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身体 还有什么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16:37
图为小若未化妆的视濒照片

  除了身体还有什么资源

——关于少女寻求包养的若干质疑

  一、帮助一个17岁的少女找到包养的人——这人是什么出发点、什么立场?

  17岁的女学生小若在网上向商业精英发出信息寻求包养,要求每月2万元的包养费。她首先向一个叫李捷的商业人士发出信息。两人都被请上了一档电视节目。参与节目的嘉宾对小若寻求包养有两种态度:支持和反对。支持者认为这是小若的选择,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反对者认为小若此举不可思议,不应该得到支持。

  出场的嘉宾和观众以及当事人之间争论不休。有趣的是,在自家接待了小若而且打算帮助小若找到包养者的李捷和小若在现场居然彼此没有任何对话,一副结怨结仇的状态,让人怀疑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李捷说,他先劝小若好好学习来的,但看小若自己态度很坚决,他就打算帮她,本来要帮小若做处女鉴定,然后给她发一个他所在的公司的处女鉴定书,但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医院没给小若做处女鉴定。做处女鉴定的原因是,如果她是,她被包的价码会更高,他是帮她争取利益。

  至此,我很好奇李捷到底是“哪片林子的鸟”。他到底是标榜自己是爱帮助别人的人,还是拉皮条的,还是脑子有问题?我的这些问题在节目现场没有答复。不知道是不是李捷穿得西服革履的形象或者是所谓月球大使馆CEO的身份淡化了人们该对他产生的质疑和攻击。只有小若,对李捷表示了极大的不屑和反感,甚至节目安排他们坐在并排后,小若又以“他身上香水味儿太浓“为理由要坐离李捷远点的地方。

  当主持人问小若李捷的说法是不是事实时,小若不屑地说,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吧。“说什么就是什么”——据我感觉,这是一个半大不大的孩子对成人用技巧自圆其说时的无奈反抗。一个号称要帮助小若的人,后来小若和他如此仇对,期间必然发生了什么。但是节目里没做这个问题的深入,或是有什么顾忌。但是,帮助一个17岁的少女找到包养的人——这人是什么出发点、什么立场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二、是不是我们曾经的话语环境给她暗示她是值得同情的?同情就可以弱化她寻求包养的道德是非?

  小若说,她找人包养的前提是对方没有婚姻;而李捷说她当初说就是找有妇之夫。关于包养,人们先入为主的观点是,有妇之夫因为情欲而拿钱圈定某女子,两人是以身体为媒介的金钱关系。而小若说要找人包养,却是对方没有婚姻背景。如果她和对方都是单身,那可以谈恋爱之名进行交往,情感交往或者是情感交往配以金钱交往啊。据小若所言,她对包养的概念本来是陌生的,只是上初中二年级时,她的一个穿金戴银开小车上下班的老师跟她说,她是被包养的,一个月有3万多块钱。小若那时才知道包养的概念。很奇怪的是,如果小若说的是实话,那小若所在是什么学校会有这样“开放”的老师,该老师和学生谈自己被包养的事情又是什么用意?据小若后来讲,该老师后来被甩了,还打电话告诉她。小若自己也想尝试被甩的滋味。

  小若也许以为,被甩也是很刺激很有趣的事儿。那又是什么环境让小若有这样“另类”的自虐心理呢?她的认知能力怎样?对周遭人或物的判断能力怎样?按她所说,她父亲在她很小就离开她和妈妈跟另一个女人跑了,而妈妈又找了一个,她现在有个两岁的弟弟——这些,是小若寻求被包等待被甩被虐的理由吗?小若讲自己的故事(真假还不知道)其用意是什么?是不是我们曾经的话语环境给她暗示她是值得同情的?同情就可以弱化她寻求包养的道德是非?

  三、一个17岁的女孩,对生活的自我选择范畴是宽泛到无限吗?

  支持小若的一方说,小若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支持者还不少,至少在现场看是这样的。不过或许,要求参加节目者里本来就有很多好事之徒。所以以出席节目者来做小若寻求包养行为支持者或反对者的概率统计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一个性学社会工作的支持者说,选择生活方式的底线是法律,如果小若没触犯法律,那别人就没理由指责和针砭她的寻求包养的生活选择。对此,我的疑问是,如果小若是他的孩子,他的才17岁的孩子,他是否会如此宽容地去支持所谓孩子权利下的选择?他很清楚选择这条路的理由和前景。置身事外时,他可以有种宽容,一种社会工作者理论上的宽容,实际上也是事不关己的宽容。

  我们的社会现在是有了太多的宽容。无原则的宽容实际上也是对自我求全的安慰和对他人疵点的纵容。

  我们还不能忽视小若的年纪。一个17岁的女孩,对生活的自我选择范畴是宽泛到无限吗?甚至包括寄养在一个男人的月供两万之下?

  支持小若的人还声言社会的发展需要舆论环境支持敢于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人。说这话的人真是疯了,小若寻求包养,是吃螃蟹的先驱者吗?既没创意也没新意!提到社会发展的层面,实在是扯虎皮做大旗。

  四、小若寻求包养的本质到底在哪里?

小若寻求包养的本质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任何一个被包养的女人的心理症结在哪里?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不劳而获。或许,现在“不劳而获”的思想太深入很多人心了,所以支持小若者中不少人是因为小若暗合了他自己对“不劳而获”的期许和向往。

 

  可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即便现时白吃,将来也会有账单寄来。这些基础的生存道理不必谁以道德之名来声援的。所以,抱着慢怠或怀疑道德之名来还击反对小若寻求包养的声音也是文不对题的。

  主持人问小若,一个月要两万块钱的用处,小若说喜欢服装设计,想将来到国外学习。

  现场就有一个比较搞笑的女人,举着话筒问大家,请还有梦想的人举手(有几个捧场的人举手),请还在为实现梦想努力的人举手。然后,这女人居然说,小若有梦想,现在还为自己的梦想努力。

  如此,小若寻求包养的行为里至少还有可以嘉奖的成分了?——她有梦想!可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实现梦想的途径是什么?走捷径不是坏事,可是梦想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你在实现它的途中流了汗水收获了甜美。

  主持人问小若,如果有一天你做服装设计师成名了,有人问起你,你当年有被包养的历史,你做何感想?小若说,说就说吧,那有什么啊?

  包养真是个不褒不贬的中性动词了吗?包养,一个月给她两万元,她出卖身体——包养和豢养的距离和区别大吗?

  豢养一个女人,本质是放大了男人欲望里的动物性。动物是不打算玩儿人的,除非人也颓落到同样的级别。

  那个支持小若的性学社会工作者也说,其实包养有什么,谁不是在被包养,你工作,是被老板包养,我此刻在做节目,等于被电视台包养,我们都是处在被包养的角色中。

  这家伙偷换概念的本事是有的。如果按照那个性学工作者的逻辑,其实出生和死亡都是一回事,不都是生命体的极致动态吗?

  感觉上,像小若这样的“莽撞少年”,其实是某些所谓社会工作者实验室笼子里的小白鼠——倒霉的是小白鼠,玩儿结论的是他。

  女人,被包养或被豢养的女人,灵魂无处安置,还谈什么梦想?梦想的美好是给灵魂盛放的人准备的。因为小若的一句现买现卖的“我想做设计师”,就谈起她寻求包养因为有梦想?我真怀疑那个说到梦想的女子脑子暂时坏掉了。

  小若想做设计师?她为此做了什么准备?她有几分这方面的才能?这些都没有被现场的人关注。我们可以英雄不问出处,但是红粉赠佳人,宝刀送英雄,你既无红粉又无宝刀,只有没开垦的青春,就可以最后胜算吗?青春当然宝贵,处女也许也让有处女情结的男人心动。但是一切器官都是拴系在头脑之下的。除了身体,你还有什么资源?这是一个无论支持或反对者都应该给小若的点醒。

  勇气到底是什么?

  现场有不少女观众为小若的出场鼓掌。主持人问她们的掌声为何,她们说为小若的勇气,一副很欣赏的样子。

  勇气到底是什么?是破罐子破摔的沉沦,是变故发生时的承担,还是努力付出努力收获的韧性?

  看了好几期类似征婚要求对方现今流至少500万的人物访谈节目,只要当事人一出场就能获得喝彩,因为“勇敢”。是不是现在的女子自身有另一种羁绊,所以对他人的出位有种不加剖析的鉴赏乐趣。可是,这真是对“勇敢”的误读和错爱。莽撞、取巧,都不是勇气的近义。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