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真的需要念中级口译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48:08

真的需要念中级口译吗?

思考:

  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并且你也热爱的专业工作,你也有必要稀里糊涂的跟着一群傻乎乎的人也去念中级口译吗?

  遇事选择要歪着脑袋多想想,要戒急戒躁,嘻嘻!

  当前大学中最流行的几个证书之一就是“中级口译”,学经济的、学法律的、学英语的……都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接受“中级口译”的培训并参加考试,真的每个人都需要念“中级口译”吗?

  大事小事都是同一个理,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类似的问题。当前国内最热门的职业证书是ACCA(国际会计师资格认证)、CFA(国际金融分析师资格认证)、以及国际金融保险精算师资格认证等等。以精算师为例,目前国内金融保险精算师的收入大约是年薪600万元左右,是不是很高,那你是不是也想从事精算师这个行当呢?J

  或许很多人都会说是,想想做做梦是可以的,但若真的要落实于实际“选择”时,你就未必会真的会去做,为什么呢?

  如果你是一个文科生,哦,尽管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但是那帮文科生搞歧视,不把我们当文科看,他们说我们的论文是“天书”,都是复杂的数学模型,他们一看就头晕,就把我们踢出来了,让我们跟理科生一起过去。理科GG看到了,momo 我们的小脑袋,很怜悯的说:“怎么?又被你家文科MM踢出来啦,屁股还痛不痛,可怜,可怜啊!”然后幸灾乐祸的走了,于是乎,我们就游离于文理之间来回晃荡了,呜呜!

  呵呵!言归正传,如果你是一个纯文科生,从来没有很好的接触过经济学、高等数学等等这类东西的话,你肯定会觉得去考个国际精算师资格认证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很多学经济学、数学出身的人也会觉得很困难,因为这个对经济和数学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据称国内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拿到该认证,所以现在我国金融保险公司只能大量从国外引进这类人才。可想而知,一个纯文科生跨专业来考这个认证将需要付出多么高昂的机会成本啊!L

  你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内放弃现在已有的工作收入,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购买大量的书籍从头学起,从最最基础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等学起,然后再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离散数学、财务学、投资学……

  所以显然你从事金融保险精算师,相对于那些本来就是学数理经济的人而言完全不具有“比较优势”,一般意义上讲,显然你跟他们竞争这个职业你是不合算的,或者说没有竞争优势的,当然如果你是以“挑战巅峰”为你的心理满足、快乐,那就另当别论了,即使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呵呵!这个就暂不属我们的讨论范围,当然他们也可以从中吸取如何才能尽可能少头破血流的思维方法,如果他们是真的还算有点理智的话,而非完全非理性的话,呵呵!

  比如,前一阵子IT热,从事IT业就代表着高薪一族,所以大家都蜂拥而至的去学计算机,但很多人最后发现自己学的很苦,很累,最要命的是自己刚刚学会点某一种基础编程语言,突然发现这种语言已经被淘汰了,新的又出来了,你还没把前面用来学习的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收回来,你又需要不断的去追加学习培训的成本,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就是你的学习培训总成本被无限的推高,由于总成本的推高,你必然希望要通过获得更高的回报来弥补这一投入的成本。众所周知,成本越高,市场竞争力就越弱,这样导致你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进一步的减弱,这样你就会越痛苦,这个就是非理性“选择”职业的必然结果。

  正因为如此,早在宋朝,柴陵郁禅师在悟禅时,就写出这样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据说是柴陵郁禅师在摔了一跤后大彻大悟写出了此诗偈,其偈意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明珠,这颗明珠就是自己对自己清醒认识,而大多数人却长久以来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随波逐流,丧失自我;直到突然有一天,这个人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这颗明珠了,便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其内在的涵义就是说,人若对自我没有足够的清醒坚定的认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自己的“比较优势”的认识,心性便不能自主,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别人的一句赞美,自己便得意洋洋;别人的一句诬蔑,便会勃然大怒,因而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别人的那里,完全丧失了自我。这样的人最容易随波逐流,盲目跟从,别人说好的,自己也跟着说好;别人说热门的,自己也就跟着踏进去;别人说流行的,自己也就稀里糊涂的去流行……

  一群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在为什么而悲哀、痛哭、欢颜、愉悦的傻子又何谈“创新”,又何谈“立业”,又何谈持久“幸福”,何谈持久“快乐”呢?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是如此乐此不疲的去追逐这些所谓的“流行”、“时尚”、“热门”、“热点”的话,族将不族,国将不国的日子也不远矣!真正的“流行”、“时尚”、“热门”、“热点”,是靠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创造的,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捡垃圾。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盲目去念“中级口译”的问题,看它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类似精算师和IT一样推高自己的机会成本,进而推高自己的总成本的悲剧外还会出现其他什么更隐性的副作用呢?而这种副作用是不是会进一步的侵蚀我们现有的“比较优势”呢?

  在大学混过两年的都知道,大学跟中学最大的区别就是自由时间充裕,时间充裕了能干些什么呢?

  谈恋爱?嗯,这个似乎是选修课。出去玩?嗯,这个是必修课。再有呢?似乎就是去考些所谓流行的证书啊,什么计算机一、二、三级、中级,英语四、六级,普通话标准考试,会计上岗证考试,CCNA、MCSE、日语四、三、二、一级,公务员录用资格考试,TOEFL,雅思,GRE……还有就是英语“中级口译”,真是汗啊!

  之所以会去考这么多证书,原因就是一个,学生间普遍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多张证书,多点机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已经知道了做任何“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你去学习并参加了一项证书考试必然要放弃相当一部分在你自己最擅长的、最喜欢的领域所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资源。我们再来进一步看如果你是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你去考英语“中级口译”对你所产生的隐性的副作用是如何逐渐侵蚀你的“比较优势”的!

  如果不考虑人的有限精力的话,学习计算机我们知道相对于学习英语而言在金钱上的花费更多,我们称为资金密集度较高,也就是单位学习时间内所要花费的金钱数量相对于英语更高,而学习英语相对于学习计算机而言则是在时间上花费更多,我们称为时间密集度较高。在大学这么一个闲暇时间突然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在当前“英语热”的“热点”影响下,盲从心理、攀比心理驱使着很多人就会把这部分闲暇时间去投入到学习报考“中级口译”中去,与此配套的,还需要从其他地方抽取金钱来支持这样的“选择”,从而导致在本来具有“比较优势”的计算机上面金钱投入的相对减少。

  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发现,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开始的时候收效很大,但学到较高的程度后都会觉得要在获得进步就比较困难了,需要花费比原来更多的时间、精力等等的资源才能进步一点点。而英语的学习也是一样,尽管它主要消耗的是时间资源,但这种时间资源的投入觉得越来越高的,而收效却是越来越少的,如果你不是真的日常工作需要如此大量使用英语的话,你的这些投入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除非这是你的兴趣爱好,那另当别论。其实,任何一门语言都是需要不断的使用才会维持和提高,我们发现很多大学里过了英语6级的学生毕业后工作根本用不着多少英语,长期不使用,1~2年后6级词汇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4级词汇能记住一半就不错了,我朋友甚至跟我说,她的6级英语水平已经倒退高中差不多了,呵呵!

  正因为如此,若要维持相同的总的学习进步的话,就必须更大的投入时间以及与之配套的金钱、精力等等资源,这样势必进一步的挤占本具有“比较优势”的计算机的学习资源,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你早先投入到计算机学习里的成本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在逐步缺乏学习资源支持的情况下也在逐步的流失,而你原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中级口译”却吸收了你极大的学习资源,但因为你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你在“中级口译”方面不具有任何“比较优势”,所以你要达到和他们一样的水平的话,必须要付出更为高昂的投入总成本,成本越高,越不具有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由于你在你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计算机方面学习投入的减少,导致你与其它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相比,你的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也在丧失,最悲惨的结果就是,两边的比较优势都在下降。

  有时我们也爱叫它“荷兰病”,因为20世纪70年代,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工业的生产和出口变得相对萎缩,甚至出现工业化大幅倒退的现象,这种情况后来也在挪威、英国等国发生过。

  所以我们要吸取教训,坚定不移地捍卫我们自己的“比较优势”,不能随便的受到周围的虚浮宣传的影响,一会儿去考什么会计资格证书,一会儿去考什么中级口译,这样只会无谓的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抬高自己的包括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使自己进一步的丧失市场竞争力。教育培训的投入要有的放矢,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比较优势”为目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波逐流的。

  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东西,发掘自己的这种独特,进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你就可以扭转乾坤,立于不败。此正所谓,扬长避短,立己所长。没有一个人在所有方面都是杰出的,人总有擅长与不擅长的地方,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没必要为自己的短处而闷闷不乐甚至自卑,同时也不必为自己的长处而沾沾自喜而过分炫耀,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让自己展现应有的光芒,照破山河万朵!

  保罗?萨缪尔森,MIT 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还在哈佛当学生的时候,一位同学要他在所有社会科学原理中,指出一种既正确又重要的。萨缪尔森这个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哈佛高材生,一下子竟被难住了,未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此后,这个问题萦绕在他脑子里竟达30年之久。直到1969年,就在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前一年,才终于自认为有了满意的答案。萨缪尔森认为,李嘉图 的比较优势原理,是在那些可以称作既正确且重要的社会科学原理中首屈一指的。萨缪尔森说,想一想有多少智者从来都没有能够自己发现这个道理,而且在向他们解释这个原理之前,他们从来未能相信这个原理。  

  幽默点评:

  证书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证书越多,越杂,越迷茫。就好像MM们总是在众多的炫目耀眼的PP衣服面前来走来去,上顾下盼,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徘徊迷茫……

  耶稣基督是上帝耶和华的儿子,这个大祭司对上帝的儿子都敢指手画脚的,是不是有了祭司的证书PASS就了不起了,真是狗眼看人低,眼拙啊!

  看来一张大祭司的证书并没有让他的眼睛变得更明亮,上帝的儿子都敢惹,估计他是不想活了,呵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著名的《经济学》中说道:

  “即使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的绝对效率比其他人或者国家都高或者都低,每个人或者国家也仍然会在某些方面或者产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或者产品上处于相对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