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资料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30:21
蒋介石资料图集(全)申精






有别于官方照片中高高在上的英姿,蒋介石面容哀恸。1937年,在革命元老朱培德上将的葬礼上,蒋介石对这位于北伐、剿共期间尽心尽力的老将感伤不已。蒋介石在30年代,一共对中共发动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红军于江西瑞金被迫弃守,展开震动中外的「长征」,毛泽东率领八万八千人突围,在两万五千里的大考验下,完成艰巨的任务,虽只剩六千人生还,却在陜北立稳了脚跟。




手执军刀,神采焕发,蒋介石位于权力的顶峰。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挥师北伐,一方面完成总理遗志,一方面和汪精卫、胡汉民、李宗仁、中共等势力展开斗争。汪、胡在国民党内的辈分高过蒋介石,均是文人出身。李宗仁所领导的桂系军阀,在东征、北伐及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均贡献卓著,但长期以来一直是蒋介石明争暗斗的对手。而中共在孙中山「联俄容共」的政策下,周恩来、林彪、陈赓等人均曾是黄埔军校的一员,与蒋介石协力统一中国的大业。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这年他六十二岁。自1945年抗战胜利后,短短四年间,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节节逼退。原本蒋介石思忖既能度过险恶的八年抗战,对打击中共自然更是信心满满。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激起经济的动荡,人民对中央失去信心,这成为国民党顿失政权的最大原因。抗战期间,蒋介石尚从容自若,而在国共内战后期,蒋介石屡屡情绪失控,大声咆哮。




抗战时访问印度




「总理遗嘱」与蒋介石




宋氏三姊妹






蒋介石校阅在台部队




1950年代在台接待日本首相岸信介




蒋介石1927年在上海娶了宋美龄,轰动一时的世纪婚礼




两代人合影









蒋介石和蒋伟国以及侄子蒋国柄在江西留影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来台访问,蒋介石一身笔挺军服,前往松山机场迎接。艾森豪是欧战的英雄人物,蒋介石则结合中国各党各派进行八年抗日战争,两人都是二战代表人物之一。在美苏冷战时期,台湾成为美国在远东防堵共产势力的一座堡垒,美国政府将物资和军队输往台湾,使蒋介石无后顾之忧。1960年台湾同时发生「雷震事件」,雷震组党失败,推迟台湾民主化的进程。此一时期美国政府因为与蒋介石友好,并未对蒋箝制台湾民主而表示不满。

[ 本帖最后由 雪意寒 于 2006-10-7 23:00 编辑 ]

 蒋介石生平图集

    蒋介石生平

  民国时期,蒋介石不但叱咤中国,并驰名国际。从攀上权力的顶峰,到失去大片江山,一生极具戏剧性。

  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学名志清,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人。1906年赴日,结识陈其美。回国后,1907年就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1908年获公费前往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并在陈其美介绍下,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事业。1910年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回国,受沪军都督陈其美的指派,率先锋队进击杭州,参加攻克浙江的战斗。随后任沪军团长,极受陈其美赏识。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再渡日本。1914年孙中山于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他奉派返国协助陈其美反抗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仍陷于分裂。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蒋介石于1918年来粤,担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令,之后却因人际关系不顺遂,即返回上海。1922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带给了蒋介石的人生重大转折。陈叛变后,孙避难于永丰舰,蒋闻讯急奔广州,登舰随侍四十余日,由是得到孙中山的信任与器重。1923年,蒋出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和行营参谋长,并赴苏联考察。1924年国共合作后,孙中山更将黄埔军校校长、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重要职位交给他。同年,蒋领军东征陈炯明,次年二次东征,战果卓著。

  1926年,孙中山过世的隔年,蒋介石誓师北伐。1927年4月,发动「清党」,与共产党决裂,并与汪精卫「宁汉分裂」。8月,被迫下野。12月,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1928年1月,重新取得领导地位,继续北伐,在张作霖「易帜」之后,暂时在名义上统一中国。1929年,蒋与桂、阎、冯三派爆发内战,分别击败对手。1930年蒋介石开始「剿共」,但「九一八事变」后,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受到抨击,1931年再度下野,但很快复出,继续与中共展开武装斗争。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答应与中共合作抗日。

  「西安事变」后,直到1937年领导八年抗日战争期间,蒋的声望极高,受到人民拥戴。然而在与共产党全面内战期间,逐渐失去民心,1949年1月,在兵荒马乱、民生动荡中,蒋被迫第三次下野。国民党政府来台后,蒋复职总统,并连任四届,1975年病逝于台北。




100多年前,1887年的10月31日,这张床上诞生了一个对以后的中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蒋中正。




蒋早年的学校-凤麓学堂




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陈列的蒋儿时作业







蒋获选入保定军校后与浙江同学合影




刚到日本留学的蒋介石,看上去好小,不过眉目清秀。




和张群等人在一起。蒋是很注重朋友的,到后来他发达以后,总是尽可能的照顾他的朋友。




蒋中正在日本高四野炮兵联队的入伍照




早年留学日本的蒋介石




蒋在日本时,手执文明棍。




19岁的蒋介石




这时的他已经有儿子了。




青年蒋中正,好象戴着眼镜。




英武的蒋介石







青天白日满地紅——勿自暴自棄勿固步自封




蒋介石在辛亥革命时,作为敢死队的队长,特地去拍了这张照片作为遗照。




蒋中正亲书《中华革命党誓约》




中 二十年代的蒋中正







青年才俊




1918年间的蒋介石,身姿挺拔,瘦削若竹。




青年蒋中正,眼神有些忧郁。




年轻戎装照




“他有明亮的眼睛和坚毅的下巴”——西方人眼中的蒋介石




兴起追宋之念的蒋介石







青天白日党徽




图为在孙中山蒙难时期,蒋介石决定同孙中山生死与共,这是他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过去10年里,孙中山虽然已经重视他的才干,但并没有大胆地重用;经过这次患难相处,更使孙中山觉得他是位可信可重用的帅才。此后,蒋介石在革命阵营中的地位直线上升,获取了黄埔军校校长这一重要职务,得到了建立为自己打天下的军队的条件。蒋介石以命赌运,获得极大成功。




国父墨迹




孙中山于1923年2月3日任命蒋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委任状。




这张拍摄于1924年的照片显示出中国革命领袖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的亲密关系。




创办黄浦,扫荡粤系腐败势力,平定商团叛乱,打垮刘杨军事政变,挫败苏俄及其代理人,消灭陈炯明军事集团的蒋中正----1926年取得国民党军事指挥全权,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时年38岁。同年7月指挥十万南军北伐百万北军,开始了统一中国的战争。




1924年6月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图为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靠右的为蒋介石。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黄浦校训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黄浦军校第一期毕业证书。




蒋在黄埔军校内




上图:黄埔校长蒋中正与黄埔一期的优等生合影,中间为蒋,一排左二是蒋先云,黄埔三杰之一,绝对是一传奇人物。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部分委员合影




国民党领袖举行孙中山的祭祀典礼




各路军总司令祭陵后合影。前排自右到左:鹿钟麟、李宗仁、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
  
灵堂布置庄严肃穆:上悬国旗与“精神不死”四字横匾,门口交叉悬挂国旗与党旗,灵柩前另置香案,上方挂放大到5尺的孙中山遗像,旁竖“天下为公”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联句。灵前并置有孔祥熙与吴木兰的挽联。祭典开始,首先奏哀乐,由主祭献花,全体行三鞠躬礼。接着由商震宣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祭文和蒋介石的祭文。然后司仪宣布主祭偕襄祭恭谒总理遗容,由守灵卫兵揭灵。蒋介石目睹孙中山遗容,忽然抚棺恸哭,冯玉祥、阎锡山也频频挥泪,全场气氛非常哀伤,惟独李宗仁在一旁肃立,没有掉一滴眼泪。蒋介石哭了很久,冯玉祥上去劝,蒋这才止住了哭,将仪式完成。祭典完成,蒋介石回到含青舍,对宋美龄说:“方祭告总理时,闻哀乐之声大作,虽欲强抑悲怀,仍泪满襟臆,体力几不支矣!及瞻仰遗容,哀痛更不能胜。”




至今,海峡两岸均对孙中山推崇感戴。孙中山曾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并以「联俄容共」的实际行动,结合国、共的政治与军事力量。1925年孙中山过世后,蒋介石在1926年因「中山舰事件」排除中共势力,1927年更以流血方式发动「清党」,自始双方种下深仇巨恨。在中共的眼中,蒋介石违背「总理遗嘱」;在蒋介石的认知下,孙中山曾说「共产主义不适用于中国」,因此,「联俄容共」只是阶段性策略,与其让共产党夺权成功,不如「先下手为强」。




蒋介石赠给宋庆龄的签名照




图为1925年,黄埔军校的阅兵大典上,宋美龄站在蒋介石身边,陪同观礼。两年后宋美龄终于成为蒋介石的女人。照片中,难免会使人们觉得女性只是男性权力下的附属品。然而事实证明,宋美龄不只是个花瓶,她勇敢的跳入政治洪流中,最明显的例证就是「西安事变」和抗战时期的表现。在张学良扣押蒋介石后,宋美龄反对何应钦等人的武力讨伐计划,并为营救丈夫亲飞西安。她在西安下飞机的潇洒笑容,十足的大将之风,各界为之激赏。1937年抗战爆发不久,「淞沪之役」随即展开,宋美龄为官兵送补给品,车队在上海遭遇日军轰击,她的座车被炸翻,伤及肋骨及脊椎多处。虽然是轻伤,后来每遇天气骤变,她的身体就因此感到酸痛。据说抗战时宋美龄曾四次上火线、五次差点送命,或许这已被描写的过度神话,但是她的勇敢的确使人民士气振奋,坚信抗战必胜。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就职之日,同时在广州东校场举行北伐誓师典礼,通电全国,揭示北伐宗旨。




北伐时期的蒋,横空出世,战无不胜。




北伐誓师




1926年7月蒋介石出师北伐,张静江亲自到黄沙车站送行。前排左坐者为张静江,蒋前面的孩子是蒋纬国。




张静江欢送蒋介石北伐出征时的合影:

右起:谭延闿、蒋介石、俄加伦将军、陈洁如、何香凝
坐者:张静江 幼童:蒋纬国




1927年,蒋介石(右二)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左二)在广州。




冯玉祥同蒋介石




1927年6月20日冯玉祥同蒋介石

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任命他最信任的蒋介石任校长。蒋 鞠躬尽瘁,身体力行,严格要求。他亲自参加每天的出操。为激励学员为国效力,在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役中他带领黄埔学生军浴血奋战,他始终战斗在最前沿。在他的努力下,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些人在后来的北伐推翻北洋军阀以及八年抗战驱逐日寇中起到了骨干和主力军的作用。这是 蒋为中华民族做出的突出贡献。后来他又担任由北伐军黄埔学生军扩编成的北伐军,从革命基地广东一直打到北平,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降服了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奉系军阀。初步结束了北洋时期军阀割据一方,拥兵自重,连年混战的局面。在接下来的20世纪30年代(准确说是从1927年到193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黄金时期,虽然这时期外有日本军国主义的虎视眈眈,内有中共的武装割据,一些地方实力派对国民政府也是阳奉阴违。但即使是在如此的内外环境下,国民政府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一些产业如棉纺织业初步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一些现在国内外知名的大学如南京大学(旧称中央大学),武汉大学等都在此时创办。许多著名学者也在这时步入他们学术生涯的黄金期,比如鲁迅、胡适、郭沫若等等。就连后来 建国后“两弹一星”的元勋也是在此时接受的大学教育,可以说是国民政府为后来的中共储备了最优秀的人才。




蒋介石与冯玉祥在举行会议商议二期“北伐”大计




北伐时期英武的蒋介石




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蒋如果要拍照他一定要骑白马,但这张好像是个例外。




透着些忧郁眼神的蒋介石










激情演讲的蒋介石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员合影(第一排最左边那个应该就是蒋中正)
   
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的统治。




纪念邮票,看着有点像外国人。




南京总统府里的蒋介石年轻时的照片




宋美龄在校阅官兵,后面是蒋介石。







蒋介石和张汉卿

张晚年说他误了国家,误了党,误了蒋。张学良在80寿辰时答记者问时曾经说过:人说蒋介石是中华五千年来抵御外族侵略的第一人,这话一点没有错。他还说:蒋介石不是不抗日,我们只是如何在抗日的问题上政见不同。他还说:他的一生只崇拜两个人:蒋介石和张作霖。另据曾担任张学良副官的罗启回忆,蒋介石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是,他可以忍受个人受部下劫持之辱,也可以宽恕张学良兵谏之过,但永远无法原谅张发动西安事变对国家之伤害。




民国三巨头:阎锡山、蒋介石、张学良




照片中蒋介石左边是冯玉祥,右边可能是阎西山。

  


1927年的蒋介石向宋三小姐“再申前请”时的照片




三姐妹的合影。左起:宋庆龄、宋霭龄、宋美龄




宋氏三姐妹

大姐宋蔼龄在中国解放前几年就去了美国,而小妹宋美龄则随丈夫去了台湾,蒋逝世后也去了美国定居,宋庆龄则一直在大陆不曾离开,从此曾经的亲人天各几方隔海相望,尽管她们各自走的路是不同的。80年代宋庆龄逝世前夕,中共曾通知在美国的宋美龄,是否可大陆来探望其姐,但宋美龄考虑再三还是婉然拒绝了。她或许不想违背其死去丈夫的意愿、或许不想在社会上造成过多不必要的舆论、或许一些其他的原因、或许......但就在宋庆龄逝世前后的那些天,侍从们看到宋美龄天天坐立不安,常独自落泪,甚至有两天都没有进食。




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谒游中山陵




反蒋讨蒋标语

1930年8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汪精卫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在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另立国民政府,推阎锡山为主席,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为委员,与蒋介石所领导的南京政府对抗。此图为这段时间北京各地出现的反蒋讨蒋标语。




1931年,戴飞行帽的蒋介石在飞机驾驶仓。




1931年2月蒋介石、宋美龄与甘地在一起




这是蒋介石在1931年“918事变”后于10月份写下的一篇日记,他写道,“不能不与倭寇决一死战”,并认为“对日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国家人格之存亡。”(不过现在有好事者对蒋介石日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是蓄意的,有粉饰自己之嫌)。就这一话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研究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国民党史已30余年)在近期做出了有关说明:

杨天石:“这个问题很重要。我认为蒋介石日记比较可靠,史学家可以利用。日记有两种,一种是主要写给别人看的,一种是主要写给自己看的。蒋的日记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原因是,第一,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了好多个人隐私。早年的蒋介石有三重身份,一重身份是追随孙中山的志士,一重身份是信仰宋明理学的道学家,第三重身份是上海洋场的浮浪子弟。他的早年生活相当荒唐好色,逛妓院等在日记里都有记载,显然,这不是为了写给别人看的。
第二,蒋介石日记里什么人都骂,最亲密的人也骂,像戴季陶是他的好朋友,他也骂;另外,何应钦、李宗仁、胡汉民、孙科、宋子文、孔祥熙他都骂得很难听,比如说骂孙科是“总理的不肖子孙”、是“阿斗”,“卖党”、“卖国”等等。他这样一部日记,怎么能公布?蒋介石写日记有几个目的,一是为了个人道德修养,一是为了总结从政经验,包括总结带兵、治兵和政治经验等。”




蒋1932年6月9号在庐山




游泰山




手执军刀,神采焕发的蒋介石。




经典戎装照(手持军刀,气宇宣昂)










指挥国军的蒋总司令
















1933年,委员长蒋介石气势汹汹,校阅部队讨伐「闽变」。当时蒋介石发动了大规模「剿共」,却惊闻福建的十九路军叛变,「闽变」爆发。蒋介石震怒,不得不改变军事部署,乃将「剿匪」部队抽调一部份主力,由江西、浙江向福建进兵。十九路军不但叛变,领导人蒋光鼐、蔡廷锴、李济深、陈铭枢等人更称号立国,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制定新国旗,废除南京国民政府年号,改用西历,制定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公推李济深为主席。两个月之后,「闽变」被蒋介石平定。




紧锁眉头、气势逼人的蒋介石




蒋介石正准备就餐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和宋美龄联手发动新生活运动,试图改造中国国民之习性。







这张是1934年1月,青年学生包围国民党中央党部,要求与蒋对话,在群众激烈的声浪中,身着马褂的蒋介石终于出面与学生对话,于是留下的这个珍贵镜头。




居高临下、俯视苍生的蒋介石




难得的蒋中正穿西装,他就有两张穿西装的照片,另一张就是和宋美龄的结婚照。




据说蒋介石写字只用毛笔,和红蓝铅笔,绝不会用圆珠笔。




1936年5月1号视察军事训练学校




1936年,一身披挂的蒋介石检阅童子军。




蒋介石在哭泣




有别于官方照片中高高在上的英姿,蒋介石面容哀恸。1937年,在革命元老朱培德上将的葬礼上,蒋介石对这位于北伐、剿共期间尽心尽力的老将感伤不已。蒋介石在30年代,一共对中共发动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红军于江西瑞金被迫弃守,展开震动中外的「长征」,毛泽东率领八万八千人突围,在两万五千里的大考验下,完成艰巨的任务,虽只剩六千人生还,却在陜北立稳了脚跟。







蒋介石在老家溪口




有点模糊,蒋身后的拱门不错。







前排是孔祥熙,坐着的是宋美龄,树前面的是蒋介石。


 蒋介石对全面抗战其实早有统筹决策,他并不是一个只被局势牵着鼻子走的人。他在9.18后之所以默认张学良的不抵抗,下野复出后也只对日本采取一连交涉、一边抵抗的政策,并不是因为他生来惧日,而是他鉴于国家实力与国际局势,不轻易作玉碎的慎重之举。当时苏联老毛子放任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社会只作口头同情外别无实际表示,以当时中国的实力,孤身抗敌难有胜利的希望,更何况内部不一,军阀割据一方,对中央有时公然反抗;红军则公然建立政权。 所以 如果当时即与日本决战,除了义和团式的自取其辱外,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对于蒋来说,不可能选择这样策略;更何况当必败的命运到来时,他本人将蒙受更大的耻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想与敌作最后决战,他在1934年的一次对军官演说中明白表示,中国将来不仅要收回东北,而且连朝鲜、台湾也要收回。他在1932年至1937年的抗战准备阶段,他事实上采取的是“安内先于攘外”的政策。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对外来侵略不抵抗,事实上在这段时间发生的三次大的抗战(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不是有他的嫡系精锐参战,就是有他亲自指导,这些事实完全可以戳穿他对外不抵抗的谎言。至于他的安内策略,则主要是借“剿共”来稳住对日关系,并借“剿共”来收伏各路军阀,为全面抗战争取大后方。他在1933年8月17日的日记中写到:“大战未起之前,如何掩护准备,使敌不加注意,其惟经营西北与四川乎!” 次年12月29日日记写到:“若为对倭计 ,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言之,避免内战,使倭无隙可乘,并可得众同情,乃仍以亲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之张本,亦未始非策也。当再熟筹之!”这二只日记充分体现了他的安内思路。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他的安内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载“......1931年2月,(蒋)所拟订的对日作战全盘计划,特别重视大后方的经营。鄂、豫、皖剿共军事结 束,即命他的基本部队胡宗南师移驻甘肃,赶筑公路,准备于开战时将中央政府迁往西北。第五次围剿胜利完成,一九三四年十月,整饬行政,推进建设,旋去成 都,设行营于重庆,督导西南军政,中央的权力遂及于西南三省。此为近二十年来未有之事,改定四川为将来抗日根据地。一九三六年四月,复莅成都、昆明、贵阳,设中央军官学校成都分校,认为四川为天然的根据地。后来的事实说明 蒋确有先见之明,正是由于 蒋的未雨绸缪,使中国能在日本空前的军事侵略面前站稳脚跟。特别是在国家经济基础还非常薄弱的情况下修筑滇缅公路更是彰显出蒋的高明之处。全面抗战爆发后它成为中国在丧失全部海岸线后唯一的对外交通线,成为中国八年抗战中的生命线。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手书,其实是“攘外必须安内”。




蒋中正和张学良







图片上的蒋总司令与张副总司令表情异然。蒋面目瘦削,他的表情有点怪异。张学良则低眉垂首,内心则早已波涛翻腾。从形式上,张对于蒋的尊重与表现带着中国古代君臣之交的礼范。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赴西安训示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在西安视察部队。右为杨虎城,杨后是张学良。







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12月12日 西安事变爆发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在洛阳等地完成了“剿共”的部署后再度飞往西安,以临潼华清池作为“剿共”的临时行辕。




西安事变时宋美龄写给蒋介石的信




西安事变时宋抵达西安,宋美龄在政治顾问端纳(左)的陪同下前往西安营救蒋介石(尽管她故作镇定,但内心却非常焦虑)。




蒋介石以人格作担保,同意西安方面提出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图为蒋下手令给南京政府组织的“讨逆军”总司令 何应钦,要他停止进攻西安的军事行动。




1936年12月25日下午蒋介石离开西安之前在机场




西安事变结束后,蒋介石离开西安,由宋美龄陪同到武康山休养压惊。这对夫妻在这次事故中,找到了新的情感。




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落下了腰伤。




蒋介石在凇沪会战前线督战




蒋介石在南岳主持最高军事会议




昆仑关克复前夕,蒋介石亲临前线视察参战的主力部队之一--第五军。
  
1939年12月4日,日军攻陷南宁东北处的军事要地昆仑关。18日,北路军第5军在杜聿明指挥下,向昆仑关发起正面进攻。国民政府急调大批部队向桂南集结,对日军展开反击。28日,中国军队主力开始向占据昆仑关的日军展开进攻,至31日,杜聿明部新二十二师及余汉谋部第一五九师,经四昼夜激战攻克昆仑关,残敌向九塘方向退却。据白崇禧报告,是役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联队长三木以下4000余人,中国军队因采取攻势,伤亡较大,约为14000余人。




蒋介石率文武百官为张自忠举行“权厝”下葬仪式




抗日战争时期中美首次联合作战

蒋介石与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将军,此次的会面促成了中国远征军的组建,中国先组建了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使用了美国提供的武器。他们从缅甸北部和云南西部向日军展开正面反攻。这是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首次联合作战。




蒋在南京抗日救国大会发表演讲




蒋介石发表抗战演说
  
蒋介石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 ...”。




七七事变后是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准备抗战讲话,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表明了中国政府的抗战决心。蒋身边的石柱上书着“养天地正气、成古今完人” 10个大字,与会场气氛相互感染。




发表抗战讲话的蒋介石







抗战期间在武汉大学检阅国军官兵
  
晚年蒋纬国回忆说,那时的蒋介石因为日本人猖狂的狂轰武汉而身心俱疲,武汉战役更是打的非常艰难。有一次他去父亲的官邸,突然听到浴室里传出撕心裂肺的惨叫,仔细一听才知到是其父蒋介石的声音。原来那段非常时期蒋经常会在宋美龄不在的时候,在浴室里怪叫,经常是又叫爹,又叫娘。蒋纬国说,那叫声非常可怕,歇斯底里地连音调都变了。可见蒋在那时的压力之大!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蒋介石在前线观察
  
最高长官不惧危险,亲自到前线指挥,这一点蒋做的很出色,也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蒋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




罗伯特-卡帕,匈牙利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记者。二战期间,他随盟军出生入死,转战大西洋、北非、欧洲,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等各个时期都留下了他的摄影作品。




卡帕回到汉口,到汉口几小时后就与伊文斯和费恩豪特一起参加了蒋介石的最高军事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样的会议以前从来不向媒体开放的,结果,卡帕拍摄的有关中国抗战统帅的相片在世界各地转载。




蒋在主持军事会议




这是有关武汉保卫战的军事会议







日寇送给老蒋和美国的“礼物”




抗战时疲惫的蒋




毛泽东写给蒋中正的信
  
介公委员长政席
  
前承宠召适染微恙,故派林彪同志晋谒。嗣後如有垂询,敬乞随时示知,自当趋辕聆教。郑委员延卓兄来延宣布中央德意东及尖黎军民同感此间近情,已具告郑兄托其转陈,以备采择。郑兄返渝之便,特肃寸楮藉致悃忱敬颂勋祺不具。

毛泽东谨上 
  
卅一年十二月一日




1940年宋氏姊妹合影(从三个人的表情来看,当时三人都各有心事)。自从宋庆龄公开反对蒋介石以后,三姊妹难得齐聚。民国时期最具权势的家族是「蒋、宋、孔、陈」,人称「四大家族」;最引领风骚的三个女人则是宋氏姊妹——宋霭龄(中)、宋庆龄(右)、宋美龄(左)。三姊妹分别嫁给民国三位要人孔祥熙、孙中山、蒋介石,因此民间盛传为「一个爱钱、一个爱国、一个爱权」。孔祥熙是富商出身,并当过财政部长、行政院长等职。孙中山是革命家,其毕生谋求中国富强。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时是南方霸主,亟思统一中国。




抗战中的宋氏三姐妹




宋美龄在美国国会演讲
  
抗战期间为得到美国的援助,蒋派宋去美国,宋美龄在当时是继荷兰女王之后,第二个在美国国会演讲的女性。那天的演讲非常的成功,听的人热血澎湃。




抗战期间,宋美龄在美国巡回演讲6星期,获得了空前的反响。




宋为伤员包扎,并曾5次赶赴前线慰问,有一次为夺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而不幸流产,蒋为此事很是伤心。




缝制军用衣裤







蒋中正和宋氏三姐妹在一起




难得的蒋中正与宋氏三姐妹的合照,特别是和宋庆龄一起,当时蒋和宋庆龄的内心都应该挺别扭的吧。




当时的抗战夫妻




抗战时期的蒋宋夫妇时常出席各种活动,而这一段抗战时期,也是蒋宋夫妇相濡以沫的黄金期。




抗战期间,1941年蒋介石夫妇合影。对日抗战使两人的声望达到空前。抗战之前蒋介石虽号称中国的领导者,但连年内战,使他受到责难。抗战爆发后,各省军阀和共产党与国民党团结抵御外侮,民心广沸,将蒋介石的声望推向了顶点。尽管战局失利,人民对蒋仍深具信心。蒋夫人宋美龄在抗战时也发挥外交长才,1943年的出访美国,使中美合作的基础更形强化。当时美国上下皆感动于这名中国妇女娇小身躯所散发的能量,上有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利娜为她倾倒,下有老百姓写信和送礼物到白宫转交宋。







1942年1月,蒋介石就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时与夫人合影。




蒋介石的国际交往




蒋宋与美国派来的中国战区军事参谋长史迪威
  
据说史迪威极其冷傲、藐视一切,一度想指挥蒋介石,让蒋都听他的,可蒋不买他的帐,一度双方闹的很僵。







宋美龄怎么笑成这样了?




升任第十四航空队少将司令后的陈纳德与蒋介石




蒋氏夫妇与飞虎将军陈纳德




蒋氏夫妇与飞虎将军陈纳德。
  
被陈纳德尊称为“我的公主”的宋美龄此时如同鸟儿般的待在蒋介石的身边,这是宋极少的柔性一面。




陈纳德 宋美龄 蒋介石




宋美龄是蒋介石外交上的左右手。图为1942年蒋介石夫妇访问印度甘地。此次访问是向甘地和尼赫鲁寻求合作抗日,蒋表示支持印度的独立运动,但同时希望甘地警惕日本日军侵印的野心。英国对蒋的立场虽然不悦,但因欧洲战场危急,只能以联合中国抗日为优先。随后,中美空军飞越喜马拉雅山直抵印度,将印度当成中国最大的国际后勤基地。


http://look.gxnews.com.cn/picwater1/20060409/b7815bd52751612afe7a60dde85966017_122140.jpg

蒋宋在印度访问期间和甘地




访印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尼赫鲁合影







1943年夏,史迪威代表罗斯福总统颁赠勋章给蒋介石。宋美龄在招待会上倾身细看勋章,美国记者说:“蒋夫人差点把蒋委员长的蛋糕打翻了。”后来宋美龄说:“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空军的飞鹰勋章。” 我们看到,宋出席重要场合常会戴着飞鹰勋章。




蒋介石在重庆对出征的将士发表讲话
  
1944年10月21日,蒋介石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举起拳头,激动地发出了令青年热血沸腾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蒋介石鉴于中国驻印军和援缅远征军中下级干部和特种兵严重缺员,盟军大量来华急需翻译,决定发起10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戎马一生,为中国的民族复兴事业而战的蒋中正!




当时二战时期的三巨头(蒋介石、罗斯福、丘杰尔),有人还笑称加上旁边的宋,应该是四巨头。




(前排左起)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和宋美龄在开罗会议期间合影
  
会议的成果是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主要内容包括:三国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将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内使朝鲜自由独立;坚持战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团结合作、彻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和途径,打击了法西斯日本的侵略气焰,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之一,中国也在这是正式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当年宋美龄读着日本侵略军投降的消息,露出胜利者的微笑。




正在阅读有关中国抗战胜利的新闻




民国34年蒋介石接受日本投降书




1945年9月,蒋介石夫妇回上海,参加庆祝胜利大会。




八年抗战获胜,台湾、澎湖收复,蒋介石在世界胜利日庆祝茶会招待各国使节、将士。







在中山陵谒陵




还都谒陵的一对政治明星




在南京总统府




回家返乡祭祖







这应该是蒋送给各二战胜利国元首的签名照。










蒋介石戎装照




在抗战胜利的半年时间里,蒋介石夫妇开始四处巡察,同时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1945年,蒋夫妇首次赴台湾。




蒋介石演说后步出广播大厦,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抗战胜利带给他的是如释重负之后的心情愉悦。但蒋此时却盘算着继续向与国民党共同浴血抗战的中共军队开战。




虽然是不易和解的敌人,但是在1945年8月和9月间举行的一个由美国促成的和平谈判期间,当毛泽东和蒋介石互相敬酒时,他们还是做出了勉强的微笑。




重庆谈判——难得的合影




蒋介石与毛泽东




蒋介石与毛泽东




军中那一抹柔媚的暖色调。虽然照片是冷色调。




蒋介石夫妇与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




蒋介石、宋美龄(中)、白崇禧在审阅选举法条文(老蒋好象坐的有点不舒服)




蒋中正对服饰外表有很高的要求,但基本的标准就是简洁、干净。其一生中的服饰无非是长衫、长袍马褂或是中山装和军装。




蒋中正和傅斯年




陈立夫(左二)与蒋介石、蒋经国等在浙江奉化合影




蒋介石亲自书写族谱牒文

1947年10月,蒋介石命蒋经国回乡筹修蒋氏族谱,蒋介石亲为校订族谱总目录及赠言志,并亲自书写族谱牒文。




蒋介石似乎对野餐情有独钟,其手艺也堪称不错。










1948年5月21日,蒋介石以总统身份往中山陵谒陵。




蒋介石、宋美龄(右二)夫妇与李宗仁夫妇交谈




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的失利中退守台湾,这年他六十二岁。自1945年抗战胜利后,短短四年间,国民党部队被解放军所节节逼退。原本蒋介石思忖既能度过险恶的八年抗战,对打击中共自然更是信心满满。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激起了经济的动荡,人民对中央失去信心,这成为国民党顿失政权的最大原因。抗战期间,蒋介石尚从容自若,而在国共内战后期,蒋介石屡屡情绪失控,大声咆哮。







李宗仁在蒋介石夫妇谒陵后,着制式军服前往谒陵。此际的李宗仁满腹心事。据当年报载,李宗仁在后面的礼仪安排上,屡遭蒋介石的“暗算”。




蒋介石的自在——退职后的蒋介石在家乡的妙高台上小憩。

蒋此刻备感困扰,经营多年的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蒋此时苦苦思索的只能是如何营造退路,把仅有的资本与人力引向最后的据点台湾。




1949年初,蒋介石“隐居”期间在溪口拜祖,他是有名的孝子。




1949年11月,国民党政权代“总统”李宗仁托病离开大陆,对国民党当局要其主政而置之不理,后以治病为由,将军政事务交阎锡山主理,自己转抵香港。




离开大陆前,最后一次拜祭先祖。




蒋中正登上去台湾的飞机,至此再也没有回到大陆。




蒋介石登上飞机去往台湾,从此不曾回来,这一刻是无奈,不舍与落寞。

1949年12月,国民党的最后一批人,坐飞机离开大陆时,侍卫官对蒋介石说:“委员长,真的要走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蒋介石没说什么,低头拿了本书便走了出去,由装甲车开道(当时重庆以基本被共产党占领)一行人去了机场,此去就一去不回了。飞机起飞了,从上面可以看到共产党解放军正从四面包围过来,还有那祖国的河山, 将领下属们都争相从窗口出往下看,最后看一眼这也许永远都回不来的一片土地。而另一侧,蒋介石一直沉默着,他一直看着那本他一路上都拿在手里的书,甚至都不曾抬头。他似乎沉静在书中,这祖国的河山,他奋斗了一生的事业,他都不想再看一眼。他真的不想再看吗?他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不舍,甚至不到最后一刻,他仍不肯罢休。而这一刻他选择了沉默与冰冻自己,他知道自己不能往下看。




1950年10月25日,解放军三百多艘木船突击金门,由于遭受东北季风吹袭,船只漂到古宁头和垄口中间,国民党金门守军以重炮攻击。古宁头防卫战中,蒋军暂取上风,并使国民党得到舒缓的机会。而此后爆发的朝鲜战争,成为两岸分立的历史转折点。蒋事后亲到古宁头,透过望远镜,良久注视着遥远的大陆,沉默不语。




蒋介石在寒风中校阅部队。蒋介石在战事连串失利间,于1949年金门的「古宁头大捷」,却使国民党得到舒缓的机会。1950年突然引发的朝鲜战争,成为两岸分立的历史转折点。之后两岸各自发展,历半世纪余。蒋在台初期亟思反攻大陆,只可惜其后主客观形势时不我予,「反攻大陆」沦为口号。50年代国共双方仍在台湾海峡激战,1958年「八二三炮战」在金门上演,台湾竭力再次度过危机。




蒋介石眼见大陆局势不可挽救,在下野引退后,便积极部署迁台的各项工作。图为迁台不久,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出席集会。










1953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这位总统并非喜欢蒋介石,但却在战略上需要台湾。很显然,在美国的战略上,台湾所占的重量越来越轻。







蒋公一个人在大陈岛眺望大陆 (1954年5月),想回家了。




蒋公每年都要去台北圆山神社祭奠国民革命牺牲的烈士们(包括推翻清廷,反袁,北伐,抗战,和剿匪)




1957的国庆 双十节 蒋和宋一同出席庆典










宋美龄陪同蒋介石视察







老了,但眼神还是一样的威慑。




蒋中正与孙立人




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访问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表达欢迎之意。此行当中,他向蒋介石保证日本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并且不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1971年以前,中华民国仍是联合国的会员国,与台湾保持邦交的国家高达67个。据闻宋美龄虽爱面子、常因小事发大脾气,然而一旦细心起来,总能使人宾至如归,如沐春风。宋美龄遇到国际友人来访时,会私下调派艺匠在各色小礼物上镌刻对方姓名,和简短温馨的题词。收到礼物的国际人士总格外惊喜,感受到宋美龄的细腻与体贴。




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来台访问,蒋介石一身笔挺军服,前往松山机场迎接。艾森豪是欧战的英雄人物,蒋介石则结合中国各党各派进行八年抗日战争,两人都是二战代表人物之一。在美苏冷战时期,台湾成为美国在远东防堵共产势力的一座堡垒,美国政府将物资和军队输往台湾,使蒋介石了却而无后顾之忧。1960年台湾同时发生「雷震事件」,雷震组党失败,推迟台湾民主化的进程。此一时期美国政府因为与蒋介石友好,并未对蒋箝制台湾民主而表示不满。







军人的气质是一辈子的,虽然蒋当时已经80多岁!




张群,字岳军,1889年生于四川省华阳县,1990年在台北去世,享年101岁。
  
1961年10月,张群与夫人马育英举行结婚50周年的“金婚式”,蒋介石表示对老友的恭贺,特别亲自扶张群入坐。此时,蒋介石、张群等人来台湾恰值十余年,政治、经济各方面已告稳固,两人露出开心的笑容。谣想当年这两个年轻人在赴日本的渡轮上憧憬未来,如今摇身已是花甲之年,深厚友谊丝毫未变,多少令观者动容。




1962年胡宗南过世,蒋介石出席其葬礼。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太原,驻守西安10多年的胡宗南仓皇撤兵,并在1950年3月由西昌逃来台北。1949年以后,胡宗南曾任「大陈防卫司令」和「澎湖防卫司令」,这位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如今成为弹丸小岛的司令官,其份量何啻天壤之别。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在家,以写毛笔看书报消遣时光,平静地度过人生的最后的几年




国民党元老陈诚(字辞修)的丧礼——蒋中正写的挽联




1971年双十国庆,蒋介石夫妇在总统府前接受群众欢呼。这时的蒋介石是84岁,仍颇健康(次年因车祸才使健康状况陡降),宋美龄虽74岁,精神奕奕,容光朗朗,仍充满迷人的丰采。图中国庆日16天后,台湾的中华民国被迫退出联合国,蒋介石以「庄敬自强,处变不惊」的口号,强行安定了台湾民心。时任士林官邸侍卫人员应舜仁回忆说:“当时消息传到台北,老先生(蒋介石)刚好在大溪宾馆,他在外面散步,坐在亭子里面,那武官就来报告说,联合国我门退出了,那时老先生头上戴着帽子,他手在头上一摸,帽子就被摔到地上去了!一个副官就在他旁边,就给他帽子拣起来。过了几秒种,这个副官走到我旁边来,他就对我讲,‘老先生流眼泪,他流眼泪! ’。”听到这段话时我挺心酸的,不是滋味!!




庆典的时候,蒋宋都步入老年。




晚年时的蒋介石依然精神矍铄




蒋的这身行头在当时台湾还算挺时髦的。







蒋到了台湾后就很少穿军装了,除特别重要的场合外,一般都是长袍马褂。蒋很喜欢突然视查,常弄的手下的人措手不及。




蒋注视着远方,蒋经国在一旁。




巡视马祖




蒋与胡适




在台湾的胡适与蒋中正(照片上胡适翘着二郎腿,神情放松侃侃而谈,而蒋中正则秉承他的军人作风,两腿平放、正缉危座,侧头倾听,蒋对文人一向是尊重的)




蒋介石到清华中学校视察




蒋宋、经国与台湾原住民老人




一贯严肃,不怒而威的蒋中正,和幼稚园的孩子在一起时,很放松。




蒋与孩子




老年的蒋介石很淡定




退居台湾淡定的蒋




晚年的蒋介石在看书




蒋为了宋美龄信了基督教,从一开始的试着了解,到晚年的虔诚的潜心研读。




晚年的蒋介石在阅军




得意微笑的蒋介石




在椅子上休息的蒋介石




在台湾蒋介石每周日都会陪宋美龄上教堂
  
时任士林官邸凯歌堂牧师周联华回忆说:“蒋公做完礼拜出去的时候,对左右的人打个招呼笑笑,但通常他不停下来跟任何人讲话,可蒋夫人下去的时候,她会跟很多人讲话,假如刚好一个家庭里头有点什么事,她一定会注意,一定会跑到那个人前面跟他讲几句话。”周联华又回忆说:“我在第一次见蒋公的时候,我就有个印象,这印象一直在我心里,就是蒋公鼻子以上非常的威严,尤其是他的眼睛,他的鼻子以下非常的和蔼可亲,尤其是他的嘴。所以我常常说他的鼻子以上像严父,他的鼻子以下像慈母。所以每次我都尽量多看他的嘴,这样我就不太害怕了。”




放松时刻的蒋介石




蒋委员长您在看什么呢?




蒋介石挺喜欢狗的。




蒋介石为狗喂食。蒋晚年喜养狗,逗弄宠物。其自得之情,常溢于言表。







老蒋但悲不见九州同




蒋介石扶杖深思的表情时常出现于晚期的照片中。他喜爬山,然后静坐台阶上默想,衣服穿得一丝不苟。皮革成锃亮、中山装的上衣扣得整齐、裤腿高挽的习惯似乎从1921年就开始了,即使到老,他也没有改掉它。




图片上的蒋介石身边置放着一个巨大的地球仪。晚年的蒋据称常在这个地球仪上凝视大陆的那一块故土,甚至用放大镜观看故乡。




70年代的那场车祸以后,蒋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了。在那之前,他的身体一直非常的健康。




蒋介石拄着手杖,坐在竹椅上,留下这祯台湾人熟知的照片。照片中的蒋介石,是个慈眉善目、朴实无华的老人。蒋介石一身极具争议,但是他的简朴作风、平实平淡的生活习惯、不讲究奢侈派头,是比较为人民所公认的。这种风格虽然不见得影响妻子宋美龄,但是与蒋经国极为相似;蒋经国的简朴随兴更胜于蒋介石。蒋介石的健康状况,直到1972年8月的一场意外的车祸,才得急速下降。蒋介石的座车被一名少将的座车撞上,使蒋必须接受长期治疗,不堪其苦。




蒋介石最后遗照。照片上的蒋不复以往的刚愎、凌人气势,相反,岁月早就改变了其政治容貌。这副慈眉善目的模样,已是一位远离人世纷争的落叶老人而已。




蒋遗照,下方是蒋中正的遗书,还有妻儿和高级官员的签字。




蒋中正留下的四份《遗嘱》
  
(75年的正式遗嘱)
  
现在公开发表的蒋介石《遗嘱》,写于1975年3月29日。蒋介石逝世前念念不忘的一件事,就是要求从前的机要秘书秦孝仪来士林官邸为他整理遗嘱。1975年3月29日上午,秦孝仪坐在蒋介石身边执笔,由蒋口授,记录一份《遗嘱》的草稿。后来它果然就成为蒋介石最后定稿并公布的《遗嘱》。
  
秦孝仪记录的《遗嘱》是: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无日不为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建设民主宪政之国家,艰苦奋斗。近二十余年来,自由基地日 益精实壮大,并不断对大陆共产邪恶,展开政治作战,反共复国大业,方期日新月盛,全国军民,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 服膺本党与政府领导,奉主义为无形之总理,以复国为共同之目标,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志同胞,长相左右,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 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重任,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秦孝仪承命受记
  
  
但除开上面这份 正式《遗嘱》,据2004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解密的一万余件 宋子文档案中首次披露,蒋之前还写过3份《遗嘱》写于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期间。蒋被张学良、杨虎城囚禁在西安高桂滋公馆期间,曾经完成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遗嘱,共三件。据美国解密的消息:宋子文于1936年12月21日即将 从西安返回南京的前天晚上,他经张学良首肯,前往高桂滋公馆向蒋介石辞行。这时,蒋介石把他在幽禁期间背着张学良偷偷写成的《遗嘱》小心交付宋子文。这三份《遗嘱》均为毛笔所撰。
  
第一份是蒋氏致全体国民同胞的信
  
蒋介石这样写道:

余乃国父中山先生之忠诚信徒,自投身革命以来,无时不为三民主义在中国之胜利竭诚努力。然自三省陷敌以来,国事日蹙。党猖獗之势无日不堪其忧,虽数次进剿,然皆因吾党吾军贯彻领袖意志不力致功败垂成。党纪不严,国法不张,领袖亦无威法可言。各派政治势力,阳奉阴违,皆欲趁此敌犯北疆之际谋私图利。或割据为政,或以收复失地为由妄图不轨。学生民众亦受邪党异说之煽惑,助纣为虐。余深感有负国父嘱托,现陷于叛军之手,致全党全国蒙羞。在此九死一生之际,余决心殉国,切希吾党吾民珍视团结,举国一心,以国父三民主义为矢志不渝之救国谋略,上下精诚,务期早日实现国民革命之伟业。剿除党,铲除叛乱,则余死于九泉而无憾也!
  
蒋中正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蒋介石于同日还在西安幽禁处亲笔写了第二个《遗嘱》,这是给夫人宋美龄的私人遗嘱,全文如下:
  
美龄吾妻:
  
吾决心殉国。经国、纬国吾子即汝子,望善视之。
  
蒋中正
  
  
相隔一日,蒋介石又写了另一份私人遗嘱,亦即他写给当时正在国外留学的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的。蒋氏这样写道:

经国、纬国吾儿:
  
余只承认宋美龄为余惟一之妻,务望汝等以生母待之,则吾虽死九泉之下亦瞑目矣。
  
蒋中正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从这三份遗嘱观之,蒋介石至少在12月20日之前,在西安已有准备死掉之心。)




蒋介石大殓时所佩挂的最高勋章。




1975年蒋介石的丧礼。宋美龄无限悲痛,此时她也已经是个78岁的老人了。图中左为蒋经国,右为蒋纬国。




蒋介石大殓前,经国、纬国扶着伤心的夫人,扶着蒋经国的是孝勇,旁边是孝武,那时经国长子蒋孝文已经生病,故好象没出席。




为蒋中正灵柩覆盖国旗

左侧左起:严家淦、田炯锦、余俊贤、王云五
右侧左起:倪文亚、杨亮功、于斌、徐庆锺




为蒋中正灵柩覆盖党旗

左侧左起:谢东闵、谷正纲、陈立夫、张群
右侧左起:黄少谷、黄杰、薛岳、何应钦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享年八十八岁。当时台湾人民普遍表达哀恸之情,元首「驾崩」,下跪就成为自然之举。无论这是不是「造神」运动下的荒谬行径,但是当时许多官员和老百姓向蒋介石行跪拜之礼,确实是出自真情,如同中国风俗中子女对已故父母行跪拜之礼一般。直到1988年蒋经国逝世,尽管跪拜者较为减少,但人民恸失领袖之情仍溢于言表。以前台湾人书写「蒋公」二字,必须在「蒋」字之前空一格,以表敬意。




台北士林官邸——退居台湾后的蒋基本一直居住在此,官邸的隐蔽性非常之好。




蒋中正在台北士林官邸的卧室,其实挺简单的。




蒋每天都要坐在这里祷告,而且每天必静坐3次,每次40分钟。




蒋介石留下的日记,从30年代开始从未间断。




不知道这是不是蒋中正写的,和他一惯的字体不太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蒋的楷书是写的不错的,尤其是到台湾之后更是潜心研究书法到达到了一定高度,这一点倒是和宋美龄有点夫娼妇随的味道,宋的国画造诣也极高。




蒋中正墨迹




蒋中正墨迹




草山行馆展出的蒋介石的身份证




蒋中正坐骑(好象是防弹凯迪拉克)




蒋介石去世后,在台湾风光不再,而散放在各地的一些雕塑,也被持不同政见者所毁坏,甚至丢弃。图为在台湾有一位收藏爱好者,专门收集散落在各地的蒋介石雕像。据称其已收集了将近上百尊,但自己的家园太小,院子里已放不下了。




中正纪念堂




創業维艱
缅懐诸先烈
守成不易
  
青天白日满地紅!
勿自暴自棄勿固步自封
  
先總統 蔣公,惟睿作聖,承周孔道統,受 國父感召,獻身革命,生死以之
      
蔣公,伟大的战略家,真正的民族英雄

於全球戰争時秊
创办黄浦 平定内乱
带领國民革命軍领导中華
抵抗倭寇
重建民國
不能不或下涙
我的大陸!殘酷
      
缅懷蔣公中正君!
由军政训政宪政重建民國
     
於三七秊北平芦沟橋事件後
悲壮聲召民國
和平未到根本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頭,绝不轻言牺牲! 
  
或者一丢失我的大陸,悲剧罪人
“我屈则国伸,我伸则国屈。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但求于中国有益,于心无愧而已




国共相争80余载,虽已言胜负。可今日宝岛台湾竟是鼠辈猖獗,面对国父遗像,再听《中华民国颂》,此刻两党争执事小,民族大义为重。望两岸良知同胞幡然醒悟,为了民族负起责任!
  
中華民國頌
  
作詞:劉家昌 作曲:劉家昌
  
青海的草原 一眼看不完
喜瑪拉雅山 峰峰相連到天邊
古聖和先賢 在這裡建家園
風吹雨打中 聳立五千年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經得起考驗
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 千秋萬世
直到永遠
  
歌曲下载:http://www.e-chinese.org/campussong/MP3/ROC.mp3

蒋介石与家人合影图集

蒋介石与家人合影图集




蒋中正在老家溪口的住宅







蒋介石与其母王采玉合影

蒋母王采玉年轻时曾入紫竹庵为尼。据当地民间传,某日,一相士称其福相云贵,将生一贵子,定能光宗耀祖。恰当时溪口的蒋肇聪,两年之间连续丧妻两位,所留一儿一女年幼,乏人照料,意欲再娶。于是23岁的王氏还俗再醮,嫁与45岁的蒋肇聪做继室,做了玉泰盐铺的老板娘,并于1887年10月31日在玉泰盐铺的后屋楼上生下一男孩。祖父蒋斯千为其取名瑞元,又名周泰、志清、中正。但这几个名字真正响彻云霄的则是中正与大号蒋介石。




年轻时期的毛福梅

毛福梅(也有写作“福美”、“馥梅”的),学名从青,奉化岩头村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初九。1901年与时年14岁的蒋介石成亲,一生勤劳贤惠,辛苦持家,支持蒋介石求学从军。1939年12月12日,从宁波方向飞来6架敌机,溪口镇顿时乱作一团。毛福梅不幸被无情的炸弹炸死,蒋介石和其子蒋经国心如刀绞。




蒋经国与母 毛福梅,孩子是长子孝文




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 毛福梅(中)与儿子、儿媳的合影




做了七年蒋介石夫人的陈洁如(洁如两个字是蒋介石取的)

据传陈洁如原籍苏州,自幼居住上海,当过艺妓,可见其家境贫寒。经过蒋介石坚持不懈的追求,二人结合,也曾有过一段很美好的生活。但蒋为了政治需求,同宋美龄结合,诱骗陈洁如远赴美国留学五年。二人离婚后,常有书信往来,一度曾旧情复燃。陈洁如终生未育,只有一养女瑶光,后移居香港,于1971年1月21日孤独地死去。




蒋氏与陈洁如婚姻的法定照片




蒋介石的侍妾姚冶诚(中)与蒋纬国、邱爱伦夫妇的合影




最后的蒋夫人宋美龄







宋家难得的全家福




这时宋嘉树身患癌症已经去世




蒋狂追宋美龄时,两人在孔祥熙官邸的花园。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开始了全力向宋美龄求婚的努力,这之后不久,他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给宋美龄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姐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如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蒋中正这时正在与宋美龄谈恋爱,蒋在宋身后扶这她的椅子,孩子是孔家大公子,宋的侄子。




1922年,宋美龄在孙中山家第一次见到蒋介石。五年之后,他们步入结婚礼堂。1922年,正是蒋介石窜起的一年;他在烽火中登上「永丰号」战舰与孙中山共患难,由是得到孙中山的赏识与拉拔。五年以来,蒋介石如日中天,北伐虽未完成,但俨然是中国新一代霸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在派系斗争中暂时下野,但他在下野时期却完成了一桩世纪婚礼。由于孙中山娶宋庆龄,蒋介石娶宋庆龄的妹妹美龄,这种对仗关系,使蒋介石无形中仿佛是孙中山的传人。




蒋宋大婚典礼




另一张蒋宋结婚照,旁是宋的外孙女、外孙。




杭州莫干山,蒋宋当年度蜜月处。
  
结婚当天蒋宋两人连夜赶去杭州莫干山度蜜月,可惜的是没几天蒋就要到南京就职上任。据说解放后50年代,毛泽东到杭州开个什么会,还在蒋宋度蜜月的洋楼里睡过一个午觉。




1920年代,宋美龄和丈夫、母亲等家人合影。前排右一是大姊宋霭龄,中间是宋母倪桂珍。后排右一是弟弟宋子安,右二是大姊夫孔祥熙,左一是弟弟宋子良。宋家另有次女宋庆龄和长子宋子文。宋母曾反对幺女嫁给蒋介石,在霭龄和孔祥熙劝说下方答应这门婚事。据与宋美龄亲近的人士表示,宋美龄对蒋介石一见钟情,觉得蒋比二姐夫孙中山英俊。而蒋对宋美龄也极为爱慕,曾在情书中写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之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蒋在当时有元配毛夫人,以及姚治诚、陈洁如三位夫人。




婚后的岁月




蒋介石与宋美龄




蒋介石和宋美龄,蒋好像心事重重。




蒋宋十指相扣(宋显出活泼的一面)







蒋介石与宋美龄




蒋介石与宋美龄




蒋介石与宋美龄




蒋氏夫妇




蒋介石与宋美龄




蒋介石与宋美龄




照片中的蒋中正帅气,宋美龄美丽,看上去非常的般配。




意气奋发的年轻夫妻




蒋介石年轻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游历山水,与宋结合就变成了两人同游。




西安事变结束后,蒋介石离开西安,由宋美龄陪同到武康山休养压惊。这对夫妻在这次事故中,找到了新的情感。




谈笑
  
以前人们说他们是政治联姻,但从照片和他们的传记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恩爱。西安事变爆发 1936年12月20日,蒋介石收到宋子文捎来的爱妻的信:“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接下去宋美龄冒着生命危险赶到西安与宋子文和中共谈判。当她走进当时囚禁蒋介石的卧室时,蒋甚至觉的是在做梦,并惊呼泪下。当时的情景在蒋的《西安半月记》 中写到:“余对妻惊呼‘余妻真来耶?君入虎穴矣!’宋则强抑感情:‘我来视君耳’”。一向反对他们婚姻的宋庆龄在西安事变后也对友人说到:“以前没有爱情,但现在有了,宋真心诚意的爱着蒋,蒋也真心诚意的爱着宋。”




每到要上台阶蒋介石总会扶着夫人。




其实做蒋的夫人还是蛮幸福的,细节之处、无微不至。




这张照片上看面孔跟身材,应该是宋蔼龄和蒋介石看样子,蒋对她很是照顾,还挽着她,很是亲昵。




夫妻两经常一同出席公众场合




讲究品位的蒋宋夫妇




一起阅读的蒋宋夫妇




蒋宋在老家溪口对弈




还是在老家,宋的帽子很特别。




在奉化老家,蒋宋等人坐在竹伐上(蒋显出轻松之态)。




这是一张全景。很有意思,男的都在左边,女的都在右边(一片中人的角度看)符合男左女右一说。










休闲一刻




蒋宋,拉着手在看什么呢?这是1947年的7月,蒋60,宋也已50,但看这宋美龄也就30来岁。




蒋宋




蒋宋




蒋介石与宋美龄是1927年结婚的。起初,两人的生活习惯、志趣爱好各有不同。比如:蒋惯于吃中菜,宋却喜西餐,吃饭时各吃各的;有时意见不合,引起争吵。以后逐渐和睦,同吃中菜。宋母死后,相处更为亲昵,互称“darling”。宋对蒋的生活起居,关怀照顾,无微不至,犹如护士。蒋有胃病,不宜饱食,宋加以限量,每餐二小碗,有时蒋还是想添,宋每劝止;蒋办公之后,宋常为之整理案头文件。余时联袂散步于官邸(军校内)小花园。一次假日,宋高兴地提出去野餐,蒋欣然赞同,就命准备简便炊具、餐具和必要的食物、调味品,驱车到中山陵园,搬石架锅,宋亲自煮菜。因火太猛,鸡蛋炒得焦黑不堪,宋向蒋表示歉意说:“我不会烧菜,鸡蛋炒得不能吃了。”蒋说:“好吃的。”一定要她拿来吃。于是两个人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还称“好吃、真好吃”,竟一扫而光。蒋介石夫妇的膳食费每天3元,包括男、女佣各一名和厨师一名,有一处理私人信件的姓钱的女秘书伙食自理,招待客人时另加。菜肴之中,每天有新鸡一只,炖汤吃两餐。蒋不吃点心、不吸烟、不饮酒、不喝茶和牛奶咖啡,渴时喝白开水。每晨4时起床,做体操,洗澡;晚上11时洗澡就寝;中午睡40分钟,睡起喝鲜橘水一杯。




蒋宋虽在吃饭上各自一套,互不习惯,但偶然野餐时。蒋也会将就宋,在外面尝尝宋的手艺。解放前还在大陆时,一次假日,宋高兴地提出去野餐,蒋欣然赞同,就命准备简便炊具、餐具和必要的食物,驱车到中山陵,搬石架锅,宋亲自煮菜。因火太猛,鸡蛋炒得焦黑不堪,宋向蒋表示歉意说:“我不会烧菜,鸡蛋炒得不能吃了。”蒋说:“好吃的。”一定要她拿来吃。于是两个人席地而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还称“好吃、真好吃”,竟一扫而光。




蒋中正至夫人之手信。最后的“贤妻爱存”,令刚直的线条都仿佛柔和起来。




在台期间,宋美龄远离镁光灯,逐渐爱上艺术。最初蒋介石以为她是闹着玩的,不料好强的她越画越认真,废寝忘食,画艺渐长。蒋大为惊喜,就常把夫人的作品秀给国际友人欣赏。




蒋宋生活雅影

美国《时代》杂志为蒋拍摄的一幅显然是摆拍出来的图片。蒋宋各摆一局中国象棋与两位孙子孝武、孝勇博奕。




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携手蒋宋







蒋宋




蒋宋




蒋介石准备讲话,宋美龄在一旁。




老蒋讲完了换夫人讲,这时蒋介石显得异常轻松,还把稿子卷成了一个筒状,显得孩子气。




携手蒋宋背影印象




蒋宋在士林官邸的花园中




来,我帮你戴上——每次到梨山,蒋有时也会到梨山宾馆摘花园里的蝴蝶花,别在宋美龄胸前。




相守了几十年的老夫老妻




蒋宋生活雅影 蒋少见地把手放在宋的肩上,嬉乐之表情迥于以往。




晚年的蒋宋




晚年的蒋宋




晚年的蒋宋







晚年蒋宋在士林官邸




蒋握着宋的手细看(宋手上戴着一款别人赠送的腕表)




据说蒋拿手的是炒饭




蒋宋的每天的伙食都很简单,且吃的都不多。宋美龄一顿只吃一两饭,有时只吃蔬菜色拉,她控制蒋介石一顿最多吃两小碗。蒋的观念当中,也认为人不能吃太多,日本人就是因为一直饿着肚子,打仗才那么厉害。




但两人对食物的营养都很注重。蒋每天早上起来,厨房都会为他准备一小碗参汤,但蒋并不是每次都喝,起先侍从们很不解,后来蒋对他们说:“参汤固然是好,但好东西天天喝就会上瘾,如一旦需要奔赴前线、颠沛流离,那时如无此物,岂不难过。”可见蒋的控制力是极好的。




宋美龄过60大寿




蒋和宋,难得一惯威严的蒋中正这么放松。




看到什么了?笑的这么开心,老蒋更是难得地笑的眼睛都看不见了。




抬手驻足,张扬在嘴角的微笑,当爱情与权势同期而到,幸福的表情又如何阻挠。




蒋宋郊游




蒋宋到了台湾后比较空闲,故常回去郊野走走。




谁的桃子大呢?




我们知道梅花是中华民国的国花,蒋宋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梅花。每年秋天,蒋介石喜欢到复兴乡角板山摘梅花,但因角板山的路很弯,宋美龄不喜欢去,蒋只好单独上角板山。到了角板山后,因为他很喜欢梅花,常会到梅花底下转来转去,找到几枝好花后,便吩咐侍卫官把花剪下。大家遵从他的吩咐把梅花剪下后,都以为蒋介时回去必把花插在自己的书房里,没想到蒋回去之后,总是把那些梅花送到宋美龄的房间,可见他对夫人十分温柔体贴。




台湾士林官邸内有很大的花园,晚年的蒋氏夫妻闲来喜欢到花园里种种花草,摆弄摆弄。似乎和普通的老夫老妻没什么两样。




蒋摘了一朵花




蒋纬国生母之谜 年轻的父亲——8岁的纬国与蒋介石的合影

有关蒋介石妻室与子嗣等,他自己的叙述是这样。世人皆知,毛氏是离婚的,谱中不便明说。侧室姚氏和陈氏均未提及,这是可以理解的。两子是谁所出,亦未叙及。蒋经国生母是毛氏,这没有问题;蒋纬国生母是谁,社会上有不同的传说。据说,在修谱期间,蒋纬国曾探问,谱中有没有写他的母亲。修谱者只得告知他,这是根据他父亲手稿编列的。蒋纬国默然,后来说:“过30年再说罢。”过了30多年,1984年,当蒋纬国上将由联勤总司令被贬为联训部主任时,也许由于心情烦闷,他终于自揭身世谜底。他曾面告采访他的香港女记者孙淡宁说,他并不具有“第一世家”的血统。生性坦率的蒋纬国能说出这种话,似可印证几十年来在政坛上有关他身世之谜的传说。




蒋介石对两个儿子的栽培,有「经文纬武」的期许。他培育蒋经国在政治上发挥,蒋纬国则完全受军事历练;一文一武,期待能成左右手。蒋纬国虽然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但是幼年时调皮有趣,蒋介石十分疼爱他,曾说:「经儿可教,纬儿可爱。」蒋介石将他交给偏室姚治诚养育,姚夫人对纬国视如己出,照顾得无微不至。蒋纬国长大后得知自己不是蒋家亲生骨肉,对姚夫人仍侍奉亲炙。1967年,姚夫人病逝台中,蒋纬国在墓碑上镌刻:「辛劳八十年,养育半世纪」。




蒋氏父子三人合影(另一说是蒋介石和蒋伟国以及侄子蒋国柄在江西留影)







蒋宋、经国与两个孩子孝武和孝勇







蒋中正与纬国和孩子门在一起
  
时任军间社社长漆高儒回忆说:“纬国是在日本出生的,戴季陶同蒋委员长是朋友,戴季陶和一个日本的护士相爱,就生了一个小孩子,但是不能够说是戴季陶的,因为戴很怕太太,那么蒋委员长就说‘这样好了,这个儿子算我的’。”







蒋介石和蒋经国




1948年,向来威风凛凛的蒋介石,露出温馨的笑容,凝视着他的孙子孝勇,感动于小生命降生的珍贵。蒋方良的神情充满母爱,蒋经国站在父亲身后。




蒋氏家族合照




1949年,蒋介石抛开政治上的创伤,在踏青中开怀一笑。蒋经国难得不是站在父亲身后,他轻松的坐下,感受家庭和乐的美妙。宋美龄和蒋方良等人也不禁喜悦于此刻。




1949年,蒋氏家族祭祀奉化老家祖坟。蒋介石身边是孙子孝文和孙女孝章,蒋经国恭敬的站在父亲身后。蒋经国一直背负着父亲的包袱,直到父亲晚年,他任职行政院长期间,才充分在经济上展露才华,全心整建台湾。父亲过世后,他更在政治上对党外人士和后来的民进党作出让步。尽管有人说蒋经国其实是被迫让步,但这种胸怀与眼光不但是蒋介石无法达到的,大部分的史家也给予正面评价。




1950年代,蒋介石和孙子和友人的孩子玩游戏。蒋孝武玩得投入,孝勇还小,不太进入状况。蒋经国总是在父亲身后看着父亲和儿子玩耍,把自己当成配角,讨爸爸开心。




蒋与孙子孝勇玩跑马游戏大胜,这位曾南征北讨的蒋委员长此刻返老还童,乐不可支。




蒋宋在逗孙子孝勇




蒋经国总是必恭必敬的站在父亲身后

1954年,蒋介石当选第二任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随侍在旁。军人出身的蒋介石,坐姿挺拔。蒋经国个子虽不高,但肩膀宽阔,胸膛厚实。蒋经国曾是前卫青年,15岁就远赴苏联留学,培养社会主义革命精神。蒋介石「清党」之后,蒋经国沦为「人质」,并在压力之下发表公开信谴责父亲是「中国的叛徒」,直到27岁才得以返回中国。蒋经国回国后,父子间曾彼此试探信任度。在蒋介石的培养下,蒋经国逐渐成为父亲的左右手。




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这是三个性格迥异的人,蒋介石只有两个人宋美龄、蒋经国,他不管何时都是完全信任的。




下棋




一杯茶、一盆水仙、一盘糖果,蒋宋俩人悠闲的下着棋。暮年,该是休息的时候了。




蒋宋夫妇与宋美龄大姐宋蔼龄的小女儿孔令伟(戴墨镜者)
  
大家都称她为孔二小姐,这位孔二小姐一向喜欢女扮男装,是宋美龄最疼爱的侄女,也是其亲信,平时权利很大,孤僻且来去神秘。她还曾为宋没龄通风报信,使老蒋与旧情人陈洁如被捉奸在床(当然我不知道是否确有其事)




宋美龄弟宋子安的儿子宋仲虎与姑父蒋介石




和孩子在一起蒋才百无禁忌




看我来露一手! 蒋和孩子们野炊。
  
蒋介石拿手的乃蛋炒饭也,宋也会做点西式点心,姜饼啊蛋糕什么的,而宋的大姐宋蔼龄对厨艺颇不在行,一生只会做一道菜——烤鸭。




一直觉得这张蒋挺酷的,即使是在烧饭!




蒋介石 宋美龄 蒋孝勇

宋一手拉着丈夫,一手拉着孙儿,这一刻的她应是幸福与满足的。




蒋氏家庭聚餐,蒋、宋分坐两头。







蒋氏在台时的外交活动甚多。此幅小照片难得透出温暖一面,主角们罕见地退居在夫人们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