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15:16
中小学“校本研究”及其推进策略(1)
一、中小学“校本研究”的再认识
1、“校本研究”的兴起,标志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实施和推广的新阶段。正如教育部领导指出的那样:“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课程改革牵动着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⑴(周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校本研究”顺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与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知识背景、工作特点和思维方式相匹配,从而异军突起,逐渐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流模式,不仅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人员的重视。
毫无疑问,“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校”是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也是帮助教师理解、参与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中小学的这种教育科研是否真有价值,却在于其内容、方法和过程能否贴近本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的实际。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国中小学群众性教育科研存在着误区。在动员“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旗帜下,却往往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职业特质。特别是在学校达标的行政压力和教师职称评审的利益驱动下,一些教师不得不去申报和承担一些远离教学实际的“科研课题”,模仿专业人员的“话语”方式,拼凑所谓有理论深度的“研究论文”,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科研与教学的错位、成果与行动的背离,不仅没有发挥出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反而使得理应充满活力的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呈现功利主义倾向,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探讨问题的根源,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教育专业人员不善于从生动的教育生活中汲取营养,崇尚高谈阔论的理论思辨和偏好“宏大叙事”,不仅使得自己的学术研究脱离我国教育的现实基础,而且当他们以科研课题的管理者、研究成果的评审者和学术刊物的审阅者身份,来指导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时,往往混淆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教育学者和教育家从事科研工作的特点和差异,从而误导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走向。
■时至今日,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反思,什么才是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方式?教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研究者,成为什么样的研究者?“校本研究”的兴起,正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回答了这些问题,它充分体现了学校教育科研的转型。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转型: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先开发理论然后推广实验”的“教育实验”研究模式;或者“自外而内”的、“先引进西方教育理论,然后予以诠释”的“教育思辨”研究模式,转向“自下而上”的、针对“教育问题”并引起“反思和行动”的“校本行动研究”。这种转型,不仅体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新的价值取向,而且带来了教育科研工作新的方法取向。
2、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与“校本研究”的指向
■中小学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必须以学校为基础,以教育教学为职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开展行动,以达到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目的。与专业人员的教育科研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特点在于,主要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观察、探究、内省与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环境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
(1)以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为科研的主要方式
——教师的科研是行动、行为的科研。“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行动研究”,或称为“校本行动研究”。即:以改进学校工作,解决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以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教育教学疑难问题为指向,把课改理念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研究与行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不断改变自己行为,研究的结果必须有助于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师的科研又是反思实践的科研。教师的成长必须培植“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已经成为教师培养的主流范式,“反思性教学”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界一个新动向 ⑵。
■反思式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指的是教师自动地、主动地思考他们的教学活动的过程,把教学看成反思性的活动(Moallem,1997)。反思式教学的提倡者强调把叙事(讲述)作为一种反思方式的重要性(Parker,1997)。经常鼓励教师记日记,用来记录特殊的教学经历,或者把这些故事告诉其他的教师。鼓励教师运用案例研究(case  study)作为反思式教学方法的辅助手段,检查和反思其他教师的教学经历(Gillespie,1996)。
■著名行动研究大师艾略特指出: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最重要的,不是严谨,而是教师有没有对教学反思,寻找证据去帮助了解现况,从而做出适切的判断,改良教学实践。”
(2)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指向
■没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抓住关键,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水平。” ⑴(周济)
——“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作用的重要性从未像今日这样不容置疑。这一作用在21世纪将更具决定意义。”⑶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⑷(叶澜)
■“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两个“主题词”。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应该是“以校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过去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却存在着厚此薄彼现象,“教师发展”的主题受到了不应有的忽略,往往单方面强调教师的奉献,忽视了“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的重要意义,淡化了教师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和教师职业的生命活力。
■校本研究必须体现“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群体”,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重要指向,努力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和主体意识,将教师的发展提升到与学生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发展来促进学生发展,让两者在互动中共同发展。要立足于人本主义的角度,通过校本研究,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造就一大批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和名师。
(3)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提出研究课题
■校本研究的基点是问题,有了问题才能进行研究。必须把“反思”与“问题”联系起来,教师的反思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对于问题的诠释,以及解决问题的决策和行动,它体现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基本素养。
■校本研究的内容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学研究、校本管理研究和校本培训研究” 等方面,当前的重点是如何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中,即“校本教学研究”。因此,当前科研课题的重点是:组织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
■问题即课题。校本研究的课题选择,应该具有解决学校现实问题的鲜明针对性,特别是有利于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困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把教育教学中产生的“困惑”作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继而上升为研究课题,积极反思实践和行为跟进。
■我们提倡“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但是,必须扬弃过去那种“假、大、空”的课题取向,倡导教师课题研究的“真、实、小”。
“求真”——有专家提出:“教师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也就是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和知识在课堂中的传递,实现教学传递和育人工作;二是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呵护、教养和促进。”教师必须围绕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成长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带有共性的困惑和疑难问题。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求实”——校本研究面对的问题,必须来源于学校实际,为本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通过反思唤醒教师主体意识;要注重行动,特别强调“做起来”,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
“宜小”——根据“教师做研究”的职场特点,从梳理个人(学校)在教育教学的问题里,选择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切实可行的、可以通过反思和行动改变行为的“小”课题,以达到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目的。
●课题试点学校选择研究的若干问题:
教师层面: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讨论”和“提问”方式;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如何解决课堂探究教学中的课时矛盾;研究性学习中“放”和“导”;能否离开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备课如何“备学生”;提示、探究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利弊……
学校层面:大班额条件下,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如何解决校本研究与教师负担过重问题;如何理解(或解决)课改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功课堂的特征与教学评价;如何建立本校教研和培训制度……
在课题选择中,也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议题,比如,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性的问题,把课程标准中抽象的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等等,找到关系到教师专业能力和链接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关键命题,找到一些问题和现象的根源,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
网友:一文    发表时间:2005-12-24 21:18:33    IP:58.52.18.107
校本研究,必须以学校,问题,教学为起点,叶老师说的好。还要以教师个人特色为起点的。在上半年,我写过一篇文章,校本研究,我以自己的方式爱你,就是这个道理的。
网友:无名氏    发表时间:2005-11-28 21:05:45    IP:218.28.177.254
如何立足本校实际开展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如何建立素质考试模式及素质考试评价机制
网友:有风吹过    发表时间:2005-11-12 17:00:36    IP:202.103.61.101
需要更多的学校领导、教师来关注和参与“校本教研”,也需要更多的专家来进行实际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