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给心理咨询师的忠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8:24:55

证书不是效能   

在心理咨询领域有一个误区,许多参加完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培训考试以后的朋友,有的获得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证书,从法律上来说,已经可以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了。但大多时候我们发现取得证书和有效能是两回事。

这些年的心理咨询职业生涯中,我也经历过一些类似的笑话,一个很严重的强迫症患者来找我咨询,咨询进行到几次之后,他告诉我他是一个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的来访者。我问他那你参加心理咨询师考试做什么?他说,实际上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但现在证书都拿到了,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我过去写过一个关于“你为谁而学心理学”的文章,就是这个话题,许多人走进行咨询师培训班,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又或者是因为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想把心理辅导作为终生职业。但大多数人背后都还有潜在的因素,就是希望自己的心理素质的提高,或者是心理困惑透过学习心理学得到解决。但是这个玩笑开的很大,心理咨询师目前的认证制度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很短的时间内学习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这些理论,只是记录上面的点,在考试的时候选择题照印象,找到印象就划勾。是的后来是拿到证书了,从拿到证书的那天有的人就再也不回来这个领域了,原因很简单,有悟性的在学习中实现了潜意识解决自己的目标,自然就不需要再回来了,没有悟性的或者更糟糕的也再不相信心理学能够解决自己困惑了,那自然也是不回来了,还有一部分不放弃的,在朋友中和网络上开展“心理辅导”,以帮助别人作为做大快乐,但很多时候分不太清楚是谁在帮助谁。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商业操作的培训机构的“忽悠”,他们把心理咨询师说成是多么热门,多么有未来的职业,甚至还暗示你能够发达。其实,就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心理辅导老师也只是中产收入阶级。

还有一些有着某个大学教授职称或者留学背景的所谓心理学家,也充当这些培训机构的“托”,在当地最畅销的报纸上刊登这位大师来开公开课的消息,你仔细寻找一下,你会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根本都很少在自己所在的大学给大学生开展公益讲座,他们出来就是当“托”。

即便是我提出来这些现象,但我并不很反对,因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早期这是自然的现象,也是必经之路。虽然现在国内现在有几十万取得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但专职的人并不多,广州市这么大的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不会操过二十个在社会上开展心理咨询的人,每个月收入达到一万以上的。很多人走进来,很多人又走出去,这是我在这个领域将近十年所看到的规律。

对于上面的现象,我的建议是:

1.         需要治疗的人不要参加培训班,找一个可以信赖的心理咨询师去做辅导,把学费变成治疗费。

2.         在职业生涯中不顺利希望有一个好的职业发展的人,不要参加培训班,要有好的收入需要全新努力五年以上,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3.         希望给自己增加职业竞争优势的人,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选择不是应试教育,只为了取得证书的培训,针对性地学习你需要的知识。

4.         决心成为一个有效能的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朋友,一定要先参加培训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但一定要知道这只是一个敲门砖,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技术和能力

我曾经写过一个“第一技术和第二技术”的文章,其中就是表达心理咨询技术应用和心理咨询师本人人格的关系。任何技术都是人在运用,运用技术的这个人如果没有完善,技术就可能害人,就像一把先进的手术刀在不同的外科大夫手中,所起到的作用完全不同一样。技术只是工具,谁来运用这个工具很重要。在学习到先进的技术之前或者之后,我们都需要做个人的心理成长,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有效能的助人者。技术只代表能力的一部分。

我的建议:先完善第一技术,再学习第二技术,至少要有两者一样重要的态度。

 经验和经历

经历可以作为一个人的经验,不断地创造机会获得经验是没有错误的,但需要知道经历多不赢定正性经验就多。一些刚走进心里咨询领域的工作者,会觉得只要我不断做更多的咨询个案,我就可以有好的经验,我发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逻辑,经历多也有可能形成负面经验。一个心理咨询师同行向我抱怨,心理咨询根本帮不到人,还是走灵性治疗路线才能,甚至有人因此而不在从事心理学工作了,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就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总结和督导,走入误区了,虽然经历很多,但形成的正性经验却很少。这是我们这个领域的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

我的建议是:

1.         最快的学习是观察和模仿,找一个你认可的老师一直跟下去。不是经常有很多老师,但没有一个是你的“师傅”。

2.         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做的这个过程很重要,但检验的过程也很重要。

3.         专业的督导一定要省略,一些有困惑的个案一定要找同行交流,记住交流的目的不是显示和证明什么,这样交流就顺利了。

 课程参加的多就是高手吗?

韦老师,我参加过好多老师的心理咨询师的再成长课程,越来越迷茫,发现他们说法都不一样,我很困惑的。这是我经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

科学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实践科学,你在准备参加这个导师的课程之前需要了解他的范围。

我们的祖先站在一棵大树旁,和那棵树说话,发现没有回答,他获得了一个认知,就是这棵树不会说话。我们的祖先在仰首看着月亮思考,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在不断的思考中寻找答案,这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的最早形式。后来有了各种学科,有生物学、哲学、物理学等等。但他们无论怎么分类,还是有远亲近邻的,医学的“爸爸”是生物学,心理学的“爸爸”是哲学。心理咨询这门小学科是受到“父亲、叔叔、爷爷”等这些亲戚不断影响的过程中成熟的。

如果你还没有对科学的整个系统有所了解,就到处去参加各中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那自然就迷茫了。有些技术和现象学更亲密,有的技术和艺术更亲密,有的和生物学更亲密。举例个例子,你去学习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他的技术是来源于人类学和现象学的结合,再加上海灵格先生在祖鲁人群生活三十年的经验,你怎么会不晕呢?

一年当中也会收到一些朋友给我的邮件,询问最近有个课程他应不应该去参加,我一般都是从“匹配”的角度和他探讨。首先,任何一个课程都是好的,任何一个导师都有自己的经验之谈。只是和你现在的人格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以及所最需要是不是匹配呢?把匹配加入考量是不是去参加就很清楚了。

 对于上面的一些现象,我想只要在这个行业五年以上的同行,应该都有同感。下面我继续表达一些我自己的经验之谈:

1.         心理咨询领域开始是拼知识,谁知道的心理学原理多,就能够给来访者解释的更到位。第二个阶段拼技术,许多心理学的原理不在只是枯燥的术语,而是变成可以立竿见影的技术,这个时候谁会的技术多谁就是“老大”。技术就是工具,就是手段。第三个阶段拼经验,你也有理论,我也有理论,你会多少技术我也会多少技术,这个时候要看谁的经验丰富,经验丰富的人用同样的工具,达到的效果大于没有经验的。第四个阶段是拼内功的时候,也可以叫做能量等。理论、技术、经验我们都有了,因为你也有十年的职业生涯积累,我也一样。所以我们都基本差不多。但在心理治疗中有的人效能高,有的人效能低,什么原因呢?个人人格不完善的原因,所谓“身大力不亏”,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问题上我给出的建议是,要了解自己正在处于的阶段,能不颠倒就不颠倒。比如心理学的理论没有一点,去学催眠、家庭治疗、心理剧等。要知道这些技术你看着好看,背后有很多原理的,没有哲学基础,没有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你能学好吗?更何况这些技术往往和当初的创始人的人格经历等有很大关联,不是一个可以一层不变复制的技术,如果我们的人格还没有完善到可以驾驭这个技术的程度,那伤害的可能还包括自己。

有的人当下需要的是治疗自己,有的人当下需要的是多一些手段技术,有的人当下需要动力理论。你需要什么?如果自己不清楚就去找你的督导吧!

 2.         心理咨询师职业认证过去了好几个春秋,心理咨询领域的实战能力很好的人并不多,只是一个原来就有“牌子”的人,和一些有电视台等媒体“麦克风”权力的人被认为是最权威的。还有一些作家和编辑等,文章写的好治疗水平就一定高的理念在文章中潜移默化的表达。

 为什么那么多的咨询师只有少数人生活状态不错呢?我认为不是市场的原因,是我们行业内自身的原因,是我们的专业能力太草包的原因。很简单的例子,专职心理咨询师每小时三百元收费,一个月只要五个来访者就可以了,每个人来访者治疗六个小时,就是三十个小时,生存就没有问题了,但据我了解,我们的拖诊率很高,为什么呢?有一些客观原因,大多时候都是和咨询师的能力有关系。造成我们能力上不去的最主要的原因:没有老师、没有团队。

坚定的跟着一个老师走,被督导,相互交流总结。而不是今天叫这老师明天又是那个,转脸就说那个不好,这是我们的社会大环境问题。但我们已经看到师傅带徒弟更适合我们所从事的实践科学。

 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相互支持的团队,不论山南海北在资源上相互支持,学习上相互促进,成长上相互温暖。这是未来五到十年可以看到的,一些有老师和团队的咨询师的成长一定会大大超过单干的,也许不是绝对,大多数一定是这样的。

因此,我在2009年就开始实施《韦志中心理学服务团队》建设的计划,在五年内团队内出来一些有效能的,能演讲、能咨询、能做团体、能带学员的成员。是我在专业上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