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王尔德:自唯美到虚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8:15:37

『文化』王尔德:自唯美到虚无

from 都市客 · 良品杂志 by admin
      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这位妙语连珠的隽才,语言能在他口中随意驰骋。有一次赴美演讲,入关时美国海关问他随身携带了什么,他脱口而出:“什么都没有,除了我的天才。”用“完美”作为标准去评判他毁誉参半的人生毫无意义,回顾王尔德的妙语隽言和奇闻轶事,或许能领悟些答案。

      王尔德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家庭条件优越,父亲有着爵士头衔,母亲则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与作家。王尔德的出生曾被他母亲寄予了女婴的愿望(因为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为了弥补失望,王尔德在幼年时被套上了华丽的天鹅绒裙子,这或许也为他植下了一粒唯美的种子。

执著的唯美主义信徒

      在保守的维多利亚末期,王尔德的言行举止被归为异端。孩童时期,他的个性就与常人相距甚远,有别于同龄男孩的嬉戏打闹,他却对花朵和夕阳情有独钟,最感兴趣的科目是诗作和古典文学。就读于牛津大学期间,王尔德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教授与友人,这更激发了他虔诚的唯美主义倾向,开始坚决地将现实视作艺术之敌,提出“生活应该模仿艺术”的观点。王尔德对于美学的追逐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他的牛津校友曾回忆: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王尔德在长谈中总是扮演主角,虽然有些主张难免牵强,不过才辩相当迷人。

      唯美至上的内心写照也确凿地反映在王尔德的主要文学著作中,他的第一部剧本《薇拉》就是围绕俄国的虚无主义。几年后当他因同性恋情给告上法庭,被质问及是否坚持《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引言:“世上没有所谓道德或不道德的书,区别只有写得好与坏。”没错,这也是他对艺术的看法。

像Dandy那样华美一世

      “男人的首要责任是经常去找他的裁缝。”这句时尚警言出自王尔德之口,似乎一切华美的风雅之物都算得上是他的第二生命,称其为自波德莱尔之后最彻底的Dandy之士也绝不为过。早在牛津求学期间王尔德就以衣着光鲜闻名,毕业后初涉伦敦的社交圈,也因时髦的奇装异服而倍受注目,他甚至在一次宴会中向在场的Rupert王子大放厥词,宣称服装改革比宗教改革还要重要。他平日的装束也从来不落俗套,总爱穿镶黑穗的天鹅绒紧身外套,华贵的皮草领大衣,平绒灯笼裤,长及膝盖的丝绸长筒袜,松领的真丝衬衫配上飘逸的宽领带,还将采来的石竹花或矢车菊染色,插入胸襟前的纽眼作为细节装饰。一次王尔德赴美演讲,居然有大批人只是冲着可以亲眼目睹传闻中行头最华丽的英国佬而去。

      王尔德嗜美如命,传闻曾经有个乞丐总在他寓所附近转悠,破衣烂衫让王尔德看了大为光火,于是找来伦敦最好的裁缝,吩咐用最上等的面料为乞丐做身衣服,于是那老头儿就穿上了世上最美观昂贵的乞丐服。“即便贫穷也应该优美”是王尔德坚持的信条,就在他刚刚出狱,健康状况糟糕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竟然是托好友帮忙找个裁缝,给他做身像样的西服。

遭遇无妄之灾

      家有贤妻,膝下育有两子,有事业有名望,临近中年的王尔德看起来相当美满,最终却抵不过俊秀少年的美丽,落得身败名裂。1883年王尔德与阿尔弗瑞德·道格拉斯(AlfredDouglas)相识,便迅速与这位才貌双全的少年坠入情网,结果因“有伤风化罪”入了牢,这场恋情成了王尔德一生的“劫难”。被伤透了心的妻子在王尔德服刑期间离开了他,多数朋友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出狱后,阿尔弗瑞德主动找上门来,面对害他沉沦至此的情人,王尔德一反在《狱中记》中所表明的悔恨之心,还是与其重修旧好,可惜时隔数月,两人就因涉及金钱而争吵,让王尔德再度看清了情人狭隘自私的一面,愤然选择分手。

       余下的日子王尔德一直在贫穷、焦虑、顽疾中痛苦挣扎,1900年11月30日,承受折磨已久的王尔德在巴黎的寓所辞世,终其一生,因唯美而喧哗,也因唯美而落败,最终归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