方面,既然是表妹便一定不会是恋爱关系。这首先为自己与女孩儿进一步交往铺好了路,新兵在其中自得其乐。

  事实上,连队干部都是过来人,没有识不破的,只是作为一种理解接受了这种被“欺骗”,尽管新兵并没有欺骗上级的意思。于此,他们便达成了一种默契。不过,干部总还是在暗中观察着情节的发展,生怕会生出什么枝节。【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兵当得老了,便学会了忍受寂寞,“表妹”现象随着训练和学习的加紧也渐渐地淡漠了许多;即使不是这样,他们也不会再用“表妹”去搪塞干部,因为他们已经明白那是骗不了人的。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成熟了,即使有了女朋友,实话实说,干部也会信任的。他们已经走过了一段军旅岁月,知道怎样去对待一个女孩子,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他们都会处理得恰到好处。

  迷糊

  迷糊的解释有多种,在军营中的意思也较笼统。

  曾经,我就很迷糊。

  有一次,在班里下象棋,兴致颇高的排长也来与我们下,转眼间,排长已连赢五六个人了。此时,我凑上来,在众目睽睽之下连赢了排长四盘棋,排长闹了个大红脸,大家都说我“迷糊”。有一日,连里放录像,我坐着椅子离电视最近,而连长刚站在我身旁。班长说:这个兵真迷糊。还有一次,全团正顶着烈日进行施工,团长过来看我们,团长拿出他随身带的水壶,大声说:谁渴,我这儿有水!大家全都说:不渴,不渴。只有我大步上前,接过壶,仰脖就喝。团长拍着我的肩,连说:辛苦了,辛苦了。我却只顾喝水,没有答话。站在一旁的连长瞪着眼:这个兵,真迷糊。

  我还挺迷糊:我没迷糊呀,他们都说我迷糊,什么叫迷糊?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成为一名老兵,办事不再迷糊了。再后来,我当上了班长,面对班里一张张稚嫩的脸,也开始说:这个兵真迷糊!

  靠上去

  战士小张郁郁寡欢地坐在操场一隅吸闷烟。指导员看到了,想:他的对象可能吹了。于是悄悄向小张走近,准备和他谈谈心——描述上述动作的词,叫做“靠上去”。战争年代,我军用手榴弹炸敌碉堡也常用这个词,不知是不是其出处?不过,把思想疙瘩和顽固的碉堡相类比,似乎也说得过去。现在,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式文牍中,这个词已不仅表示动作,还引申出放下架子、从感情上贴近的意思。

  70年代,有解放军“三大怪”的说法:“帽子吹起来晒,被子不分里和外,两个男人谈恋爱。”最后一怪,说的便是这一情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导员和小张促膝长谈温情脉脉,最后双双喜悦地依偎着走向营房的灯光:这是我军所有官兵都曾经历并感到温馨的镜头。

  但它无法像雷锋故事那样跨越国界走进西点军校。在美军,这个镜头还有别的说道。

  (小武)

  新兵下连,老兵过年

  过年通常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新兵分到连队,老兵高兴得过年似的,因为有了新的力量来接替劳动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在什么地方,都有一种好逸恶劳的心理,虽然是劳动创造了一切。

  我们部队的传统里有一个衡量新兵的标准,就是以工作勤快的程度把新兵划为好与不好两类。这个最简单的标准其实也最具有现实性:不爱劳动的人,思想中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如果新兵不想让别人认为他有思想问题,就必须勤快起来,见老兵打水,你要抢着去打;见老兵扫地,你要抢着去扫;见老兵擦玻璃,你要抢着去擦。总之,无论干什么活,都是一个抢字。什么都抢过来,老兵没活干,相当于过年了。【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对老兵、新兵该如何过年,有人曾分四种情形作过分析:一,新兵下连,老兵过年。活都让新兵干了,会让新兵感到不平等。二,新兵下连,一起过年。一到连队就与老兵平起平坐,绝对会演变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的局面。三,新兵下连,都不过年。大家都抢着干,不停地抢下去,等于谁都没有过年的机会。四,新兵下连,新兵过年。一下连就过年,容易被温柔富贵所迷惑,从此失去斗志。

  几种情形,均是利弊各存。我们不如换个角度,以我们自己的从军经历来说。当过新兵都有体会:下连后,无论感情多复杂,但都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好好干,当个好兵。为了当个好兵,就不停地工作,再懒,再不想干,也要干。无形中,便培养出一种勤劳的习惯,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反正,干活时脏、累、苦都不怕了,这一点,怕是当兵的人最明显的优点。所以,“新兵下连,老兵过年”除了本身的现实意义之外,又有了哲学上的意义:人在没有形成勤劳美德的时候应该有一个对立面,这如同动物世界中的情形,动物的进化是随着对立面的强大而加速的。

  冒泡

  冒泡,按常人理解无非是指水中的气体浮出水面的动态过程而已,在实际运用中绝非这么简单:试想,一个水泡从水中不知不觉地浮出,自然要打破水面的平静。因此在军营,这个词常常被赋予“出了点儿小情况”、“捅了个小娄子”之类的贬义,属于善意的讥讽吧。

  可能,每个兵刚入伍时都有“冒泡”的经历:新兵连紧急集合穿反了裤子蹬错了鞋,队列会操转错了方向,打靶剃了“光头”之类,都属于“冒泡”范畴。我第一次听到“冒泡”一词是在新兵刚下连时,连队组织队列会操,全班人员个个摩拳擦掌,都想让“队列标兵班”的流动红旗常驻我们班。当时全班就我一个新兵,大家都围着给我“打气”。老兵何高兴地说:“只要你小子不‘冒泡’,这流动红旗就稳挂我们班了。”副班长也自豪地说:“我们班可一直是队列标兵班。”……我的心“怦怦”地直跳。轮到我们在上场了,只见班长口令清晰、声音洪亮地带着全班走向了示范场地,整队报告干脆利落。“第一个内容,立正稍息。”全班配合动作整齐协调。我有些欣欣然,心想这次会操拿第一不会有问题了。“第二个内容,停止间转法。向左——转!”我习惯性地向右转去,卡壳了!明明自己——咳,竟和老兵何来了个“面对面”!

  “冒泡!”老兵何忿忿地小声嘟哝。我顿时觉得脸红脖子粗,本能地大声喊了句“报告”,班长让我恢复了正常的姿态。也邪门,之后的动作一气呵成,班长的每一句口令我都听得清清楚楚……会操一结束,我便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抹“金豆豆”:是呀,关键时候谁让自己“冒泡”,把“队列标兵班”的牌子都砸了……正啜泣间,忽然感觉一只温暖的手搭在了我的肩上,是班长!我无地自容,做好了迎接“暴风骤雨”的准备。不承想班长反倒劝起我来:“没什么,今后会报时不要太紧张了,刚才连队干部还表扬你队列纪律严肃呢……”

  流动红旗最终还是“流”走了,听说因此班长还批评老兵何不该关键时候“冒泡”伤新战士的自尊心云云。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惭愧之余更体会到了关键时候“冒泡”的危害,从那以后无论干什么工作我都告诫自己要头脑特别清醒、特别冷静,“冒泡”的事也很少发生。论心里话,我也很感激我那位山东籍的老班长,是他让我从“冒泡”事件中振作起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始了自己的从军之路。【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新兵信多,老兵病多

  刚入伍时就是爱写信,主要是想家,其次是初入军营觉得啥都新鲜,总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家人,讲给亲朋好友听,什么饭前要唱歌,进门要报告,上厕所还要请假等等,事无巨细,无所不谈。当然,挨批、哭鼻子的事绝对不会提,训练艰苦、生活条件差,也很少说,那不是军营男子汉所为。在新兵连,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从训练场上回来,这时若能收到一封家信,比吃兴奋剂还管用,绝对是大呼小叫,激动无比。按照惯例,谁发的信多,收到的信也就多,战友之间经常比,多者荣光,少者沮丧。甚至还有纪录,诸如某某一天最多收到几封信,一周共收到几封信等等。幸亏义务兵享受免费邮寄信件的待遇,否则,几十元的津贴费一定会出现“赤字”。也有写得多,收得少的。我当新兵时,同班一位战友,山东人,经常写信,却很少收到信。原来,他是在追一女同学,可那一位不怎么喜欢我战友。但我战友有韧劲,采取“信海”战术,发挥文字特长。嘿!你还别说,经过近一年的“信”火燎原,那女同学硬是让我战友给“俘虏”了。第二年,形势急转直下,我战友很少写信了,却隔三差五收到粉红色的信笺。后者来,班里的同志都说这小子既可爱,又可耐(有耐心)。

  新兵信多,原因简单;老兵病多,情况可就复杂了,得具体分析。当过兵的都有体验,头两年训练场上嗷嗷叫不觉得,随着兵龄增加,身上这样或那样的病症就自觉不自觉地“露”了出来。例如,汽车兵千里奔袭,风餐露宿,大多有胃炎;坑道兵常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作业,几乎都有关节炎;那些驻守在雪域高原、边防海岛的官兵就更不用说了。可是,下面两种老兵“病”多的缘由,值得注意:有些老兵入伍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便开始闹情绪,小病大养,无病呻吟,不是压床板,就是泡病号;还有一些老兵退伍前,摆老资格,自认为要走的人了,该休养休养,于是总以身体不适为由,借故不出勤,不训练,倚老卖老,没病装病。这两种“病”都是毛病。

  这几年的新兵,尤其是城镇兵,大多数家中都安装了电话,写家信往往被打电话取代。许多家长向部队反映,一年半载收不到孩子几封信,真可谓家书抵万金。部队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医疗设备逐步改善,再加上军队训练日趋科学化,老兵病多的现状也得到了有效遏制。现如今,“新兵信多,老兵病多”说的人少了,讲“新兵电话多,老兵想法多”(特别是新的《士兵服役条例》颁布后)渐渐流行了。看来,军营流行语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军队的发展在变化。

  掉链子

  链子的作用如何,骑过自行车的人都有体会。军营中的“掉链子”是指在重要的场合、关键的时刻没发挥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训练、竞赛、重大活动进行前,“要拿出最高水平,千万不能掉链子”这句话出现的频率极高,它是鼓舞士气的最常用也最形象的一句话。战士们也用它给自己打气:“说啥也不能掉链子。”毕竟,关键时刻掉链子,没有重新紧上的机会。

  军营是一个荣誉感极强的集体,大到军、师、旅、团,小到营、连、排、班,谁也不想因自己掉链子而影响成绩。一旦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这次掉链子就会常常敲响警钟,这是掉链子的一点作用。不过链子不能常掉,掉的次数一多,劲头一松,士气一低,就会被大部队落下。

  生活中说“掉链子”,极具幽默情趣。某连一排长办事干练,工作常受表扬,找对象却屡受挫折。一日,别人又给介绍一位,打扮一番兴高采烈前去。至太阳落山回到连队,同志们围上去询问:“排长怎么样?”“排长,漂亮不?”……排长微微一笑:“嗨,又掉把链子。”一句掉链子,排长的愁飘散了,大伙儿也乐了。【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军营俚语集注

  (六则)

  [靠码头]流行于海军舰艇部队。原义为舰艇结束海上航行后入港,引申义为船员与亲人团聚。船靠码头,人也靠了码头。在水兵眼里,码头泛指一切温暖而可靠的东西,情人的怀抱是其一。例句:返航后你们都靠码头了,我光棍一条,还得一个人漂着。

  [空公粮]指晕船后呕吐。流行于海军舰艇部队。当兵的吃的是公粮,吐出来的恐怕不能算了,况且吐到最后往往是胆汁。例句:昨天风浪大,你在船上没交公粮吧?

  [剃光头]指打靶时子弹全部脱靶,多发生在初习射击的新兵身上;计成绩时写一个大大的“O”,与新兵常剃的光头相映成趣。例句:你小子这次打靶剃光头,又拖了全班的后腿。

  [单语]指脱离集体单独行动。部队强调步调一致的集体动作,单溜当然不行。爱单溜者,通常兼有散漫和自主能力强两个特点,如果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兴许能培养出孤胆英雄,如《烈火金刚》中的肖飞。例句:这次到市里参加共建活动,要集体行动,谁也不许单溜。

  [挂花]也作挂彩。该词在我军流行了70多年,指在战斗中负伤。把流血的伤口当成褒奖的红花,这是被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所支撑的伟大想像。例句:在打孟良崮时,我的小腿被子弹咬了一口,挂花了。

  [光荣]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指在战斗中牺牲。当“挂花’很重时,伟大的想像有时会推演到这种境地。“英雄赴死如返乡”,挂花可比衣锦,衣锦还乡,当然荣耀。例句:我要是在这次战斗中光荣了,请你替我交一下党费。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在上报的材料中,还是一句誓言;在当事人的感喟中,这是一句带几分宿命色彩的自嘲。但是,它从来也不曾成为一句牢骚。

  当年,古华正茂的去年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告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科研单位,钻进戈壁大漠搞“两弹一星”。几十年弹指一挥,大国有了长剑,“铸剑人”却青丝变成白发。坚信”祖国不会忘记”,自己献青春、献终身倒也罢了,生在大漠上的儿女们忽地长大成人,也别无选择地成了大漠“户口”,大漠里教育条件差,父母两个大学生培养不出一个大学生,只能忍看儿女们在比自己低的起点上进行生存的选择。

  那些年,为安排基地军人子女就上颇令高层伤脑筋:大漠里无过招工。一年年降格以求地让这些孩子当兵提干,且不说是否在搞“特殊政策”,首先天在自毁这支以高素质人才为中坚的科研部队的发展前途啊!

  终于,有关决策者痛下决心,斥资在内地南方某城市办起一所重点中学,招收偏远基地军人子女就读。尽管这意味着孩子一上中学就得离家千里去求学,还是让做父母的宽慰地长舒了一口气。

  奉献者的基本心态是一辈子怕欠人,当然也不愿欠孩子。【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杀

  军人在练习刺杀时,杀声如炮弹出膛,力量之威、气势之雄在练兵场上空激荡。

  许多部队在训练结束时,指挥员解散令下,兵们似虎豹之敏捷跃开,同时狮吼一声:“杀!”

  据说这杀的背后,有一个故事:

  那是在战争年代,一支部队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攻占一极有战略意义的阵地。硝烟散去,指挥员下达解散口令后,疲惫的军人头枕焦土呼呼大睡。

  不料,又一股敌人反扑上来,我军猝不及防。后果是,战斗悲壮惨烈,伤亡无数。幸好另一支部队及时增援,避免了全军覆没丢失阵地的惨痛。

  事后,这支部队在总结战斗时得出:部队解散,军人的警惕性不能松,斗志不能丢,气势不能散。为了警示一代又一代的军人,这支部队从这之后每次解散时,都要求军人高喊:杀!

  生活在和平年代,军人经受着另一种意义上的严峻考验。和平的生活,有时是一块石头,会在不知不觉中磨平军人斗志,磨钝军人的嗅觉,是对军人精神的一种阉割。精神被阉割的军人是无法在战场上抖起雄风的。

  如若这样,军人丢失的将不仅仅是一块阵地。

  喊一声杀,已从记住惨痛上升为一种理念。这雄浑刚健的杀声,是和平时期军人保持时刻准备着冲锋的姿势而发出的长啸。

  某(姓)排

  军营里最多的军官就是排长,“某(姓)排”是官兵们依姓氏对某排长的称呼。例如,排长姓王,就称其为“王排”;排长姓张就称其为“张排”;排长姓牛,自然就称其为“牛排”,等等。

  排长是级别最低的军官,“一杠一豆”是排长的标志。不论干何种工作的,同志们一见肩扛“一杠一豆”的自然就称排长,熟悉的人一见就叫“某排”。“一杠两豆”是副连长的标志,其中也有不少排长,若有人泛称一声“连长”,“一杠两豆”的排长听了也会偷偷乐上一把。“一杠三豆”的排长就凤毛麟角了,大多是行政正排而其他级别较高;这样的排长若再不被提拔,不等戴稳第三颗“豆”,就该向后转(转业)了。

  排长职低权小,却令人羡慕。年龄大一点、级别高一点的会说:“你们年轻,好好干有前途。”战士们会说:“排长真行,这么年轻就当了军官,将来肯定有好发展。”排长很乐意听这样的话,不过内心倒是渴望尽快升迁的。

  称“某排”亲切随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排长是“五同”干部,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工作、同娱乐,身边带的是战士,心里想的是战士,一天到晚搅在一起的是战士。有对象的排长,还多了“一同”--对象的玉照、信笺上的甜言蜜语得同大家一同分享。因此,排长成了密切官兵关系的前沿军官。21世纪的军营是他们的天地,将来升起的将星,肯定有今天的“某排”。【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新兵蛋子

  虽说“新兵蛋子”有点骂人的味道,但它在军营中的流行程度绝不亚于其他的词汇。如果说当新兵是每个军人的“必由之路”,那么,“新兵蛋子”这个称呼,也自然成了“必喊之名”。

  “新兵蛋子”像民间故事一样难寻其出处。不过,这一称呼绝对是老兵们发明创造的,新兵绝不会自己叫自己“新兵蛋子”。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我个人认为与以前新兵一到部队便剃光头有直接的联系。

  每年入伍体检、政审结束,入伍名单基本确定后,接兵干部便开始一个挨一个地敲打“准新兵蛋子”:“出发前把这头发给我理短些!”口气生硬而又坚决。新兵谁也不敢多说话,然后老老实实去理发。地方理发信不像军营里理发那样“大刀阔斧”,有的理了好几次才合格。新兵一到部队,便光彩照人,很是刺眼。小时候谁剃了光头,大家会开玩笑说和两百瓦灯泡差不多,而这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光头不知能抵多少瓦。大家都是光头,也不觉得别扭,你摸摸我的头,我摸摸你的头,挺有意思。

  和“新兵蛋子”这个称呼一样,新兵剃光头心里怎么也不会很舒服,无论是寒风刺骨,还是烈日炎炎,一律光头对待,也真有些“酷”。新兵做梦都盼着像老兵那样留些头发,早日脱去“新兵蛋子”的帽子。后来,新兵到部队不用理光头了,可这“新兵蛋子”的称呼仍被继续着。反正新兵和老兵不一样,是不是“新兵蛋子”,老兵一看就明白。

  这个词常被使用于老兵训新兵的时候:“新兵蛋子,才穿了几个军用裤头!”也有兵龄长的也这样训兵龄短的。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句玩笑,以区分兵龄长短,显示一下“辈份”,这与老兵训新兵还不太一样。

  兵头将尾

  兵头将尾是指连队里的班长,起源于何时何处,无处考证。我当战士时,就听到这个说法了,当时一听,还惊讶了一下,心想,小小一个班长,能当兵的头,能在将军的尾巴上晃悠,凭什么?

  后来,有人给我解释,说班长有“兵头将尾”之说的道理如下:一是班长是战士中最大的官但又不是军官,所以称为兵头;二是每一个将军都先从班长的位置上成长起来的,所以称为将尾。这一说法有合理之处,我接受了。但到我兵当久了时,我又发现兵头将尾还远不止上面的意思。举个例子吧,我在特务连时遇到一位班长,为了能当好班长,他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下所有关于我们的事情,大到我们的理想和追求,小到我们的扣子掉了或鞋带是不是打的蝴蝶结。开始的时候,我真觉得他婆婆妈妈;但到开班务时,他的小本本派上用场了,每一句话都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要害,躲都躲不开。当然,这还不止是让我们服气他的理由:他是班长,他的军事素质得比我们好,政治觉悟得比我们高,作风得比我们优良,完成任务他得先冲,总之,他什么都要高我们一筹。还有一点,每个班都有独立执行任务的责任,这可是考验班长的时候,八个人的命运差不多就在他手上了,是凯旋还是失败,就看他一句话或一个手势,这与将军又有何差别。有许多退伍了的班长,在找工作时,他一定会说自己当过班长,不管别人在不在乎,他自己是很看重的。

  所以,我就想,“兵头将尾”该是对班长的奖励,一个军功章之外的奖励,不会在条令上出现,也不会记入档案,但每一个当过兵的人都会永远记得,在由兵而将的军旅之途上,是谁在日夜不停地以一种路标的形式出现。【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老乡

  在军营内,一笔一划的乡情写就了“老乡”一词。

  我和中学的一位同学,在校时因为一次足球比赛起了纷争,最终导致关系僵化成了佰路人。然而当我们登上同一辆火车向同一个军营进发时,随着离家乡愈远离军营愈近,我们之间的坚冰在慢慢地融化。等进了新兵连的营门,彼此相视一笑,以往的一切不快便烟消云散。一周下来,我俩成了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的好兄弟。

  老乡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兵与兵之间,官与兵之间,官与官之间,一旦是老乡,就没有什么井水河水之分了。自然,“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走进营门,觅寻老乡,是大多数兵的必修课,竖着耳朵尖着脑袋对上上下下的干部战士接个儿侦察过滤,正宗的没有,凑凑合合沾上一点边的也成。遇见了老乡,如同在茫茫沙漠中望到了一棵绿树,眼中现出光芒,旋即放弃那别别扭扭的地方普通话,满嘴吐冒浓郁正宗的家乡话。

  “谁谁和咱是老乡。”这话中当然有强调感情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表明彼此间的关系,这关系经常会转化为手中的一张牌,一张可使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王牌。

  某兵摊上了入党、立功、当骨干的好事了,你说某兵和某干部是老乡,味儿就全变了,个中的玄机尽人皆知。这时,老乡成了一个极为敏感的词儿,常常是放弃原则、拉关系走后门的招牌。

  如此一来,某些干部遇到一些与老乡有关系的事儿,就会头皮发麻脑袋发胀心跳加快。某老乡犯事了,不处理难以服众,处理了又伤老乡感情。某老乡各方面表现上来,群众基础也不错,有了入党与骨干的名额,因为是老乡,左思右想定夺不了。即便大伙儿没有一张反对票,心里还是有点发虚。

  人的情感不是纯净水,浮游其中的杂质有时还不少。“老乡老乡,背后一枪”,有人利用老乡关系的障眼法,做点背后放黑枪的动作,在这团体中也弹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倒应了作家朱苏进的一句话:最优美的最危险。

  拉歌

  拉歌这词在部队绝对享有专利权。

  地方上有唱歌、对歌,但绝没拉歌这一说。

  逢到师里放电影或集会什么的,兵们都很喜欢。因为这天的伙食一定会有红烧肉,尽你吃,完了连长还笑咪咪问你:

  “够不够?”--干嘛,吃好了有劲拉歌。

  拉歌并非比赛,却胜似比赛。比谁的力量大谁的士气高谁的精神旺,比下去的叫“塌台”,谁都不想“塌台”。每逢这时,大礼堂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师长在台上背手而立,一声“开始”势如破竹,营与营、团与团之间就亮开了歌喉。

  这边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那边应:“团结就是力量……”

  一浪高过一浪,大有排山倒海之势。

  拉歌有许多讲究,要“拉”出花样与趣味性,就少不了“叫阵”。好的叫阵者——也就是拉歌员,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通信营的拉歌员是一个四川辣妹,因为她长得白净而娇小,我们都喊”小白菜”。“小白菜”戴着帽子扎上皮带往队列前一站,英姿飒爽。“小白菜”头一次拉歌就在我们师里声威大震,让男兵们对地刮目相看。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侦察连的一位拉歌员。此人五大三粗,拉起歌来声嘶力竭、厉害无比。有一次他“拉”得起劲,一步蹿到台上朝对方叫阵,一使劲把皮带都挣断了。以后见了他我们就笑他有“皮带功”。

  还有一次,本来是开预防事故大会的,那天的拉歌场面异常火爆,师首长也跟着唱得激动不已,拉歌拉了一个小时,礼堂的墙壁都要被我们的歌声震裂了。末了,师长喘了一口气,看看表一挥胳膊说:

  “下面,散——会!”

  那是让我至今难忘的一次开会。

  是

  内务条令规定:军人在接受上级命令时,要答“是”。一个简单的“是”字,就是军人高度服从意识的集中体现。

  初到部队的新兵,如果说学到的第一课是听到首长喊自己的名字时要答“到”的话,那么第二课就是接受首长的命令后要答“是”。

  然而,“是”似乎在新兵中听到的更多一些,老兵往往只在队列训练、集会等正规、集体场合才肯说出这个“是”字。兵当老了,往往就将这个“是”字做出了许多变通。比如,有的用“行”来代替,有的用“好”来代替,还有的用“知道了”、“我知道”、“可以”、“好吧”等来回答比自己职务高一点点的“上级”的工作安排。其实,所有这些替代语,所表达的意思与“是”在执行结果上是基本一致的,但却有着更丰富的心理内容;没有把兵当到那一步、那一种特定的兵龄与职务的人,是无法体味出其中复杂而微妙的内心反应的。

  当然,这种种变通也只适用于比自己职务高一点点的“上级”,或者说是在老兵心目中不算什么上级的上级。

  如果是老兵心目中真正的上级,老兵们还是能够瞪起眼来答“是”没商量的。

  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

  打油诗写得好了,同样能传达出诗的意境。请看画面:白天,兵们无精打采的瞳仁里形影相吊;夜晚,又将茫然的心绪寄向无边的星空。举目是惆怅,低头是无聊,情景交织,对寂寞情怀作了一种卡通式的传神写照。【更多精彩,尽在★军事第一播报★http://jsdybb.netsh.com.cn

  这个句子一经问世,便高频率地出现在部队文化工作的经验材料中,一般用在开头部分铺垫过去文化生活的单调与枯燥,为后面通过努力创造出的“丰富”与“活跃”作对比。

  有一年,某总部单位举行文化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台上介绍典型经验的三支部队的材料中均有这一句。三支部队,分别来自高原、戈壁和草原。会下,总部机关的同志调笑:“也难怪,你们那里空气没有污染,星星亮,要是在北京就数不成了。”

  虽是一句玩笑,不经意间却勾起了人记忆中埋藏最久的一幅图画:

  童年仲夏夜,依偎在奶奶温馨的怀中,听着蛐虫神秘的鸣唱,透过老枣树疏影横斜的枝丫,去数碧蓝夜空中那眨巴着眼睛的星星……

  然而,曾几何时,这样的情景已经难再。岁月沧桑,即便都市里空气的清晰度允许,那份浮躁缭乱的成年心态已不适宜于举首。

  由此来看,能在从军戍边的有限岁月重温一番童年的星梦和清澈心境,也许并不是多么难耐的事呢。

  谁说的,寂寞,是思想者的伴侣;孤独,是成熟者的朋友。

  看来,只剩下前半句显得缺乏诗意了。不过,如果白天相看的兵分别是男兵和女兵,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