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4:13:37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转]2009-05-19 08:31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⑴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

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

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

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⑷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

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

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

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

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

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

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

,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

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

,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

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

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

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

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⑻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⑼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

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

物。

⑽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

个成语由此得出。

⑾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

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⑿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⒀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

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

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

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

《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

,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

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⒂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

”。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⒃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

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

的首句。)

⒄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

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

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

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

自家君莫管。”

⒅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

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

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

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19沧海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沧海一粟”

由此而得。

20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由于他是个大

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苏轼也不拒绝。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

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

21最让我感动的是夜雨对床,手足情深啊!

公元1061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和苏辙分手到凤翔赴任时(据记载分手的地点就在郑州西门),提到

夜雨相对之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之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公元10

79年,苏辙在徐州写了一首《逍遥堂会宿》,提醒他哥哥退休的约定:“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

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苏轼在《满江红·寄子由》中也写了这样的诗句:“辜

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贬官黄州时,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写下了描写兄弟重聚的词

句:“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

22苏轼确是位美食家,曾以老饕自居,写过一篇《老饕赋》。有时家中来客还亲自下厨,以下就是关于

他在饮食方面的两个典故。
⑴三白饭与毳饭
一次,苏东坡对刘贡夫说:“从前我曾与人共享‘三白’,觉得十分香美,使人简直难以相信世间还有

八珍之味。”刘贡夫急忙问:“‘三白’是什么美味?”东坡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

。”原来是生萝卜就盐佐饭,逗得刘贡夫大笑不止。过了一些日子,贡夫忽然下了一道请贴,邀东坡前

往吃“三白”。东坡以为必出于什么典故,如期赴宴,结果只见桌子上摆有萝卜、盐和饭,才明白刘贡

夫是以“三白”相戏,于是操起碗筷,一扫而光。东坡回府时,对刘贡夫说:“明日请到我家来,我有

毳饭招待。”贡夫明知是戏言,只是不解“毳饭”究竟为何物,次日还是如约到了苏府。二人见面,谈

笑已久。直到过了午时。还不见设食。刘贡夫已觉饥饿难耐,便请备饭。东坡说:“再等一会。”如此

再三,回答如故。刘贡夫再也忍受不住,只见苏东坡不紧不慢地答道:“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

非毳而何?”毛即“无”也。意为:盐无,萝卜无,饭也无,这不就是毳饭吗?贡夫听罢捧腹大笑,说

:“我想先生必定会找机会报复我那三白饭的,没料到竟有如此绝招。”当天,东坡终究还是摆了实实

在在的筵席,刘贡夫饮到很晚才离去。

⑵拼死吃河豚
据宋人孙奕的《示儿篇》记载:东坡居常州时,有一士人家烹河豚极妙,准备让东坡尝尝他们的手艺。

苏东坡入席后,这士人的家眷都藏在屏风后面,想听听苏学士如何品题。可是东坡只顾埋头大嚼,并无

一句话出口,使这家人感到失望。失望之中,忽听东坡大声赞道:“也值得一死!”

23气如蔬笋
何谓“气如蔬笋”,苏轼自注云:“谓无酸馅气也。”是憎恶那些化雅为俗的庸人。
据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近世僧人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趣。往往拾取摹仿士大夫所残弃

,又自做一种体,格律尤俗,子瞻谓之酸馅气。子瞻诗云:‘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尝

与人云:‘颇解蔬笋语否?为无酸馅气也。’闻者无不失笑。”

24人生如梦 甚至江山如画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勉强也算吧

25还有《答谢民师书》里的“行云流水”和“捕风捉影”也算

26⑴逢场作戏
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女人

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

大家就停在外面。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种淘气的冲动之下,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

老和尚的清规。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

不悦。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

谢罪。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退,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甚至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

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

⑵以词代判
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有一次,他曾判决一件与和尚有关的案子。灵隐寺有一个和尚,名叫了然。他常

到勾栏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妓女,名叫秀奴。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楼,秀奴便不再见他。一

夜,他喝得醉醒醒之下,又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他闯了进去,把秀奴打了一顿之后,竟把她杀死。

这个和尚乃因谋杀罪而受审。在检查他时,官员见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

免如今世苦相思。”全案调查完竣,证据呈给苏东坡。苏东坡不禁把判决辞写成下面这个小调儿: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钨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和尚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像以上的这两首小调儿,因为是用当日的口头话写的,大家自然口口相传,对

这位天才怪诗人的闲谈趣语又加多了。

⑶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冰肌玉骨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

⑷春梦婆
据《儋县志》记载,苏轼一次在路上碰见了“居儋城以东,年七十余,常负大瓢行田野间口歌捎遍方嗑

食的春梦婆”。问曰:“世事何如?”婆曰:“世事只如春梦耳。”公曰:“何如?”曰:“翰林昔日

富贵,一场春梦耳。”公曰:“然。”因号为“春梦婆”。苏轼有诗云:“投梳喜有东邻女,换扇还逢

春梦婆。”

27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时,到西湖勘察地形,发现湖中蔓草横生,下塘遭旱,乃设计开河浚湖,兴建水利

。民众得以灌田千顷,赖以殷富。同时他又筑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泻之用;取湖内葑草淤泥于湖中,筑

起南北径三十里的一条长堤;并在堤上造桥六座,制九亭,使内湖与外湖连接起来;堤的两旁,遍植杨

柳芙蓉,湖中种满荷花菱角,不仅美化了风景,更方便了行旅和耕作。为感谢他的政绩,杭人称之为“

苏公堤”。

黄楼
苏轼在徐州任时,恰遇黄河决口曹村,洪水围城,城池将败,苏轼亲自率领军民持铁锹和畚箕以出,冒

着大雨,抢筑东南长堤。他甚至住在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终于保全城,维护了全城人民

的生命财产。事后,人们建黄楼以纪念。

唤鱼池
据说苏轼与王弗结成婚姻,还有一段小小因缘: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一位乡贡进士,颇有声望。他要为自

己家乡的奇景(山壁下有一自然鱼池,游人拍手,鱼即相继跳跃而出)命名,同时又想借此暗中择婿,

便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青年才子为奇景命名。许多人都落选了,只有苏轼所题的“唤鱼池”耐人寻味,恰

与躲在帘内的王弗题名一样,王方因此选中了苏轼为乘龙快婿。(唤鱼池在现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中岩

寺内,确有其地,为东坡少年时读书之所。现所饲锦鲤皆肥硕无比,恐难跳出了。唤鱼池在眉州青神县

中岩山。中岩山被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称为:“川南第一山”,风景很优美,有“缩地小峨嵋”之称。

今天的唤鱼池依然存在,王弗就是青神县人。现在唤鱼池上有苏轼和王弗两人的塑像。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而这份感情的

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

28东坡画扇

苏轼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

:“前不久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

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

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

的。(林语堂的东坡传中有记载)

29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

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每一次读都想有鼻酸的感觉: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辜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恨

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樽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

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是啊,夜雨对床,摆脱了官场的倾轧和虞诈,没有了人事的喧嚣和噪杂,只有一片宁静与温情。感动了

苏轼,感动了苏辙,也感动了千年后的我。

总觉得徐志摩的《难得》是在描绘夜雨对床的意境。
“难得 夜这般清静
难得 炉火这般的温
更是难得 无言地相对
一双寂寞的灵魂!

也不必筹营 也不必评论
更没有虚骄 猜忌与嫌憎
只静静地坐对着一炉火
只静静地默数远巷的更   

30拼死吃河豚
据宋人孙奕的《示儿篇》记载:东坡居常州时,有一士人家烹河豚极妙,准备让东坡尝尝他们的手艺。

苏东坡入席后,这士人的家眷都藏在屏风后面,想听听苏学士如何品题。可是东坡只顾埋头大嚼,并无

一句话出口,使这家人感到失望。失望之中,忽听东坡大声赞道:“也值得一死!”
哈哈!我们的东坡先生就是如此可爱!说他是性情之中的美食家,一点也不错!

31心平气和
出处 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

32暗送秋波
出处: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

33不绝如缕
出自苏轼《赤壁赋》:“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34过眼烟云
出处 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

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35买田阳羡 :指辞官归隐。
出处 宋·苏轼《菩萨蛮》词:“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

36冲口而出
出处 宋·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37风鬟雾鬓
出处 宋·苏轼《题毛女贞》诗:“雾鬓风鬟木叶衣,山川良是昔人非。”

38超然物外
出处 宋·苏轼《超然台记》:“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

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39俗不可医
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40一蟹不如一蟹

源自东坡的《艾子杂说》:艾子行于海上,见一物圆而褊(同扁),且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

”曰:“蝤蛑(梭子蟹,比一般的蟹大。)也。”既又见一物圆扁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

:“螃蟹也。”又于后得一物,状貌皆若前所见而极小,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彭越(极小

,似螃蟹。)也。”艾子喟然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这就是“一蟹不如一蟹”成语的出处,用来比喻生活中的人和事,一个不如一个,越往后越糟糕。

41水到渠成
释义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出处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42出人头地

释义 指高人一等。
出处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是说欧阳修赏识苏轼的才华.

43很显然掉了个意思变味的“成语”(如果算成语的话)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这可是千家诗里面的
至于流传下来的自然是第一句啦
不过在后人无边际的联想下意思你是知道的!

44闻日为钟 并 扣盘扪烛
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出自《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

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

尝见而求之人也。

45诗中有画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出处: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

46铢积寸累
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
出自:轼倅武林日,梦神宗召入禁中,宫女围侍,一红衣女童捧红靴一只,命轼铭之.觉而记其一联云:“寒女

之丝,铢积寸累。步武所临,云生雷起。”既毕进御,上极叹其敏,使宫女送出。睇眎裙带间有六言诗一

首,云:“百叠漪漪风皱,六珠纵纵云轻。植立含风广殿,微闻环佩摇声。”

47姑妄言之
表示随便一说,不切实际。
出自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

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

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

48铜琵铁板
形容气势豪壮的歌词。
出自 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

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

为之绝倒。”

49不通世务
出自 《艾子杂说》: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

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

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

岂不知此耶!每从布囊取来。”其父愀然而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

不生其子。”

50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出自 《赤壁赋》

51俗不可医 
人若庸俗,则不可救药。
语出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52傍人门户
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出自 《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 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

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

争闲耶!’”

53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这应该是一个成语了……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是描写花蕊夫人的词.赞喻她的肌肤与容貌

54贾耘老法
出处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

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

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55繁文末节
出处: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后人也有把它说

成繁文缛节。

56得其三昧

出处:苏轼《赠僧思谊 一题:又赠老谦或谓为刘贡父作》:“泻汤旧得茶三昧,觅句近窥诗一斑。”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

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57蜗角虚名
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出自: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58 源泉万斛
比喻文思涌溢。
出自: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59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淡装浓抹 也算一个

60“燕瘦环肥”。
燕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环指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燕瘦环肥比喻体态不同而各擅其美,风格不同而各有所长。
东坡的书法豪迈雄逸,姿态横生,当时有人曾讥讽东坡字肥,讥为“墨猪”,东坡则反驳“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能憎”,认为“余书如绵裹铁”。

61过眼烟云

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这就是成语“过眼烟云”的出处,原来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来就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62胡越同舟

语出苏轼的《大臣论下》:“故曰同舟而遇风,则胡越可使相救如左右手。”谓关系疏远者,同处危难也可以相互救助。胡越同舟也被称为吴越同舟。

63苏轼讥戏称黄庭坚书法中字体的长撇大捺为“树挂死蛇”黄庭坚听后又反唇相讥其为“石压蛤蟆”,这两个能不能算呢?好像现在经常会有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书法,春梦了无痕,应该也算吧

64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5苏海韩潮
以苏轼和韩愈为典故来形容艺术文风浩瀚博大,气势雄拔.

66千篇一律
释义 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来源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宋·苏轼《答王庠书》:“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

67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
於是携酒与鱼,复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68听过刘宝瑞的单口相声《吃鱼》吗?也是关于苏学士和佛印和尚的。很有意思。

69厚积薄发

《稼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70万马齐喑:
出自苏轼《三马图赞引》:‘振鬛长鸣,万马皆喑。’谓骏马抖动颈上的鬃毛嘶叫时,其他的马都鸦雀无声。来比喻一种沉闷的局面。后来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中借用:“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于是成为成语.

71相差无几:
出自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二者皆非良法,相去无几也。”后多作“相差无几”。


72念念不忘:
苏轼《东坡志林·论修养贴寄子由》:“故凡学者,观妄除爱,自粗及细,念念不忘,会作一日,得无所住。弟所教我者,是如此否?”

73倾盆大雨:
杜甫诗<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受此启发,苏轼诗<雨意>:烟拥层峦云拥腰,倾盆大雨定明朝.
这应该也算吧.

74人微言轻:
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欲具以闻上,而人微言轻,恐不见省。

75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这也算成语):
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比来士大夫好轻议旧法,皆未习事之人,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76虚应故事:
故事:过去的事例;成例。
苏轼《御试制科策》:“所为亲策贤良之士者,以应故事而已,岂以臣言为真足以有感于陛下耶!”

77后会无期:
以后相会没有一定的日期。表示分别时怅惘的心情。苏轼《与范梦得八首》之一:“某旦夕南迁,后会无期,不能无怅惘也。”

78胸有成竹:
北宋文同(字与可)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自称系“与可之教予如此。”

79稍纵即逝: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少"同"稍".

至于"兔起鹘落",我不大记得了,好像不是他最早.

80遗风遗泽:
先人遗留的教化、恩惠。
苏轼《母聂氏温国太夫人外制》:“慈和严翼以成其子,使朕得名世之士;以济于艰难,其遗风余泽盖有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