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丽敏:户口杀人、大学反剽、代课老师、搞笑庭审(中国青年报 2008-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54:14
视点2008-01-09 包丽敏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又见户口杀人

    也许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自杀。北京西城区一名高三女生,因为父母未婚生下了她,至今不能办理户口。她担心不能报名参加高考,“一辈子就完了”,于是在2008年开始的第四天,选择自杀。

    不过自杀却为她赢得某种意外的机会。尽管她的父亲多年来为女儿落户四处奔波,想尽办法,却始终没有结果。而这一次,在她自杀未遂并被媒体报道之后,有关部门已经明确作出表示,将接待他们,共同商讨解决女孩户口的方法。

    所以,自杀,究竟是放弃,还是抗争?也许这个女孩是以这种方式抗议户口对她的歧视。可是令人感到辛酸的是,尽管她认为最好的死法是被车撞死,这样她的父亲可以得到一笔赔偿金,不至于“白养我这17年”,但她不确定,因为没有户口,“我爸会不会连赔偿金都得不到”。最后,她选择了服药。面对来自户口的挑衅,自杀,就算是抗争,那也是绝望者绝望的抗争。

    终见大学反剽

    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教授带领几名年轻教师编著的一本研究生教材,被认定为严重抄袭国外公开出版书籍;一名博士后,在发表论文中窃用他人图片;一名博士生,同时发表一篇英文论文和一篇中文论文,两篇论文内容基本相同,且都抄袭了另一篇他人论文。

    在2007年行将结束时,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发出了这一年的“第1号”通告,认定以上3起学术剽窃事件属实,建议学校对当事教师、学生及学生导师进行通报批评、追回课题经费、停招研究生、同意辞去学院副院长职务和开除学籍等处罚。

    有人质疑说处理问题不够透明,有人说只打苍蝇不打老虎,也有人说复旦大学一年里被举报的可不止这3起,还有人说光靠学校查处远远不够,需要有独立的调查机构。

    但无论如何,这份“第1号”通告被贴上了这所大学的校园网。虽然仅仅是校园网,却意味着一种姿态,一种立场,不再遮遮掩掩,不再不了了之,而要对外界有所交代,有所表态,对学术尊严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有所维护。在国内诸多有名无名的大学中,这一率先之举,哪怕只是小小的努力,也请允许我对此给予一点小小的赞美。

    不只因为名分

    甘肃省会宁县的177名代课教师,看起来集体被“忽悠”了。

    不过故事的开头是郑重其事的:2004年,县教育局举办公开招考聘用中小学教师的考试,考试领导小组由县长亲任。在该县整个教育系统,通过这次考试的177名代课老师被普遍认为已经转正。

    过程也是郑重其事的:177人的转正定级审批表和干部履历表都已经上交。

    但在苦等了3年之后,结局却是一个玩笑:最近,县教育局表示,县上认为他们的农民身份无法转换,没有同意转正定级。

    代课或者公办,不仅只是名分之别,它意味着同工同酬的权利,为人师者应得的尊重,改变命运的机遇。这些无比郑重甚至沉重的东西,却被一个“玩笑”或说“误会”或说“差错”轻轻拨开。这轻轻一拨,便冷酷地拨走了177个人等待了许多年的梦想。而他们可预见的未来,要么继续每天赚取4碗牛肉面的报酬,要么永远告别讲台。

    只因渴望庄严

    你见过这样搞笑的庭审吗?最近一组图片在网上流传,图片里,穿着红色羽绒服的女审判员正接听手机,据说长达近两分钟。书记员也身着便装,一边听案,一边自在地吸着香烟。而当原告正在做陈述时,铃声响起,审判长也掏出手机开始通话。原告几次抬头看到审判长根本没有听自己的陈述,便“知趣”地停下来。

    据说四川省西充县人民法院审判庭里发生的这一幕,在一些县级法院并不少见。只是,这家法院正好被媒体曝了光,照片中人也因此成了坏的榜样。     当事法院表示,此三人已受到相应处罚。但事情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们有损法院和法官的形象,而在于从他们表现出的随意和漫不经心当中,我们嗅到一种可怕的气息:对法庭失去神圣感,对法治丧失敬畏感。脱下的法官服可以穿回去,铃声响起的手机可以关起来,但我们这块国土上,是多么缺乏对法的崇敬和信仰。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09/content_2025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