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主席的一封信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1:06:33

从毛主席的一封信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共中央提出了“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任务目标。中国的教育,经过近30多年来连续不断的所谓改革,积累到今日,在许多方面离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越来越远,人民因之越来越不满意。这种状况的严重存在,不仅不利于教育事业本身的健康发展,更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这样的时候,中央提出“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无疑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是极具现实针对性的,也是合乎民意的。  

这里的问题在于,怎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近日,我又读了一遍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给周总理关于教育问题的一封信,并且把毛泽东时代的教育和近年来中国教育进行了一些对照和比较,于是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现在,还是先让我们来看看这封信吧。  

   

干部子弟学校应逐步废除  

( 一九五二年六月十四日 )  

周总理:  

(一)如有可能,应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二)干部子弟学校,第一步应划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级;第二步,废除这种贵族学校,与人民子弟合一。请酌办。  

                                         毛泽东  

                                       六月十四日  

   

这是一封极短的信。除去标题、收信人、写信日期和落款,正文只有50多字。然而就是这短短的50多个字,却为新中国的教育立下了最主要、最根本的规矩,这就是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划一待遇”,“不分等级”;“废除”作为等级制度突出表现的“贵族学校”,做到干部子弟“与人民子弟合一”。在信中,毛主席提出“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学”。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私立中小学的待遇是不一的,有些私立学校本身就是贵族学校。  

回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教育,毫无疑问,毛主席在这封信中所提出的办学方针和原则,是完全地得到了贯彻和落实的。因而,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完全平等的。因为完全平等,所以虽然受当时国家经济实力的限制,还只能做到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却不能做到所有的孩子都能上中学,大学的升学率也没有今天这样高。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关于这一点,不仅中国国内的人,就是国际社会也是公认的。直到今天,许多过来人在回首自己受教育的往事时,仍然以感恩的心来感谢那个时代。人们感谢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所要感谢的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那个时代的教育是真正公平的。  

然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特别是90后代中期以后,中国教育的这种公平性就逐渐地丧失了。在“教育改革”的旗号下,有关当局首先就把中国大陆的中小学分为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重点学校”在同类学校中约占3——5%,其他95%以上的学校则都属于“普通学校”。各级政府对于“重点学校”恩爱有加,在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职工待遇、以及政治地位等等各个方面都向“重点学校”倾斜。就拿教育经费来说,据权威媒体披露,仅占学校总数3——5%的重点学校,却占去了政府70%以上的教育投资。其他占95%的学校却只占30%左右的政府教育经费。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重点学校”以外的其他学校都处于被忽视、补冷落的状态。由于这些学校长期得不到政府的重视,也更没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支持,于是很快都变成了所谓的“薄弱学校”,有的甚至于变成了“渣滓学校”。  

随着学校在政府主导下的严重分化,学生的入学也严重分化。从表面现象上来看,一个孩子是进入“重点学校”还是沦落到“普通学校”读书,似乎是以分数论高低的,在分数线以上的孩子都可以进“重点学校”。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分数是可以拿钱卖到的,或者是可以拿权利或者关系换到的。于是,能够进入“重点学校”读书的无非是三类人。一类是所谓“先富裕起来”(靠什么手段先富,经过什么途径先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富了,有钱了)的人。因为“重点学校”既然是以捞钱先富为目的的,因而都是以金钱为门槛的;富人可以用大把的金钱给子女买分,从而轻易地跨进“重点学校”的那道高高的金钱门槛。二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那些有实权的负责干部。这些人虽然也许不是很有钱,但是他们却有实权,有硬关系。凭借实权或者硬关系,他们的子女不花钱或者花很少的钱也可以进“重点学校”。第三,就是普通老百姓中极少数成绩特别优异者,而就是这样的孩子也还是要交钱才能入学。至于其他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老百姓的子女,由于没有那么多的钱买分,也没有权去换分,又不可能有那样的高分,就只能去上“普通学校”、“薄弱学校”、或者“渣滓学校”了。  

这样的“教育改革”,这样的学校划分,就使得中国的教育越来越没有公平可言。旧中国有所谓“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说法,说的是司法不公。面对中国大陆的教育不公,社会上的人们套用这个语法格式来表达不满情绪,于是就有了“学校大门朝南开,无钱无权莫进来”的说法在社会上流传。试想,这样的教育制度,人民怎么会满意呢?因而,多年来,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这种只认钱和权,却不讲公平正义的教育议论纷纷,甚至于可以说是恨之入骨。社会的失去和谐,教育的不公平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于是,坚决摈弃这种“市场化”的“教育改革”,使教育重新回归到公平的轨道上来,成为真正的人民大众的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共中央提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口号。毫无疑问,只有这样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方针才是真正的人民教育,才合乎社会主义教育的原则,也才顺民意、得人心。  

由此可见,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的,第一位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废除20多年来在中国大陆普遍和严重存在的教育等级制度,即彻底地废除诸如“重点学校”、“优质学校”、“贵族学校”和与之相对应的“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平民学校”等等的区分,“划一”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初等教育阶段的学校,即小学、初中、高中)的待遇,还教育公平于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大学也要按照公平、平等的原则来办。总之,教育必须为全体人民得而公,决不能为少数人得而私。也就是说,在中国境内的公民,不分个人职业(是国家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不分财产状况(是新兴富豪还是穷人)、不分地区发达程度,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都能在一个起跑线上开始学业方面的竞争。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反之,失去了公平的教育,必然是不得人心的,人民是不会满意的,因而也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