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社会结构裂痕的三个征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6:54:06
张鸣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60年后回望2009年,有三个事情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2009年这一年,在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经济危机,是延续去年的,而种种救市措施,也是去年的延伸。期间发生的众多事件,似乎没有一件属于“首创”性质。对于做媒体的人来说,这一年似乎活该平淡无奇。不过,平淡无奇的表面,往往潜伏着暗流。这一年,有三个事件,在我看来,事情虽然不大,但对今后影响巨大。

    第一个事件,是吉林省松原高考舞弊。高考舞弊近年来曝光很多,各地都有,但松原的舞弊却是结构性的。从学生、家长、老师、监考到作弊器材商,形成了作弊流水线,作弊蔚成风气。舞弊规模之大,程度之恶劣,1952年以来罕见。有些考场,不作弊反而成了怪事。到了这个地步,至少在松原一地,高考制度已经崩解。考虑到高考在出题、判卷、试题运送,监考等各个环节,现在都出了事。松原事件,也许不会是个别的。在中国历史上,自打有了科举考试制度以后,考试制度一直就是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人们对于制度的信念,最后的一丝信赖,就是考试制度。松原地方的人们,从考生家长到监考,甚至教育官员,竟然敢于对于高考制度如此玩忽,如此不当回事。预示着此地的人们,对于制度整体上信念的丧失。可以设想,此地日常秩序的建构,很可能不再依赖于体制的力量,而是第三社会的介入。但愿,松原的事件,还只是局部的裂痕。

    第二个事件,是郑州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的失言。“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样的发问,可以说是很多官员的实话实说。但一旦摆在了桌面上,其杀伤力之大,是难以估量的。逯军失言的要害在于,他把现实存在的官民对立的事实,公开说了出来,以一个官员的身份公布了这个事实。而这个过于严峻的现实,恰恰是体制多年不乐意正视的。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诸多的矛盾。官民矛盾,就是其中最要害,也最突出的一个。社会上的很多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比如所谓的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教育,比如愈演愈烈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其实追根问底,百分之九十,都是有官民冲突的背景。一方面,官本位的弥散,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论是学校、医院、银行,凡是官办的,都办成了衙门。而且当这些单位领导和群众发生冲突的时候,政府多半会出来为单位背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公司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在社会各种利益冲突中,政府往往扮演冲突发动者的角色,而驱动它们如此行事的动力,就是部门的利益。官民对立是一个现实,但如果政府官员公然承认这个现实,坦诚官方和民众立场不一致乃至对立,那么,就等于戳破了这层糊得很严实的窗户纸。将体制多年的宣传功力,废之于一旦。后续的效果,将在以后继续发酵。从好的方面讲,也许可以促使执政者进一步正视这个问题,着手结构性的改革。

    第三个事件,是成都拆迁的唐福珍自焚事件。全国拆迁暴力多有,自焚事件其实不止唐福珍一例,但是唐福珍事件却是曝光度最高的一个。这个事件中表明,在追求自己利益方面,地方政府能走多远。以至于官民双方陷入一个决然对立不可调和的境地,都采取了最激烈的对抗手段。一方公然自焚,一方则即使你自焚,我的拆迁也决不停止,而且宣布你暴力抗法。这样的决然对立,当然结果是事件高度曝光,媒体一致谴责,形成巨大的网上压力。甚至在这个事件中,以往多站在政府一边的体制内知识分子,也开始发声,由此促使国务院修改拆迁条例。事件的效应,有点类似于两年前的孙志刚事件。但是,拆迁条例涉及的各方利益和复杂的关系,显然是收容条例所不能比拟的。可以预料,一旦拆迁条例有大幅度的修改,比较符合物权法的精神了。那么,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运作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官民关系,都会随之而受到冲击。从好的方面讲,这个事件会使改革以来一些深层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正视,由此出现改变的契机。

    客观地讲,三个事件都是改革以来残存的旧结构出现了裂痕,从观念到实体,莫不如是,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裂痕。这样的裂痕,孕育着危机,也是机遇,更是改革的契机。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其后续发酵的效应,将会持续几十年,甚至更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