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评估”犹如烧钱 卷起造假、贿赂漩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2:58:34
高校评估”犹如烧钱 卷起造假、贿赂漩涡李松 

  “高校评估”卷起“造假”

  “贿赂”漩涡不少学校领导认为,评估前的“公关”很关键评估俨然是一场可怕的“烧钱游戏”

  国庆假期,北京某大学的王老师却一点儿不轻松:按照学校的安排,她与其他同事一起加班,为迎接即将到来的“高校评估”做好各种准备……

  全国各地很多高校,也都在为今年即将开始的“高校评估”,进行着最后的冲刺。可以预料,教育部评估结果的公布将会成为官方的“排行榜”,其对社会和高校的冲击,也将大大超过大众评估以及民间的“排行榜”。

  但记者最近调查发现,“高校评估”也会促使全国相当数量的高校卷入到可怕的漩涡中:随意“造假”、变相贿赂、肆意浪费……

  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应运而生的“高校评估”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已达420万,比1998年增加了240万。在人数增长的同时,接纳这些学生的学校却并没有同比例增长,还是600余所。因此,增加了200多万名学生后,会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呢?

  在这一背景下,去年10月,教育部建立了每五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并且专门组织实施对于各高校的教学评估以及各项专业的评估,同时履行质量监控的行政职能,而且每年公开发布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

  此举传达给我们一个新的信息──国内高校在经历了几年的大规模扩招后,已开始进入由注重“规模效应”向加强“内涵建设”的转型阶段。

  据了解,本科院校的教学评估由教育部统一领导,由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实施;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委)统一领导和组织。但是,教育部还要组织专家进行抽查评估。这其中,教育部每年要给予评估的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应当在200所左右;每年要抽查已参加过评估的高职院校应当在50所左右。

  “只要有学校两年评估不达标,其制定招生人数、设置新专业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北京一位大学校长告诉记者,“国家评估依次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低说明学校发展潜力不行,这直接关系到政策优惠、资金划拨以及生源和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等。”

  无疑,高校评估的意义自然举足轻重。

  “学校参加评估,先完成自评报告的撰写工作,在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前将自评报告一式15份寄送到评估中心。”北京一位高校老师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高校,属于今年教育部要进行评估的诸多院校之一,学校早在去年初就开始了一系列迎接评估的工作,目前已到了“倒计时”阶段。

  “高校评估”陷入“造假”漩涡

  记者了解到,除了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国家投入巨资、立志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校”外,其他高校评估结果将决定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所以绝对不敢掉以轻心,以至在迎接评估的准备中,不惜以“造假”的方式,予以“应付”。

  首先,假论文。知情人说,为找到那么多既符合学生实际又有质量的论文,有时候他们就直接从网上下载,稍加改动即成。

  其次,假试卷。按有关评估标准,至少要有近3年来各科的考试试卷。有些老师为防止被抽查到不合格的试卷,有些涂改过的试卷或者当时批改得比较松的试卷等,重新打印空白试卷,再做一遍,而且煞费苦心地把每一位考生的“对错”情况设计好。

  第三、假教案。为数不少的任课老师并没有讲稿或教案,因为这门课程他已经讲过无数遍,很熟了。现在也得补。

  第四、假答辩记录和课程设计。过去学生的论文答辩并不记录答辩过程,现在要求有这一项。于是,老师们就得一个一个地补、一个一个地编:当时提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回答、专家意见、现场气氛等等。

  第五、假人数。为使教工人数达标,有些学校把已经离开、工作关系也已调走的教师仍然计算在内,甚至仅达成引进意向的也见诸教师名单。

  此外,还有一些“造假”项目,比如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的情况、教师培养方案、实验室活动记录、毕业生签约率及就业情况调查等等。

  “评估”前的“公关”很关键

  不少学校领导认为,评估前的“公关”很关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评估小组来到高校,各高校要热情接待、全力配合,学校领导要出面、要陪同,否则就是“领导不重视”。

  为此,为使评估顺利通过,学校一般会提前以高报酬请评估团专家及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到校做报告、进行指导。“其实这是以预评估的名义进行前期公关。”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评估团专家及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走的时候,学校少不了赠送礼物、特产,甚至红包等等。”

  “我们去年迎接预评评估组一行近十人,折腾一个星期。该评估组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学院教师板书错误百出,而且师生比、经费投入等都不符合所谓的标准,可最后还是‘优秀‘。知情人透露,学校送给评估组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在目前各高校拥有的“自主权”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仍然是他们需要仰仗的“顶头上司”,不敢得罪。

  “高校评估”犹如烧钱

  记者了解到,评估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俨然是一场可怕的“烧钱游戏”。钱烧得越多、幕后工作做得越到位,学校“优秀”的概率就越大……

  “到目前,我们学校为评估已经扔进了近千万元。”北京一位姓张的大学教师告诉记者,“为了过评估关,学校购买了大量的复印机和复印纸,以前领一箱复印纸要经过数道关卡的签字,而现在每个教研室的墙角都堆满了复印纸,随便用。”

  北京一所理工大学的教师告诉记者,现在要补齐大量的教案、工作会议记录、批阅的试卷等,每天的复印数量也相当可观。“我们的复印机几乎一刻不停地运转,手一摸,机身发烫,看着就心疼,但不做不行啊!”

  “现在,部分高校教师的身体真有些吃不消,他们不但要上课,下课后还得为评估一事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北京一所大学财务科的负责人透露:“学校仅发放为评估而加班的补贴就达几十万元。”

  终结“高校评估”?

  高校评估是为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最终促进各个高校在各方面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但其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据了解,现在评估习惯于将评估时间、内容、对象甚至评估者提前告诉被评估者,让被评估者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被评估者往往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陈幽泓认为,任何一个单位,当其以提高指标数字为中心任务时,它的工作质量必然下降。一些大学可能不会太在意民间排行榜,但是官方的“排行榜”一定会成为大学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就像是中学把升学率当做中心任务一样。这样的后果,自然是按照一个或某几个等级序列形成的少数几所排在宝塔尖上的精英大学垄断公共资源,胜者通吃。

  北京某高校的一位副教授坦言,高校评估应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来进行评估。目前,全国所有本科院校都按照同一个指标体系同时进行评估,那么,重点高校与一般地方院校评估的区分度,就很难体现出来。

  很多教师和专家认为,高校确实需要一套具有服务性、协调性功能的评估体系。我国高校评估的历史不长,教育教学评估制度还必须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严密、稳定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