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般武艺--盾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8:27:24

 

 

一、盾之由来
二、盾牌之构造与类型
三、盾之功能与练习
四、刀牌十八法
五、碟牌之利害及练法

第七般武艺--盾牌

一、盾之由来
盾,亦为古兵器。其发明比弓箭为后,且谓因有弓箭之后,始有盾牌.亦无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杀人于百步或数步之外,其利用较之长矛大戟,只能于面对面取人者,固不可相提并论,而战争之时,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双方如用弓箭以为战,实不啻以命相搏.于是有智者出,知人之血骨之躯,终不能敌箭之锋利,而死命相搏,尤非战争之道,必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去作用,而后可以自护而取人.甲胄之坚。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挡箭也;于是乎盾牌之法流行矣。盾之制,不知始于何时,但以其功效盲之,一定在有弓箭之后,始有之也.按时代推之。当在春秋之世,当时之有盾,不过专为抵御敌人之弓箭者。后世称之为挡箭牌,其取名至为明显,护身御敌,诚足以傲诸兵器而有余矣,盖非特不能伤盾之毫厘。即使是其它一切兵刃,亦不能伤盾矣。自盾出,各武器成敛其锋芒,而争相习之矣。惟当时只用以挡御,极为呆滞,此非盾之不良,实因无灵妙敏捷之法以运用耳,其后逐渐演进。施用也渐得法,至汉而盾法昌明,习者亦多,非但足以自卫,抑亦可以攻人,其功效乃著称于世.光武部将马武,有武弁数十人,皆擅盾法,每次作战皆为先驱,冲锋陷阵,所向无敌.矢石如雨,亦不能伤其毫厘.大小数十战,都建奇功,由此可见盾之为功,非但只为自卫也.当前之坚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其后人知此物为战争利器,为将者且予一军中挑选精锐,专习盾牌,另行编为一队,以为战争时之用,亦有全军习此者。盾之见重于世也如此,累世相传,以至于清中叶,尚有冯子才、刘永福所部之盾牌军,数与外人战,皆赖此以取胜。虽外人火力之猛,枪械之精,无所惧也。后竞为列强所忌,由海牙和平会禁止编练,盾胁军队从此绝灭,乃兹已无复擅此者矣。

二、盾牌之构造与类型
盾高三尺,宽二尺有余,长圆形,中突而四周内凹,有如龟背形,亦如一浅锅。盾背有一挽手。以坚韧之木为之,装置于盾后突出处,名日盾,以其形似象鼻也。盾
之全体,皆以藤制,故亦日藤牌。惟制盾之藤,须选粗细适中。而坚实无破损者,先入油中浸之,隔数日取出置于阴处,使其油渐入藤里,而不可于烈日下暴晒,因一暴晒,则油为日光所蒸发,不能深入矣;俟其干后,夜间于露天露之,一二日后,再入油浸,浸后复阴,阴干复露;如是数次,其藤已可用,再行挑选,将略差之藤提出,劈之为片,然后以之为经。而以藤片为纬,依式编织之,从中起向外盘绕,先将盾鼻穿牢,然后愈编愈大,至所定之尺寸为止.惟藤片须将为经之整藤编织完整严密,不可使外面看出整藤,否则编排不密,一遇利器所中,必身破坏,此为盾之最当注意事项也。

盾与牌之类型:
盾之历史已达千年,由于时代更替,兵器也屡经变革。流传至清,除尚保留牌与碟造型一致之藤牌外,其它古盾已难得一见.于此特将古制之盾与牌之类型,绘图附记如下,或可激发武坛同好思古之幽情也.

盾之造型:依史载,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织成,尺径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其端下则轻竿。可执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俗所谓牌是也.
矛子日:"牌之制,其来尚矣.武经载牌有二:一日步其式长,一日骑其式圆。然骑之用牌非利器,如南兵卒用圆牌。而间以腰刀,先之以镖枪,亦一奇也。苗人用木牌.近世朝鲜人以牌而问鸟铳,皆可法也。"

名种盾牌之造型,大概图形如下所示:
(一)步兵、骑兵之牌:
其牌以木为质,以革束而坚之,步兵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术,倚立于地。骑兵牌正圆,施于马射,左臂系之,以拒飞矢.如图一。
(二)手牌
其牌用白杨或轻松木为之,取其轻而坚也。长五尺七寸,宽一尺,上下两头比中间宽三四分。如图二。
(三)燕尾牌
其牌长与手牌相似,但宽不满尺,背如鲫鱼,故侧身前逼,虽当利刃,而不能断,其体轻。故运如鸟翼,而一切矢石皆可避。以枪木、桐木为之。如图三。
(四)捱牌
其牌用白杨木为之,长五尺,宽一尺五寸,上头比下略小,用绳索及木橄榄挽之,如图四。
(五)藤牌
其牌用老粗藤为骨,藤蔑缠绕,中心突出向外,内空,庶箭入不及手腕也.里以细藤制成套胧之软带及手把,分列上下,俾固定于挽牌之手臂。如图五。
牌旁兵骑牌旁兵步

    



二、盾之古名释义;
盾,利于防卫,既能减少伤亡,亦便于接近敌人,达成杀敌效果之任务,可称为间接武器,将士之宠物,用于沙场,无论步战、骑战、车战均称适宜。若夫列阵对垒,坚如长城,可阻挡敌锋,挫其锐气,而助主兵乘机反击,转守为攻之辅助兵器也。
盾之名称,因时因地而异。自关而东,日臌,或谓之盾,又名 ;远古之时又名"干"及"戈".且两者有相辅而成之作用,故"干"与"戈".且两者有相辅而成之作用,故"干"、"戈"齐名。据事物异名录记载,"盾"之异名甚多,兹摘记如下:
(一)橹--诗蒙有苑传日;"中干也,疏橹是大盾,故以为中干,干戈皆 之别名也";又亦参星名。
(二)拔--史记:孔子世家矛、戟、剑.拔.注."拔,谓大盾也。"
(三)吴魁--释名云:"盾,遁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所持者也。"
(四)露见--释名:"盾,约胁而邹者,日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日之日露见是也一
(五)木络--释名:前述之露见,改之以缝编板,谓之木络。
(六)旁牌--兼名书载:"干,一名 ,一名橹.汉书目,血流漂橹,橹即干,俗呼为旁牌或旁排,逸雅又日彭排。"
(七)犀渠--左思吴都赋;"户有犀渠,注;犀渠盾也。"
(八)背嵬--章氏稿简:"赘笔背嵬,即园牌也,又置牌也作团牌。"
(九)碟--系将盾改为圆形而得名,多以坚韧之直物卷须编织成,亦有以铁或木制者。
(十)藤牌--创自蛮獠,以粗藤为之,轻而坚韧,形圆中部突出,背有套胧手把,其后东南各省均仿造之。
兹再就古书"释名释兵"所载,综合各盾之名,抄录如下:
盾,遁也,跪其后避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者所持也,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须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约胁而邹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合也;狭而短者曰子盾,为车上所用者也。子乃小称也;以缝编板谓之木络;以犀牛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另曰彭徘者,彭,旁也,在旁排御敌攻也.
古有五兵之分,故盾也有五。据周礼夏官日:"司兵掌五兵五盾,名辩其物,与其等以待军事。"王昭禹曰:五盾则授兵,午者之盾,贰车之盾,乘车之盾,旅贲虎士之盾,藩盾凡五。李嘉会亦曰:兵有五宜也,盾亦有五者,先王害人之意少,而自卫之意多,故有五兵,必有五盾。
盾,以其用序之不同,其型式亦异,计分为车盾,贰车盾,旅赍盾,虎士盾,藩盾等,皆用之予帝王之卫。据、各家之解释有如下述;
郑康成日;"乘车,王所乘之车也,军旅则革路,会同则全路。"郑谔曰;"贰车言(授),则授之于其人,贰车所以卫王,故必自执之乘车,所以为节,故特(建)之予车,较及兴也。"刘执中日:"旅贲夹王车左右,而虎士趋王车后,先舍则守。王闲,则殳与戈盾戒备之。"
至于藩盾,则言王之住处,所设之藩卫盾也。郑康成对此之解释谓:"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金,止也,藩盾,可以藩卫者,如今之扶苏。"又郑锷云:"王之所舍,设 再重以为藩。又于 之外,(设)藩盾,欲以为卫,故行则而藏之。"
以上言授,言建,言设,意皆不同,可知古时用盾制度之严谨也。

三、盾之功能与练习
盾之功能:
盾之为功,摧坚折锐,上文已略言之矣,惟盾于自卫攻人之外,尤有特别之功用,即渡水与露宿是也。盾以藤制,藤之为物轻而浮,更加以油浸之功,及盾之编排完密,故置之水中,竞如小舟之浮起。载一人之重量,犹有余裕,故用盾之人,如遇前面有河流阻住,即可以以盾为船,安然而渡,正可以免觅舟涉之劳矣,惟大河中风波险恶,穷以其面积太小,不易渡耳,若全军于追亡逐北时,得此一渡,功亦不小也。至于露宿一事,本为兵家之常,惟就地偃卧,一则难避毒蛇猛兽之侵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