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汉公园保保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2:27:42
比春节和元宵还热闹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拉保保。”在三星堆古蜀文明发祥地的四川省广汉市,“保保节”是比春节还热闹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六一大早,川西平原上,年味尚未散去,人们还沉浸在十五闹元宵的热烈中,在广汉市,通往市区的大道小路,却是车水马龙,人流滚滚,人们像解冻的春水,欢天喜地、笑笑闹闹地从四面八方拥向这座旧称雒城的古城。市内大街小巷顷刻间便挤满了热闹的人流。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仿佛整个广汉市都在秘密地积蓄着欢乐的能量,酝酿着正月十六的盛大节日。在广汉人眼里,春节尚不足以释放他们全部的激情,他们要把年过得刻骨铭心,要把年的热闹和喜庆,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出其不意地推向高潮。最终,这由10万人组成的春潮,汇合在市内东南隅的房湖公园内。当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房湖公园,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
  那天,我和我的同事、人文地理作家焦虎三、民间志愿者黄柯明及日本留学生原茜小姐,沉浸在无边的喜悦里。是广汉特有的“保保节”让我们重又回到了那业已消逝的纯真年代。在和风骀荡、万物复萌、生机盎然、草长莺飞的春天,这节日多么富有朝气和诗意。对于习惯了大时代风云变幻的中国人来说,这一份朝气和诗意显得弥足珍贵。中国人的岁时节日,说到底,便是推崇那天人合一、万物圆融的境界。在房湖公园,在“保保节”上,在那推推攘攘之中,每一张脸都笑开了花。那不是推攘,那是友好。“保保节”是简单的,却直指人心。当10万市民、10万男女老少怀揣着最善意的祝福、最谦卑的祈求来到房湖公园,一切变得多么美好和温馨。那一份盛况空前的景象,那一份单纯和快乐,让我身边的原茜小姐好生羡慕。
  
  “保关煞”和“拉保保”
  所谓“拉保保”,就是年轻父母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领着自己10岁以下的孩子,备上酒菜和香蜡纸钱,来到房湖公园内的古柏树前,只要看中一位踏青游春的人,便拉他为自己的孩子“保关煞”。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孩子在童年时期要闯过几道“关口”才能顺利长大成人,否则便有夭折之虞。在“保保节”上,如果被拉的游人接受了,便在古柏树下,焚烧香蜡纸钱,叫孩子向被拉游人行跪拜礼,并叫一声“保保”。接下来,双方大人互道尊姓大名和住址,以“干亲家”相称,就地举杯饮酒祝愿。被拉的“保保”就是孩子的“干爹”,孩子就成了“保保”的“干儿子”。当干爹的还要给干儿子取一个含有“福禄寿禧”或“鹏程万里”等美好祝愿的吉祥名字。但为什么要在古柏树下“拉保保”呢?原来这里有12株相传为明代所栽的柏树,其数目恰好与十二生肖相吻合,当地人便顺理成章地称这12株古柏为“十二相”。“古柏吉祥十二相,过完元宵拉保保。”在“十二相”前拉保保,除祈求灵气充盈的十二相为其作证外,还含有松柏常青之意。我们不能奢望一个普普通通、肉体凡胎的孩子像松柏一样长寿,但这愿望却是朴素而充满诗意的。
  这富有诗意的“保保节”,又是怎样来的呢?这里提供一个版本:
  相传清乾隆年间,有年正月十六日,有一对乡下母女进城游春,由于走了许多路,来到文庙后,便累了,在城墙下的12株柏树处歇气。几个小混混见小女子生得漂亮,便说了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母亲闻之,拉着女儿起身便走,几个小混混紧追不舍。母女俩走到衙门口,这时,母亲急中生智,转身对几个小混混说:“你们紧跟着干啥子,我女儿要进衙门去看她的干爹。”小混混们哪肯相信,继续纠缠着母女俩。母亲便对衙门的差人说:“麻烦你给老爷禀报一声,他的干女儿来看他了。”差人进去禀报,州官又惊又疑:“我一个外地人,汉州(广汉旧时又称汉州)哪有什么干女儿啊?”但转念又想:“一般平头百姓怎敢到衙门来冒认官亲呢!必定事出有因。”于是,便急步来到衙门口,只见母女俩面带惊惶,一旁有几个小混混嬉皮笑脸。
  州官心里忽然开朗,遂问几个小混混:“你们几个小子跑到这里来干嘛?”小混混们一时语塞。母亲为了息事宁人,忙打圆场说:“这些年轻娃娃,是我们在路上碰见的,要跟着我们一起游春。”几个小混混像抓到了救命稻草,趁机说:“跟她俩娘母到各处走走,没得其他意思,没得其他意思。”州官说:“朗朗乾坤,万民游春,各游各的,男女有别,你们如此这般成何体统!”几个小混混吓得额头冒汗,落荒而逃。事后,母亲向州官说明原委。州官见那母亲十分机智,女儿也聪明伶俐,于是将错就错把女儿认为“干女”。后来,当地老百姓为了使子女健康成长,就在每年春社日(农历二月初二)和正月十六游百病时为子女找一个干爹,称作“保保”或“保爷”。
  在广汉,这一由“拉保保”的民间传统习俗演变而成的“保保节”,历时三百载,沿袭至今,长盛不衰。
  
  古典式与现代式
  这一在汉民族中十分独特的习俗既然代代相传,便有许多的讲究。旧时,相信缘分的广汉人认为,正月十六,夫妇俩带着孩子出门遇上的第一个人,便是自己孩子的“保保”。今天,这种“宿命式”的“拉保保”早已不存在,我们在房湖公园里看到的“拉保保”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古典式”:即正月十六一大早,带着小孩的夫妇便来公园守候,一旦相中自认为满意的“保保”后,就把孩子塞给未来的“干亲家”背着或抱着,并取一顶事先准备好的小童帽戴在“保保”的头上,接着就一同去茶楼饭店举行一个简单的拜认仪式,比如吃上一顿见面饭,请“保保”给干儿或干女取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再封个红包送点纪念品,围观者则在一旁喜笑颜开。
  一种是“现代式”:即由小孩亲属以外的“外人”帮忙“拉保保”。在房湖公园的“保保节”上,我们便看见一批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三五成群,伺机向没有亲朋好友陪同的年轻夫妇提供“有偿服务”(“拉保保”成功后,被“拉”的“保保”需给“拉保人”发红包)。精明干练的小伙子们早已跃跃欲试,一旦孩子的父母点头认可,他们便奋不顾身、大刀阔斧地搞起“拉郎配”来,不管被拉者如何挣扎、拒绝,他们硬要将那顶醒目的小童帽扣到“保保”的头上。在“保保节”上,红色的小童帽几乎成了“保保”身份的象征。公园里人头攒动,水泄不通,携儿带母来“拉保保”绝非易事,因此,这种与时俱进、颇为现代的“拉”法便有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为“保保节”增加了不少的热闹与刺激。当你置身其中,有时甚至会觉得场面有些混乱。
  人群中不时发生一阵骚乱,接着是惊叫和欢笑,又有人被拉了“保保”,看客瞬间变成了主角。更大的刺激还在于,随人流涌动或聚精会神正注视着“拉保保”热闹场面的你,冷不防就会被几条生猛的壮汉粗枝大叶地架到“保保”登记处,又突然间生出一个活生生的、稚嫩可爱的、更多的时候已被“拉保保”的场面吓哭的“宝宝”来,而你还得给“宝宝”封红包、买保险,还得给“宝宝”取名字,与“宝宝”合影留念、共进午餐……情节跌宕起伏,悬念无处不在。这诸多的不确定性,正是如今“保保节”的魅力之所在。我的一位朋友胡焕平,在2005年的“保保节”上,便这样被硬生生地拉了“保保”。每每谈起自己被拉的经历,这只强扭的“瓜”便一脸甜蜜。如今,他与“宝宝”一家逢年过节礼尚往来,相处得其乐融融。而我身边漂亮的原茜小姐生怕被拉“洋保保”,在“保保节”上东躲西藏,几多历险,几多刺激,一直快乐得战战兢兢……

十岁以下的小孩子是“保保节”的主角。正月十六这天,在“拉保保”的现场,“拉郎配”的激烈场面时有出现,当上“保保”的还要和孩子及其父母到专设的“保保”登记处办拜认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