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陈文龙尚书庙(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27:56
□程德鲁
南宋莆田陈文龙与抗元英雄文天祥是同时代人,都是南宋后期的状元、丞相,他们的出身、仕途、遭遇几乎相同,最后又同样为国殉职。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赞颂陈文龙和文天祥“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
福州尚书庙的来历
福州市曾经有好几座奉祀陈文龙的庙宇,都称为“尚书庙”,尊陈文龙为“水部尚书”、“镇海王”。陈文龙没有任过尚书官职,明清两朝官制“六部”也没有“水部尚书”。陈文龙在抗元斗争中壮烈殉国后,宋、元两朝皇室也并没有对他敕封“水部尚书”、“镇海王”。民间传说这些封号是“天帝”所封。传说毕竟是传说。据专家考证:明代崇祯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曾三次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和加封“镇海王”。
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后曾命中书省派员到地方访求应祀的神祗。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到祭。”他特别重视江西庐陵的文天祥和福建兴化的陈文龙。
福州乌龙江上段有个村庄叫阳岐。阳岐村临江边古时有一过往船只停泊的码头,热闹异常,特别是经营南北京果杂货和土特产品生意的莆仙一带商贾,要进入省城的船舶多停泊于此,然后再弃舟陆运。史称此码头为“化船道”或“兴化道”。莆仙一带商旅为祈求生意兴隆,平安往返,就于明洪武年间,在兴化道旁大松树的浓荫下建一小庙坛,奉祀海上女神妈祖和抗元英雄陈文龙的遗像。这个小庙坛面积约30平方米,遗址至今犹存。明天启七年(1627)阳岐村民、水上居民和莆仙一带在省城的商贾,出自对乡贤忠贞气节的景仰,开始将原庙宇移到阳岐村“凤鸣山”下,新建陈文龙庙。这座陈文龙庙历代旨奉祀典。
琉球自明洪武五年(1312)之后,直至清光绪十年(1879)止,琉球与中国是藩属关系。明清两代政府曾派遣册封使团前往参加“册封礼”庆典。因琉球与中国隔着浩瀚大海,而福建距琉球最近。所以,凡“册封使团”出发前必定就近先到“旨奉祀典”的陈文龙庙祭祀之后启程,或将陈文龙造像陪同使团前往琉球,祈求保佑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陈文龙“神灵显赫”,都能尽到“责任”,每次都使使团平安,很受皇朝赞赏,所以,皇朝就对他一次次地加以敕封,以“水部尚书”作为中琉之间海上交通安全庇护神的封号,直至加封为“镇海王”,以求使团永远受到陈文龙的庇佑,能在风平浪静,海不扬波的情况下保护册封使团平安往返于中琉之间。
从此,福州南台沿江建起了一座座的尚书庙。陈文龙作为水上航行安全的庇护神受到从事水上商品运输贸易的商贾和长期久住闽江下游两岸的水上居民的崇拜和景仰。陈文龙的尚书庙数百年来香火旺盛,经久不衰。现在,福州新建的陈文龙庙、堂已达十余座之多,而史书上记载,遗址至今尚存的有5座。因陈文龙被敕封为“水部尚书”,所以,福州人通称这些庙宇为“尚书庙”。陈文龙也被民众称为“尚书公”。陈文龙进入了福建民间信仰的神祗行列,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现象。
严复重修阳岐“尚书祖庙”
福州历史上留下的5座“尚书庙”中阳岐“尚书祖庙”最早建成,所以就有“祖庙”之称,而其他4处皆由这里分炉。
阳岐祖庙历经几度沧桑,又几度重修,随着时光流逝,仍然残破不堪。1919年元月,大思想家严复出于对民族英雄陈文龙的景仰,亲自撰写《重建尚书祖庙募缘启事》。在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36人的董事会,发起重修,共募到捐款10多万银元进行重修。重修后的尚书祖庙面积达到3805平方米,四周环以灰砖围墙,门墙外两旁建“马将厅”,门墙内有戏台、酒楼、钟鼓楼、天井、中心亭、大厅、享殿等,整座庙重檐叠宇,雕梁画栋,蔚为壮观。该庙四进、三殿堂并列,中殿祀守土尊王和水部尚书,左为“毓麟宫”,祀临水夫人陈靖姑,宫后为凤鸣寺和观音阁;右为“忠肃祠”,祀陈文龙。大殿门额嵌有青石四方,上刻严复亲自书写的“尚书祖庙”四个遒劲浑厚的楷书大字,上有一方直书“历代旨奉祀典”的石刻。大殿内有楹联10多副,皆出自名臣学者手笔,有郭尚先、林鸿年、林则徐、王仁堪、陈宝琛、严复、郑孝胥、叶大庄、李厚基、萨镇冰、高稔、吴继、严叔夏等,书法楷、行、草俱备,各臻神妙,相映成趣,给祖庙增添无尽的光彩,各殿悬挂横匾也出自名人手笔,美轮美奂,平添几分历史文化价值。该庙的建筑艺术出自名匠蒋源成之手,堪称一流。戏台裙上的磨光青石20方由莆田进士、礼部右侍郎、著名书画家郭尚先绘以兰竹并配诗,雕刻精细。
尚书祖庙庙门前大埕立有7通石碑,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是研究陈文龙尚书庙的实物资料。
1991年,阳岐村民对尚书祖庙进行重修,为福州市增添了一处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尚书祖庙现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