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宋美龄:墓园难以埋葬的记忆-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4:54:24
[转贴]宋美龄:墓园难以埋葬的记忆
文章提交者:大阪小百合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嘉实雷颐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10月23日晚,宋美龄跨越三个世纪传奇般的人生,在纽约,在睡梦中平静地谢幕了。

  她以106岁高龄,成为近现代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样的历史经验,无论别人承认与否,其本身都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传奇。在两种文化之间游移的心终于归于平静,如今,她已走入历史;就某种意义而言,这似乎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一种风华的消逝。

  “我惟一跟东方沾边的就是脸孔”

  宋家姊妹幼时皆就读于著名的上海中西女塾,这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收费女子学校,中西女塾教学一律使用英语,甚至连中国历史与地理课本也从美国运来。1907年7月,庆龄、美龄来到美国。其时,庆龄14岁,美龄10岁。

  12岁的时候,宋美龄进入卫斯理安学院,由于年纪小,按卫斯理安的老规矩,连当“特别生”的资格也没有,幸好新校长安斯渥斯主教对美龄特别通融。第二年,美龄转学到马萨诸塞州的威斯理学院。宋家姊妹在乔治亚州都呆了五年,这五年的时间对她们的思想、作风、观念、举止和口语留下深刻的烙印,卫斯理安为宋美龄带来了温馨、快乐的少女时代,同时也是她在知识上的启蒙阶段;威斯理则使她扩大视野,在教育殿堂上更上层楼,也使她从少女变成淑女。这两个学府的校园生活塑造了宋美龄日后的人生观和生活哲学。

  宋美龄在威斯理度过知识丰收的四年,她在思想上、举止和谈吐上的“全盘西化”,使她的美国同学几乎把她当成“正宗美国人”。据说,她也以此自豪,并言:“我惟一跟东方沾上边的就是我的脸孔。”

  多年以后,已经是中国“第一夫人”的宋美龄重返美国,承担起类似向美国“传教”的外交和政治使命。

  “美国的朋友,祝你们早安。我只用几分钟的时间讲这段话,是要请一切爱好自由的人们知道中国应该立刻得到正义的援助,这是中国的权利。诸位,你们在无线电中,或许可以听到大炮的声音,但是这里受伤者苦痛的叫喊,以及垂死者弥留的呻吟,我虽然希望你们能想象得到,但是听不见的。”

  这是抗战时期,宋美龄在南京对美广播中的一段话。国民党元老张治中女儿张素我在回忆那段时期时,向记者出示了她至今珍藏的一本宋美龄用英文写的战时文集《蒋介石夫人在战争及和平时电文》,书的扉页题字“素我妹妹惠存,蒋宋美龄”,书中集录着宋美龄通过通讯社向全世界揭露日军的暴行,展示中国将士英勇抵抗的决心,争取美国朝野对中国的支持和同情的广播讲话、信件和报道。

  她以糅合乔治亚州与波士顿口音的流利英语,向好奇的美国人述说中国的内忧外患与孤立待援;向美国国会、媒体和广大民众阐释古老的中国文化和饱受战乱的中国国情;她以动人的词藻强调美国是西方文化优秀的标杆,中国则为不朽的东方文明象征。

  她的“美国化”,使美国人认同她、仰慕她,并透过这位美国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第一夫人”,了解并帮助中国。

  没有美龄,蒋介石也许会更坏

  1927年12月1日,“盐商之子与《圣经》推销员之女”(《时代》周刊语)的一场婚礼被称为是20世纪中外历史上最突出的一场政治婚姻。权力与财势的结盟,使蒋宋成了“中华民国”的化身,亦为西方人眼中的“风云伉俪”。

  根据收藏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蒋介石早年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杨天石说,“蒋介石早年性格是多面的,他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者,也是上海十里洋场的浮浪子弟,经常逛青楼、喝花酒”。

  “蒋承认自己好色,说这是革命不顺利时,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经过长期的斗争,天理和人的交战,最后是天理胜了,蒋对自己的生活有检点了,宋美龄认识蒋介石,大概是这段时候”。从现在留下的蒋给宋的情书里,可以看出蒋对宋很佩服很欣赏,蒋曾有这样的话,指宋美龄“才华容德都使我念念不忘”。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并跃居权力核心,身兼秘书与翻译的夫人宋美龄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宋美龄的诸多事迹,显示她不但深深契合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且有时能引导主旋律。

  西安事变,她不顾危险赶赴现场,从容斡旋;事后又坚持制止蒋介石对张学良报复,呵护张的安全。抗战时期,宋家三姊妹联袂到前线劳军的画面,成为各党派共赴国难的象征。她赴美游说,在国会发表情词恳切的演说,寻求美国对中国抗战的道义支持,取得异乎寻常的成功。在那个时代,她的外交活动为民族救亡作出了实质的贡献。

  宋庆龄曾强烈反对妹妹的婚事,然而她也表示,“没有美龄,蒋介石现在会更坏。”

  杨天石研究员认为,宋美龄对蒋介石的影响,可说包涵了思想、政治、外交和宗教信仰四个层面。在思想上,她拓宽了蒋的国际视野和现代知识。在政治上,巩固了江浙财阀对蒋的支持,并以个人的魅力与机智,助蒋化解大小危机。在外交上,蒋夫人利用其美国背景,大大地影响了美国媒体、政界及教会对中国的支持。如果没有蒋夫人的英文造诣以及深谙西方人的习性与文化,则西方世界对蒋介石还是讳莫如深,即使是罗斯福总统亦称他必须经由蒋夫人来了解蒋介石。在宗教信仰上,宋家以蒋信奉耶稣基督为联姻条件,蒋亦于婚后三年正式受洗,蒋日后成为虔诚基督徒确是缘于宋美龄。

  婚姻导致家族分裂

  自1920年代中期直至1940年代末期,宋家三姊妹可说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中国姊妹花”,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使她们的命运与时代相浮沉。

  宋氏家族因三姊妹的婚姻关系逐步进入中国政治的权力核心,也因三姊妹的婚姻关系而造成家族的分裂。宋庆龄不顾父母、霭龄和其他亲友的激烈反弹,坚持嫁给父亲的好友、大她27岁的孙中山;而她日后在政治上和政党活动上的进步思想,以及她对美龄与蒋介石结婚的强烈反对,使宋家走上了永恒的“家庭分裂”。有学者认为,宋家的分裂即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婚姻,使宋氏家族从买办家庭变成权势家族,开启了宋家的盛世;没有孙宋联姻,宋家成员不可能走上政治坦途,蒋介石也许不会热烈追求宋美龄,中国近、现代史可能将改写。

  专门研究宋庆龄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尚明轩说,宋家三姊妹中,宋庆龄比较特立独行,她的思想进步、左倾,富理想主义,不摆架子。政治立场的殊异,使三姊妹起了内讧,霭龄与美龄组成联合阵线,庆龄则孤军奋战。

  虽然有政治分歧,但庆龄与美龄的姊妹感情仍然很深。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宋美龄多次保护姐姐安全。美龄曾当面警告国民党军统头目戴笠,决不可威胁姐姐的生命。

  而自1945年5月最后的书信往来以后,由于政治原因,直至庆龄去世,姐妹二人再未联络。这其中,1980年庆龄曾委托陈香梅带书信给妹妹,希望能够晚年团聚,但未能如愿。1981年宋庆龄去世,中央政府曾发邀请信请美龄回来参加追悼会,美龄虽未归,但据当时生活在美龄身边的人透露,那年的四五月,美龄曾多次因为怀念其姐姐而潸然落泪。

  在纽约谢幕

  1975年蒋介石过世之后,年逾78岁高龄的宋美龄女士即以“赴美就医”为名,移居到纽约长住,那年随行带着一百多个大箱子。有人推测这种不寻常之举,表示宋美龄内心已隐约有以纽约作为人生最后旅站的准备。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在阻止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代主席上的挫败,被视为“她从政60年最大的挫败”。从此,她彻底淡出了政坛。

  据知情人介绍,晚年岁月,宋美龄每天晨起祷告,祷告内容有时是希望世界和平,有时是为民众、家人祈祷平安。房内床头有本英语圣经,她随时想到就翻阅研读。

  宋美龄坚持阅读《纽约时报》,不过因为年岁已大,看报吃力,由专人每天读报给她听。由于宋美龄英语地道如美国人,为她读报的秘书英语发音必须准确,否则老人家听不顺耳怪罪下来,非常麻烦。

  百岁后的宋美龄因为活动量很少,医生担心她的肌肉会逐渐萎缩,除了要求护理人员定时为她做全身按摩之外,同时也希望其在不勉强的情况下,做些适当运动。宋美龄的个性和意志完全显现在运动上面。在过去几年,她每天以无比的意志力强逼自己扶着屋内的扶梯,一阶一步地往上爬。百岁高龄的筋骨十分滞硬,但她却是咬紧牙,要求自己一定要爬完楼梯。

  活到一百多岁,看着许多亲人、故旧、孙辈一个个先她而去,宋美龄有时心里觉得相当寂寞。张学良将军在夏威夷过世时,宋美龄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续数日沉默不语,让其家人看得十分担心,却又不知如何安慰。她在心情最低落的时候,曾经忍不住地问:“为什么上帝要让我活得这么长寿?上帝的旨意究竟是什么?”但是等她情绪平复回来之后,又不禁为有这样的念头感到惭愧。

  据照顾宋美龄的家人介绍,她的身体不适有时会影响到她的情绪,发起脾气时犹如小孩子闹性子,大家都噤声不语,生怕说错话或是做错事,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知如何安抚。尽管有时候让身边的人很为难,但宋美龄多数时候是静坐在轮椅上沉思、祷告,尤其在她走近人生终点最后的日子里,她的沉默让家人忧心。

  宋美龄对纽约有一份深厚的情感,纽约市也一直以有这么一位历史人物选择居住在这里为荣。每年宋美龄的生日当天或是次日,《纽约时报》都刊登她的生日短讯,并简短介绍其非凡经历。2003年10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了宋美龄辞世的消息,为这位走过三个世纪的传奇女性,记录下她在纽约最后的旅程。





[转贴]宋美龄:墓园难以埋葬的记忆-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宋美龄:墓园难以埋葬的记忆 [转贴]文革记忆----焚炎帝骨游大禹头,刨岳飞坟掘仓颉墓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原创]民国时期的教育-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山雨欲来风满楼-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末回事-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吉鸿昌死亡真相-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李讷一家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也说潘汉年之谜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盘古王表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十月革命的炮响是怎样传到中国的-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有趣的史料 :高级领导人揭发林彪的材料-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不同的教材教育出不同的人. 【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文化大革命是如何被扩大化的[转贴]-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解密毛泽东的晚年困境-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流氓化是开国皇帝的必经之路-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张铁生的白卷(原版)-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毛泽东给江青的信-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历史之痛:毛泽东与张闻天的书信往来-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江青与唐纳郑君里赵丹等人的旧事-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毛与林何时搞僵了的呢?-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一位帝王作家的沉思-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唯物主义的三大谬误要点-史海钩沉-凯迪社区 [转贴]将帅失和是红军西路军失败的前提-史海钩沉-凯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