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幼儿园的工作见闻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3 18:03:20

 

来源 新西兰中文网

 

孩子在幼儿园里做什么?

 

对于孩子们来说,在幼儿园主要就是玩。跟家里不同的玩法是,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取代的是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们,幼儿园的玩具比家里多,老师和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好使唤,如此而已吧。我想,如果有人跟我说有小朋友在家念叨着要上幼儿园是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我一定会笑翻一个跟头。

 

很多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后总会很牵挂,不知道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都干些什么?虽然也会收到我们老师每天写的Report,但毕竟是很简单的。有家长问我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干什么?我的回答是:“Have fun。”洋人家长往往就一脸欣慰地说:“Thats cool。”中国家长一般就有点紧张:“啊?光玩啊??”

 

我今天并不是要引用些什么蒙特梭利或者华德福教育体系里所说明的这个年纪的小孩子“玩”的重要性,而只是想简单介绍下我们幼儿园的内容和一天的程序。

 

基本上玩的活动场所分室内inside和室外outside。不同年纪的班配备的玩具不同。早上孩子们来了之后可以自由选择室内和室外玩。9点半左右会有morning tea上午茶,上午茶之前会有10分钟的Mat time。(这个Mat time就是把小孩子聚拢了坐在地上,老师主要做的事情是利用不同教具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进行简单的字母、数字、歌曲、动作的教学)。上午茶时间之后又是玩,室内室外自己选。室外会有滑梯,秋千,花园,沙坑,水泵,水槽,攀岩,画架,木工车床,厚木板,三轮车,手推车,呼啦圈,球,轮胎,木板等等,室内通常分为family corner(过家家用的,所有用具从烤箱冰箱到茶杯蔬菜面包,从帽子到衣服,从小洋娃娃到儿童推车都有),有book corner(小图书馆),block corner(各种不同的积木),有puzzle拼图玩具,七巧板玩具,有不同basket装的各种类型大小的车类玩具,医用玩具,五金玩具等等,当然,都是塑料和木头的。 还有自然角,上面放有各种天然制品,包括贝壳,火山石头,鹅卵石,树叶,干花,树皮等等等,还有科学角,各种镜,放大镜,多棱镜,万花筒,望远镜,手机样板,键盘等等。

 

室内老师和室外老师还都要负责各自范围内的ART WORK,就是让小朋友们尝试不同方式不同工具的画画和手工制作,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这话真的不假:)。画画所用的颜料都是可水洗的,虽然我们给小孩子都带上专门画画用的围裙,但经常还是有小朋友会把手上脸上都弄得一塌糊涂。这一点上亚裔孩子的表现都很有趣,好象他们家长的教育方式约好了似的,几乎90%亚裔孩子在绘画时都会很小心的保护自己身上的干净程度,洋人孩子的手和脸倒是每次自由创作之后都是五颜六色的,他们还都乐呵呵的,不象亚裔孩子着急的就把手伸过来表示很yucky:)

 

然后是午餐时间。午餐时间之前是第二次的十分钟Mat time

然后是午睡时间。通常两小时。

然后是十分钟Mat time或者Music & Movement time

然后在三点半左右是下午茶。(各个中心在下午的时间安排上略有不同)

然后还是玩,直到孩子们陆续的被家长接走。

 

 

老师们都在做什么? (幼儿园零碎)

 

上次写了孩子们在幼儿园做什么之后,有朋友竟然慧眼从中看到的是另一点:哇,做幼儿园老师很幸福啊,整天就是玩。。。所以为了不误导群众,所以今天就想严肃的谈谈,我们幼儿园老师都在做什么?咳,以正视听。

 

按新西兰的法律规定,每十个孩子必须有一名老师,在我们幼儿园的二十家分店里,基本上维持着七八个孩子就配备一个老师的格局,在BABIES ROOMOLD BABIES ROOM甚至是每五个孩子就至少一名老师。每天早上来了以后,不同分工的老师要开始布置室内和室外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不是随心所欲乱设置的,而是根据每个老师自己的计划。

 

老师的计划又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是每个老师每周都要有每周的计划,周计划里有一个活动的主要目标,这个目标是根据新西兰教育部的学前儿童教育的目标来锁定设置(里头又分很多细项,包括well beingbelongingcontributioncommunicationexploration等等),每周的计划里包括每日的计划,每日的计划具体到室外outside、室内inside、教学、音乐时间mat timemusic & movement time和美工art work & craft。每样活动的设置还要考虑到不同孩子的特点,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需要为他们做独立计划的一组孩子(individual planner),所以活动的设置要与他们相关(link with them),同时每天结束后要写下当天活动的反应reflections

 

一周计划写好后是要张贴在班上给父母看的公告栏里的,与其一起张贴的还有整个班级的月计划。月计划就更复杂,涉及的方面更多,通常是幼儿园给同一个班的老师每月一次每次一个上午的时间来开会讨论完成的。 我们的paper work非常多。

 

刚才提到的individual planner,是每个小孩子都有一份针对他们不同的成长期来设定的跟踪观察与计划,由老师完成。每一阶段都要大量日常每天所写的观察纸条observation,然后是学习结果 learning outcomes,包括根据观察所得出的strategies,然后是对这一阶段该孩子学习和发展的一个评估individual assessment,再然后是总结评价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及下一步计划individual evaluation/next step。每个小孩子离开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还要向他们家长提供一本搜集他们平时所做的美工作品以及其他反映该小孩在幼儿园的活动以及成长的portfolio

 

好了,计划写完了,每天的活动也设置完了,剩下的是具体工作,-----要随时写observations,然后在吃饭和点心时间以及室内外活动结束时间,所有的布置和清洁工作都由老师们自己完成,清洁工作包括擦桌子,拖地板(这里不象国内的幼儿园有专门的生活老师或者叫保育员的)。在一些孩子们仍然带NAPPY以及进行toilet training的班级,老师还要负责给他们定时换NAPPY,这里的孩子有的带NAPPY一直到三岁多的。BTW,我们幼儿园的孩子最小的只有一个月大,新西兰进小学的年龄是年满五岁就可以不分学期进小学了。记得我第一次实习给小孩换NAPPY的时候手忙脚乱的,还很不好意思。这个话题以后再说,也是个有趣的经验。

 

有人会问工资收入水平,在新西兰做幼儿园老师的,薪水只能算中等。本来新西兰整个薪资水平都不高的,远不如加美。但好在房子和车子便宜。在我们幼儿园有专门文凭DIPLOMA的,每小时工资在17-25新币之间,我在目前这个幼儿园里,是唯一full time 老师里没有这个本地文凭的,工作时间最短的,(她们当中最少的也干满了两年幼教),所以工资比她们低。。。按新西兰法律规定,好象是2012年以后所有幼儿园正式老师必需有这个本地学前教育文凭。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个学前教育文凭是我在新西兰见到的最长时间的一个文凭,在这里拿学士学位是三年,但念个普通的学前幼儿教育文凭都要三年。 现在我们幼儿园出钱送我念这个文凭,课时都在晚上。

 

幼儿园的工资收入跟我在国内差不多,(当然,在国内时我属于高薪啦^_&)。工作强度则比我在国内所做的经济稽查的工作辛苦十倍,但是,也快乐十倍。有的时候人需要选择,这是我的选择,所以我不怨谁。自得其乐。

 

 

Kiwi从小就与我们不同:我在幼稚园当老师的感受

 

没想到我这个大男人,自从搬到了富人区住以后,好似时来运转,连幼儿园都要我去工作了。虽说只是临时性的,但在西方这个人是第一位的环境中,一般不会要我们这些外国人来带孩子的怕把他们带“坏”了,就是许多有带孩子经验的女性也盼着这工作。我在所有的工作中,是最喜欢这工作的,不仅因为外国洋娃娃可爱极了,而且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语言环境了,当老师们讲童话故事时,我就和小朋友们坐成一排,听着那些我从未听过的故事。

 

新西兰的幼儿园也有它的规矩,给我映象很深的一条就是他们像记流水帐一样每天把每个小孩几点几分睡到几时几刻,在几点几分吃了几个葡萄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公告栏上,家长找到自己孩子的名字一看就知道他()今天又干了些什么。还有他们对小孩的重视还表现在数量方面,我的任务就是坐在儿童游乐园里晒太阳,看着十几个洋娃娃玩,他们要是有危险的举动我就叫“STOP(停止)”,就这么轻松的工作他们规定至少要派俩人来监督。

 

这工作真太轻松了,不过语言技巧和骗小孩子的艺术要高。本来“男阿姨”就少见又是一个外国的,小朋友会主动上来给你讲话,我是真听不大懂,你要是发音不准他们会大声纠正你。更可怕的是俩人你推了我一交,我抢了你的东西来找你评理,听得我丈二摸不着头脑,就是听懂了也不知这“国际惯例”是怎么处理。我把美丽的小洋娃娃抱到大腿上坐着,给她们光光的小脚丫套上袜套时,真感觉是到了人间天堂。 在这里,我明白了洋人为什么和我们想得不同,他们从小就于我们不同,和我们是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长大的 (请看我的教育)

 

下面发生的一件事给我的感受太强烈了:这洋娃娃一样分调皮的和“乖”的,我抱着一个三岁大的小女孩坐着跟她谈话,一个四岁多的金发大女孩跑过来用双手使劲挤她胸部,小女孩被挤得难受但老实得不敢出声。我叫她放开,金发女孩根本不听我的,仍然是继续弄得更起劲了,我搬开了她的双手,她马上又故技重演。连续了几次后,我抓住她的小手掌在上面象征性的亲亲打了二下,以示警告,没想到才四岁的小女孩说了一句我们从小从来也没说过的话(请比较我的教育)

 

四岁小女孩清清楚楚地告诉我:“You do not allow to do this.(你这样做是不允许的)”。我当时一下就愣在那里了,我无言以对一个才四岁的小女孩! 我读初中时都被老师敲老袋,上了十多年的学我也从来没听过任何一位钻桌子,被吐口水的同学理直气壮的对老师说一句:“你不允许这样做!”。 才四岁大的洋娃娃就会说我们长到十几岁都不会说的一句话,连三岁大的小孩也清清楚楚明白他们的权利,当我叫一个三岁大的男孩把袜子传上时,他对我说在游乐园玩时不穿袜子是许可的,我只好马上改口说怕他凉着。

 

我想起了我还在小学读书的小侄女,她们又会告诉老师些什么呢?

 

 

今天你快乐吗?

 

家长来接小朋友的时候是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很少有小孩子不喜笑颜开扑向自己的父母的。只有Tyla是个例外,一见到爸爸的时候,刚刚还在笑着脸能马上眼泪汪汪,一幅十足委屈的样子,(怪不得形容夏天要用小孩的脸来做比喻,很有道理啊),他爸爸也经常被弄得哭笑不得。。。

 

我曾经说过,我热别喜欢班上这个叫Tyla的英俊小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有时候说话跟大人似的,经常让人又惊讶又好笑。下午他爸爸就快来接他之前的那段时间,他总会有预感一样,带着哭腔的跟我很认真地说:“I need my daddy。。。”我想不起什么时候听过同样的中国小孩或者这里的小孩会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的,而且要的是爸爸还不是妈妈。

 

顺便提一下大头大脑的Liam,他是我的搭档Jacqui好朋友的孩子,所以虽然不够年龄但也放到我们班上来(看来洋人走起关系来跟国人不相上下的啊,呵呵)。Liam走路还趔趄着,说话也不利索,只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达的那种,却偶尔也有惊人之语,-----有一天,他在playground骑自行车,突然扭头就说了一句:Come onBoys!当时我和Jacqui先是面面相觑,进而大笑,可怜的孩子们,差点被我们的高分贝吓傻了。。。。

 

洋人家长来接小朋友,最常问自己孩子的一句就是:Did you have a good day?还有Are you happy today?,中心意思就是一个:“今天你快乐吗?”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以及长大后偶尔陪朋友去接她们的小孩,中国家长最常问的一句往往是:“今天你学了些什么?”

“今天你学了些什么?”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坦白说,我已经有点听腻了。现在家长问的是:“你今天快乐吗?”很高兴听到Tyla象其他小朋友那样回答:“YEAH。”

 

早上开车上班路遇红灯的时候,在倒后镜里看到后面一辆车上的中年妇女,正兴高采烈地跟着收音机里在唱歌(我想),一脸的快乐样子,让我的工作都有了个好心情的开始。又是周末,中心在周末照例会提前半小时关门。也就是说,我今天又是提前半小时下了班。所以,我也快乐。

 

 

幼儿园里的肤色

 

朋友的朋友,不甚熟,知道我在洋人的幼儿园当老师后,很惊讶,问道:你教他们中文吗?

咳,咳,咳。他很聪敏,又问道:那他们不担心你的口音吗?哈、哈、哈。

 

在我工作的这家连锁私立幼儿园里,孩子们绝大部分是BORN IN NZ,绝大部分是白种人,本地KIWI和欧美来的。剩下的,除了少数土著毛利人的孩子,就是亚裔,再有极少数一两个黑皮肤的,来自津巴布韦。我班上有个小混血BOY,不是一般的漂亮,而是漂亮极了,他父亲是白人,黑人母亲是津巴布韦的上流阶层,一位非常pretty的女士,每次驾驶宝马来接孩子。除此之外,我班上驾驶奔驰、甲克虫等来接孩子的家长也有。

 

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车呢? 这个注意是因为有一天从一个国内孩子的家长嘴里得知,在国内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子们就学会了攀比。结果启发我注意了一下这里幼儿园的孩子,并没见到这类对车对服饰对钱财的额外谈话,包括同事之间,也几乎不会以此为谈资。老师们也基本不会单独表现出对哪个孩子的特别关照,除了是同事或者是朋友的孩子,(对我来说,亚裔孩子我就比较偏心),呵呵,这种情况好象全世界都会。

 

同样的,家长除了应有的礼貌和尊重外,也不用要去刻意和老师建立某种关系。比较搞笑的一次是同事圣诞聚餐,选了家规模不小的泰餐厅,餐厅老板的小孩子凑巧是我班上的,(狠有趣好玩的一个小孩子,胖嘟嘟的,起初一句英文不懂,又动不动就excited,最喜欢跟在我后面呜哇乱叫),一二十个人去餐厅吃饭,结帐的时候也没见老板给打个折,收钱的和付帐的都一样泰然自若。。。

­

有人问我,说到幼儿园里是否有有种族歧视的眼光。这个很难回答。从大面上说,与很多国家比,新西兰是个种族歧视比较弱的地方,我没听说过在别的国家,他们的土著可以享受到和新西兰毛利人一样的优渥待遇,同样的,对于不同肤色的人群,这里人们大体上还是平等的。但从小点上说,人的喜好,有的时候可能只是受细节影响,受审美影响,而与肤色本身无关。

 

就拿亚裔孩子来说,亚裔孩子虽然人数不多,但已经是幼儿园里主要的不同肤色者。目前我幼儿园里亚裔最多的是韩国人,韩国孩子多半比较守规矩,而且跟自己人玩得多。在我班上的两个本地出生的华裔,一个祖上籍贯北京,一个是马来西亚的,两个小孩子的母语无法交流,也并不因为都是华裔而在一起玩,我与北京孩子说华语与英语,与马来西亚孩子则说粤语和英语,他们两之间不说话。后来有天和马来西亚家长聊到国内的事情,她才知道我不是马来西亚的而是来自中国,原先一直认为我带马来西亚粤语口音,faint,我简直要怀疑她是否来自马来西亚!

 

一般KIWI老师对于亚裔孩子的态度没有太多特别,她们通常觉得亚裔孩子比较听话,少数孩子很娇气。因为语言的不通,无法很好的照顾到这些非英语系的孩子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在我曾经短暂工作混取经验的另一间不同名号的私立幼儿园,有个别印度老师很显然对华裔孩子不是很NICE,经常出现推拉情况,这可能和她们本身传统对孩子比较粗也有关。

 

亚裔家长的态度是很有意思的。韩国家长一般都很愿意自己的孩子跟同班的韩国孩子玩,有次一个隔壁班韩国家长看到一个小KIWI推了一个韩国孩子一把,而他们的kiwi老师没怎么管的时候,赶紧叫站在另一边操场上的我,我就把情况跟当班老师说了一下,并且看着那个老师上前批评了小KIWI,那韩国家长显得很高兴。而有些华裔家长,就会跟我抱怨,说她的孩子整天跟班上另两个中国小孩一起玩,英语没长进。依我看,她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她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跟中国孩子在一起,而要融入什么所谓的主流社会。另一个中国家长,家里大概有些钱,见到华人就很警惕的样子,但见到他孩子的老师LISA能笑出朵菊花来。圣诞时候送了个金箔的挂历给LISALISA悄悄拿过来给我看,说这个太贵重了吧?我笑西西地说给你就收着,他多的是。LISA原来在公立幼儿园当老师,因为嫌那里工资低和工作重(除了假期长)而跳槽,现在得出个结论就是你们中国人真有钱。。。

 

泰国小孩在我换班之后两三天就跟我到了新班,因为别的老师看他不住,而且因为语言不通,有的时候对他的哭闹不够耐心。这种情况在每个幼儿园都比较普遍,我是建议家长应该多点对幼儿园了解,因为有些语言完全不通的孩子到了幼儿园,特别是年龄小的,比较容易吃哑巴亏。

 

作为我的观察与实际情况,非英语国家的小孩子学英语的问题完全不用担心,小孩子对语言的适应能力是成人望尘莫及的!!我看到的华裔孩子从一句英文不懂到能明白老师一些语言指示,一两个星期而已。他们的听说读写在进小学后还会有个迅速飞跃,加上华裔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近两年新西兰高考的第一名都被华裔孩子夺走,今年来自天津的那个孩子总分还近乎满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华裔孩子在知识积累上的能动性。

 

另一方面,有关主流社会,我个人的看法是,了解一个社会,尊重一种文化传统,再进入一个本地环境,都需要有个不卑不亢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尽量学会宽容地去理解不同文化的排斥与兼容。先天肤色是无法改变的,迈克尔杰克逊漂白了自己,大家仍然当他是黑人。所以实质上,后天教养才是一个人命运的真正主导。什么叫主流社会,说句极端自我的话,我觉得自己呆着舒服愉快的地方就是我的主流社会。

 

做家长的,是否应该更多时候考虑一下,是孩子的自主快乐重要,还是按照你的愿望活着重要??

 

 

Parent night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其实是犹豫的。因为我觉得这个“parent night”,翻译成“家长之夜”或者“家长会”都不太合适。这时候联想起那些从事翻译工作的人来,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翻译人员,果然是不容易的。大概要想成为林纾那种连别人的语言都不懂就能自成翻译一家,翻译还畅销的人,就更不容易了。。。 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又差点跑题了。

 

我们幼儿园各个分园除了允许和鼓励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小朋友们的日常活动,不定期组织一些收费的儿童成长咨询活动外,还每年至少有两次面对家长的“parent night”。在奥克兰这两个夜晚,我们做老师的在下班后延续工作两个小时,将小朋友们日常的活动一一重现。比如在外面操场,将各种器具摆放还原成白天活动用的造型,沙坑里整齐摆放沙漏,桶,铲子,小型掘土机等,大水池里放置水车,瓶子,罐子,水壶等;在房间里不同的活动区域更要做好相应的布置,比如在积木角,将各种积木搭建成型,比如在艺术角要布置好各种绘画材料,比如准备好各种与messy play相关的粘乎乎的东西,(这个一度让我很头疼的play我以后再专门讲)。所有布置出来的活动,都必须附上相应的活动说明,活动目的以及对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在教室里,还会用录像机播放事先我们摄录好的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的平凡一天,内容包括吃饭睡觉参与的各种室内外活动。在工作台上摆放每个小朋友的个人发展的计划书(内含长期、近期目标和具体手段),以及每个小朋友的一本绘画手工作品和附有不同时期照片的成长说明。(谁说我在幼儿园里都是玩来着?其实paper work 不仅很多,而且还要给家长检查的。。。)

 

大部分家长都会在接受邀请信后欣然到来,兴致勃勃地观看录像,翻看计划和作品,大玩小朋友们玩的东西,听听老师们对自家小孩子的毫不吝惜的赞扬。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小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以及得到一些专业意见的好机会。

 

Parent night, 如果说是家长会,这个晚上似乎不够严肃;说是家长之夜,这个晚上似乎又不是成人化的活泼。大家走来走去,没有主持人,在自己有兴趣的区域了解信息,和老师交谈,闲聊。 因为经常有家长说起听不懂小朋友回去哼哼唧唧的唱的歌,最后我们老师一起跟其中几位家长做了次mat time,教会他们唱一些我们平时常常唱的歌曲和游戏,以及舞蹈动作。气氛一时达到高潮,象一大班幼儿园都还没毕业的孩子。

 

今年的第一次parent night我因为复活节休假,溜回国了,所以没参加。前几天的第二次parent night倒是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夜晚。不过呢,因为幼儿园给老师准备的点心我还没来得及去吃,就有家长来了跟我说个没完,所以呢,暗地里我其实也还是很有些惦记那些点心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幼儿园罗嗦

 

Bailey在小班的时候,就是出了名了的difficult child,让他往东他会西,让他不要做什么他一定偏要去试试。长大些来到我们班后,我和当时的搭档Solitaire专门给他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observation,将他每天的兴趣爱好记录下来,发现他很喜欢帮老师干活和参与mat time mat time是每天至少两次的教学时间,把小朋友们纠集到一起听老师唱歌讲故事什么的。。。)。于是我们定下每天都要特别表扬Bailey几次,比如夸他good boy帮助老师tidy up,又或者夸他很clever,把故事里要猜的动物说的很对什么的。。这样毫不吝啬事无巨细的真诚表扬竟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ailey的行为明显的见好,听话程度也大大提高。幼儿园里这样的事情很多,小朋友们在受到赞扬和鼓励后的behavior会毫无掩饰的非常好。即使是大一些的孩子也是如此。

­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小朋友一幅鬼画符似的painting大赞:“wonderful,great”,“fantastic”,“awesome,gorgeous”,“fabulous”,“amazing”。。。。。。。,然后还会郑重其事的把小朋友的作品帖到墙上的展示栏里。起初,在不断看到其她同事对着一幅小朋友刚完成的、我怎么看也看不出来好的图画作品,大肆赞扬的时候,我实在是觉得有点太言重了。后来发现在同事之间,包括园长对我,也会如此这般的经常表扬的时候,我才明白过来,她们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就是这么被夸奖的,就是容易夸奖别人的。

 

因为工作关系,我开始系统学习西方学前教育的各种理论,于是知道了在专业上,这种表扬是隶属于positive guidance,它是从学前教育之父Froebel到各个学前教育专家PiagetVygotskyDeweyRousseauSkinnerMaslowGessellLockeMacMillan等等以及在国内现在备受推崇的Montessori(蒙特梭利)和Steiner(国内称为华德福),还有我个人目前比较有兴趣的Reggio Emilia都认同并且理论化了的。Positive guidance在小孩子成长过程中,包括很重要的两件事情―――表扬以及鼓励。表扬和鼓励其实是小孩子们的自信自尊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小的时候,被表扬后学习积极性的高涨,而在被批评训斥后做事情的畏首畏脚。

 

中国人向来是更赞同“严师出高徒”的,这种从上至下的严厉常常会更多以批评教育来代替赞扬鼓励。从小受到过多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令人失败”的教育后,会令人更侧重于寻找自身的弱点缺点,而不是越发积极的发扬优点发挥长处。而对小孩子座标式的表扬以及批评方式,(btw,我个人把这种不注重小朋友自身的长处与进步,而是经常与其他小朋友的水平做比较的方式,称为座标式),我觉得是不公平的。每个小孩子都是special的,总会有他闪光的地方,我觉得作为老师也好,作为陪伴他们的成人又好,应该把着眼点放在他们最美好的一面,这个闪光的地方,有可能就是一个小孩子潜能的发动机,因为善意的激励,而开始了优良的启动。

 

现在我和其她同事一样经常表扬班上的小朋友们,发自内心的表扬。并且也发现,表扬人比批评人愉快多了。。。。

 

 

班上的双胞胎

 

我们幼儿园一百多个小孩里,倒有四对双胞胎。其中一对韩国女孩子刚从我班上升到大班,就有另两对双胞胎来到我班里,让我美得不行。朋友很奇怪我为甚么那么高兴,我也说不上为甚么,就是觉得这些twins真的是很可爱。发奇想说,周末的时候要是能借两个回去玩玩就好了。朋友倒退两步说,哇~~~,你也太狠了。。。:)

 

双胞胎兄弟MitchellElliott,双胞胎姐妹PaigeCenedra,是大家眼里的那种mirror-twins,就是长得不分彼此,如果相处时间不长根本无法判断出谁是谁的。在我第一眼见到他们的时候,差点晕掉,觉得oh, my goodness, 这上帝造人也太有趣了。我也觉得我够幸福的了,小洋娃娃们本来就长得特别招人喜欢,大眼睛长睫毛,嘟嘟的,更何况还是看了就让人眼睛发光的twins

 

好在twins们的父母很善解人意的把他们从衣着上做了些区分,比如Mitchell一般都会穿橙色上衣(很精神),Elliott则穿蓝色(很帅),而从相貌上我到了第三天才真正分清楚了谁是谁(我已经够醒目了)。。。总觉得拥有twins的妈妈们很幸运,也觉得她们很了不起,因为要比平常的妈妈多付出一份操心的责任吧,同时照顾两个同样年龄的小孩子,肯定不容易的。

 

一两周后和twins的妈妈聊天,我说在第一眼看到twins的时候觉得他们简直没什么不一样,而现在却发现他们完全就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人,不光从相貌上,从personality上来说也完全是totally  differentTwins的妈妈微笑着连连点头,说是啊是啊。所以我现在特别知道了为甚么现实中家人很少会把自己的twins认错了,因为,确实是两个“不同的人”啊。有些kiwi老师会问我,为甚么亚洲的twins总是在装束上要弄得一模一样?说他们这里的twins从小就会穿得有些不同,让他们知道自己和对方和别人不一样。还说这样对于培养character有利。我想了想自己过去碰到过的亚洲twins,还真是都一模一样的。。。。。不过,我也一直忘了问同事们,为甚么在新西兰我看到twins的机率这么高?不光孩子们当中有twins,而且同事中有是twins妈妈的,还有孩子家长是twins的,有趣的是其中一个家长和他双胞胎的哥哥长得一点都不象,那次他请他哥哥来接孩子的时候,和他相熟的同事跟我说确实是他哥哥后,我乐了半天。

 

小孩子是天性非常纯良的人,谁对他好对他不好,他们是非常sensitive的,而且很快会和用心对他们好的人建立一种attachment的关系。Mitchell很快就成了我的密友,呵呵,Elliott则是观望者,会看到Mitchell蹭到我身边了,他就也会乐呵呵的跟过来。升班后的那对韩国twins也是,每次看到我就会欢呼着蹦过来。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我是有私心的啊,西西,他们看起来那么可爱,经常碰到他们生病或者休假的时候,还想念得不得了:)而正是因为这种有趣与可爱,我就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她们额外的好了呀:)

 

 

Yes please Thank you

 

今天下午的 afternoon tea time是由我来布置,吃的点心有蛋糕,还有KIWI果,橙子和杏干。Bailey最喜欢吃的是杏干,常常还没吃完嘴里的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下一份。我笑笑的问他:“如果还想要应该怎么说?”,“More, please”,Bailey含糊不清但是使劲地说了一句。然后我给他加了他喜欢的杏干,这次没等我提醒,他就乖乖地说了一句:“Thank you。”

 

这是在幼儿园常见的情形,通常老师会不厌其烦的提醒哪怕还只有一两岁两三岁的孩子,从最简单的“ta”到完整的“Thank you”。从小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和注意礼貌是幼儿园的目标之一。

 

常常有人说洋人懂礼貌,其实这里的礼貌我觉得和我们理想中的概念“礼貌”有些不同,很多时候,洋人的礼貌是一种语言习惯,就象这样在幼儿园里和社会里从小给训练出来的,所以有的时候你如果觉得洋人们礼数虽然做得很足了,但仍然让你觉得冷冰冰的,原因也在这里。

 

当然,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有点虚伪的礼貌和完全没有虚伪的粗俗之间,还是选择礼貌比较好些,所谓礼多人不怪。

 

前几天好久不见的一个朋友帮我忙做点事情,我总是不自觉带出的pleaseThanks让他颇有点不习惯,到最后他实在是有点忍不住了:“我说,我没得罪你吧?。。。”

 

 

She is sexy

 

有一天冷不丁的被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幼儿园从小就会教小孩子识别性么?”,她是在德国留学过,为人也变得极其扎实,说起话来不拐弯的。接着,她看着我说,在德国,小学以前就会跟小孩子们讲小孩子是怎么来的,目的却是为了让小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也要有自己呆着的时间,不要去打扰他们。

 

她说的这个“目的”是不是事实,我没有考证过。不过,确实是有好些人对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很好奇,不对,或许更应该说是对老师们如何教育小孩子面对这种变化感到好奇。无疑,这是个我不能简单回避的问题,屡屡被人问到,让我烦不胜烦。当然,事先声明,我对弗洛伊德没有太多好感,对于弗洛姆,感觉也一般。还听到消息说,他们俩都已经过时了。呵呵。

 

一岁多的Kayla很喜欢玩娃娃玩具,但她还不会分别男娃娃和女娃娃,经常给男娃娃穿上裙子,这时候老师会告诉她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我们幼儿园的塑料娃娃都分性别,虽然新娃娃们都会穿着衣服,但小孩子们更热衷于让娃娃们一丝不挂,抱着到处走,或者重新给它们穿衣服,喂食和拍它们睡觉。

 

两岁时候的Brooklyn就已经是个很有主见的小孩子,虽然他还需要带着Nappy纸尿布,却经常非常严肃的、坚定的摆着stop的手势,对着企图带他去换纸尿布的老师说:“NOI dont like it!”,每次躺在更换台上的时候,表情还十分痛苦,弄得老师们啼笑皆非。如果你问他是boy 还是girl,他就会微笑着说:“Im a boy.

 

三岁多的TristonAylana 在洗手间互相研究对方的身体,还互相取笑对方“funny”,取笑完了再继续研究。正好老师Lisa看到,就带他们去到BOOK CORNER图书角,找出一本书,书上画着漫画式的人体,告诉他们身体各部分的作用。

 

四岁多的Jimmy某日正在用剪刀剪杂志上的一个漂亮女郎,我正好去他们班上拿东西,见到后就坐他旁边问他为甚么喜欢这个女郎啊,Jimmy头也不抬地回答我说:“She is sexy!”我和另一个老师笑得差点从凳子上掉下来。有趣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性别识取到识别性不是一个简短的过程。孩子越大,所认知的世界也越大。我欣赏东方教育里感性的一面,也欣赏西方教育中知性的一面。但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我总还是相信,作为成人,面对小孩子的时候,自身的坦然态度和知识面都是很重要的。拔高一层来说,就是要有科学精神:) (我怎么还是觉得自己说得有点底气不足呢。。。。)

 

不过,老实说,我之所以更愿意当幼儿园老师,就是因为,小孩子的快乐很简单,苦恼也很简单,而小孩子越大,问题越多,越难对付啊

 

 

恐龙dinosaur

 

上午看到小朋友在玩恐龙玩具的时候,突然想起新西兰地震部门的农民们的可爱恶作剧,就跟Becki说了那个粉红小恐龙的事情。Becki哈哈大笑,说funny guys,言外之意好象还挺欣赏他们的。其她同事也觉得这是个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听到都很开心:)

"

然后我就问她,为甚么小孩子都那么喜欢恐龙玩具啊?以前我在第一眼见到恐龙玩具的时候,真的觉得这些仿真恐龙长得确实有那么点丑陋啊,ugly。。。。。 Becki认真的点点头,说是啊,是挺丑的,可是小孩子们就是都很喜欢恐龙啊。正说着,Jackie高举着一个恐龙哇呜着扑过来,我跟Becki说:“Your turn!”,扭头逃之夭夭。

 

Jackie是个超级恐龙迷。他妈妈跟我聊天的时候说,Jackie从开始会玩东西就对恐龙玩具情有独钟。现在家里不但有大小恐龙十几只,他还开始对各种恐龙进行分类,念起它们不同的名字津津有味。

 

班上百分之九十的小孩知道恐龙这种动物,而且在幼儿园里有各种关于恐龙的书。这让我有点迷惑。国内很多小孩子知道恐龙是从动画片里,而这里的小孩子知道恐龙好象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新西兰还有种已经灭绝的体型巨大的鸟叫恐鸟,我起初一直以为也是恐龙的一种呢:)

 

我们还有很多关于恐龙的歌,其中一首5 little dinosaur是小朋友在 mat time唱得最兴高采烈的,大意是,一只小恐龙在绳子上走,走啊走,看到前面有很好玩的东西,就回头叫另一只小恐龙来看,(然后小朋友就一起大叫dinosaur三声),一直叫到第五只小恐龙上来,然后绳子突然断了,所有的小恐龙都跌倒了。。。。。每次唱这首歌,配合上magnet picture,小朋友都特别高兴,叫起来也特别整齐响亮。 ­

 

说起小孩子的歌曲,很多时候我们听他们的歌曲内容实在挺幼稚的:),不过,从中他们确实可以学到数字,颜色,大小,名字等等知识。另外,还有件很搞笑的事情。前几天music & movement workshop的时候,我们听到一盘儿童歌曲的新CD,把我给乐坏了,因为其中几首新编曲的,竟然将耳闻能熟的儿歌和jazz, rap, rock&roll等风格结合起来,但是,非常非常好听啊。比如那首If you are happy and you know ,clap your hands, (与中文的“如果你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旋律一致),就是用Jazz的风格编曲的。旋律一出来,我们就忍不住边唱边动边笑。

 

很久以前第一次听儿歌被这样编曲的时候,我就眯着眼睛笑啊笑的笑了半天。那心情,倒是和看到火山前的粉红小恐龙的时候全然相似。

 

 

cuddlehugkiss

 

Brooklyn是班上的新小孩,非常可爱,虽然在班上年龄最小,刚刚两岁,但有时候说话做事却是最好玩的一个,经常让我笑得不行。

 

今天早上,妈妈送他来幼儿园,照例在说再见的时候,要说一句“I love you”。而值得我今天做一次记录的事情就是,在Brooklyn的妈妈话音刚落后,Brooklyn竟然惊天地泣鬼神地大声说了一句:“I love you MORE~~~。” 我们都怔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他妈妈忍着笑,又说了一遍“I love you!”, Brooklyn不明白我们在笑什么,于是,非常不满的又大声对着他妈妈说:“I love you MORE~~~!! (请注意,他才刚刚两岁。)

 

到了国外,我才明白cuddle hug在形体上的区别,cuddle更倾向于“抱”, hug则倾向于“拥”。至于Kiss,在国外的普遍使用令它成为一个轻飘的词语,带点温馨和甜蜜。在幼儿园里这三样动作场景常常出现,cuddlehug倒还正常,但对于kiss,一度曾让我面红耳赤。班上三岁的Oak,有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表达方式就是跑上来,把你拽蹲下来,双手捧着你的脸,左边kiss一下,右边kiss一下,心情特别的好的时候还要在你嘴唇上再kiss一下。第一次被他这样kiss在嘴唇上的时候,我瞪大眼睛呆了半天,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在我的成长经历里,尤其是少年时代,拥抱和亲吻曾经是两个很严重的词。几乎从来不会主动说起,在笔下描述里更是了无踪迹。长大成人后,开始知晓世事,但在自己的语言里,有些词语仍然是一种禁忌,总觉得,不必说出来,更不必表现出来,因为那总是涉及很私人很隐秘的情感,不应该被展示。这是我所曾受过的教育。基本上概括为,爱,应该是件很含蓄的事情。一个华裔家长跟我说她真希望她女儿永远停留在13岁。我明白她的意思是,西方文化里,她觉得人与人亲密起来太容易。

 

我不知道是不是也和西方国家小孩子从小的教育有关呢?在他们眼里,爱,不是一种禁忌,也不是某个年龄的专属,爱就是爱,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上次写到这里,我有点困了,就睡觉去了,说是下次再写完。。。。。。 结果,到今天也没写完,就还是下次再写吧:)

 

 

很久不见Tyla

 

不见Tyla也快半年了,今天与同事Chelsea闲聊的时候,她突然问Tyla是不是曾经在我班上,我说是啊,他好久没来了。Chelsea笑着说她同学是Tylaaunty,前段时间刚去看他。说Tyla现在变得非常淘气,总跟着他teenage的喝酒抽烟的小叔叔一起瞎混。

 

我曾经说过Tyla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两岁多快三岁的小男孩,长得非常聪明漂亮,语言能力很强,热爱音乐,经常自己拿着个鼓棰,嘴里念着鼓手开场的节奏:one,two,threefour。接着就摇头晃脑的佯装在打架子鼓。有的时候他会拿一块大木头当做吉他,有模有样的在我们面前表演,还经常蹦出一句:Fiona, come on。除此之外,他对Bob bulider非常有兴趣。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幼儿园的小男孩们都是典型自觉的“劳动光荣”的响应者,对于做建筑工人,做卡车司机有着天生的热爱。在幼儿园里除了和小孩子打交道外,还有项重要的工作是要和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这样工作一段时间,对各个小孩子家里的情况也就大概知道了一些。Tyla的父母非常年轻,他漂亮的母亲只有18岁,父亲也不到20岁,但父母已经分开了。这种情况在新西兰很普遍。在幼儿园里经常能看到来接孩子的非常年轻的20岁左右的母亲们。同样的,在很多孩子的家庭情况表格里,也能看到有很多填写的是step father, step mother, step brother, step sister等等。       

 

Tyla跟外婆住,他称外婆为nana,称奶奶为 grandma。有一次他突然跟我说爸爸昨天哭了,我吓了一跳,问他为甚么啊,他回答不上来,接着说他自己的,说爸爸在nana面前哭了。说完了,自己也很忧郁的样子。我用力地拥抱了他一下,嘴上说着 dont worry,但其实心里是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有点替他难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自己长大经历的影响,对于象Tyla这样父母不和的小孩子,也总是会格外的怜爱一些。

 

Tyla在幼儿园的行为举止基本就能反映出最近他自己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特别调皮且总抢小朋友玩具,打架的那一天,他的nana就解释说头晚他父亲来接他,他母亲不让什么的,吵架了。很多家长总是觉得小孩子不会明白他们在吵什么,其实,小孩子即使是不明白为甚么,但潜意识里他们所接受的信息绝对的将影响他们日后的行为。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意思是人事有天鉴;现在我真想加一句,低头三尺有稚童,以你为鉴呢。

 

后来,Tyla的妈妈不知何故离家出走了,外公外婆也找不到她,于是也以无法继续支付我们幼儿园高额费用的理由,将Tyla从此带离了我的视线。

 

直到现在,看到教室里静静摆放的Bob builder的工具帽和工具箱,我还是会想起Tyla

 

 

JACQUI BECKI (幼儿园工作闲记录)

 

Jacqui和我做了一年的拍档。因为她的小BB即将出生,前不久刚刚离职开始休一年的产假。离职前我们按KIWI传统给她做BABY SHOWER,我买了礼物给她。但仍然觉得多少礼物都不能代替我心里的不舍和感谢呢。

 

Jacqui是典型的欧裔kiwi美女,脸部轮廓分明,眼睛很美,头发经常是梳得光光的在脑后扎个马尾。

 

我和Jacqui很合,一年时间过得很愉快。大概是因为性格很相近,都比较自立与温和,所以工作中非常默契。由于幼儿园总部就在楼上,上面做research的人总喜欢到我们这个branch来做各种调查啊,观察啊什么的,而且对工作的员工也常常做些心理模式测验,说是有助于科学的了解自己,(^_^,有的时候我真想诚恳地问一下他们是不是还懂算命。。。)有一次在自己的工作方式调查测验中,Jacquicorrect way person,我则是peaceful way person。测完了,我俩都很满意,呵呵。。

 

Jacqui不是个很多话的人,脸上并不总带着笑,但仍然显得很平静和淡定,有主见。我们聊天,从她那里了解了很多新西兰人的文化与传统。她有小BB后,我们谈到婚姻的问题。新西兰很多表格上都有partner这一项,也就是同居者的意思,虽然未婚但一样受法律保护,包括财产的分割上也是。我问JacquiBB要叫什么名字,她说准备叫Luke,接着她说她开玩笑的反驳过她男友说凭什么要跟他姓,她又还没嫁给她。我问她你会结婚吗?她很肯定的说I will,但加了句“but not now”。

[

同样的问题换了是Becki,就会很肯定的回答说No way了。她有男朋友,但根本没想过结婚。有次她问我男友在哪里,我说不知道在哪里,说自己可能适合谈长距离的恋爱吧。她当真了,脸色大变,说How can you survive??? 我乐坏了,差点顶她一句说,问题真多,一个人生活又不会死。。。

 

Becki就是我现在的新搭档,一个非常活泼的女孩子,大大咧咧,精力旺盛,强势,open,是另一种典型的local person。第一天进来她给我一个熊抱的时候就把我吓了一跳,接着就有点担心这么热情充沛的人,我会不会与她合作不愉快啊?果然,在头两天,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有点小摩擦,她是个对小孩子比Jacqui严厉得多的人,我有些不习惯,看到小孩子被她训哭了,心里就很不舒服。不过这点摩擦解决得很快,我会跟她说我的感受,她有什么也立即跟我说出她的感受,并且总是很及时的跟我说sorry,让我颇有点哭笑不得,过了一星期的磨合,我开始喜欢这个精力旺盛的女孩子了,我的supervisor跟我说,可以理解我和Jacqui工作那么长时间,又要适应新同事了,而且还是风格迥然不同的。但我可以做Beckirole model啊,我和Becki可以互相学习啊,我向Becki学习她的firmness,她跟我学我的softness。我想想也是啊,Becki来到班上后,有不少新花样,也满好玩的,只要大家都把小孩子是否开心放在首位的话,就是很好的合作基础。两个星期过去,前天中心的头头给我们发了张奖状,说是我们这个班的new team工作卓有成效,特此表彰云云。

 

生日的时候,按惯例中心都会在下午的某个时间集合还在园的所有的小孩子和员工来给这个老师庆祝,一起唱生日歌,还会由小孩子们集体制作一张大大的生日卡,一束花。我生日的下午,Becki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再跟着一大帮小孩子突然涌进来,两三个调皮的叫着 Princess Fiona,我没有准备的被大家吓了一跳,Becki大乐,过来又熊抱了我一下,说Happy birthday

 

幸好,她没有又问题多多地问我Shrek 在哪里。。。。^_^

 

 

自然科学角

 

今天突然有兴趣谈谈我们幼儿园的自然科学角。(不过,各位观众,根据我一向的陈述习惯,以下文字还是很有跑题的可能的,请多包涵。。。。)

 

我们幼儿园里无论是Babies (零到两岁), Toddlers(两到三岁),还是Preschool(三到五岁),在室内都会有科学角(Science Corner)。科学角陈设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会有这样一些东西:干叶,鹅卵石,贝壳,松果树枝,放大镜,望远镜,多棱镜,万花筒,等等,手机样板,电话,键盘等在Toddlers以上房间有,显示屏在preschool有,且都放在小朋友们触手可及的地方。

 

根据西方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这些东西对提高小朋友的认知力有很大的好处。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可以touch就是最好的对新事物的认识,他们在人生最初的成长里,首先是用嘴,接下来是用身体来认识这个世界。不过,他们的生活经验丰富了,我却不得不悲伤了一次,―――有一回自己违反园里规定把手机揣在了身上,它一不留神滑落在地,被班上的某位神童当作手机样板咣叽就扔进水里而呜呼哀哉了。。。

 

另外,三岁以上的小朋友每周有一次学习我们幼儿园提供的电脑课程,Cherry. bytes, children‘s mobile laptop labs. 在一辆漂亮的大车里面,专门的教师教三岁以上的小朋友玩他们自己的电脑软件(当然,在我的小眼睛看来,其实也就是让小朋友们狂玩一阵游戏,活动活动手指筋骨了,呵呵)

 

在室外活动场地里,有花园,木屑木桩,直接丰富小朋友们与自然的第一手接触。(奇怪的是,至今我们的花园仍然枝繁叶茂,看来还是我教导有方啊。。。。)有沙池,根据教育学家理论,玩沙子是培养孩童物理兴趣的最初。还有water trough,或者是水池,供孩子们玩水。

 

沙子和水是小孩子天性就喜欢的东西,不过,亚洲家长刚开始都对孩子玩沙玩水比较顾虑,其实大可不必。先不说新西兰污染极少,就说沙池,我们平均一个星期都要往里面放很多盐来防止菌类滋生。小孩子玩水的都会穿上防水围裙,衣服湿了也都有备用的更换,

 

我个人觉得做大人的,不应该因为自己怕麻烦就剥夺了小孩子玩耍的乐趣。每次看到小孩子玩沙子,我就想起了自己的幼儿园年代里有段时间极其热衷搜集漂亮的玻璃片,小石头,白沙子,小花小草的,且都一鼓脑放在口袋里。结局就是再出门的时候,我全身上下所有的口袋都已经被我亲爱的妈妈绞掉了,还非要在我衣服肩膀上用别针别一块手绢晃荡晃荡的。。。一个未来的物理专家就这样生生的被毁掉了。

 

我们幼儿园Prechool的室外还有个东西我特别喜欢,虽然说出来有点不好意思,就是水泵。小朋友们可以在水泵下放个小桶,泵满了水然后去浇花。水泵安在地形高处,上有凉棚,下面是弯曲铺排低去的大鹅卵石。我的童年从来没有过机会去接触水泵,真是一大遗憾。所以有一次我站在那里美滋滋的狂泵了一阵,身后是一帮眼巴巴等着排队的小孩子。。。。

 

 

我的幼儿园记录(零碎篇)

 

  一直想写些我在幼儿园里当老师碰到的好玩的小故事,因为纯真年代留些记录总是件美好的事情。但因为一向懒散而越来越少动笔,只在偶尔写给朋友看的EMAIL里有些零碎的记录,今天抄录了一下,希望以后有空的时候能够整理出来。

 

1OhNO

  最近两天我的口头禅是“OhNO 拖长了调子来发,这个词的发音有点好笑。其实不是我的原因,而是我班里的小男孩Bailey,他刚到两岁,仍然口齿不清,但表达得最好最有力度的就是这句“OhNO”,而且只要有表达的机会就毫不含糊的来一句“Oh--NO--”!

他的妈妈说这是他的favorite words,只是我,每天见他好玩,也跟着他NONO去的,害得我现在一见什么有点点不同的就也不由自主的说一句:Oh--NO—

 

  今天,是个值得做记录的日子,因为Bailey同学的词语有了突破性进展,今天的favorite word已经由“Oh--NO--”转入到“NO WAY”了!已经“NO WAY”了一天了!!他小人家的语言能力有了提高,我得替他书上一笔。

 

2Fiona Fresh air

  Fiona Fresh air本来是两个不搭边的词语,但被口齿不清的Bailey念起来就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我的名字。我的英文名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fresh air了,开始大家还莫名其妙,等到弄明白之后,同事跟我开玩笑也变成张嘴就是fresh air了:) 小孩子的语言经常会无意中带出想不到的效果。

 

3、爱上小帅哥

  Tyla是另一个两岁多的小男孩的名字,虽然年纪小小,这个小男孩确是长得非常非常英俊,栗色的头发,白皙的皮肤,左边耳朵还打了个小金耳钉,长长的睫毛微微翘着,听到音乐的时候会抱着一块木头做出弹吉他的姿势(后来才知道他父亲喜欢弹吉他),忧郁的时候还会把双手插到牛仔裤兜里,呆呆的看着远方,发呆的样子都酷极了。我特别喜欢抱他,然后亲亲他:}

 

我想英俊的人在小的时候应该是最可爱的,因为童年的英俊总是显得十分干净和纯真。

 

  最有趣的是,虽然才两岁四个月,他却经常会很老练的跑到一个新面孔面前,很纯的笑一下,然后说what‘s your name? 还会要拍拍人家的肩膀,象个小大人一样,而且他记人名的功夫一流,对于一个不到两岁半的小孩来说是很不简单的。结果我们在做他的Planning的时候,很自然的就写上了一笔他具有很好的social skillpaper work写下这个词的时候,我又乐了半天。

 

4Jake的审美

今天Jake的妈妈送他来的时候,问我谁是Lexi,这个叫Lexi的小女孩正安静的坐在我的旁边画画,金色的头发柔软的垂下来,在耳际卷起一个小圈,我笑笑说这个就是。Jake的妈妈看了一眼Lexi,笑着说Jake回去谈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孩,妈妈问他为什么,他说she is beautiful 我乐了,因为怎么也想不起来Jake什么时候和Lexi有过接触了,因为这个小女孩非常害羞,平时也比较少与其他小孩子一起玩,只跟自己熟悉的老师呆在一起。

 

  而Jake,两岁八个月,一周才来三天,一天才来半个上午,已经相当地注意到了she is beautiful:) 爱,就是这样开始的。。。。

 

5、长大以后做什么

自从上周做的一次mattime得到了中心的Superviser的一张写着“You Really Shine!”的卡片和一颗糖以后,我就一直乐忽忽的,今天的mattime我用自己手工做的一个纸制的puppet小木偶,唱完了“where is thumbkin?”,顺便插一句,这首歌的调子就是在国内大家常唱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的调子,然后突发其想地问大家长大以后想成为什么。

 

  Mikayla大声的回答:“Mummy----妈妈

­  Alexander说:“Chef----厨师

  Emma说:“Baker---面包师

  Tyla很自豪的说:“Painter----油漆工

Bailey依然有点含糊不清:“oh, no-----lawyer---当然,这个lawyer是我实在有点听不下去他的oh no了,姑且顺着他的音硬给他安排的

  Brandon歪着头说:Driver ----司机

  Ethan奶声奶气的说:train------我颇有点佩服他这么小就有将自己固体化的愿望,回答各不相同,总体来说,愿意做体力劳动者的居99%,以能做厨师和司机的为最光荣。。。。

   最后我顺便问了一下大家认为将来Fiona应该成为什么,我满以为大家会安排个比较“隆重”的职业给我,结果Kathy很清脆的、毫不犹豫地说了出来: Baker!!! 我差点没晕在白板后面:)

 

开车琢磨了一路,回家后一见到烤箱和面粉鸡蛋的时候,几乎条件反射地有了马上动手做蛋糕的冲动。。。。。

 

 

Sleeping time


吃过午饭以后就是Sleeping time,我和我的搭档Jacqui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让他们每个人都钻进自己的睡袋,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床是统一的白色硬塑料模的,象小船似的把孩子包在中间。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睡在上面挺硬的,就自己从家里带床垫来,我们也不反对,虽然我们不赞成搞特殊化。

 

然后放上轻柔的音乐,排萧和钢琴小品是我比较喜欢用的,最近我在放朋友从美国寄给我的《homeland》,副标题是pray for peace,很不错,因为我听着都昏昏欲睡。

 

我从来都没想过自己也可以这么有素质,有耐心,竟然有一天会哄一大帮小孩子睡觉。。。

入睡前的小孩是千姿百态的,千姿百态来源于他们各自的comforter(很抱歉,我不知道怎么翻译这个词比较不生硬)。根据AinsworthAttachment理论,这种comfortor其实是小孩子的一个secure base

 

Bailey是一定要用婴儿奶嘴的,我跟他大眼瞪小眼了半天,看着他蠕动着嘴巴,目光渐成呆滞,我只能对奶嘴的巨大功用投降。(这里的小孩和国内的不同,三四岁了都没觉得自己用奶嘴有什么不好。家长也多半是顺其自然的态度。)

 

Mikayla一定要捏着自己的小花布,西西簌簌半天后,心满意足地睡去了。

 

Hoon Joon是个韩国小孩,每天早上进幼儿园的时候脸都是笑得小眼睛都找不着了,在我看来拣到大元宝也就这个样子了。他一委屈就会抽抽答答的要他的blanket,然后就眉开眼笑的拖着它四处玩去了。问题是睡觉的时候他也只用这个被子,不给他就哭得肝肠寸断----无比倔强的小孩。评比热爱blanket的人,他是第一。自动自觉睡觉的他也是第一-----只要在他午餐的时候看到我们在铺设床铺,那是睡觉比天都大,一定拖着他的blanket找到一个床铺倒头就躺下!

 

Liam年纪最小,却是个strong boy,大头大脑的特别好玩,睡觉的架势也最大,除了幼儿园的东西,还有再加上自己的枕头套,自己的被子,自己的熊Teddy Bear,自己的小娃娃。有一次忘了带其中一样小娃娃,他就竟然眨巴眨巴眼睛了几乎一个中午,一幅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天拉。

 

当所有的小孩子都睡着之后,如果是Jacqui的午餐时间,就剩我坐在一群睡着的小天使旁边,写每个小孩当天的report,有的时候提前写完了,音乐仍在弥漫,坐在微暗的教室里,开始了一个人的浮想联翩。。。。

 

BTW,这里玩的橡皮泥都是我们老师自己做的,叫法也不一样,称之为 play dough,等到不能玩的时候还可以拿来给小朋友做小GARDEN:)

    一种简单的play dough的手工制作方法

 


3 cups flour

1 1/2 cups salt

6 teaspoons cream of tartar

3 tablespoons of oil

3 cups boiling water

 

 

童颜知己 (幼儿园闲记录)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古代的小孩子大概是不上幼儿园的,所以一起玩乐的环境大概也可以与现在幼儿园里的play ground相当。今晚读诗偶然又见到这篇《长干行》,不由得兴起写下“童颜知己”这几个字。觉得挺有趣的。又联想起Blake 升班了,他最好的朋友Tamara这几天颇有点闷闷不乐。今天她妈妈来幼儿园后说一大早Tamara醒来,就嚷嚷着“Blake,Blake”。我们几个老师都笑了。

 

对于孩子们的友情,我常常很好奇,如果说长大后的择友,多半是要受后天教育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影响,那么幼儿园的小孩子的友情是从何而来的呢?

 

Tony曾是班上唯一的华裔,虽然出生在奥克兰,却一直在中文家庭环境里长到两岁多。他性格内向胆小,来班上很久一直都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哪怕是同为亚裔的韩国小孩子。但自从一个叫Catherine的韩国小女孩来到班上后,他的情况就改观了。Catherine是个爱哭的女孩子,头两周,几乎天天哭,可以抱着她的小Teddy熊从妈妈走后一直哭到中午吃饭,(我确认她肯定比我小时候还爱哭)。Tony 似乎对这个娇小的女孩子很感兴趣,从一开始就经常陪在她身边,Catherine是越陪越哭,但也并不逃开,逐渐的,Tony会偶尔用手拍拍Catherine,或者帮她把因为哭累了而不小心掉在哪里的小熊拣起来递还给她。到后来,Catherine不怎么哭了,但对Tony还是不怎么搭理。Tony也不以为意,只要每天进教室后见到她就很高兴,颠颠的跑到她身边去。两个月后,Catherine随家人回韩国了,Tony 又恢复了从前孤单的模样。

 

以前在文章里还讲过一个叫Lex的金发女孩和一个小男孩Jack的故事。这样的奇妙的朋友组合在幼儿园里经常见到。家长们也常常从孩子口里知道他们在幼儿园最好的朋友是谁。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我的幼儿园里,越小的孩子们,他们的关系越单纯,即使大一点的,也基本不涉及什么利益关系。同性之间的友谊除了先天的亲近外,大多半因为兴趣爱好以及合作的关系引发出来的,但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友谊就似乎更多是一种先天的审美取向。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和同事们谈起,她们也一致表示这确实是很amazing的事情。我尚没有看到读到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支持,目前我只看到这些现象,就暂时记录下来。

 

让我想起一直以来自己比较要好的男性朋友,仿佛真的是从幼儿园开始,比较多在一起玩的就是些清秀腼腆类的小男生,长大后比较容易被我吸引的也是这类看起来比较沉默和英俊的男生,(事实上后来又发现这样的男生不是我真正能爱上的类型,呵呵)。一个大学同学曾经说起他所交往过的女友,最后发现几乎一律是长头发,大眼睛的文静清瘦型女孩,这个印象最后竟然追溯到他读幼儿园的时候一个喜欢的小女孩。不过,最终,他娶的女孩是短发,爽朗伶俐。聚会的时候,他笑说,this is the life.

 

人是会变的,小孩子也是要长大的,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小孩子长大后,还能保持最初的那些不仅仅是关乎友情的单纯意念呢?多年后想起来,是怀念,还是觉得可笑呢? 

 

 

亲爱的小孩

 

每位父母大概都有些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的昵称,但可能在一些固定昵称形成之前,还有些共同的称呼,在中文里,可能就是叫“宝宝”,在英文里,就是叫“baby”了,有趣的是,我常常听到幼儿园的同事或者小孩子的家长把这个词读为“芭比”而不是“贝比”,直接叫“芭芭”的就更多了,就象叫“宝宝”一样。

 

小孩子是父母最亲爱的宝贝。在我工作的幼儿园里,父母叫孩子的什么都有,也很有意思,除了“baby,还有比如“sweet heart, sweetie”“honey, gorgeous, beautiful, precious, darling”等等。即使这些小孩长大了,这些称呼也不会随之变化,总是一副很亲爱的样子。我们做老师的,有的时候也会“sweet heart”“baby”“honey”这样那样叫小朋友的。

 

印象中小的时候没人叫过我宝宝,有次突发其想问一些老朋友,他们也都说没印象被那样叫过。想起我的父母那一辈人,为人严谨认真而内敛,估计不会有什么亲密的词语用在孩子身上。不过,我还是试想了一下,假设我母亲哪天开明了,突发其想地叫我一声“亲爱的”或者“sweet heart”,结果好象只能是我当场晕倒在地。。。。。。西西。

 

中国人对小孩子多数称呼的是孩子名字中的“名”,或者单名叠呼。也有些父母会以有意贬低来示亲爱,比如“臭臭”,“小P孩”,(叫“狗剩”的我知道有,但还真没听到过,呵呵)。总之,印象里中国人偏于含蓄的多,除了宝宝是最通用的称呼,好象也没什么别的肉麻的词。而宝宝的称呼恐怕也是现在这一辈年轻人用的比较多。

 

以前看到一些哥哥姐姐们叫他们的小孩子的时候,小一点的还好,过了5岁还被父母叫“宝宝”的,我听了都觉得很不好意思,觉得有点汗毛倒竖的。有次一个姐姐大呼小叫她5岁的小孩“宝宝,宝宝”的时候,我表示了一下异议,结果被姐姐批评我是“嫉妒”,还用了个很严重的形容词。但姐姐也说,当着东东的小朋友和同学的面,她已经不那么叫的了。

 

少年的时候看译制片或者原片,经常发现国外的人们,即使不是非常亲密的人,也可以彼此称呼honey, sweat heart什么的来表示喜爱和友好,当时还觉得,呀,怎么这么轻浮和不含蓄。现在在幼儿园工作时间长了,发现这些称呼起源于此,也原来是相当生活化的,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礼貌,不然也不会动辄说“dear friend”了,―――毕竟“亲爱的”在我们的文化里曾经是一个严重的词语,而对于他们,则是再自然不过的情感。美国的布兰妮被国人翻译成“小甜甜”的时候,不知道为甚么看着这三个字觉得一点都不甜蜜,还觉得怪傻乎乎的,但看到“sweet heart”这个词的时候,就能够理解到了那种甜美。

 

于是也开始理解这些小孩子们的父母用这么多亲爱的词语来称呼他们亲爱的小孩。让小孩子们在这些毫不吝啬的亲爱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无与伦比的爱心,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长大后,恋人之间的这种称呼,大概就是恋人之间的一种“小孩情结”了,是一点宠爱混合着美好的亲密。而熟悉的朋友间,这样的亲爱,所见到的,是如小孩子般的,一派天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