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云溥:战火延绵中华乱 幸有故宫远流传(南方都市报 2010-1-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5:08:14

战火延绵中华乱 幸有故宫远流传

类别:人文历史 作者:武云溥 原创 浏览量:106  发布时间:2010-01-10 手机看新闻
版次:RB12 版名:2009文化年鉴 稿源:南方都市报  

    这两岸故宫本是一家,八年抗战时期为避战火,一批珍贵文物被装箱起运,一路漂泊向南,经上海、南京、贵州、四川等地,最终落定台湾岛阳明山脚下,就成了台北故宫。

    有资料云,台北故宫藏宝65万件,九成以上来自北京、沈阳和原来的热河行宫。迁台宝物之珍贵价值自不待言,宝物也确实得到了妥善保护,台湾同胞为此费心费力,可谓中华民族之幸。

    周功鑫北上、雍正大展、九项共识,一一落定。“我们都是中国人”这七个字,不仅要说,也须两岸放开胸襟去做。

    (文/武云溥)

    博物馆乃是一国文明传承之重要载体,呈现历史细节与本来面目。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过去与现在,都要从博物馆开始,只有在这里,才达致现在与过去的跨时空对话。而世界上的博物馆不可胜计,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既一卵双生,又藕断丝连。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3年后,北京故宫改建为博物院,于当年双十节开展。人们争先目睹紫禁城之景况,可谓万人空巷。黄郛致辞时曾说:“今日开院,为双十节,此后是日为国家与博物院之两层纪念,如有破坏博物院者,即为破坏民国之佳节,吾人宜共保卫之。”故宫建成500年来,这是首次向全民开放。帝制时代一姓一家之宅院,如今为平民万众之乐园。民国政府建立故宫博物院,自然意义非凡。当年故宫博物院董事有于右任、张学良、黄郛、梁士诒诸人,皆为一时之选。

    “九一八”之后,国府下令,逐步将故宫文物南迁。第一批文物在1933年春天到达上海,此后数年,先后挑选运送故宫、颐和园、国子监等机构的文物约六千箱,并在1936年底全部运至南京。次年1月,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成立。淞沪战事一起,又急忙将文物分批运至长沙。

    此后,故宫文物命运多舛,分批次到达贵州安顺、四川巴县、乐山等地。但约有一半文物仍留在南京和北平。

    抗战胜利还都南京之时,这些珍贵古物也随之到达南京。1948年,因国共内战,国府将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文物、外交部档案开始运往台湾,成立中央文物联合保管处。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运抵基隆港。国府下令还在北平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挑选北平文物装箱,分批空运南京,马以各种理由推延装箱,以至于后来一箱也未运走。这部分留在北平的文物,就成为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的主体。

    蒋介石带文物去台湾,可谓用心良苦。因为文物是国之重器,是名分之本,正统的延续不仅需要各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各种政府机构,也需要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机构,更需要代表中华文明的各类典籍文物。

    1965年11月12日,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院址落成时,正是孙中山先生的百年诞辰,遂将新馆馆舍定名为“中山博物院”,随后,“行政院”通过《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临时组织规程》,成立“国立故宫博物院”,改直属于“行政院”。其中的文物主体则为当时运往台湾的2972箱文物,占原南迁文物箱件数的22%。像“肉形石”、“翠玉白菜”、“院本清明上河图”均为镇馆之宝。以前人们常说,“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其实此言颇有偏颇,两岸故宫文物,各擅胜场,不能简单较之。

    自1965年冬对外开放以来,台北故宫已成为亚洲最著名的博物院之一,并且如今陈列的已不单纯是故宫南迁文物,更包括台湾本土文物和一些东亚国家的文物,虽说最近几年设立“台湾馆”、“东亚馆”,这固然是一部分政坛人士有意“去中国化”的表现,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才是博物馆“博物”的本意。不管如何“去中国化”,台北故宫博物院仍然是以中国文物为主体,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

    国共内战造成的两岸长期分治,使得许多机构都有“大陆版”和“台湾版”。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个显例,使得两岸故宫的文物也长期分离。

    举例言之,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被运到台湾,但是乾隆时期修建的文渊阁却在北京,装四库全书的柜子也在北京。院本《清明上河图》在台北,原本《清明上河图》却在北京。台北故宫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与北京故宫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合到一起,才能凑成乾隆皇帝的“三希”。

    在这种状况下,两岸故宫的交流与合作就变得迫切起来。过去的几十年里,两岸鸡犬之声相闻,却毫无往来。虽说两岸的经贸交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但真正的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的沟通,却要从最近几年算起。故宫作为两岸颇受瞩目的文化机构,当然不能甘居人后。

    其实说起来,两岸故宫的交流从1992年就已开始,比汪辜会谈还要早。例如两岸故宫专家合作编著,在香港出版的《国宝荟萃》等。不过除此以外,合作寥寥。2000年以后,两岸故宫开始接受对方在学刊上发表文章。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2009年初两岸故宫互访,并于今年达成九项合作共识。其间的互访频率和高度都标志着两岸故宫交流进入新阶段。

    正在筹备的上海世博会,就曾有这样一个堪称史无前例的巨大规划:将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在世博会上做联展。但是最近这一计划已被台北故宫拒绝。本来是件好事儿,但许多原则问题却谈不拢,令两岸许多文物学家痛心不已。

    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大陆还没有“司法免扣押法”,另一个仍然是纠缠不清的名号问题。由于大陆没有“司法免扣押法”,台北方面担心上海方面有借无还,即便是上海博物馆愿意以其他文物作为抵押也不可以。而所谓“第三方借展”模式,无疑又让两岸故宫联手合璧的意义大打折扣。这好比未开放探亲之时,分居两岸的夫妻在香港见面一样。

    无论如何,故宫学如今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两岸之间更加开放也是必然趋势。两岸联手,则中国近古史研究当可重辟蹊径。故宫文物曾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两岸故宫人对于故宫的殷殷之情可谓肝胆相照。为中华文化守护国宝,是两岸故宫的共同使命,亦为两岸之共识。故宫不仅为中国人心魂所系,也承载两岸未来共识。不管现今有几多障碍,这一未来仍须期待。

    □ 贾葭(资深媒体人)

    漫画北京翾羽传媒

http://gcontent.nddaily.com/f/8a/f8a3af8403dce22b/Blog/628/297eea.html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10-01/10/node_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