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经典系列(十五)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徐放鸣--莫等闲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54:01
画外音:《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一,他气势磅礴、思想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当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儒家文化处于历史的低谷,那么徐放鸣先生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开始接触《孟子》一书的呢?作为一位大学校长,《孟子》一书对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徐州师范大学校长徐放鸣教授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一,它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的。 主要作者是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门人的学生。他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从而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有着“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气势磅礴,情理交融,思想精深,它涉及到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诸多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当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儒家文化处于历史的低谷,那么徐放鸣先生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开始接触《孟子》的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孟子》一书又给了他什么样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位大学校长,《孟子》一书对他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徐州师范大学校长徐放鸣教授走进百家讲坛,为我们讲述我读经典之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最初读到《孟子》那是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当时是在“文革”的后期。高中毕业以后在家没事干,等待着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当时没书可读,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母亲的书架上找到了一本竖排本繁体字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媾边有关于《孟子》的一些章节被选进来,但是就是这样一些章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孟子,记得两段话我印象很清晰,一段话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段话大家都比较熟悉。什么意思呢?对于将要承担重任的这个人,老天要磨炼他的意志,要锻炼他的身体,还要让他饱受人生苦难的一种考验。这样一个道理大家都是很明白的,但是孟子当年把它阐发得很深刻,这是我印象很深的一段。另一段是讨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这个故事大家也比较熟,但是引出的道理很深刻,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他要舍鱼而取熊掌,那么引出来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来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的“生”就是指生命,“义”是指的道义,当两者不能都要的时候,他的选择是什么呢?舍生取义。这应该说两段话都具有很深刻的人生哲理,所以当年我是把它当做一种励志的名言抄在小本上,后来这两段话就伴随我到了农村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来插队落户,那时候的年轻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使命感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走到哪里只要好好干,都能够大有作为,我们是带着这样一种自信到农村的,就是受到《孟子》这段名言的一种启迪,我也感到“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要真正体验底层生活的一种艰辛。”

画外音:但事情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平时没有经受过风雨,要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去磨炼自己并不是一件轻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他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直面现实的勇气才行。那么,当时的徐放鸣先生具备这样的条件吗?他具体又是怎样做的呢?

就拿养猪来说,没人愿意干,可是总得有人干,于是我下决心去养猪,这对于一个从城来的知青来讲恐怕应该说是一个考验。一开始我是实在受不了猪圈的那种味道,连脚都下不去,都说猪肉好吃,可是猪圈的味道确实不怎么样,但是看着别人那种怀疑的眼光我还得鼓励自己得咬牙坚持。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下去。一样样要跟着学,像清理猪粪,加工饲料,给猪打预防针,甚至是给母猪接生等等,一样一样都得学。因为毕竟我们是知青有个高中毕业的学历,还要尝试着用自己的文化知识来探索科学养猪。记得我们当年就探索过粮食和青饲料怎么配比最能够有利于猪的生长,还有猪怎样实现良种杂交,当时都学习做一点探索。所以应该说知青养猪也还有他的优势,在这个经历当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加工猪饲料的时候,电机出了故障了,加工饲料的那几个刀片突然飞出来了,就擦着我的身边一下子飞出几十米远,在场的人都惊呆了,确实是太危险了,也的确是万幸。如果那个时候我就“光荣”了,恐怕也就轮不到今天上《百家讲坛》的机会了。所以许多年以后当年村里的老乡见到我就说了“两个”没想到,这“两个”没想到我现在印象都很深刻 。一是没想到城里的知青能够安心养猪,不怕脏,能吃苦;二是没想到当年的养猪知青如今成了大学校长。老乡感慨良多,我也是深受启示。所以在农村插队的第二年我就因为得到大家的认可,担任了生产队的副队长,一个知青不大懂农活被选为副队长,还列为党员的发展对象。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似乎可以扎根在农村大有作为了,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大学梦,一直梦想着能为国家干大事,要担大任,做栋梁。终于我在插队的第三年,就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那是在1977年的下半年,也是小平同志的英明决策,消息传来的时候,距离我们江苏省组织的预考仅仅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那个时间高考没有象现在这样一种长时间的准备,消息一来马上就开始干了。于是开始紧张地复习迎考,但是毕竟在农村在岗位上,还要上水利工地,每年的冬季都是兴修水利的高潮,我还得去,因为你是队长,得去,所以寒冬腊月里上河工,基本上没有施工机械,主要是靠人拉、肩挑,手上是血泡,肩膀都磨破了,是重体力劳动。白天在工地上的重体力劳动已经是体力消耗比较大了,晚上就在河岸搭起来的茅草棚里边看书,煤油灯下来刻苦攻读,只有晚上这个时间自己能抓住。所以那一段的一种刻苦地迎考虽然只有个把月的时间,但的确我的感受是很深的,没有老师辅导,也实在是疲劳到极点,好几次确实我自己想放弃了。为什么呢?觉得时间紧、报考的人这么多,积压了十年没有高考都赶上这一年考,机会太渺茫了,又没有人辅导,怎么办呢?但是毕竟这是一次机会,是圆自己大学梦的机会,最终我坚持下来了,而且是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第一届大学生,也成为后来作为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一个叫做“新三届学人”之一,这个“新三届学人”就是指当年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这三届学生,积压十年,在这三年当中陆续考上来的。

画外音:有关资料表明,1977年全国的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二点七,就是说,一百个人参加考试,最后录取的还不到三个人。可见这种竞争的程度是多么的激烈,徐放鸣先生有幸成为当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届大学生,这正反映了“知识改变命运”和孟子名言对一个青年的巨大影响。

到了大学期间,我是更多地接触到了孟子的文章了,对孟子的思想和文章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所以回想那个时候读《孟子》的感觉,《孟子》对我的启发主要有两点,是大学期间的启示有两点:一点,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这是孟子的一种典型的风格,虽然孟子本人在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方面很不得志。他也曾经游说当时的君王来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惜,人家给他以礼遇,但是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不得志,但是他那样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与我们当时七七级大学生的这样一种志向和抱负相当吻合的,七七级大学生是相当具有朝气,有使命感的这样一茬人。所以我们的想法和孟子当年的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很容易产生共鸣,就激发了我们青年知识分子的那样一种使命感,这是一点启发。第二点启发就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样的争论,孟子是主张人性本善。所以他要以德性治天下,善待百姓,要以民为本。他有句名言,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群为轻。民是老百姓,社稷在这里指国家,这其实是提醒君王摆正位置,要把老百姓的疾苦、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面。这是《孟子》很典型的民本思想,是我们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渊源。另外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是他一段典型的名言。那意思是说教敬我的老人,由此推及也教敬别家的老人,爱护我的孩子,推及爱护别人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就很容易治理。所以联系到我的农村生活体验,我就感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推己及人的这样一种互相关爱是特别宝贵的。这就启发我们要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友爱,在互助当中感受一种道德境界的升华。

画外音: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具有这样的民本思想,这无法不使人心生感动,而更为显而易见的是它对于我们当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建设和谐社会必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毋庸置疑除了这些《孟子》一书还会其他方面给人以极大的启发。那么徐放鸣先生从中又读到了什么呢?《孟子》一书内容丰富,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除了其先进的政治理念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徐放鸣先生又具体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我第二个阶段读《孟子》是在当大学老师以后,当时在大学里是从事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根据专业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需要,我开始比较系统地来读《孟子》的美学思想。其中有三个特色给我的启迪很大,第一个特色是关于美善相乐的审美精神。大家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美与善的关系,一边是美,一边是善,这一对关系是挨得非常紧的。我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的审判经验,假如在某个社交场合,我们见到了一个美女或者是一个帅哥,这样我们的观感应该是相当愉快的,因为看上去赏心悦目。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见到美的事物我们由衷地感到愉快。但是如果这个“他”或者是“她”突然骂出一串脏话,或者做出一件非常不得体的很低俗的事情,这个时候你的观感怎么样呢?你还会觉得他(她)很美吗?这个时候的判断肯定是大打折扣的。为什么?因为对方的美的外表之下,并没有一个善的内涵,缺乏文明修养,这样一个打折扣的判断其实就意味着我们是把美和善连在一起的,他(她)不善,所以他(她)的美我不认同是这个感受,所以我们现在评价公众人物在审美判断当中实际上往往也是包含着道德判断的。为什么公众人物往往是害怕负面新闻呢?其实就是担心公众在评论他的小节,觉得他的小节不检点,由此会影响到对他的整体形象的评价,这其实也是反映着我们公众有一种对美和善综合评价的意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是很强调美和善的统一的,最理想的是追求尽善尽美的一种审美境界。孟子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他就直接把善作为美的内容,认为美就是对善对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的一种生动的表现,生动地表现了善这就是美,离开了善的内涵,美就是失去了根基,就失去了灵魂了,而孟子看来最美的审美境界或者说最高审美境界就是美,善相乐的境界。什么叫做“美善相乐”的审美境界呢?因为善,所以美。反过来因为美,所以善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这就是“美善相乐”。第二个特点是关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审美视角。孟子其实他还是一个文学批评家,他提出的“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要求我们读者以我们自己的意去回头追溯作者的志,我们自己的意是什么呢?是我们的体验,是我们的感受,用我们的体验和感受去追溯作者的意图,追溯作者的思想,这应该说在当年提出这一点是相当深刻的,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作品的一种理解。譬如吧,我们举个例子分析这一点,前年有一部电影很流行,叫做《天下无贼》,很热门的一个电影,谁演的呢?男、女主人公,一个是刘德华,一个是刘若英,他们俩演一对贼夫妻,这个电影的基本剧情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对贼夫妻与另一个盗窃集团围绕着打工仔傻根,围绕着他的钱来斗智斗勇。一方要护住他的钱,一方要盗走他的钱,最后是奋头拼搏,最后以男主人公刘德华演的那个王薄付出了生命代价保住了傻根的钱。所以这个剧情是让我们要思考什么呢?这样一对贼夫妻他为什么要帮助傻根圆一个“天下无贼”的梦呢?因为傻根傻得可爱呀!他就坚决的认为(天下)都是好人,哪有贼啊?所以别人劝他这么样一个打工的巨款不能带在身上,不得,就那么带着。剧情大家都清楚,实际上,就是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戏剧结构来理解作者究竟想说什么?其实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就要理解作者对人间纯洁、善良的美好情感的呼唤,这是一个例子。孟子还说对作品的理解要知其人,论其世,简称“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古人的作品,你应该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了解古人的生平和思想。譬如,我们要准确理解《红楼梦》,那么就要更多地了解作者曹雪芹他的生平和思想,现在对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和思想应该说了解得比较清楚,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的内涵也带来了帮助的,同样,要想理解中国古代另一部奇书,被称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也要联系到作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象潘金莲这样的人物?象西门庆这样的人物?他想揭露怎样的现实?可惜《金瓶梅》的作者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还是个谜,在《金瓶梅》(研究)的问题上我们还难以实现知其人而论其世,所以孟子的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已经很平常了,可是在当年孟子的观点是事业有首创性的,也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第三个特点就是关于孟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十分鲜明的,而且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在先秦诸子当中孟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一个人,就是庄子,后世象司马迁,象韩愈,包括苏东坡,他们的散文当中都能够看出孟子散文风格的一种影响的痕迹。那么我对孟子散文的风格特点也一直有着特殊的兴趣,那么喜欢它什么呢?喜欢其中情与理的交融,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两者结合得比较好。还有,也喜欢那样一种滔滔雄辩的一种才智,还有铺张扬厉的一种气势,孟子散文是气势逼人,是滔滔雄辩的这样一种感觉。所以作为大学教师,我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是受到了孟子散文风格的影响,开始注意语言表达的效果,注意探索课堂上的语言艺术,通俗的说法,就是练自己的口才,注意在课堂上怎么来调动学生的一种听课情绪,怎么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特别是锻炼一个能力,就是短时间内迅速地梳理观点和材料,然后层次清晰、生动流畅地来加以表达,认为这对教师来讲是个基本功。这样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比较大的提高,所以效果比较显著,就先后获得了学校,也获得了我们江苏省的优秀教学成果奖,还曾经指导过我们学校的大学生辩论队,两次拿到我们江苏省大学生辩论赛的冠军。

画外音:《孟子》一书确实是后来者散文写作的典范,人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同时又由于它言辞雄辩、富有感染力也给现代的演讲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以上这些并不是《孟子》一书对后人最重要的影响,它最重要的影响却表现在另外的方面。那么徐放鸣先生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我读《孟子》的第三阶段是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以后了,特别是担任学校领导以后,面对大学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特殊的工作对象,如何当好校长?如何当一个受到师生员工欢迎的校长?还有如何当一个能够带领大家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校长?并不容易,曾经有一位(外国)大学校长在咱们中国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时候说过:要一个大学校长同时做好这样三件事是几乎不可能的。哪三件事呢?学问要好、管理要好、身体还要好,我们称他为“新三好”。这位大学校长讲这三件事都要做好不可能,但是在中国大学校长实际上就面临这样一种“三好”的要求。所以我比较多的思考大学校长应该怎样塑造出自己的形象,是中国大学校长的形象,我把它概括为什么呢?应该是:人格形象、学术形象和管理形象这样三位一体的一种大学校长的形象。当然,这应该是理解状态的大学校长了,我虽不能至,但是应该心向往之,去努力追寻这种境界,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受到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推崇君子人格修养的不同的境界,这一直在激励我要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重视自己人格形象的塑造。《孟子》当中有一段话是专门讨论人格修养的不同境界的。他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里说了人格修养的六层境界;善的境界、信的境界、美的境界,还有大的境界、圣的境界、神的境界。其中最重要的是中间那两个境界:美的和大的。中间两句话“充实之谓美”意思是说:人能够能自己的内心的善给它扩充到外表在言行当中表现出来,这就是美的境界了。什么叫美啊?孟子说内心的善表现出来这就是美,但是请注意,仅仅是美的境界还不够,孟子接着又要求叫做“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还不够还要光辉,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人格不仅要表现在一言一行,而且能够光照四方,这样他就超越了美达到了一个叫做“大”的境界,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讲的是一个比美更高的境界。在孟子看来人格形象的修养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没有人强调你必须这样,而是你内心深处寻求自我完善的一种内在要求。孟子还现身说法,说强调人想获得人格之美最关键的是什么?要善于养气,养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按照孟子的说法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还有就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是三气构成了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其实就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孟子说一旦真正实现了人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升华能够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这样一高风亮节,就能树立起令人敬仰的人格形象,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能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画外音:《孟子》一书确实具有这样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它在给人激励的同时,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境界也获得了升华。作为一位大学校长,徐放鸣先生的感受又有着怎样的特殊性呢?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就好象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经过了几十年人生历练以及对《孟子》一书的深刻体悟,作为大学校长的徐放鸣先生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我感到对于一个大学校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树立起令人信服的、令人敬重的人格形象,这是最重要的。要能够以良好的人格形象产生一种公信力。为什么呢?因为大学是人才集中的地方,大家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比较高,尤其是平等的意识和民主的氛围比较浓厚。高水平人才又是大学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不能轻易得罪的。就像当年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说过,什么是大学啊?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办大学,大楼不是最重要的,大师是是重要的,所以高水平人才对大学来讲非常宝贵。曾经有一个笑话,说的是大学里一个教授对校长说了一番话,这个话怎么说的呢?我政治上不怕你,我经济上不依赖你,我业务上不一定比你差,其实他的潜台词意味着我还比你强呢,我有事还能找你,你办不好我还能骂你,你能把我咋的。虽然是笑话却也道出了大学管理之难。所以大学的管理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真正起作用的是两种影响力。哪两种呢?一个是校长行政权力的影响力,第二个是校长人格形象的影响力。这两种影响力我认为后一种是尤其宝贵的,由人格形象而产生的人格魅力,它能够产生一种叫做非权力的影响力,不因为权力而带来的影响力能够产生一种感召力,也就是说,我佩服你,我服从你,不是因为你有权能管着我,而是因我由衷地敬佩你所具有的人格力量,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支持你。大学的管理十分需要这种一种人格形象和人格魅力的影响力,这也是我努力追求的一种人性化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境界。在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我能够坚持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就拿评职称来说,在大学里评职称是最难的一个事情,怎么能够做好呢?我到评委会上要对全体评委说一句话:大家要公平地善待每一位申报者,要记住,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当年也是被人家这样评出来的,所以你的票一定要投得问心无愧。我说的这句话传出去以后,在申报者那里得到了积极反响,说是温暖了他的心,有的老师说虽然我这次没评上,我也很郁闷,但是我无话可说,评上的确实比我强,这事实上就是处理教职工的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当然作为校长管理形象和学术形象都很重要,大家希望我们的校长业务要更好,教学科研水平要更高,这样才能更多地得到师生的钦佩,也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在这方面中国的大学校长面临的压力比外国的校长要大得多,这也是我尤其需要加倍努力的。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也逐渐地深化,而且在工作中的体会和收获使我感到古代的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启示,虽然当年孟子在世的时候曾经被人家讥笑过,两个字,说他“迂阔”,意思是说书呆子,不切实际,但是我认为孟子的民本思想,他的入世情怀,还有他的审美智慧对后世是有着长久的启迪的,我的体会其实就能证明这一点,可见,经典的生命力是长久的,只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回归经典、细心体悟,我们会拥有一个充满智慧和快乐的人生。谢谢!
我读经典系列(十五)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徐放鸣--莫等闲的博客 读经典系列 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徐放鸣 我读经典系列(五)有用与无用·马骏--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2《易经》与人生曾仕强--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曾仕强--莫等闲的博客0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曾仕强--莫等闲的博客z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曾仕强--莫等闲的博客--1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曾仕强--莫等闲的博客ll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曾仕强--莫等闲的博客000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曾仕强--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十四)荀子的启示·葛剑雄--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三)独特的启蒙·钱文忠--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九)毛佩琦读《中庸》·毛佩琦--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七)解析庄子·康震--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四)无形中的指引·孙丹林--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十)兼爱与非攻 隋丽娟--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十三)感悟孔孟 纪连海 马瑞芳--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四)孙丹林--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十六)在成长中感悟·于丹--莫等闲的博客 我读经典系列(十七)《易经》与人生曾仕强-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系列) - 闲散人也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系列)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系列) 百家讲坛·我读经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