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 出土250件珍贵文物(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2:08:19
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 出土250件珍贵文物(组图)2009年12月28日 06:34东方今报 】 【打印共有评论12

出土物中精美的水晶

曹操高陵墓门

曹操高陵墓刻铭石牌

曹操高陵墓出土的刻铭石枕

曹操高陵航拍照片

珠石碑讲述咸阳令的故事

今报记者 张波/文图

曹操的墓在哪里?千百年来,众说纷纭。昨日,省文物局、安阳市及国家文物局有关方面负责人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文献中记载的曹操高陵!据悉,墓内发现三具遗骸,其中一具疑为曹操遗骨。目前,该墓共发掘出器物250余件。图为曹操高陵墓道。记者张波 摄从左至右分别为:曹操高陵出土的部分刻铭石牌、玉珠等器物、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石枕

身为古代伟人,曹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墓到底在哪里?1000多年来,众说纷纭,谜团重重。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昨日10时,在北京亚洲大酒店,国家文物局郑重公布,历经1年零半个月的考古发掘,经多名专家细致考证,文物部门终于确认了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的一座东汉大墓,就是传说中的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这绝对是本世纪以来,我国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梁满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他这样评价本次考古的发掘成果。 

昨日10时许,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二楼,“安阳西高穴大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副局长孙英民以及多名考古专家出席发布会。此外,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带领安阳市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发布会。孙英民向外界郑重公布了本次考古发现。

孙副局长介绍,该大墓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曾多次被盗,为及时有效地予以保护,去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这是怎样一座陵墓?孙副局长表示,该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该墓曾数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在考古发掘中,目前一共出土器物250余件,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石枕、刻铭石牌、陶俑等。

这批文物中,尤其以刻铭石牌和遗骨最为珍贵。此次共出土刻铭石牌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件圭形石牌极为珍贵,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铭文。在追缴回的该墓被盗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依据。

除上述器物外,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堪称汉画像石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还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经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经鉴定,他就是传说中的曹操!

“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时代特征,我们认为这座大墓年代为东汉晚期,结合文献记载,判定该墓的墓主人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魏武王曹操,大墓即文献中记载的高陵墓。”孙英民表示。

究竟有哪些有力证据呢?孙英民阐明了六大理由。

第一,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符;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第二,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第三,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的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相关史书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这座大墓就在西门豹祠以西。1998年,西高穴村西出土的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也明确记载了魏武帝陵的具体位置就在这里。

第四,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看似精美的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

第五,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人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完全符合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第六,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孙英民表示,综上所述,专家们才最终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墓。

【内情】墓内发现三具遗骸

考古发现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石牌,会不会是曹操将其兵器赏赐给大臣,大臣去世时,将此物带到了自己的坟墓内?有记者提出了疑问:这个会不会是曹操大臣的坟墓?

对此,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考古与古文字学家郝本性表示,墓中发现了多个石牌,都标有“魏武王常所用”的字样,而这些都是曹操生前贴身使用的东西,即使曹操将其赏赐给下属,也不可能将这么多自己常用的器物赏赐给同一个人。尤其是其中一个石制枕头,这种东西是不太可能赏赐给大臣的。

墓中的男子年龄和身份,又是如何确定的呢?“鉴定过程当中,我们使用的方法非常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王明辉,是进行人骨骨龄鉴定的专家。据他介绍,在曹操墓中发现一男二女,一共三具遗骸。其中,男性遗骸保存不太好,只存留有颅骨上半部分和其他一些遗骨,对其年龄,只能判定为60岁左右,限于遗骨保留得少,很难对尸体主人的年龄再次精确。另外,一名女性被鉴定为生前50多岁,一名女子被鉴定为年轻女子。王博士表示,根据科学鉴定,这几具遗骸的骨质疏松程度较小,证明主人生前营养程度均比较高,这与他们的身份相匹配。

“曹操墓是一个时代和历史的载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著名汉魏考古学家刘庆柱表示,因为此前该墓已经被盗墓者“光临”多次,发掘的难度相当大,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刘庆柱说,曹操高陵墓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墓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靠的信史。

第二,曹操高陵墓的发现,让人们新获了许多历史信息,必将为曹操及汉魏历史的研究开启新的篇章。

第三,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相关领域的研究必将获得新的突破。而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墓葬及有关遗存的保护展示,必将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刘庆柱说,曹操高陵墓的发掘,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中,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相关调查等。在曹操墓的周围,很有可能发现陪葬墓等。因此,文物部门在保护曹操墓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遗迹的保护,争取做到“发现一个点,保护一大片”。

今报记者 张波/文图

历史上,曾有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专家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的呢?曹操墓内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今报记者获准深入地下十余米,探访地宫,为读者展现真正的曹操墓。

【计划】安阳要建曹操高陵博物馆

曹操墓发现以后,安阳市地方政府将如何做好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如是说。“曹操高陵的发现很有震撼力,在国内外史学界将产生重大的积极反响。”

张笑东表示,下一步,安阳地方政府要配合国家及省文物部门,继续抓好后续的考古和科学研究,搞清陵园的范围和遗址布局,切实保护好出土文物,并组织专家对出土文物进行科学的修复和深入研究。同时,要做好曹操高陵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启动曹操高陵申报国家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序奠定基础。

张笑东还透露,目前,安阳市政府正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就曹操高陵的文物保护、展示、挖掘进行规划,在此基础上,建设一座集文物保护、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曹操高陵博物馆。最终,将它建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一体的三国文化考古、文物保护基地和旅游景区,为推动安阳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村南,两座蓝色的巨大钢棚尤为显眼,周围建有围墙,门口高高耸立的摄像头,随时监控每位人员的进出,还有多名手持微冲的民警巡逻。22日上午,经过努力,记者获准入内,深入地下15米,进入了曹操墓内。

曹操墓位于南侧的蓝色大棚下。眼前,是一面深入地下的斜坡,沿着一边的台阶行走数十米走到尽头,高约3米的一道拱形门里面,就是传说中的曹操墓了。

墓室包括一个前室、后室和四个侧室。穿过五六米长的一条过道,路过前室,正前一个大概10平方米的圆形房间,就是曹操墓室的主体——后室。但这里并没有放着传说的曹操遗骸。“遗骸已经转移走了。”一名考古工作人员说。地面上放着挖掘出的瓦罐等文物碎片,外面则覆盖有一层薄膜。“这是保鲜膜,防止文物在出土后被氧化”。

墓室主室为穹庐顶,在主墓室的顶部,有两个洞,一个位于正上方,墓室顶部的中央,另一个则在南侧,直径都在1米左右。“很可惜啊,曹操墓已经被盗过,不少珍贵文物都不见了……”陪同记者的一名考古专家连连叹息,据他介绍,墓顶的盗洞应当是北齐时留下的,至于南侧的盗洞,应当是在2004年前后有人盗墓时留下的。4个侧室,是专门用来放陪葬品的。如何断定是当代留下的盗墓口呢?专家的一番解释让记者释然,原来,当考古人员进来时,发现墓内居然有盗墓者留下的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子等。

墓室南北两侧,各有两个小房间,考古人员称之为侧室。在最里面的两间内,一盏白炽灯下,数名中年妇女手持小铲子,仔细清理土层。丁阿姨是西高穴村村民,在约1个月前,她和另外几名村里的妇女,一起被考古工作队雇了过来,工作就是用铲子仔细清理土层,报酬是1天15元。

值得一提的是,从斜坡进入墓室的地方,是墓室的东门,原来封门用的一块一块厚重青砖,已被考古人员打开。据考古人员介绍,仅仅一个东门就设有四道门,都是用24公斤的青砖堆砌而成,极为牢固,打开时,也让考古人员好费了一番工夫。

“挖掘工作是从去年12月12日正式开始的。”在现场,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告诉记者,在造价不菲的蓝色钢棚下,分别有两个墓地。其中,北侧的是1号墓,正在挖掘当中,是否为曹操的陪葬大臣之墓,或者有无其他的考古发现,尚待考证确认;南侧为2号墓,已确定为曹操墓。

在出土的多件文物中,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晶珠,让潘伟斌印象深刻,“这是出土文物中的精品”。他用“非常非常精美”来形容这颗珍贵的水晶珠。那么,它是不是曹操安葬时口中所含的物品?对此,潘伟斌表示,这个仍有待考证。另外,墓内还发现了大量的铠甲碎片,专家打算利用高科技复原曹操的铠甲,根据出土的人头骨,准备复原曹操的头部。

在发现曹操墓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

1998年4月,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0.5公里处的一个砖场,该村村民徐玉超起土时挖出一块墓志。这块墓志埋在地下2米深处,高20.7厘米、宽31.3厘米,魏书志文,共14行126字。

根据墓志志文,墓主为卒于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的鲁潜,其官至后赵大仆卿都尉,正三品官员,属于朝廷的重臣级别。令人震惊的是,志文提到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有学者认为,墓志当中所说的魏武帝陵,应该就是高陵(西陵),高决桥应该为高穴桥,古代“决”通“穴”,这说明曹操的墓地应该在西高穴村附近。而根据换算,推断鲁潜墓距离曹操墓只有300多米远,只要鲁潜墓墓址确定下来,曹操墓的范围就基本可以圈定了。但遗憾的是,村民并没有发现鲁潜墓葬。但即使这样,该发现也让认为曹操墓在安阳的考古工作人员兴奋不已。

【释疑】专家否认72座疑冢传说

历史上,帝王的陵寝内一般都陪葬了数不尽的财宝。然而,曹操对自己的身后事却明确提出了“薄葬”。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他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陵上不堆土,不植树。

两年后,曹操死于洛阳,临死前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还进一步交代家人:“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那么曹操墓到底是在哪里呢?在此后上千年内,一直是个不解的谜,各种说法不一。七十二疑冢、许昌城外、漳河水底、铜雀台下……但大多或记载于野史,或系民间传说,经不起科学推敲。河北省磁县的古墓群,一直也被坊间流传为曹操七十二疑冢,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汉魏室主任、著名汉魏史学家梁满仓明确表态:“所谓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是民间一种没有根据的传说。”

梁满仓说,第一,这种说法没有实物依据,河北省磁县传说有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但经过专家考证,这片古墓,实际上是北魏时期的墓葬群,而且确切数字也不是72座,疑冢之说完全不足信。第二,该说法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据考证,所谓72疑冢一说,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明显丑化了曹操形象,使得曹操所谓的奸诈形象广为流传,72疑冢的说法,从另一方面而言,也迎合了曹操的这种形象。目前,考古界也尚未发现曹操的疑冢。

那么,曹操为何要求薄葬呢?梁满仓表示,史料记载,为筹集军饷,曹操也曾干过盗墓的勾当,坟墓被盗后,往往是尸骨纵横的场面。因此,再理解曹操“薄葬”的要求也就不难了。在古代盗墓活动猖獗的情况下,曹操的“薄葬”,不失为保护墓葬的一种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