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硬伤:不识“曾子”还误“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1:09:41
  于丹不识“曾子”

  作者:南阳女子

  偶然读到苗炜《于丹:〈论语〉也可以这样庸俗化地解读》(载《三联生活
周刊》)一文,其中有于丹教授的这样一段话:

  “我放大了《论语》个人化的一面,‘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生命的本真,但就是这个曾子,
说出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这是价值观的矛盾吗?如果曾子没有春天里沐浴春风、踏青的歌声,
也就没有弘毅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生命中柔软的质感,也不可能去为天下铁肩
担道义。我想唤起每个人的生命意识。”

  四岁已读《论语》的于丹教授,怎会不识“曾子”何人,竟把价值观迥异的
曾点(字子皙)、曾参(字子舆)父子混为一人,并得出结论:“风乎舞雩”与
“任重道远”的价值观不矛盾。莫非这就是于教授断言“儒道相通”的依据?

  为免错怪于教授,上网看了《论语心得》之六《理想之道》的视频,不看则
已,一看更惊讶,于教授不独不识“曾子”其人,更不识“己”。

  谈到子贡问“士”,于教授引用了孔子的回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
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于教授堂而皇之地读“行己”(jǐ)作“行已”
(yǐ)。在引用发挥刘禹锡《陋室铭》时,又视原文“无丝竹之乱耳”于不顾,
非要提倡“大家能够在这样一种丝竹之间,在大家的交流里面可以有了那种心心
相同……”

  其他错误还有不少,不再一一指出。

  不足四十分钟的一节课,于教授便露出这许多破绽,不识“曾子”,不识自
“己”,便能乱弹丝竹,大谈孔子、庄子。于丹向苗炜自白:“我没备课,就是
冥想。”原来“心得”就是在“冥想”中“鼓捣”出来的。

转自新语丝(XYS20070329)五柳村编者:错得太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