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红:“曹操”出土记(南方都市报 2010-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8:31:01

“曹操”出土记

千古之谜宣称破解,却为何引来质疑一片?

类别:国内新闻 作者:杨晓红 原创 浏览量:380  发布时间:2010-01-05 手机看新闻
版次:AA03 版名:主页 稿源:南方都市报  

    曹操墓出土,会否是又一个“华南虎”事件?

    曹操墓之真伪不容置疑。是众多证据链被发现后才公布这一考古结果的。

    “曹操为何要埋在漳河之阴呢?不太符合风水”。

    “史书并无记载说帝王将相不得葬于水之阴”

    未来作为一个新旅游景点的曹操墓,将给安阳带来每年最低4.2亿元的收益

    “傍晚下大雪,快下班时,在墓室积土中发现了一枚青石石牌,石牌背面向上,无字。大家小心翼翼用小铲子一层层清理积土,并进行照相、登记、造册、提取。取出后发现正面有字,但看不清楚。晚上回到驻地一清洗,字就出来了……”

    潘伟斌提起去年11月中旬的一个大雪天,亲手发掘出第一枚“魏武王挌虎大戟”石牌那一刻,堪称是自己20多年考古经历中最激动的时刻:原本只为抢救性发掘这座被盗严重的东汉晚期大墓,没想到无意间竟敲开了一个埋藏千年的历史谜底。

    1月4日,华北平原再次大雪纷飞,连日来,媒体的围追堵截,将这位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队长兼副研究员推向了前台,这都是因为“曹操”出土了。上月27日,河南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发现曹操墓。一时间,质疑和肯定两种声音打架,成为2009年度最后的“娱乐”,而潘,正是这次考古发掘活动的领队。

    但潘振斌们为之激动的到底是真“曹操”,还是假“曹操”?学界和民间的争论尚在继续中。

    发现“曹操”

    所有的墓土都要过筛子……一切都似乎在证明着,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就要出现了

    “我们事先根本没想到是曹操墓,前10个月基本上都是挖墓道”。潘说,他和同事几乎都不敢相信出于自己的考古发现。

    2009年9月,当考古队挖至地下13米处时,通过约20-30厘米厚的夯土层,考古队员隐约听到下边有悬空的回响。“预测下边可能已经被盗挖”,潘伟斌于是让人用铁锹下铲,没多久脚底果然咯噔出现一大洞,“黑漆漆看不到底”。此时,长40米、宽近10米,深埋于地底15米处的斜长墓道已经到了底,墓门赫然出现。

    “打开墓门,第一眼就是堆有1米多高的土,上边是墓道进来的浮土,下边是原始土层,堆垒在墓室最底下的青石石板之上”,面对千百年来厚厚沉淀的土层,考古人员来不及兴奋,就开始了紧张的积土清理。“在墓道与墓室接口处,设置一带滑轮装置的特殊手推车,一车车地将墓室内积土清出来”,考古队介绍,这些清理出来的墓中泥土,会在发掘现场粗筛后,运出专门放置在特殊地点,一点点用钢筛进行筛土。“一些细小的墓中器物,必须通过这种手段才能发现”,潘伟斌称,后来在墓室中清理出来玛瑙、骨尺等重要文物,都是这样筛出来的。

    “墓道全是清一色青砖,每块长约50厘米,宽25厘米,厚约10厘米,倒楔形,每块大约24斤重,块块相垒,连一点缝都没有”,作为村里的特殊人物,西高穴村全村唯一得以进出考古现场的村长徐焕朝形容。

    经发掘,整个两主室、四侧室的墓地,面积近300个平方米,平均积土厚达3米,其积土量可想而知。“也就是说,在前室高6.5米、后室高6.4米的情形下,室中一半都是淤土”。考古队从西高穴村请来了一批妇女,坐在小板凳上一点点筛墓土,所有的墓土都要过筛子。

    “11月中旬的一天,下大雪,下午快下班时,在墓室泥土中发现了一块青石石牌,埋在土里,大家用小铲子一点点去土,一层层刷净,石牌是一背面,无字,于是大家按规矩照相、登记、造册、取样,正面有字,但当时看不清楚”,潘伟斌回忆,回到驻地后,有水一冲,字出来了,居然是: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这是第一次从墓室中明确取得有关墓主身份的真实物件。“那时非常激动”,潘伟斌事后认为那是自己考古20多年来最激动的一刻。

    随后,另外几件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短矛”的石牌出土了,一切都似乎在证明着,一个惊人的考古发现就要出现了,潘伟斌此时已隐约感觉到将要“出土”的墓主就是曹操。

    质疑者的寻找

    “七十二疑冢之说不足为凭”,西高穴村也在刘心长判定的曹操墓大致范围内

    刘心长是发现曹操墓消息传出后,质疑的声音之一。他从事历史研究30余年,著有《曹操墓研究》,是与安阳一河之隔的河北邯郸历史学会会长。他的研究把曹操墓划定在河北省磁县讲武城乡以西、时村营乡中南部约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并将其划分为南区和北区。他认为,在南区、北区都有可能找到曹操墓,同河南安阳西高穴区相比,位于北区的河北磁县更有可能。就是这位质疑者,多年的研究表明,西高穴村也在他判定的曹操墓大致范围内。

    1997年,时年55岁的河北邯郸市委研究室主任刘心长,已接近退休年龄。跟大多数人一样,在工作岗位上辛苦了几十年,接下来必须再找个安身之处。

    “接下来该做些什么呢?”1960年代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心长在苦闷过一段时间后,突然茅塞顿开。“我想利用余热,为邯郸经济发展再做点贡献,加上我自己特别喜欢历史,我当时最先想到的就是两个人,一是秦始皇,另一个就是曹操”,刘心长说,他看好邯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认为其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还将大有作为。

    邯郸历史上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之首都,今天在其火车场广场,还高耸着一跃马持弓的将军雕塑,其奔马之形态,直逼马踏飞燕之势。当地人称,乃倡导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之雕像。

    刘心长决定考证曹操墓,“古邺都之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邺镇,距县城不过18公里,有地利之便”。刘心长于是动手大量查阅历史文献,并几次亲自到古邺城遗址附近实地考察。

    从历史记载来看,作为黄河流域重要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的邺城,三国魏晋以来,虽几度存废,但至北周大象二年(508)杨坚毁邺后,便再未重建,仅余下无数废台荒陵,其中曹操所筑铜雀台、金虎台和冰井台最为有名。南北朝至唐代时期,仍有无数文人墨客,在邺城凭吊留下无数诗篇。唐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从洛阳出发,率军东征高丽,在路过邺城遗址时,还“自为文祭魏太祖”。“可见唐之前,曹操墓并不神秘,而是人人皆知的”。

    经过大量考证勘查,刘心长认为只是在宋代,随着曹操社会形象日渐奸臣化,曹操墓随之湮没无考,渐而成谜。宋代王安石的《疑冢》诗中,首次提到曹氏疑冢: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蚁蝼往返空陇亩,麒麟埋没几春秋。此后,经元末罗贯中《三国演义》及其后清初毛宗岗修订后《三国演义》流传,曹操死后在河北讲武城乡周边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深入民间。

    1980年代,经国家及河北省、县级文物部门实地考察,证实河北磁县周围30多公里范围内的134座古墓,均为东魏、北齐时期在邺都埋葬的皇亲国戚、帝王朝臣墓。其间出土的壁画、陶俑、古币等,也证实其为北朝皇陵古墓群,七十二疑冢之说不足为凭。

    “那么,寻找曹操墓两个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则是来自曹操本人先后留下的两道命令,即《终令》和《遗令》”,刘心长称,据史载,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即在曹操去世前两年,曹操明确对墓葬问题作过安排。其令文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下达《终令》后,曹操立即训练兵马,以暮年之躯,抱病率军西征刘备。“不封不树,即意味着从外形看,就是一自然山丘,无封土堆,也无树牌等”。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在临死前再下一道《遗令》。后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机以晋中书郎游秘阁时所见披露,曹操在《遗令》中除交待衣服、余香、伎姬等后事安排外,还叮嘱婕妤妓人,在铜雀台施韢帐,月朝十五,……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由此看,曹操墓在邺之西冈,西门豹祠旁边,这是无疑的”,1997年10月,刘心长在结合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河》、以及曹丕、曹植的传世文章《策文》、《诔文》后,将其研究成果首次公开发表,提出曹操墓田应该就在今河北讲武城乡西部、时村营乡中南部大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南北两区。这一区域跨漳河两岸,其中西南一角即在今天出土曹操墓的河南安阳市西高穴村。

    盗墓者先行

    至2008年底考古队进村考古以来,村里共五次堵住过盗洞,但每次都是屡堵屡挖

    “自记事以来,我们也都不知道村子会跟曹操有啥关系”。上月29日夜,61岁的西高穴村村长徐焕朝,刚吃完晚饭,简单收拾了一下碗筷,回身对拜访者称,因为毕竟地处中原,村里人也大都知道河对岸的古邺城,以及邺城正东4公里为铜雀台,正南3公里是习文镇,以及往西3公里是讲武镇,往南6公里是三国曹操的粮布大营,现改称“梁布大营”。“但曹操墓,以前是毫无迹象”,徐焕朝讲,按村里老人的说法,顶多只知道这个村原先是项羽破釜沉舟处。

    刘心长500页的《曹操墓研究》发表后,在河北河南一带引起了好一阵曹操研究热。

    1998年,刘心长于《新华文摘》再次发表《曹操墓研究》后的三个月,就在刘曾判测的曹操墓田区南部的磁县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以南约1公里多的地方,即与上七垣村隔漳河相望的河南安阳西高穴村西北,出土了一块十六国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这块青石墓志长约30厘米、宽20厘米,总共只有120个字,详细记载了与曹操墓的具体相对位置。

    鲁潜墓志的出土,一时成为中原考古界一大轰动事件。刘心长闻知后,一连三次赶到出土地实地考察,并拓下全部墓志文。该文记载:(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看不清,似“一”字)三步,北迴至墓明堂……。

    “这对寻找曹操墓,提供了最直接线索,与发现墓地仅一步之隔”,刘心长很兴奋,但当时仍认为按古代风水习俗,曹操墓应在漳水之阳的河北境内。按照东汉三国时期的舆地风水理论,包括西高穴村在内的曹操墓田区却是一理想墓葬之地。从地理上看,这一方圆5平方公里的冈丘之地,虽然瘠薄,却西偎太行(山)余脉,南临漳河,东为蜿蜒开阔之田畴,符合古风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说,有帝王王侯墓地之相。

    2006年初,村里一砖瓦厂在村子西南取土,等挖到地下5米半左右时,出现了一层夯土层。村里人一度议论纷纷,“地下可能有东西”。在河南河北民间盗墓寻常的情形下,这个消息很快向外传播。村里人也突然想起,因这块地地势较高,平时得抽水浇灌麦田。“正常情形下,一亩地浇水1小时左右就够,但这块地一次浇了18个小时,也没见土皮饱和湿透,(水价太贵),浇不起”,徐村长讲,当时漏水太厉害,村民心里也有些怀疑地下有空洞,但过后不了了之。

    但到了这年年底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除夕守岁,村里人却隐隐听见西南地里间断传来一两声沉闷的爆炸声。“最初还以为是放鞭炮呢”,可等到2006年3月,春耕的农人发现原砖厂取土附近,出现了一个盗洞,打得很深,黑黝黝的不见底。村长徐焕朝让人将其堵上。“盗洞一看就认得,估计是外地人干的”,徐焕朝统计,直到2008年底河南省考古队进村考古以来,村里共五次堵住这一盗洞,但每次都是屡堵屡挖。

    河南省考古队长潘伟斌是在这年春夏之交得到发现盗洞报告的,他带人来到西高穴村。“盗洞深约2.5米,打得比较结实”,在考古队员的配合下,潘伟斌腰间被系上绳索,沿盗洞下放。“当时盗洞直抵墓顶,从深埋泥间偶尔露出的墓室券砖大小、及墓葬制式来看,是一东汉晚期大墓”,经验丰富的考古队长当场判断,并取了一些夯土土样回所研究。

    地方政府资助

    安阳县政府先后为考古队“抢救性发掘”投入了600多万元

    是安丰乡党委书记贾振林把潘伟斌请来的,“东汉墓”在热闹了一阵之后又重归沉寂。贾振林在第一次发现有人盗“东汉墓”后,一边让派出所破案,一边让村民堵住了盗洞,闲来研究《三国志》、《晋书》,他也像刘心长一样,对曹操墓感兴趣了。正是2006年那次发现盗洞,他从南水北调的工地上请来了潘伟斌。

    当时,潘告诉贾,“东汉墓”的墓主级别很高,至少是王侯一级的。

    贾振林当时问潘振斌,是否可以马上挖掘,贾回答他:不行,需要政策和资金。

    2008年上半年,“东汉墓”再次被盗,一块被追回的“画像石”文物价值极高,引起专家重视。这时,河南省文物局也加快了向国家文物局报批,希望得到批准,对“东汉墓”进行挖掘性保护。

    2008年岁末,有关西高穴村这一古墓连续被盗的信息接连传来,让河南考古所十分焦急。“如果再盗下去,估计到时候想保护也来不及了,无法对后人交待”。

    2008年12月12日,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河南省文物局的申请,当天,潘伟斌带着20多人的考古队正式进驻西高穴村,开始对“东汉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后据当地媒体报道,在整个考古发掘过程中,安阳市、县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安阳县政府,已先后为考古发掘投入了600多万元。

    “我们也不想随便挖掘祖先遗墓,当初实在是不得已”,潘伟斌解释,这次抢救性发掘,并不是因为南水北调工程穿越该区域,“南水北调工地在现墓址东边”。

    前期的考古发掘却是一件枯燥而单调的事,“白天在工地,晚上住村里”。

    在西高穴村征招20多名村民帮忙后,考古队便在村子东边的一户人家家中扎下营来。在发掘现场,经常可以看到,村里被临时雇用的妇女,坐了小板凳一点一点筛墓土。由于天冷土冻,如今墓土也还没有完全清理。“每天工作8小时,有时加班到10小时也很正常”,考古队经测算,在现发掘出的2号墓地,考古队将墓址上方1.8米深的土层取尽后,墓道出现了。

    后考古发掘证实,仅墓顶就有两个大大的盗洞,一个年代久远,一个较新,墓中文物被盗严重,墓主头颅即被抛在墓门门边,墓室内陶器尽碎,一些雕刻精美的画像石,除一块《首阳山咸阳令》保存完整外,其它也大量被敲碎,墓室及盗洞边遍布碎片,一片狼藉。

    2009年10月,考古队在墓室土层中发掘出一些古陶器碎片。经拼凑还原,考古队发现这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东汉末年陶器,陶器身上只有简单的花纹。“按东汉墓制,这么大的墓,不可能只出现这么简单的陪葬陶器啊?连彩陶也没有”,考古经验丰富的潘伟斌说他此时第一次想到了曹操墓,历史上也只有曹操首倡薄葬,明令其死后不带金玉铜铁等物入葬。而在此之前,考古队在主墓室中已发掘了大量白色圭片,虽已破碎,但一块块手掌心般大小,方方正正,平滑洁白,如玻璃一般。“圭片古代只有将相王侯才用,不是一般平民能佩戴的”,徐焕朝说找到大量圭片当晚,考古队十分开心。

    到2009年11月中下旬,随着墓室清理速度加快,更多的关键性证据开始一一出土。

    “曹操”现世

    是日,河南省考古队公布六大证据,宣布发现了曹操墓

    2009年4月,安丰乡派出所曾追回“魏武王常所用挌大刀”,此时,有着明确墓主身份的此类石牌多达8件。12月,当地警方加大文物追查力度,慰项石也被追回,且从字体看,与前面文物同属一批,均来自这一座大墓。这时,考古队又找到了十年前发现鲁潜墓志的西高穴村徐玉超老人,向老人详细了解鲁潜墓志出土的地点、内容等,并让徐玉超老人带考古队实地测量。

    “种种迹象都在综合证实着墓主身份”,潘振斌说,在发掘近一年的时间内,考古队员先后从墓穴中发掘出了250余件文物,有铁甲、铁剑、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璧、刻铭石牌等,其中8件圭形石牌尤为珍贵。

    出土的文物似乎在证明,墓主就是曹操。不久,一男二女零碎的头骨被发现。经鉴定,男性在60岁左右,其中一女性在20岁到25岁之间,另一位女性在50岁左右。

    河南当地媒体报道说,在“东汉墓”发掘过程中,不少专家已经开始对部分文物进行考察研究了,而河南安阳市、县两级政府更是对此次发掘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2009年12月22日,河南省考古队准备公布墓主身份为曹操,这时,考古队在侧墓室又发现了大量小型石牌,牌上注明有各种各样的陪葬器物名称“相当于陪葬物品的小册子”。

    这样,原定于圣诞节公开的曹操墓出土信息,推迟至2009年12月27日。是日,河南省考古队公布六大证据,宣布发现了曹操墓。

    尽管已是岁末,曹操墓出土一经宣布,立马被卷入舆论漩涡之中。

    舆论漩涡

    除了真伪之辩,质疑安阳方面出土“曹操”为经济的声音也是喧嚣一片

    刘心长仍然是坚定的质疑者,得知曹操墓出土的消息后,他专程赶到漳河对岸的西高穴村探看。虽然该墓出土地址在其所预料的曹操墓田区,但他还是认为“目前能证实曹操墓的证据还不充分,撑不起来”。

    “曹操明令墓内不得放有金玉珠宝铜铁之物,为何墓中还有这些兵器及少量珍宝?刻有魏武王名称的石牌,类同现在博物馆的解释说明之牌,在墓中放这样的说明性石牌,有什么目的?一向谨防墓室被盗的曹操,为何偏要在自己墓中放上这些指示性牌牌呢?”1月2日,面对本报记者,刘心长一气提出几个问号:“且为何要埋在漳河之阴呢?不太符合风水。”

    “世人一时还无法接受曹操墓出土,无法接受这一千古之谜从此不再成谜的现实”,面对质疑,仍沉浸在兴奋中的潘伟斌称,就是自己,有时也会感到有些不可相信。随即,面对全国各地纷至沓来的质疑与求证,潘伟斌也甚为无奈:“手机经常被打到停机,有时同样的问题,却不得不解释上百遍”。

    “作为最关键证据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的证据来自盗墓者手里,这个证据会否是伪证?”;“墓中男性头盖骨骨龄为60岁左右,与曹操实际卒年66岁相差6岁,差距太大,说不过去”;“曹操夫人卞氏70岁去世合葬,墓中两具女性尸骨年龄一个50多岁,一个20多岁,她们是谁?”“魏武王封号不对”……网络上,无论普通历史爱好者,还是相关专家均提出了“不见得”论,认为现在发掘出土的不一定就是曹操墓。有人甚至怀疑:曹操墓出土,会否是又一个“华南虎”事件?

    面对质疑,河南方面被舆论逼回到台前,2009年的最后一天下午,河南方面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质疑。“证明魏武王身份的石牌,并不是1枚,而是8枚,其中仅1枚为盗墓者手中追回”,今年84岁的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在当天新发会结束时,反复强调:曹操墓之真伪不容置疑。“考古工作非常慎重,发现一个证据不能宣布,两个也不能,是众多证据链被发现后才公布这一考古结果的。‘常所用’的石牌及慰项石都是墓主本人所用之物,会有人将自己常用的东西,放到别人墓里去的说法吗?”

    河南省表示,将继续对2号古墓进行发掘,预计今年3-4月间1号墓将发掘完毕。

    1月4日,潘伟斌回应曹墓为何在漳水之南时表示,殷墟王陵多在淮水之南,洛阳邙山王陵也多在黄河之南,“史书并无记载说帝王将相不得葬于水之阴一说”。尽管到目前为止,曹操墓仅出土250多件文物,“与同规格大墓比,几乎相当于一个空墓”,但潘伟斌认为由于曹魏墓葬在中国考古史上还是一个空白,目前曹操墓内的任何东西,包括墓葬制式、器物等,都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意义。

    质疑安阳方面出土“曹操”为经济的声音也是喧嚣一片。有人为可与秦始皇兵马俑一较高下的曹操墓遗址算了笔经济账:以安阳市2009年接待游客76.6万人次、人均游客支出214.8元计算,未来作为一个新旅游景点的曹操墓,将给安阳带来每年最低4.2亿元的收益。

    从历史上看,自曹操去世后的1800多年来,也曾不断有人通过野史笔记宣称发现曹操墓。清蒲松龄就曾在《聊斋志异》中录有一篇《曹操冢》,称在漳河之底发现有曹操墓;康熙年间的文学家、史学家褚人获也曾在《坚瓠续集》中记载:曹操墓在漳河之底,由捕鱼人入隙洞发之。最近的则是近代历史学家邓之诚,在他的笔记文集《骨董琐记全集》里录下一则传闻,说是当时磁县有人在彭城西十五里的丛葬地找到了曹操墓,后无考。

    对于外界沸腾的舆论,潘伟斌称自己目前还没有感到任何压力,“欢迎任何质疑的声音,我们搞考古的,就是将现场发掘出来,供专家研究,欢迎大家拿出证据辩论,这样更有助于澄清历史真相”。

    真伪再

    PK

    ●正方

    证明魏武王身份的石牌,并不是1枚,而是8枚,曹操墓之真伪不容置疑。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下午,河南方面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质疑,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在当天新闻发布会上反复强调

    ●反方

    一向谨防墓室被盗的曹操,为何偏要在自己墓中放上这些指示性牌牌呢?

    ———曾在《新华文摘》发表《曹操墓研究》的民间学者刘心长认为,“目前能证实曹操墓的证据还不充分,撑不起来”。

    采写:本报记者 杨晓红

http://gcontent.nddaily.com/3/90/390e982518a50e28/Blog/f8c/658c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