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化标志城难比稷下学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2:51:49

今天的文化标志城难比稷下学宫

中国网

作者:许斌

我愣是没弄明白,拟将在山东省济宁市建设的中华文化标志城为什么要算文化工程而不是旅游项目,尽管其名字中带有“文化标志”字样,尽管倡议建设的是69名两院院士,尽管有100多位专家学者和多家机构参与论证考察,尽管投资浩大到近乎天文数字。(《第一财经日报》)

勉强将中华文化标志城当做文化工程看,我想知道的是,什么是中华文化标志,难道中华文化的主标志真的就是一座座规模宏大、带有国字号的砖石建筑吗?难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仅仅体现在对于过去的艺术形式、过去的特殊仪式的戏剧化再现上吗?通过新闻报道,通过济宁市政府网站上关于此规划方案的召集意见稿,通过中华文化标志城官方网页,我所看到的,永远只是硬件设施、场馆建设,场馆建设、硬件设施。由此传达出的可笑意念是:中华文化云者,顶破天就是一堆石头,和几声咿咿呀呀的古曲。

工程的前面加上两个字:政绩,是早已经在饱受质疑后变成的贬义词。而形成为政绩工程的行为与建设,如果被隔离于现实生活单独分析,未见得不令人感动、未见得不宏伟壮丽现实意义巨大,一旦放入现实生活的大环境,却立刻因为其偶然性、随意性以及在所得与投入之间的巨大差距显得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如。现在需要质疑是的,工程前面加上另外两个字:文化,是否就等于顶起了“丹书铁券”,就可以随意为之不容质疑了。即所谓文化工程会否也成为政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在特定时期成为政绩工程的主要表现形式。

我想知道的是相关论证经过怎样的程序形成为地方意志与地方远景规则目标。需要论证兴建此工程的必要性,为什么一堆砖石建筑,以及对于过去的艺术形式、过去的特殊仪式的戏剧化再现最能够标志中华文化。中华文化需要这种具体形式的集中展现吗?这样展示就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内涵了吗?

院士们、专家们、官员们不会忘记或者根本不知道在2500年以前,就在齐鲁大地上曾经石破天惊般的存在一座稷下学宫吧,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圣殿,并非因为其建筑如何壮丽、仪式如何谨严,而是因为其组成如此多元、思想如此深邃、言论如此自由、相互之间的碰撞如此激烈、碰撞结果如此辉煌灿烂。稷下学宫的实体建筑只存在了150年左右,甚至连真正的遗址都无法确定了,而文化意义上的稷下学宫却一直存在着,因为碰撞结晶已经交织成为了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溶在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岁月能够完全抹去作为实体建筑的稷下学宫,岁月却永远抹不去文化意义上的稷下学宫。因为后者代表了文化的真正内涵与标志,而前者,只不过是石头。纵然是将这一块石头仿建得维妙维肖、将过去的一切都真实地凝固在石头上,依然只是一块记录着过去历史的僵硬的石块。

便是作为单纯的旅游项目,也需要论证,这一工程远远比其它工程更重要,所以必须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这一项目而不是其它项目上。以及这一工程的现实可操作性,它不是空中楼阁,它不会变成一栋栋规模巨大的“烂尾楼”、变成吸尽地方财政收入的“无底洞”。虽然我没有去过济宁,然而将至少耗资300亿元以上的负担主要压在小小一个地级市肩上,我能想像得到这负担的沉重。

但看不到这样的论证过程,看不到应该分外严格的听证、审议、表决程序,真正看到的,仅仅是工程规划的随意与粗疏。究竟投资多少钱?不知道,在2004年做过预算估计是300亿元人民币,但那次预算并不科学,因为当时和现在的物价指数都不一样。考虑过如何维持一座占地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的主题公园的生存吗,是否估算过,其管理难度会复杂到何种程度、管理费用会高涨至怎样的天文数字?没有,找不到关于此的一切信息。一个规模如此宏伟、投资如此浩大,可能会关系一个城市未来命运的工程项目便这样粗疏、这样随意却又如此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可怜的文化,再一次成为了掩盖粗疏与随意的华丽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