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中国最富裕村的震撼场景(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7:02:12

实拍中国最富裕村的震撼场景(图)

时间:01-23  来源:搜狐博客  评论共0条

核心提示: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一)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这座庞大的村庄之城的老大哥,这一张照片,他正在给外地来的旅游团讲述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悟。83岁了,还是很有精神。

 (二)老书记和他的天下第一村。(三)村庄里的伟人像

 (四)龙,在村庄里是最醒目的景观之一。

 (五)各个地方送来的贺礼,石兽,密集的排列在路边。

(六)巨塔,这是村庄之城的下一个标志。前景的建筑就是曾经和现在的标志,金塔群。

(七)华西村里的别墅群。这些统一式样的农民住所,一度让国人感到不可思议,财富在这里膨胀。

(八)集体主义经济一直史华西村高高举起的大旗。

 

(九)村里有座龙砂山,山上有座天安门,还有长城,以及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当然都是仿品。

(十)幸福在园子里。

(十一)村庄核心地带的金塔主塔,以及仿制的南京长江大桥。

 

在建的摩天大楼挺立于华西中心村的西南角。

别墅群簇拥下的华西金塔,它曾经是华西村的第一高度。

并村计划为华西村的发展空间扩张了广度。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刘薇

一座328米的高楼将挺立在华西村的土地上。目前,这座高度在中国排名第8,被称作“空中华西村”的摩天大楼正在紧张建设中,60层主楼已经封顶。

按计划,20年前就已经住进别墅的华西村民们,即将完成居住质量的又一次提升——住进五星级的摩天大楼。然而,在这座摩天大楼不断增高的过程中,争议声四起——不切实际?面子工程?拉大“大华西”中心村和周边村的差距?

华西村究竟要干什么?

空中华西村

“我们要建一个空中华西村1吴仁宝说。

吴仁宝,前任华西村老书记。他并不张扬的声调里,显示出不可动摇的自信:“花20多个亿建一座楼,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

从2007年8月8日打下第一根桩至今,华西摩天大楼的工期正在按照筹备办公室墙上的进度表稳步推进。施工24小时不间断进行,每天至少有1000人奋战在摩天楼的建设现常按计划,大楼必须在明年6月试运行,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深圳帝王大厦的建造者,创造过“深圳速度”的中建二局,以10.6亿的要价成为摩天楼的承建方。玻璃外墙、水暖装修等工程,也被分包给同样在业界享有声誉的公司。

目前,摩天大楼初见规模——60层高的主楼已经封顶,三足鼎立,托起一个巨大的球体,5个空中花园,联通三足。

这个设计方案,最终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胜出,缘于它的良好寓意——“华西明珠”的未来坚定稳固。墨绿色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显示着现代气息,5个空中花园的“金木水火土”风格又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吴仁宝向来提倡华西村的建筑美学是土洋结合,他笑称这是为了应付来视察的官僚主义者。“喜欢传统的人,我就让他看土的,喜欢现代的人,我就让他看洋的,要什么有什么。”

按照项目规划,“空中华西村”一共74层,地下两层,地上72层,其中主楼60层,球体和颈部12层。

这是一幢集居注商务和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摩天楼。地下两层是设备间和车库,地上1到4层是公共区,包括会议室、娱乐中心和可容纳所有华西村村民同时就餐的大宴会厅。顶上的球体分为5层,最高层是每天可接待15000人次的观光平台。中间两层是餐厅,其中一层是旋转餐厅,规模世界最大。其余两层,是记载和展示华西荣誉的展览馆和设备间。

每秒十米的高速电梯,将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把游客从底层送到观光平台。

从4层到60层的主体建筑,将建成900多套公寓,提供给华西村村民居祝这些房间,将按照五星级宾馆标准装修。

“衣服直接送到洗衣房,吃饭直接到宴会厅,不用自己收拾房间,专业的酒店服务人员将为住户提供高档的服务。”华西村的村民们这样描述将来住进摩天楼的幸福生活。

资金来源

328米——目前,中国的土地上超过这个高度的大厦只有7座,全世界也仅有14座。

曾经有村民建议,要建就建个全国第一高楼。吴仁宝不同意这种做法,一则出于资金的考虑,二则不符合他的处世哲学。他说:“我一向主张,华西村既不大好,又不小好,一年更比一年好。”

“最初计划主楼建50层,在2011年为华西建村50年献礼,后来考虑到去年是建国60周年,改成了60层。”华西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郭定安说。

建造一座328米高的摩天大楼,资金是首要问题。做事向来求稳的吴仁宝,不准备用银行一分钱。

“25个亿的投入,相对目前华西村的经济实力,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2008年,华西村的净利润就已经达到35亿元。”吴仁宝说,所谓净利润,就是缴了税,给村民发了钱之后剩下来的可用资金。

吴仁宝最初考虑由村委会出资,后来为了分解风险,也为了让村民享受到高楼盈利后的分红,吴仁宝提出“村民集资建设”的构想:按照拥有资产的情况,200个在华西村最富有的村民,每人出资1000万,成为摩天楼的业主和股东。

对于华西村的村民而言,1000万并不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他们可以缴纳现金,也可以将自己在华西集团的股金,直接转为摩天楼的建设资金。

“村民们都很积极,争着要加入。”吴仁宝说,有些没有入选的人,后来还找过他说情。

负责工程建设的郭定安说,到目前为止,资金已全部到账,按期完工没有任何问题。

郭定安认为,对于一幢328米、装修豪华的摩天楼,25亿的投资并不算多。“在别的地方,至少30个亿。”

郭定安说,之所以能节省成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土地是本村的集体用地,每亩的出让价格仅为20万元。二是30%以上的材料都由华西自己的企业,以接近成本的价格提供。

“说是25个亿的投资,其实很多是我们自己的企业赚的。”华西村副书记孙海燕说。

增地计划

“增地空中新农村”,这是吴仁宝给摩天楼取的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它显示了吴仁宝的政治智慧——打着节约利用土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旗帜,更易赢得官方的支持。

“空中华西村”选址在华西中心村西南角,占地50余亩。这里是华西最早的工业区旧址,在建楼之前已经完成搬迁。华西村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74层的摩天大楼为华西村节省了近400亩土地,相当于十分之三个华西村。

全国闻名的华西村,土地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炼钢、纺织等产业,仍然是华西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人口增加带来的住宅面积需求和第二产业扩张需要的厂房,都使土地成为华西村发展的约束力。

吴仁宝通过各种努力,为华西村的发展寻找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从2001年开始,根据江阴市的政策,通过土地流转,华西村陆续和周边13个行政村置换了土地,联合组成“大华西”。原来的华西村被称为中心村,新合并进来的村子被称为周边村,土地面积增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从原来的近2000人增加到3.5万人。完成土地流转后,华西村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整个“大华西”,被“一山一河”分隔成三个功能区。龙砂山以北是农业区,张家港河以南是工业区,中间是生活区。

吴仁宝说,为了解决土地给发展带来的约束,华西村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到外面去买地。但他认为,那样离华西村的地气太远了。而向高空发展的摩天大楼,让华西的“增地计划”获得了一种新的可能。

摩天楼效应

华西村建造摩天大楼的消息传开之后,在深交所上市的“华西村”股票的股价一路攀升,还有股民专门打电话,询问摩天大楼的建造情况。

孙海燕认为,还有一些好处将在未来显现,比如,摩天楼建成后,将为华西村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未来,摩天大楼的产权将归属200个出资人业主。他们将组建专门的管理委员会,聘请专业的酒店管理机构,为业主提供贵宾级服务。

除了出资的200个人可以免费得到一套五星级公寓房外,其他房间也将对外出售或者作为宾馆客房使用,“有钱的人都可以来买。”

除了这些可以预期的回报,摩天大楼的符号意义和由此产生的“名片”效应,对于图谋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的华西村而言,意义重大。

在对摩天楼未来盈利模式的考虑里,游客参观收入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华西村旅游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到华西村旅游的人数,保底数字是200万人次。正常的旅游时节,旅游景点华西金塔的观光层,总是挤满了客人,观光农业的温室大棚里,游客摩肩接踵。最忙碌的时候,吴仁宝一天要在民族宫做六场报告。

这样的景象,让吴仁宝和投资的200个股东,对摩天楼未来的盈利前景非常乐观。

出乎吴仁宝预料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外的知名企业主动上门,希望把办事处设在华西村的摩天大楼里。

“这带来的不仅仅是租金,还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经验,对华西村而言,这些东西更重要。”孙海燕说。

吴仁宝对这幢摩天楼的期待还要更多。他说:“建这个楼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缩短城乡差距,提高村民的素质。以前说城镇化,就是农民到城市里,华西村要反其道行之,不仅要建高楼大厦,还要让城市里的人到农村来消费。”

华西村:疯狂生长 天天向上

不断突破新高度的华西村迅速扩张的背后,是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财富的再分配以及社会结构的重新分层。

大华西格局下,这个村庄早已具备中等城镇的规模,但依旧叫村,他们不打算改。

“只是个称谓,我们该改变管理方式的还是会改变,比如原来村里没有派出所,现在不但有了,联防队员也从过去四五个人扩展到几百人。” 副书记孙海燕说,他笑着调侃:“难道一个省经济发达了,就一定要改成国吗?一个道理嘛。”

周边村的村民,对耗资25亿造大厦颇有微词,“华西不是总说共同富裕吗?我们现在也是华西村的村民,为什么这些钱不拿来改善我们的居住条件?而且建造这个大楼,也没有征求过我们的意见。”

“共同富裕难道就是平均主义吗?共同富裕就允许财富差别。”孙海燕翘着二郎腿,再说投资建大楼的钱,是200个中心村村民集资修建的,大都是集团企业的老板或者头面人物,并没有动用村里的钱。“3万多人,都一起参加也不现实。”

在很多华西中心村村民看来,“华西村的发展,也是当初的苦干得来的。刚刚并进来的村民,不能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否则太不公平了。”华西村社会因为财富差别出现了明显的分层。

最底层的,是那些远道而来打工的年轻人,每个月800~1000元工资,住在没有抽水马桶的集体宿舍里。还有一些短暂逗留的打工者,则混住在60元一天的多人宿舍里,睡到半夜常会发现,邻床换了张面孔。而要洗澡,也得到走廊尽头的水房,热水器一次只能供三个人洗,否则就得等一个小时,等水烧热。半夜上厕所也颇不方便,得穿过冰冷的走廊,借用合不上窗户的茅厕。

稍微富一些的,就是周边村,没有持股或者少量持股的村民。最富裕的自然是中心村村民,他们住在3层或者4层的别墅里,结构复杂,每一层都是一套总统套房,硕大的浴缸可以躺下三个成人,一边泡着澡一边看挂在墙上的闭路电视。而卧室大的甚至可以并排放下5张斯诺克台球桌。家家都有背投或者等离子电视,外来的打工妹当佣人,每月800至1000元。

每逢大年初二,村庄都会召开万人大会,老书记出面,给村里的老人发长寿奖金,给青年人发新年礼物。大厦建好后,大厅可以摆2000人的宴会,到时候将中心村的村民都召集来,吃团圆饭,老村民们说,这是乡土之情,不能淡了。


 

众所周知,楼层越高,单位建筑面积成本越高。除非在寸土寸金的商业旺地,否则盖高楼经济上并不合算。按华西村给出的数据,不含土地成本,光是建筑成本就已经超过一万元一平米,比普通高层楼宇高出数倍。超高楼层还会带来一系列公共问题,例如消防、交通、防震和空域管制等等。

“增地空中新农村大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八百多米高的迪拜塔,那也不完全是一座商业楼宇,更像是一座阿拉伯世界的精神堡垒,就像阿拉伯人眼中的纽约双子塔。双子塔倒塌了,美国人并不打算重建,但是迪拜塔不能烂尾,所以阿联酋另一酋长阿布扎比抛开与迪拜酋长之间的世代恩怨出手相救。

 

人类自古以来有登高的欲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畅快乃人之共性。政教合一的古代埃及、印度、柬埔寨、美洲印第安的统治者不约而同地垒起了人造山——金字塔。登山不能垄断,金字塔是统治者独占的。中东和欧洲后世虽然不建金字塔了,但是对塔的爱好没有改变,尖塔是基督教教堂和清真寺的标志物。中国远古时代倒是保持了原始的高山崇拜,连汉语中塔也是来自梵文,随着佛教一同传入。中国人喜欢搭台设坛,例如曹操造铜雀台,还有紫禁城金銮殿的台阶。塔是为了显示远离凡尘的崇高,台只是为了确立在世人面前的威严。

随着建筑技术迅速发展,再高的塔也能被金钱垒出来。进入航空时代,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高塔失去了权威和崇高的意义。现代人对高度的比拼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太空,一向图实利的美国人,被苏联人率先实现太空行走逼急了,将大量金钱投入到毫无实利的太空计划当中去,两者的太空竞争最后以苏联垮台告终。现在连太空技术也落入凡间,私营的太空旅游业破壳而出。仍然沉迷在高塔游戏中的马来西亚和阿联酋,正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甚发达的国家。

 

“增地空中新农村大厦”的意义与其从其建筑高度来解读,不如关注那拗口的名称。华西村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特别关照,但是不能否认华西村人自己的努力。华西村产业很多,最关键的资源既不是人力也不是技术,而是土地。“增地空中”直白地说明了华西村对土地的渴求。华西村的土地世世代代就属于华西村村民所有,这不是政府恩赐的,只不过政府没有剥夺华西村村民对土地的支配权。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长三角和珠三角先发达农村地区都存在。

华西村和所有先发达农村地区的经济奇迹证明,无论村集体内部采取像华西村那样家族式管理,还是东莞的村委会村民选举,农民只要拥有土地支配权,只要基础条件具备,就有能力自己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而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即使政府征用农民土地也不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反而浪费土地,延缓发展进程。

“增地空中新农村大厦”的高度再高,也不代表中国农村的高度,华西村是孤独的。为什么华西村只有一个?能不能把华西村所拥有的权利下放给所有农村地区?如果华西村盖高塔能够激发世人思考这些问题,也不枉那25亿的造价。

328米:一个超级村庄的新高度

老书记吴仁宝邀请我们明年10月再来华西村,那时正好是华西村建村50周年,同时村中正在修建的74层摩天楼也将同期投入使用。

从1961年华西建村开始,吴仁宝就开始了建设新农村的实践。在他看来,这座高328米,排名全国第八、世界第十五的建筑,将把华西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空中新农村”

蓝色的玻璃幕墙在江南冬日阳光下反射出淡淡的光芒,主体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再有半年就能封顶。已经建好的60多层的庞然大物,矗立在平坦的水乡平原,几公里外都能一目了然。白天,叮叮当当的施工声,似乎是这座静谧村庄里唯一的声响。而晚上,在黑暗中顶层的射灯又犹如一个遥远的灯塔。

一年半之后,来华西村的游客与考察团将会增加一个新项目——参观村庄里的摩天楼,并在300多米高的旋转餐厅里品尝长江三鲜。

大厦筹建负责人、华西建筑装潢公司副总经理郭定安向我们介绍,大楼由A、B、C 3座单筒建筑构成,成三足鼎立状,外立面为玻璃幕墙。地上72层,地下2层,总共74层。最初4层为商业裙楼,如同莲花一般展开。其中包括宴会厅、购物中心和会议中心。而宴会厅的设计更是体现了朴素的乡土理念,超大型的宴会厅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餐厅了。华西中心村的村民不到2000人,也就是说,大楼完工后,全村老少们可以聚在其中一起吃年夜饭了。

大楼每隔12层,设计了一座环形空中花园,将3座筒形单体建筑串联起来,这也是大楼的会所。按照装饰风格的不同,从上至下分别命名为“金、木、水、火、土”。塔楼总共为60层,顶层为4套总统套房。

60层之上为一球形建筑,直径50米。球的颈部为两层,球体一共10层。这样总共加起来地上共72层。球顶为观光层,中间两层为餐厅,其中一层是旋转餐厅,在300多米的高空,可以容纳500人吃饭。到目前为止,这可能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旋转餐厅了。

大楼一共有1000多间公寓房,平均每间面积150平方米,总居住面积为15万平方米,按照五星级标准装修并提供酒店式服务。全村一共800多户人家,都搬进去住也不成问题。大楼内还有健身房、洗衣房、村民餐厅等生活配套。

3座圆筒塔楼中部是观光电梯间,装有6部目前国内最快的电梯,每秒达到10米。只要半分钟,就可以把游客送到300多米高的观光球内。“我们估计大楼建成后,每年会有超过500万的游客来华西村玩。”郭定安告诉我们。大楼20%的房间用来成立一家五星级宾馆,为游客提供高端服务。

这座时髦的大楼,现在却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增地空中新农村”。名字是老书记吴仁宝起的,它可以拆解为两部分——“增地”表明了这座摩天楼的主要目的,即为增加土地;而“新农村”则是吴仁宝奋斗了50年的事业。

“建这样一座大楼,相当于增加一个村的土地。”吴仁宝对我说。按照分管土地的村党委常委吴蕴芳计算,如果有400户村民住进来,那么就能省出至少300亩土地。“现在为一户村民建别墅要占地0.7亩,这座大楼至少可以住450户人家,那么节约300多亩地是完全有可能的。”吴蕴芳告诉我。

大楼在华西村的西南角,占地21亩。原先的位置为村内一家炼铜厂和毛纺厂。铜厂由于污染较高,在华西村进行产业调整时淘汰掉,而毛纺厂则搬到了村南部的工业区。这块空地正好被利用了起来。成本上看,吴仁宝认为20多亿元的成本并不高。大楼建造的一半工作由本村建筑公司承担,30%以上的建材来自华西集团的下属企业。

新书记吴协恩是老书记的四儿子,他是华西集团的董事长,是全村新当家。吴协恩向我介绍,五六年前华西村就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淘汰污染大、产能落后的旧工业,大力发展旅游、仓储、物流、金融等服务业。2009年旅游服务业已经占到了集团总产值的26.7%,而摩天楼的建设,也是华西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棋。

“每年到华西的游客有200多万人。我们需要给华西的旅游增加新的项目,并且延长它的链条,摩天楼是一个很好的项目。此外,大楼内的五星级宾馆和会议中心还可以提供更高端的旅游和会议服务。”吴协恩告诉我。

200名投资人

顶着“天下第一村”的光环,华西村的富裕常被描述为“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而随着“空中新农村”的落成,这种对于财富的传统想象也将被改变。

事实上,这座摩天楼的投资者并非华西村集团,而是200户村民,每户村民拿出1000万元,总共凑了20亿元。换句话说,华西村的两百户村民是这座中国第八摩天楼的真正业主。

建大楼的想法吴仁宝早已有之,为此他还考察了世界上很多的摩天大楼,认为迪拜塔最漂亮。作为一名务实而开放的乡村领袖,他对于华西村的发展从来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财富增加了,农民也可以造摩天楼,既可以节约土地,也可以拉动旅游。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2006年初,吴仁宝把全村100多名主要干部集中起来开会,他们都是华西集团下属企业的负责人。吴仁宝说到了建摩天楼的想法,征求大家的意见。同时他提出,由村里最富裕的200户人家集资修建,他们拥有大楼的产权,并且可以享受旅游与宾馆的分红。

“没有人不同意,大家都争着入股,唯一争论的就是修多高的问题,甚至有人提出能不能建世界第一高楼。”吴仁宝说。

在讨论中,第一高楼的提议被否定了。吴仁宝认为,必须要考虑大楼的经济性和建造的安全性,现在国内未必有成熟的技术条件。

村委会开始通过村建筑公司委托深圳的一家设计事务所设计方案。这一年的五六月份,设计方拿出了十几个方案,并估算造价为20亿元左右。“200名投资的村民很快就确定了,他们每户出1000万元,一共20亿元。如果不够,村委会先把缺口补上。”如此庞大的投资被吴仁宝轻描淡写地带过。

在这个意义上,华西村的财富并非是个传说。

对这些村民来说,1000万元确实不是一个问题。华西村的集体经济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后,已完成了原始积累。村集团下属60多家企业,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在完成指标后,每年都可以得到至少上千万元的奖金。年底,他们支取这笔奖金的20%,其他80%则成为华西集团的股金,每年参与分红。华西村民账上的股金,要远远多于他们手头的现金。而这1000万元,通过他们账上的股金划转即可,不需要现金支付。

于是200名最富的华西村民,将账上的股金搬了一次家,从华西村集团挪到了“增地空中新农村”。吴仁宝在介绍村民的经济状况时,一般称他们拥有100万至1000万元的存款(股金)。现在看,这也许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描述。

集资完成后,200名业主选举出十余人,作为管理委员会,负责与大楼的施工设计方对接,每个季度了解一次施工进展。大楼占用了村内21亩地,土地使用费为20万元/亩,村委会可以得到4200万元的土地款。业主们取得了这块地的永久使用权。

杨永昌是200名业主之一,并被推举进入管理委员会。他是村委会的副书记,也是华西钢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钢铁是华西集团重要业务板块,这家钢铁公司每年收入有100亿元,税后利润可以达到六七亿元。

业主们从设计事务所的图纸中选中了三足鼎立的方案,他们认为这与华西村稳健的发展历程相符合,而顶端的动态球体,则意味着对发展的不断追求。

“老书记说建大楼可以节约土地,这个理念我是绝对拥护的。”杨永昌对我说,“华西人创业几十年,财富有了,也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尽管作为一家年销售过百亿元的大企业的经理人,杨永昌仍旧向往高楼里的五星级生活,“有洗衣房,可以电话送餐。后勤做好了,我就可以有更多精力工作了”。

杨永昌现在住在一套600多平方米的别墅里。对他而言,摩天楼的公寓生活是主要的诱惑,旅游上的收益倒并未有仔细的盘算。今年五六月份,大楼最终成本确定,然后才能明确每个投资人的权益。现在看来,总造价会达到25亿元。“能有几百平方米的房子就知足了,现在房价不都在涨么?”杨永昌说。

在华西村,杨永昌是一个比较传奇的人物。他本是个外村人,1997年来华西村租用土地,投资办了个体金属软管厂。几年后,他的收入也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2002年,他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2000万元,却决定以参股的形式把公司交给了华西集团集体控股,完成了一次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反向改制”。

“对我来说,钱只是一个符号。而华西村是条大船,抗风险能力强。老书记大公无私,一分钱奖金不拿,他的境界我还做不到,我只拿3%到5%吧。”杨永昌说。有一年,按照杨永昌与集团签订的合同目标,年底完成任务后他的奖金可以达到上亿元,不过他最后只领取了100万元。

“现在已经有六七家客户来找我租办公室了,他们都在华西村有办事处,还有一家外资企业。”杨永昌说,他并不担心大楼的收益。

“增地空中新农村”只是高楼运动的开始。华西集团还有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在江阴市外滩开发一栋超高层大楼,占地面积366亩,主体建筑129层、高600多米,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摩天楼。项目总投资超过60亿元。目前这个项目已经通过了江阴市规划部门的同意。在华西村举办的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展览中,这座建筑的多幅设计图已被挂了出来。

第一村的“城市化”

吴仁宝说,有了钱可以办大事,修建摩天楼就是这样的大事,“是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从无锡机场车行40分钟就到了华西村,“天下第一村”的大字就挂在高速路的出口。村内成片整齐划一的别墅群蔚为壮观,如棋盘式布局,就像美国战后大规模修建的城郊中产阶级住宅区。华西村的别墅住宅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小的别墅有300多平方米,大的三层600多平方米。第四代别墅以后,一律是双车库。每家每户水电气俱全,门前绿草成茵,花木似锦。有些别墅前还修有几十平方米的私家泳池。

最新的别墅群修到了北面龙砂山脚下。那里原为邻村的一处采石场,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吴仁宝把这座百余米高的小山丘租了下来,修建了世界公园,有微缩的白宫、凯旋门,山脊上还建了“长城”和“天安门”。与北京的世界公园不同,吴仁宝本着实用主义精神,将每座建筑都开辟为客房。

华西村将山脚下采石大坑蓄水为湖,分东湖和西湖;又在山体上垂了很多白色的滴管,为裸露的山岩渗水复绿。在东湖边山脚下,华西村的房产开发公司开发了名为“沪宁中康山庄”的小区。这同样是个有些拗口的名字。吴仁宝的意思是,华西位于上海和南京中间,而“中康”则是小康的升级版。小区内除了成排的别墅外,还兴建了两排28层的公寓房,其中商品房对外价格达到了4000元/平方米。

村中间有一幢15层的塔楼,这就是华西村标志建筑“华西金塔”。进入塔内,迎面是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天下第一塔”。这座高层建筑建于1996年,是华西村第一幢高层楼,外形为宝塔状。塔内底层为商场,销售华西集团自己的烟酒、服装,还有旅游纪念品,包括四五本写吴仁宝的书。中间为金塔宾馆,顶层是观光层。有一部电梯直通塔顶,游客需购买20元的门票。

这座15层建筑目前是观看华西村全貌的景点,是游客必去之处。按照一年200万游客计算,通向顶层的电梯就能为华西村带来4000万元的收入。

塔顶观光层挂满了各级领导的视察照片和题词。塔顶还有4尊金光闪闪的塑像,分别代表了“福、禄、寿、喜”,塑像旁的说明饶有趣味。财神像上面写着:“市场经济的今天树立财神像,为的是让大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公正、公平、合理、合法管理好家庭、企业和国家的财政。”

从塔上向四面眺望,建的最多的还是建于不同年代的别墅,层层叠叠,有几百栋之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代别墅,是目前最老的别墅。去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村里对外立面进行了重新翻修,统一将白墙刷成了砖红色。

金塔下散落着一些山羊、水牛、乌龟形状的亭子,形态拙朴。农民公园内有“鹊桥相会”、“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刘备点将”、“十二生肖”等塑像景点。公园围绕“龙啸池”,建有花甲亭、古稀亭、喜耋亭、庆耄亭、期颐亭。华西人年届80寿,即在喜耋亭设宴庆祝。到期颐亭便戛然而止,必须从原路返回,寓意“返老还童”。正如吴仁宝所说:“华西村是个不土不洋的村子。”

据说,江泽民对华西金塔的评价是:“从外面看不洋,从里面看不土;从外面看不大,从里面看不小。”可以预计,两年后华西村的观景点将从这里转移到一个彻底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内。

2005年,华西村在金塔的西南侧又修建了9栋十余层高的塔楼,造型和外立面都与金塔相似,形成了一个“塔群”。这9栋高层楼分别用于村里的体检中心、财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塔群宾馆、大学生公寓,还有两座是江苏省干部培训基地。华西村每年要培训1万名基层干部。

华西村有自己的发电厂,炼钢的煤气为村民提供生活燃料。“我们还有污水处理厂,生活与工业污水都经过了100%的处理,在全国也没有几个地方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吴协恩说。

华西村的绿化很好,我们所住的宾馆边上就有成片的橘子林。橘子挂满了树梢,并没有被人摘走。因为按照华西的村民公约,摘花、摘果是要被罚1万元的。在村边的树木下,村民还种了一些蔬菜。村里没有常见的狗,村内有“奖猫罚狗”的规定,养猫可以受到奖励,因为猫可以抓耗子,而村里已经不需要狗来看家了,狗多了就会增加咬人的危险。

“很多人认为进城才是城市化,我不这么看。都进城了,农村就是空壳,留下大量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城市负担也重,也会暴露各种社会问题。我们的华西,就是老百姓居住在本土,周边村的人搬进来,不是我们到城里去。”吴协恩告诉我。

居住改变村庄

从华西建村开始,吴仁宝就开始了建设新农村的实践。坚持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只是他乡村改造活动的某一方面工作,而非全部。

1961年江阴县第17大队拆分为4个村子,华西村正式成立,33岁的吴仁宝任大队书记。当时华西人口667人,面积0.96平方公里,耕地只有845亩,被分割成1300多块,田块七高八低,落差3米多。吴仁宝首先就认识到了土地集中利用的价值,他把12个自然村的农民逐步聚集到一起居住,同时将破碎的土地重新整理集中,连成一片。

现在华西村的展览馆里还保留着一张1964年绘制的乡村建设的远景规划图。在这张如同静物写实的图纸上,橘红色屋顶的村庄被绿色的稻田包围,中间有两座6层的建筑。那是村中的学校。在这个长达15年的规划中,吴仁宝坚持最节约用地的方式。那两座6层教学楼一度是整个江阴县的最高建筑,现在这两座楼已经成为村干部的办公楼。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华西村就开始有计划地为村民集中修建房屋。第一代的砖木平房尚有两间保存在村子里,成为一个参观的景点。随着财富不断积累,华西村开始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82岁的吴仁彪老人是村内普通的村民。他现在和老伴与小儿子一起生活,居住在村里的第五代别墅中。老人向我们回忆了他家房屋变迁的过程。

他家原先有4间土房,1968年村里将土房拆掉建新村,1969年分到了3间砖木平房,总面积90多平方米。8年后,1977年村里修建联排的二层楼房,吴仁彪一家搬出平房,搬进了3间两层的楼房。联排屋是华西村的一种集中居住的模式,有点像Townhouse(联排别墅),但实际构造非常简单,只是把平房摞起来,一排房屋可以有几十米长。一般情况下,每家可以分到3间。1979年,吴仁彪的大儿子结婚,村里也分给他一套二层联排房住。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华西村取得农村工业化的巨大物质积累,开始大量为富起来的村民造别墅。1988年小儿子结婚时,他们一家相继搬进了3套二层别墅。这一般被称作华西村的第三代别墅(实际是第三代房屋、第一代别墅)。

1996年,吴仁彪再次搬家,搬进金塔前面的第四代别墅,每套面积450平方米。到了2004年,他搬进了现在居住的第五代别墅,一共3层,面积达到了600多平方米,车库里可以停进两部车,门前还有个游泳池。

如果从1969年第一次换房计算,村民吴仁彪在40年的时间里换了5次房子,搬了5次家,每8年完成一次居住升级。

2001年后,为了响应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帮扶政策,周边乡村开始陆续并入大华西村,华西村的人口逐渐增加。2004年之后,为了节约土地,村里开始控制别墅的建造,集中建了一批多层和高层公寓住宅。为了吸引村民入住,还降低了公寓房的价格。现在村里公寓房的价格每平方米只有1000元出头。

“我国长期以来村庄是没有规划的,这样土地的利用性很差,房子东建一块西建一块,造成资源浪费。因为土地分到各家耕种,所以房子只能在自家宅基地上建。”吴协恩说,“但华西一直是有规划的。把零零碎碎的村庄集中起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可以集中修建基础设施,自来水管道、道路修建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超级村庄的土地账本

自2001年6月以来,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和外村自愿加盟的原则,将周边20个村并入华西村,组成了一个大华西村。“一分五统”指的是: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原来华西老村被称为中心村,新组建的华西一村、二村一直到十三村则被称为周边村。

合并之后的大华西村成为一个超级村庄。从经济上看,2009年华西集团的总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这接近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的年销售收入。经过重组整合后,华西集团拥有60多家下属企业,横跨钢铁、纺织、仓储、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发完工资扣掉税后,集团还有30多亿元的可用资金。

从规模上看,大华西的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算上打工人口则多达六七万。这已然相当于一个较大规模的乡镇了。

吴仁宝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的新农村实践,进入到了一个新时期。华西村拥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更开阔的土地,更多的劳动力,也承担了更大的责任。他要使其中98%的人都能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西村必须通过重组土地资源,完成对新农村经济模式的打造,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使每一寸土地都发挥最大的效能。

并村之后,华西村将现有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划分为三个区域。龙砂山以北的面积最大,划为农业生产区,是华西村的“粮仓”;中间华西中心村及周边共3平方公里区域为居住区,是华西村的“天堂”;再向南跨过张家港河的5平方公里区域为工业区,是华西村的“钱庄”。

从2001年开始,大量周边村的村民搬到了中心村居住,原有的农地、厂房和旧房屋用地被置换出来。华西集团以每亩每年1500元的流转费用获得土地承包权。随后华西集团开始对这些土地进行重组整理和再开发。

“5年多来,我们拆掉了20多个老村庄,把零散的各村厂房搬迁到我们的工业区的标准厂房里,大华西总共增加了三四千亩土地。”华西村主管土地工作的党委常委吴蕴芳对我说,这些新增土地都成为华西村未来发展的土地储备。

龙砂山北并入的6个村子,总共涉及1.27万亩农地。华西集团成立了华西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门对这些土地进行耕种和开发。这个公司一共有两三百人,多是农业经验比较丰富的村民。农闲时候还承担起整个华西村的绿化。

“这一株黄瓜长到15米高,1亩可以收1万斤;这株西红柿可以收1000斤的果实,这一坨香蕉是150斤,我们的南瓜最大的可以长到280斤,小的只有二两。”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吴金福对我说。农业公司兴建了一座观光生态园,成为华西村旅游的一部分,每年都可以吸引50多万的游客。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各种南方的水果、珍稀的花卉树木,还有1000斤的超重大猪,2000斤的牛,五六十斤的鲢鱼。除了旅游收入,出产的水果、蔬菜还供应华西村内的宾馆饭店使用。这500亩地是效益最高的农用地。

农业公司还将3个村子共2000亩地合并起来,整理为“万亩丰产方”。像切蛋糕一样,每3亩地划为一个大地块,然后再划出100米长20米宽的小块。每个大地块间铺设了柏油路,可以通行农用机械,地块四周挖出灌溉水渠。“这里每亩可以生产糯稻1200斤,市场上每斤卖2.5元。”吴金福说。更重要的是,以前这3个村有3000多劳动力耕种这块地,现在这些活只需要30个人。

目前这个农业公司负责山北4000亩土地,算上生态旅游每年可以有五六千万元的收入。

尽管华西村通过土地流转,对土地统一使用,改变了传统小农的生产方式,但获取土地的短期成本仍旧很高。除了流转费用外,“目前用于拆迁、绿化、筑桥、铺路等土地整理费已经花掉了5.8亿元”。吴蕴芳说,“我们搬迁一个窑厂,平整90多亩地共花掉300多万元。虽然复耕为农田,市里补贴我们每亩5000元,但依旧是无法通过农业赚回钱来”。从华西村的产业结构上看,尽管农业用地最多,但农业收入还占不到总收入的1%。华西村的口粮都是从苏北的一个村庄定向购买。

不过从增量上看,大华西村的新农村建设释放了大量新增土地。这些土地被种上树木,成为村庄的绿化带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如有新增项目,也可以比较方便地申请土地指标,并可以免去异地补偿耕地的费用。

土地的整合工作贯穿了华西村近50年的历史,华西村不断调整着土地使用的方法,因为从建村伊始,他们就是在人均4分的土地上做煞(方言:苦干)。

但如果仅从土地的经济收益来考察新农村建设,难免有失偏颇。吴仁宝所追求的是一个充满幸福感的新农村,而不是最能赚钱的新农村。他希望钱庄、粮仓和天堂同时存在,并为华西村的子孙们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吴仁宝的新农村主义

吴仁宝最初目的不过是让农民们吃饱饭,但他并不仅限于对财富的追求。事实上,他所发动的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乡村改造运动——既包括农村经济再造、组织结构重组、村民自治的探索,也包括塑造新的乡村生活方式、形成新的农民价值体系。

乡村改造者

在华西村,吴仁宝如同圣人。83岁的吴仁宝个子不高,背有些微驼,走路、说话很快,吃饭也很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从早忙到晚。有时候,你能看见他一个人在村里匆匆而过,穿一双黑棉鞋,跷起腿来就露出白色的袜子。你向他问好,他对你热情回应。

只要在村里,每天上午10点半,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民族宫礼堂,给游客和考察团做一个简短而直白的报告。人多的时候,1000多人的礼堂全部坐满,两排走廊还要加座位。头天晚上,吴仁宝都会得到一份听报告人的名单,根据不同听众调整演讲内容。他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江阴口音,为了让大家听清楚,特意安排了一名翻译。做报告前,他会先走到听众席上与领导们见面握手,并在开场白里向他们表示欢迎。

吴仁宝出场时,会得到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演讲结束后,他会安排半小时文艺演出,表现华西村的生活与发展。有时候,他就会站在台下等待表演结束,散场时陪客人合影。来华西村旅游,这是唯一不收费的项目,老书记就是一个景点。

他的家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拜访。吴仁宝还住在上世纪70年代老式的联排房中,这类房子村里已不多见,更没什么人住,他的左邻右舍都已搬走。房屋四面墙皮已经有些脱落,地板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所有家具与日常陈设中没一件值钱的东西,二楼十几平方米的客厅中只摆放着一台老式21英寸CRT彩电。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满墙上与各级领导和考察团的合影,客厅的外间被打通修建了一间40多平方米的大会议室,方便他晚上召开会议。各级政府给予他的奖励累计多达1.3亿元,而他分文未取,都留在村里作为教育基金。

华西集团的销售收入每年可以达到四五百亿元,而吴仁宝还保持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方式。“有记者问我是不是在作秀,我说就是作秀,作给华西干部们看的。”吴仁宝直率地说。

1961年吴仁宝成为新组建的华西村书记,与中国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历次乡村改造不同,吴仁宝出身低微,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最清楚农村的困境与农民自身的劣势。所谓“苏湖熟、天下足”的传统农业文明已濒临崩溃,对江南鱼米之乡的赞颂仅剩文学价值。遵循传统的生产模式,农民已无可能从人均4分土地的资源系统中获得发展。在与现代化、工业化的对接中,农业经济与农民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没有积累、缺乏知识和信息,仅有微薄的土地和低水准的劳动力。

吴仁宝最初的目的不过是让农民们吃饱饭,但他并不仅限于对财富的追求。事实上,他所发动的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乡村改造运动。吴仁宝采用了跳跃式的发展路线,直接跃过了分散个体阶段,将农业生产从小农模式带入规模经营。他以集体经济来会聚资源,规避农民个体的薄弱与落后;他只能通过强制与苦行般的积累,来获得资本,因为创业之初,是不会有银行给农民提供贷款的。

在吴仁宝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所有制成为农业社会与现代化对接的跳板。他以集体的力量对抗资源的匮乏,规避陌生领域的风险,并由此创造了一个乡村发展的神话。

2001年后,吴仁宝又将他的乡村建设推广到了周边,创造性地发明出“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联合方式,形成了一个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产值450亿元的超级村庄。他的新农村改造之路有了更大的空间。

尽管我们尚不能适应“千好万好,不如‘一分五统’好;爹亲娘亲,不如老书记亲”这样的语言,但“一分五统”的确可以为周边村庄带来变化。华西村的共同富裕制度、足够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具有极强的村庄内聚力。在周边村看来,加盟“大华西”,既可以获得华西村——他们现在称之为中心村——提供的公共产品,也足以降低生存风险。

专访吴仁宝

三联生活周刊:社会上对华西村建摩天大楼有不同意见,华西的发展也是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你怎么看待这些争论?

吴仁宝:除了节约土地外,这座大楼是华西发展的新亮点,也是城乡一体化的需要,这符合中央对农村发展的要求。

现在有些城里人还是非常守旧,认为农村就应该与城市不一样。他们固守在老城里,甚至都不愿去县城看看新变化。我们农民不一样,愿意去城里看。农民看什么东西都愿意花钱买票,城里人到农村来玩儿,都不愿意买票。他们对农民仍旧看不起。但是现在改革开放了,农村也可以按照现代化的标准建造。

我们建大楼完全是自己的钱,没有一分钱的贷款,这20多亿元对我们不算什么,也是为我们农村争争气,露露脸。

三联生活周刊:会不会发展过于超前?

吴仁宝:上世纪70年代,我们华西村就成立了旅行社,1978年的时候我们又建了村里的南苑宾馆。当时好多人笑话我——吴仁宝怎么搞的?哪个会去农村啊?不过,后来他们又批评我,你们宾馆太小了,要搞大一点。

70年代后期,我为农民建房子就已经建了车库,一户人家一个车库。于是,有人来批评我——吴仁宝吹牛啊,哪来的汽车啊?你要停自行车么?但是到90年代,他们又来批评我,吴仁宝怎么搞的?只设计了一个车库,我有两部车,没地方放了。

社会上有一种人,他们喜欢批评,而且是一直批评。他自己未必会做成什么事情,但我认为这种批评对于推动社会还是有价值的。我虚心接受批评,骂我不生气。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看到华西村什么样的建筑都有,有别墅、有宝塔,有传统的亭子、长廊、石狮子,将来还有摩天楼。你的新农村规划理念是什么?

吴仁宝:讲规划思想,可能让你们笑话了。实际上,只要想着去为老百姓致富,你的思想就都是好思想。办一切事情,要实事求是,不能办到的,就创造条件努力去做。

我认为,我们国家到现在,最大的失误就是一刀切,大家要一个样。华西的成功,就是跟人家不一样。国家讲抓大放小,我们讲抓大扶小,国家不准搞大吃大喝,我们搞小吃小喝。小吃小喝是不能禁止的,如果说都禁止了,那不是讲空话么?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的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标准呢?

吴仁宝: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前领导们各说各的,叫我们下面怎么办?我们只有先自己干起来。

我们比较早地自己确定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土”标准。首先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认为,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我们给“人民幸福”定了三条具体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我们把新农村的形态总结为“三化三园”——美化,绿化,净化;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看农民生活在乐园,达到这样才合格。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听各级领导的话。我们是一个小村子,上级领导比较多,一共有5级领导。他们对我这个土标准的意见又不统一。有的领导说,你这个土标准好,有的说太洋了,有的又说太土了。那叫我们怎么办?那我们还要干下去。

所以,我们就要建一个不土、不洋、不城、不乡的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李瑞环同志来的时候给我们改了个字,叫做亦土亦洋,亦城亦乡。

比如我们建了两个公园,一个世界公园,一个农民公园;我们的金塔,外面看是不洋的,里面看是不土的。这样,哪位领导说我们太洋了,我就带他看土的;哪位领导说我们太土,我就带他看洋的。这样,所有领导讲的话我们都听了。

我们认为不管哪一级领导,他讲的都是对的。领导讲的,我们已经做了的,就不要再重复去做。如果我们没有条件做的,也不要勉强去做。这就叫听领导的话。

为什么领导讲的华西也可以不做?那是因为领导不是只对华西一个单位讲的。我们不合适做,其他单位可以做,所以领导讲的还是对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有了正式说法,形成了五条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对照着国家的标准,再看我们华西目前的状况,领导和专家都说华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合格了。

三联生活周刊:你现在主要的精力用来做什么?

吴仁宝:80岁的时候我又一次当选上党的“十七大”代表,根据“十七大”要求,我们要加强四大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我现在要把四大建设干好,关键是党的建设。我们党员要做到两点: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这样的党员干部就代表了我们党的先进性。

经济建设我们还是做得不错的,去年销售额超过450亿元,人均缴税超过46万元,老百姓的收入超过8万元,发完工资交过税,村里剩下可用的钱超过30亿元。农民收入连续7年超过8万元。

钱怎么来,我们听中央的。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对县级以上领导讲的,对我们乡村来说,落实是硬道理。我认为,有条件不发展是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是真道理。我们华西就是不断创造条件发展的。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没有向国家伸手要过一分钱。什么叫科学发展?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我今年83岁了,等我85岁的时候你们再来看看华西不一定太好,但比现在还要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