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的今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36:06
凤凰资讯 > 历史 > 专题 > 罗马尼亚前总统齐奥塞斯库死亡20年 > 正文罗马尼亚的今昔2009年12月23日 20:08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 【打印共有评论0 

罗马尼亚的“89革命”已过去12年了,在当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人民起义和军队倒戈中,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戏剧性地推翻,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处死,罗马尼亚共产党被解散,在罗马尼亚大地上存在了42年的社会主义政权,似乎是一夜间就烟消云散了。

从那以后,罗马尼亚全面废止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实行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在外交上更是全面倒向西方。罗马尼亚的国旗变了―社会主义时期加在原三色旗中央的国徽被取掉了,国名变了―由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罗马尼亚国,国体也变了占巨变,使许多对齐奥塞斯库时代彻底绝望的人,一时对罗马尼亚的未来充满了希冀。lo年后,实际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1999年底,即罗马尼亚“89革命”lo周年之际,我恰在布加勒斯特作访问学者,亲睹、亲历了罗马尼亚的方方面面,颇有些感慨。客观地说,齐奥塞斯库执政的前期(1965一1975)确曾是罗马尼亚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曾达到巧oo美元以上―即所谓“准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他执政的后期(1984一1989),国民经济濒于崩演,人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以至于到了吃不饱肚子,没有电照明,没有暖气的地步。

现在,罗马尼亚的经济状况有所缓和。普通百姓大体能吃饱穿暖。但年增长率长期徘徊在1一2%之间,通货膨胀率一直在40%以上,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仅仅是80至100美元,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生活水平相当于我国2o年前的水平,与本国的20年前不能同日而语。原来人民普遍享有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福利,如今经费一再削减,特别是教育,堂堂的布加勒斯特大学竟因经费短缺而不敢邀请姊妹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来访。布加勒斯特市内的标志性建筑,几乎还是齐奥塞斯库时代的。市内垃圾遍地,野狗成群,这又是齐奥塞斯库时代所没有的。

一切归巷于齐奥塞斯库时代“89革命”后,当局把罗马尼亚社会的一切丑恶和弊病统统归罪于齐奥塞斯库和共产主义,对过去4O年的历史采取全面否定的态度,必欲清除共产主义的一切影响而后快。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历史陈列,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一段都是空白。当年的罗共党史谬物馆已改为国家民俗博物馆。馆方把过去陈列的列宁等人的塑像涂上油漆,把罗共前领导人的画像、当年的政治读物和宜传品堆积起来,在地下室办了一个讽刺性的展览。当年关押迫害共产党和革命者的多夫塔纳监狱博物馆,曾具有像我国熏庆的渣滓洞、白公馆陈列馆一样的作用和影响,如今已被废弃,一片残破景象,展览馆的档案和图书资料被抛撤满地。而20世纪50年代用来监禁政治犯要犯的西盖图监狱,却被改造为反共博物馆和东南欧的反共研究中心,出版多种印刷品,帮助当年的那些被镇压者宣泄愤慈,同时搜集整理有关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档案资料。

罗史学界也兴起了一股翻案风,热衷于重新评价有关20世纪罗马尼亚历史和罗共的重大事件。西方历史研究的某些观点在罗马尼亚大行其道,甚至一些资深的罗马尼亚史学家也不惜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取悦西方人,换取研究赞助。

其代表性观点有:

1、20世纪罗马尼亚最繁荣强大的时期,不是共产党统治的60年代至70年代,而是被西方称之为“花花公子国王”的卡罗尔二世统治时期的30年代,那时罗马尼亚的社会变革最显著,国际地位最高。

2、1940年罗马尼亚安东尼斯库政权投靠希特勒,是为了抗衡苏联,夺回被苏联割去的领土比萨拉比亚,而不是真心与盟国为敌。罗马尼亚是在苏联和纳粹德国两害之间选择了较轻的一个。

3、1944年在“8.23起义”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米歇尔国王等人。因为当时的罗共党员总共不过几千人,而且处于地下状态。

4、“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占领罗马尼亚和战后苏联在罗马尼亚驻军,两相比较,后者给罗马尼亚造成的损害更大。因为“德国人拿走了我们的鸡蛋,但给我们留下了母鸡。而苏联人不但拿走鸡蛋,还抓走了我们的母鸡”。

5、20世纪60年代初起罗共领导人敢子向苏联叫板,包括公开谴责华约军队人侵捷克斯洛伐克,并不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作秀,借以捞取个人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政治资本,巩固自己的统治。

甚至对许多西方史学家都承认的,罗共20世纪50年代的党内斗争,更多地具有抵制苏联影响的意义的观点,一些罗马尼亚史学家也变得视而不见,而一味地强调其权力斗争的一面。我曾求教于一些罗马尼亚史学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至今被世界上许多史学家和政治家认为是罗马尼亚在20世纪发展最快、国际地位最高的时期,而这个时期的统治者正是共产党。应当怎样评价罗共对此所起的作用?

有人总说罗共和齐罗马尼亚政界更是视共产主义为瘟疫。攻击政敌的最好武器,就是说他曾是共产党当权派,或是有亲共情结。“89革命”之时,几乎所有的罗共高官都被下了大狱。一年以后,很多人因无法被起诉而又被释放。一些老共产党员仍坚持信仰,而有的人则很快开始倒戈。无论何时何地提起苏联或俄罗斯,罗马尼亚人都表现出厌恶的神情。

他们说,是俄罗斯给他们民族带来了最深重的危害。一是因为俄国人分裂了他们的祖国,使得世界上至今存在两个罗马尼亚人的国家。二是战后苏军在占领罗马尼亚的14年间,掠夺走大量的物质财富,到了无所不拿的地步,极大地伤害了罗马尼亚人民的感情。历史学家特著《苏联红军在罗马尼亚》,利用档案资料揭露之,详细到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地某人,抢走几只鸡,拿走几件衣服。有的历史学家还提出第三点:是他们给罗马尼亚强加以共产奥塞斯库等罗共领导人对苏联的所作所为,都首先是为了维护和炫翅自己,那怎样解释在罗共的努力下,罗马尼亚是在东欧各国中苏军撤走得最早的一个,也是取消克格勃顾问最早的国家?直到我留学期满归国,一直没有得到正面的答复。由美国资助的萝马尼亚研究中心近年出版的部分有关罗马尼亚的研究著作主义。

在我所接触的罗马尼亚人中,没有一个人承认苏联曾经给过他们以援助,而这种援助对他们曾经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由于战后罗马尼亚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低,苏联援助的意义比苏联对原东欧集团其他6国援助的意义要大得多。相比之下,即便是在中苏关系恶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始终都承认并称赞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重要援助,尽管它并不是无偿的。

谈起中国,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友好和羡慕。20多年前,中罗两国有着亲密的友谊,许多中国人来到罗马尼亚学习如何建设现代化。罗马尼亚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人的友好和勤奋也给罗马尼亚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许多罗马尼亚中年以上的人都能用中文脱口而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人的名字。1989年,中罗两国都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但最终的结果截然不同。罗马尼亚人说,你们的共产党和我们的共产党不一样,你们的共产党是自己取得的政权,我们的共产党是靠苏联送来的政权。你们今天走的道路是你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你们不会变了。他们感慨地说,如今,应该是我们向你们学习了。你们多幸运,你们有邓小平!我们没有。我们需要进口一位总统!

“89革命”后,罗马尼亚一届届政府都信誓旦旦地给人民以各种许诺。可是,lo年来,政府换得越来越勤,经济却始终不见复苏,罗马尼亚货币列伊对美元的比价仍在迅速下滑,物价不断上涨。我刚到罗马尼亚时,1个鸡蛋要600列伊。一年半后我回国时,1个鸡蛋就要2200列伊了。“89革命”lo周年来临之际,全国各地的罢工和罢课仍有增无减,政府的许诺仍是遥遥无期。政府本应好好庆祝一下,但面对如此尴尬的现实,自觉底气不足,只得活动从简。

1999年12月中旬,“国家纪念罗马尼亚1989年12月革命委员会”成立,开始在首都和全国各地组织纪念活动。22日,是首都爆发“革命”的10周年纪念日,官方在城南的革命英雄公墓举行了公祭。公墓是国家特为‘89革命”的死难者而建,约有230余座统一规格的白色大理石墓,并配建有一座教堂。这一天,在布加勒斯特街头当年曾发生过激战的主要地点,都有官方组织的祭奠活动,花圈和蜡烛随处可见。这一天,研究“89革命”的6本专著也开始正式发行。晚上,官方组织的露天纪念音乐会,在当年的罗共中央大厦前,即当年齐奥塞斯库夫妇乘直升飞机逃离布加勒斯特的地方举行。楼前草坪上金字塔形的革命英雄纪念碑上,也是摆满鲜花、松柏和小小的防风红烛。

站在这里环视四周,距大厦最近的大学中心图书馆,当年被交战的炮火毁得只剩下了空壳,不久前刚刚重建完毕。但附近其它几个建筑物上,仍可清晰地看见密布的弹孔。音乐会从18点一直持续到21点。为了烘托气氛,组织者特地开来两辆装甲车停在舞台两侧。这一晚正是布加勒斯特人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演员们“全副武装”,装甲车和舞台上的两个蒸汽发生器不断地向演员喷射蒸汽。演出结束时,广场上燃放起烟花。爆炸声和闪光似乎是在再现当年此时此地的情景。罗马尼亚“89革命”的发源地蒂米什瓦拉市街头挂满了国旗,上面都缀着黑色的挽带。尚未完成改建工程的蒂米什瓦拉“89革命”纪念馆在这一天正式对外开放。

但是总的来看,公众似乎已经淡忘了“89革命”,对纪念活动漠不关心。22日当天中午,官方特地出动两架直升飞机在市中心散发传单,一为使人们重温当年齐奥塞斯库乘直升飞机出逃的情景,二为晚上的纪念音乐会作广告。但晚上出席露天音乐会并坚持到最后的,不过二三百个听众。正式出版发行的几本关于“89革命”的著作,除了首都最著名的埃乃斯库书店把它们摆在显要位置外,其它主要书店要么看不到,要么被摆放在不显眼的地方,也很少有人去翻动它们。这几天,全市只有国家电影档案馆放映了有关,“89革命”的录像资料,但观众寥寥可数。

对齐奥塞斯库,今天罗马尼亚人的看法大相径庭。青年人中否定他的较多,认为他的时代有三大缺点,一是人民不自由,二是不重视个人才能,三是有钱买不到东西。老年人中怀念他的多,认为那时生活有保障,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增加收人。现在没有人关心他们了,收人不是一年比一年少,而是一天比一天少。整个国家就好像无政府一样,官员们都只顾为自己捞钱。中年人则心情很矛盾,似乎有些无奈。在此前后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肯定“89革命”、否定齐奥塞斯库的,占被调查者的23%,而怀疑“89革命”的性质和作用,怀念齐氏的,也占23%!然而,却没有人公开表示,希望恢复当年的那种社会制度。

据说齐奥塞斯库夫妇死后,起初被草草掩埋。是吉普赛人集资为他建的第一个墓。因为在他当政时期,不但给许多居无定所的吉普赛人提供了永久性住房,还破例允许他们在街头摆摊卖鲜花,吉普赛人知恩图报。1995年,政府在一个普通的百姓公墓里给齐奥塞斯库修建了现在的墓地。铸铁的围栏配上一个石质的十字架,L面刻有一颗红星和他的生卒年份,挂着他的画像。墓地很不起眼,无人指路,生人不易发现它。然而平日里,这里却是鲜花不断,烛火不断,人流不断。在他的生卒日,来凭吊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鲜花和花圈盖满了墓地。

见到中国人光临墓地,祭奠的人们很欣喜,问他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回答是“想念他”。有的是因为生活每况愈下,怀念齐奥塞斯库时期的好日子。有的是忧心于国家的目前形势。有的则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是共产党员,他对自己的过去问不能听得很明白。问及和齐奥塞斯库同时被枪决的埃列娜夫人,人们总表现出鄙夷,然后领着我来到相隔不远的埃列娜墓地。谁能想到,当年罗马尼亚的第一夫人、第二号人物的墓地没有围栏,只有一个寒酸的木质十字架,上用黑漆写着她的名字,摆放着几枝已褪了色的纸花。

而另外一边齐奥塞斯库长子尼库的墓,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华贵的黑色大理石墓盖上,摆放着大束的鲜花。原来尼库在任县(相当于我国的省)委书记时,虽然全国的食品供应都很紧张,他却能让辖区内的人吃饱肚子。“89革命”时他也一度被捕,不久便被释放,但被撤消了一切职务。他1996年病逝后,县政府为他建了此墓。在2心刃()年底的罗马尼亚大选中,1970年曾任罗共中央书记,不久又被齐奥塞斯库罢黝的伊利埃斯库再次当选总统。不知是否与此有关联,2001年1月26日齐奥塞斯库的83周年诞辰日,与往年比颇有些不同。

齐奥塞斯库墓上摆放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花圈,送花圈的是“罗马尼亚工人党”。这个名字与罗共在1965年前使用的名字相同,不知是否是表示与后者有渊源。这是一个‘,89革命”后成立的小党,主要在产业工人中活动,尚未进人议会。花圈的挽联上写着:献给罗马尼亚现代化的奠基人。墓前小树的树枝上还别着一张打印着一首诗的活页纸,上写着:献给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统。就连埃列娜的墓地也焕然一新,让人猜不透个中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