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忠的定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3:57:20
小静,看上去30岁出头的样子,穿着整洁干净,说话干脆利落,只是情绪看上去非常低落。她一进咨询室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诉说:“我原来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自认为形象气质还不错,上大学时追求我的人也不少,可自从嫁给我的丈夫后,就被他说得一无是处,让我倍感受挫和压抑。无论我做什么,他都看着不顺眼,总要挑点毛病出来,让我越来越没有自信,甚至丧失了自我。我不想再跟他过下去了,实在让人受不了,可一想到孩子,就不知如何是好!”小静和她的丈夫是大学同学,也是自由恋爱,被同学们认为是“郎才女貌”,当时很是令人羡慕。刚结婚时,俩人生活了一段幸福美满的日子,谁知,刚结婚五年就彼此看着对方毛病越来越多,越来越令人难以忍受。

    生活中大多像小静夫妻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结婚前,为了吸引对方,刻意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而掩盖了自己的不足,两人彼此欣赏和爱慕,只看到优点,看不到不足和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了优点;结婚后朝夕相处,双方都不需要再掩饰什么,缺点和不足也向对方暴露无遗,此时,再看对方难免会有些失望,甚至相互指责和挑剔。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和林德1965年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给被试找了四个交往伙伴:一是自始至终对被试是肯定的,二是由肯定变成否定,三是自始至终是否定的,四是由肯定变成否定。实验最后,他让被试评价自己喜欢交往伙伴的水平。结果他发现了这样一个人际互动的规律——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gain-loss principle),即人们对于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而最不喜欢的是那些开始肯定后来变得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这一结果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上,我们对别人的喜欢不仅仅取决于别人喜欢我们的量,而且还决定于别人喜欢我们的水平的变化和性质。

阿伦森等人的发现被幽默地称作“对婚姻不忠的定律”,意指从陌生人那里所获得的赞许往往比配偶的赞许更有吸引力。因为后者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会随日久天长越来越低,而前者由淡漠突然转向赞许,其水平在提高。人们的这一心理倾向预示着友谊变化及发生爱情不忠的可能性。至今,如何使爱变得更长久、更有吸引力仍是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心理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而自我价值感,都是既有一切自我价值支持信息的总和。既有的一切自我价值支持力量,无论多大,都已成为一个自我价值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并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然而,由于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依赖于外界对自我价值的支持性信息,当外界参照信息出现变化时,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也会出现相应变化。当外界支持信息增加时,自我价值感增强,当自我价值面临外界威胁时,就会引起自我价值保护的消极变化(出现防卫心理)。

    因此,当外界出现支持信息(肯定)时,即使一点点也能使自我价值得到提高,被激发起的作出回报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相反,对一向否定我们的力量,在自我概念中就已经把它置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并适应它的存在而不用对其设定心理防卫。而原来肯定我们的人转向否定我们,意味着我们正在丧失既有的自我价值支持力量。人们在面临自己自我价值威胁时的优先反应,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尽可能维护自己。这样,先喜欢而后转向否定我们的对象,必定会激发起我们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作用,使我们对其持高度否定和拒绝的态度。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这种人的否定和拒绝,比对原来就同样否定我们的人更强。这也正是阿伦森与林德实验研究的发现。

    启发:夫妻相处时间久了,难免会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和缺点,倘若夫妻之间对彼此的缺点和不足能相互包容一些,甚或作一些善意提醒而非批评指责,多注意对方的优点和好处并能给予真诚的欣赏和感激,那么相处起来就容易多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参考: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