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冯氏历代修谱琐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52:38
慈城冯氏历代修谱琐记

                                       启文笔(原创)

 

     家谱作为一种血脉文献,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积极功能。

     慈城冯氏,即为1954年前的慈溪冯氏,唐开元廿六年前的句章冯氏,是浙东历史上家族年代最久、人口最兴旺、文化最丰富的巨族之一。

    自从东汉壮蕙公(未迁江南之前),已开始分族设谱,到他的曾孙忠贞公始迁江南浙东句章(今慈城),绘图立谱。把北方与南方的家族血脉,环环相扣,连接不断。至清末民初慈城冯氏人才辈出,代有新谱问世,编有各种印本、抄本、宗谱、分谱、支谱、完本、简本数不胜数。

    以下介绍的族谱,虽然只有三十几种,对于慈城冯氏家族说起来,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谱牒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无踪无影,现存的寥寥无几,而且多是支谱。

    虽然冯氏家族留下来的家谱与他庞大的家族比起来显得十分稀少。但现存的这些信息依旧还是我们研究老慈溪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慈城的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研究都有难得的文献价值。

    本篇研究范围只限在1954年前,老慈溪县行政区域内的冯氏族谱。而外迁的或1954年之后编纂的,待以后另文撰写。

      一、汉壮蕙公:分族设谱。

    蕙公讳闳字淇。汉句章冯氏始迁祖忠贞公的曾祖。曾任江都尉,迁颖川太守,后迁礼部侍郎,特进太保兼右相。卒年六十。

    现冯氏族谱当中,传存有壮蕙公绘制的五侯图。(此五侯图笔者未见)  

      二、汉忠贞公:绘图立谱。

    忠贞公讳冕,字端甫。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的后代。汉建安六年(201年),举贤良科累官至朝散大夫,恶董卓之乱,惭立污朝,固请外职,除句章令(一说句章尉),及曹(操)氏篡汉,遂隐居句章之金川(今慈城西北沿山一带)。卒年六十七,葬于浮鳖山南麓(今慈城老慈溪县衙大门,即是忠贞公的墓地,而福聚桥南的大宗祠,即宋元时的大堂,可能原是忠贞公墓前石室。)从此句章冯氏开始发族。

      现冯氏族谱当中,传存下来有忠贞公编次,唐忠安始行,慈溪冯氏总排行九十六个字辈。还有汉建安六年之前,发生在北方的冯氏家族的历史资料。尽管慈溪冯氏历年遭受天灾人祸,甚至灭顶之灾。但在中国冯氏族谱之中,慈城所保存的资料———世系延续最长,字辈排列运行最久远,从春秋到民国家族史料最丰富完整。

     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明代时有里人在(慈城)浮鳖山南麓,挖出一块晋时残碑,上书冯公之墓。可见慈城浮鳖山不但是三国时忠贞公墓地,晋朝时还是冯氏家族的墓地。

      三、唐初忠献公庶作谱记

     忠献公讳庶字伯繁,忠贞公之五世孙,唐初曾任正议大夫,后迁御书中丞,进阶上柱国。归葬于慈城西十五里鸡鸣山。忠献公绘有五侯八相十将六翰图象。

      四、唐天祐二年(905年)御史公甚夷又修谱之。

      御史公所修家谱,可能是当时一部较完整详细的族谱,可惜经唐末之乱散佚殆尽。现存族谱中,五侯二十四公传赞为御史公的遗墨。

     另外御史公之后吴越尚书冯叔和,可能在御史公谱基础上作过重修或延接。

冯叔和的高祖为忠安公,祖父为贞毅公。笔者认为冯叔和重修或延接族谱,增加有忠安公、贞毅公墓志铭一篇,也编排过以自己为始的字辈。

      五、北宋赵州长史公师古作金川谱

    师古公登宋治平四年许安世榜进士。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从唐时官私谱牒保存下来至北宋,已是极其稀少。

    慈溪县金川乡以云湖金沙岙流出的金沙溪而命名。历史上范围,即汉唐时,渔溪以东,北山以南,慈江以北,骢马桥河(唐宋时为慈江一部分)以北,清道观山以西,宋元时南西北界限未变,东面界限划出慈溪县城,向西推进至五婆湖底及慈城大宝山为界。明清时,南西北界限未变,东面界限又向西推进,以郭堂河为界。民国时,金川乡缩小为今三七市周围,比明清时缩小六七倍。

      六、北宋端敏公泾作始平谱

     此谱作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

     端敏公登绍圣四年(1097年)何昌言榜进士。

     现存有始平谱序言一篇。  

      七、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内苑监丞继新,据唐残谱作金字谱,也称表名记善宗谱,又叫冯氏表名记善录。

     现存有内苑监丞继新、内阁舍人舒绍宗序言各一篇。

     据序言所讲:“故世称冯氏之谱最得夫本源之真,而况金川冯氏先邑而著名,谱之所著风化之所存也。”  

 

     (元季因伯颜之祸,慈溪冯氏家族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元顺帝时,慈溪冯氏绍二金泉太保,讳光道,谥成愍,与相国伯颜有隙,至正二年太保在籍,伯颜因剿寇提兵南下,矫旨欲赤冯氏族,宗人大惧。太保义仆冯郎汇,负孤逃匿,并匿金字谱。在此之前,慈溪县城冯氏统称金川支。因大街支端一,讳福孙;端二,讳寿孙;福聚支端十二,讳福老;西桥支端九,讳秀发;端十一,讳秀福;大桥支端十九,讳寿老;树支端二十,讳贵老;皆为太保族弟,莫不远避,不敢复称金川冯氏,五派之分端由伯颜之祸而起。)

     此后,慈溪冯氏家族性命一样宝贵的宋编金字谱,由于伯颜之祸而在世上消失了,直至三百多年后的清乾隆时发现,已漫漶残阙,残不可睹。所以明至清初编写的各种族谱,对于始迁祖,迁慈说,各有表述,现在看来已是不足为奇了。

       八、明正统六年(1441),大街支孝子公璨,根据流传下来的宋图二本创为宗谱,御史公益序之。

     冯璨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有传。

     冯益字损之,为永乐九年(1411)举人,后任御史。

     此部宗谱为代嘉支系的家谱。何谓代嘉支?相传明初,西桥支遂合树支大桥支,并入大街支更号代嘉友。

     现存有正统六年大桥支冯益序言一篇。

       九、明正统九年(1444),教谕公作族谱辨,外翰公烈润色之,县尹公镌协成之。

     冯为明宣德十年与夏时正同科举人。

       十、明天顺(1457—1464)之前,冯氏大街支编纂过族谱。

      大街支宗祠叫大宗祠。大宗祠创办于南宋年间,创办之前原址为冯氏大堂。大宗祠以唐忠安公十二世孙允询为始祖(他约为北宋末期人)。

       十一、明天顺(1457—1464)之前,冯氏福聚支编纂过族谱。

      福聚支宗祠叫统宗祠,创办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以唐忠安十六世孙为始祖(他约为南宋中期人)。

       十二、明天顺四年(1460),西桥支淮府长史厚(即著名作家冯骥才直系十七代祖),据孝子公宗谱,以欧苏笔法修之合宗谱。

      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慈溪冯氏宗谱。

      据后代冯天玑追述:“公(排行琛九、讳厚,号坦庵)。林下赋闲时见大宗、统宗两祠各有谱,而惠宗独阙然,于是亟思补辑,而以为旧谱皆祖述金川,又念三祠同出自世良公一脉,不忍有歧视心,遂万汇蒐六支而並载之。以敦一本之亲,以联一族之谊。因名其谱,曰合宗。”文中六支:即金川支、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择树支、大桥支等慈溪冯氏六大支派。

     慈城冯氏六大支派是如何命名的:

     金川支:即以句章慈溪冯氏始迁故地———居住在金川乡而命名。句章慈溪冯氏汉唐以来至元末,都自称为金川冯氏。元末明初从金川冯氏另外分出五支,即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树支、大桥支。

     大街支:以其居堂之南。堂者,宋元时大堂也,明时改为大宗祠,在慈城大街莫家巷口,原址今为铁路工具厂。

     福聚支:以其居福聚桥周围。福聚桥又称观音堂支,因观音堂在福聚桥旁边。而福聚桥为原慈溪县南第二桥,位在今慈城中心。福聚支明万历时建有统宗祠,祠在福聚桥以东约150米处,原址为今慈城中心小学。

     西桥支:居慈溪县西五马桥周围(西桥,即五马桥西边南北方向的一座小桥。因在县衙西边,又在西街上(今民主路)而称为西桥)。五马桥在抱珠山南麓,城隍庙西边。慈溪冯氏从金川乡始居地迁往慈溪县城,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初已在五马桥居住。在明万历时建有惠宗祠,祠在应家弄报德庵西侧,原址为今慈城中山路宁波农技学校。

     择树支:以其居观音堂之东。该支冯氏人口稀少,地位不显。宗祠依附在大街支的大宗祠,居住地无标志性的华屋。

     大桥支;以其居观音堂之西。大桥支同择树支有些相类似,家族不兴旺,当官经商皆不发达。其后多数已迁往西乡彭山、云山附近。宗祠也依附在大宗祠。

     十三、明正德年间大街支江都尹安,据西桥支冯厚所编合宗谱基础上修之。这也是一部十分完整的慈溪冯氏宗谱。

     冯安: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父冯景茂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有传。

     十四、明嘉靖四年(1525),大街支大令公安重修宗谱。现存有嘉靖四年冯安自序一篇。

他在谈到编谱目的:“余家之谱正统间族伯父修之,今已敝坏不全矣。天顺间长史族叔厚重修颇详。弘治以来,生齿益众,科第仕隐之贤者;不减宋元国(明)初之盛,但谱未之及……。”

      十五、明嘉靖十七年(1538),大街支养气公灏重修宗谱,京兆公秉仪序之。

冯秉仪为正德九年(1514)进士冯泾之子,嘉靖十年(1531)举人,曾任应天通判。

      十六、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楼公审续修之,大学士袁炜,御史颜襄毅公序之。

      这部族谱疑是在正德年间冯安所编谱基础上续修而成。现存袁炜序言一篇。

      颜襄毅公即为颜鲸,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任太僕寺少卿,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袁炜,嘉靖十七年进士,探花,会元,官任大学士,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十七、明万历八年(1580),大桥支梅亭公有斌修之,为家谱之大成,京兆公秉仪序之。

      现存有冯秉仪《宗谱大成序》一篇。

      十八、明天启元年(1621),奇孟公续族谱。

     现存冯奇孟《续族谱序》一篇。

      十九、明天启五年(1625),福聚军支涯府教授公绍公作福聚谱,封君公云龙序之,共10卷,四大册。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慈溪冯氏福聚支(宗祠名为统宗),祠从明万历开始创建在慈溪县城(今慈城)中心,观音堂福聚桥东面(今尚志路,原中心小学的位置)。

      笔者读了前几年出版的《浙江家谱提要》一书,受益颇多,但书中错误不少。如对这部《冯氏福聚宗谱》条目编写,明明福聚支宗祠在慈城,福聚支族居住在慈城,家谱编写在慈城,而编目者却不知道慈城1954年前为慈溪县城,却闭着眼睛,瞎写成今慈溪市观海卫镇西南福山村。

     我当时把这条编写错误向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人员指正,他们笑着说:“专家队伍也鱼目混珠,混着骗子,有些人编写家谱条目,既不到我馆来查找原始资料,又不用心实地寻访,敷衍了事,不负责任。”

后来我又把这一情况也同今慈溪市地方文献专家谈起,他们觉得十分惊奇可笑:“象这种有重要文献价值的书籍都可盲目编写,太不可思议了,观海卫镇福山村,虽然1954年前属于老慈溪,但历史上无冯姓居住,何来族谱?”

      二十、明天启五年,西桥支文学公焕,辑冯氏历代缙绅宦林便览。

      二十一、明崇祯六年,癸酉仲秋,西桥支文学公瑛统修世谱,仍曰合宗谱,又曰存贞谱。

冯瑛字允荣,号存贞,诸生。为万历十三年乙酉科解元,壬辰进士冯烶胞弟。

现存西桥支冯瑛《合宗谱》记略一篇。

      二十二、清康熙三十二年,冯氏福聚军支,修公培初钞存冯氏宗谱辑序,福聚支兖州司马公鹏飞,以其本支作谱,曰:承志录。现存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冯培初《抄存冯氏宗谱辑序》一篇。

      冯鹏飞字乘六,号敬亭,乾隆十六年进士。

      二十三、清乾隆二十年,己亥西桥支启雍公镐,作虎胛分支谱,见松溪公维宁序。

      二十四、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福聚匠支,义齐公元焘,作承先录。

冯元焘为乾隆时的著名书法家,半浦名士郑性的墓志铭《五岳游人郑丈南溪穿中柱文》为全祖望文;冯元焘书丹。

      现存乾隆二十二年冯元焘《承先录序》一篇。

      二十五、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福聚支晴轩公炯,钞家乘记略(其实是新编)有识。

现存乾隆三十六年冯炯《抄存家乘记略》一篇。

      二十六、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福聚匠支检讨公全修,得金字残谱及金川谱,合以代嘉福聚两支谱,作四谱合参,现存自序一篇(因元季伯颜之祸,而造成宋谱遗失,经过三百多年后,又发现金川、金字两本宋谱,使得冯氏的族谱得以完整延续下来)。

      冯全修:乾隆五十五年进士,钦赐检讨。  

      二十七、清乾隆六十年乙卯,福聚军支文学公光墉,据绍功谱,作冯氏尹四房家乘。体例简洁。胞兄太学公光域序之。  

      二十八、清嘉庆二十一年,西桥支天玑公编后宗谱。

     这是一部汇集慈溪冯氏六支派谱牒的抄本。

     冯天玑即是慈城创建抱珠藏书楼冯本怀的祖父,可见在冯本怀祖父时已家藏书而抱珠楼可能在冯天玑时已存在。  

       二十九、清道光四年,福聚支匠支宗三房分支冯瑚编,这是本很简单支谱抄本,现存上海图书馆(补记至民国)

      这支冯氏小支派,康熙时从慈城始迁至西面云山沿一带居住,而冯瑚编谱时。竟说:“始迁祖名讳无考,宋室南渡时迁至慈水(溪)。”说明这支冯氏,已完全脱离慈溪冯氏家族,也被慈溪冯氏家族所遗忘。而他家谱首页的字辈排行四十多字却与冯氏福聚支匠支宗三房所排字辈完全一致。  

      三十、清道光十五年(1835),西桥支云濠公编辑旧谱,即为清乾隆时新发现宋金字残谱,及金川谱,合以福聚代嘉两支谱作四谱合参,册藏不详。

     现存有清道光十五年冯云濠《旧谱存略》序言一篇。他记述:“自明季迄今又二百年,谱之所遗或藏弃而不出,或漫漶而无稽。我伯父沛斋公虑其久而失考,于是访求支派,手自抄录竭十余年精力,凡数易稿而未竟。(濠)故及其就帙而纂辑之,并志谱之原委如此。”  

      三十一、清道光二十三年,西桥支茂春公作西桥支族谱,观察公云濠有序。谱现存上海图书馆。

这是本较简洁的抄本,可能为当时编纂西桥支谱时的资料汇集本。  

     三十二、清道光、咸丰年间西桥支,观察公云濠、云祥、本怀,据存贞谱及四谱合参,作惠宗祠支谱十六卷。

     云濠云祥胞兄弟,是当时国内巨富,家有资产2000万。本怀为云濠云祥族侄。

     冯云濠为道光十四年举人,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冯本怀为道光十九年举人,官内阁中书。  

     三十三、清同治元年,福聚支匠支祖宪公作冯氏支谱不分卷(实为福聚支匠支宗二房支谱)

     冯祖宪即为冯泽夫,为清同光时期上海钱庄界领袖之一。在同治元年编撰上海最早洋泾浜英语《英话注解》。

     冯祖宪一直希望编辑一部慈溪冯氏完整的宗谱,他广泛地收集资料,“余当欲与族人共修宗谱,集其大成。”由于当时(1861年)“寇陷浙东西,兵燹及慈邑,至再至三泽夫虑谱牒之散之,族人之迁徙,乃就客中见闻所及,辑一谱名曰《慈溪冯氏支谱》”这部族谱前半部为慈溪冯氏宗谱史料,后半部为自己的支系统宗祠匠支宗二房排行。 

      三十四、清光绪年间(约1885年前后),西桥支敏楷公编纂:冯氏族谱启承祠支谱(也称西桥支启承祠支谱)共八册,现为慈城冯氏私人家藏。

      当时冯敏楷为启承祠支派族长,又为清道观观务总督理。

      启承祠以明永乐淮府长史冯厚三子冯炼为始祖,清康熙宁波冯存仁堂药创办人冯映斋为支祖。  

      三十五、清光绪三十年冯大员力修冯氏世谱一卷,钞本。现存上海图书馆。

      此部家谱疑是慈溪冯氏某小支系残本。  

      三十六、清民国慈溪金川冯氏宗谱不分卷,清冯维岳主修,清冯和笙编纂,部分延至民国。1938年抄本,一册为初修本。许多内容都从慈城冯氏族谱里抄来的。

      历史上浙东赫赫有名的慈溪冯氏,其实起源于慈城西边的金川乡,但金川乡范围较广(前面已作界定)。究竟是哪一个村落,哪一支冯氏为慈城冯氏的祖地?

  最近我根据有关史料断定,地处慈城西北六公里的八字桥村所属的石人桥村落冯氏,为慈城冯氏汉唐时期正宗祖地。主要依据有三:其一,去年浙江图书馆新发现一册金川冯氏宗谱抄本记载;其二,石人桥村落现存有金川冯氏家庙;其三,石人桥村落冯氏都自称为冯兵部(即吴越尚书冯叔和)的后代。

     石人桥村落地处八字桥村委会北边百米处,东北不到三百米就是2004年震惊国内外考古界,被誉为河姆渡第二的傅家山遗址,正北一千米是中国青瓷摇篮之一的郭堂岙汉窑遗址。西南一百米为宁波市级文保单位———六千年新石器八字桥文化遗址。

     村前有一座石人桥,始建于明弘治年间,老桥名叫古隆兴桥,桥边立有一尊石人菩萨,当地叫石人为石神,保护一方平安。如今村牌叫石神村,桥叫石人桥。所以无论村和桥,既可叫石人,又可叫石神。

     现石人村落冯氏人口不到一百人,从宋元以来几乎没有出过官宦,也没有出过有点钱财的商人,甚至没有读书人。完全靠种田砍柴为主,千百年来自生自灭,与世无争,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们几乎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与迁往到慈城冯氏辉煌一族的关系,而外面的冯氏子孙也完全忘记了他们作为祖地的存在。

     当我走进石人桥村落,向几位乡间耄老询问他们冯氏家族的过去。他们的眼睛倏忽都闪过一丝的惊奇,以为我是天外来客,因为从来没有人来关心过这一情况。他们虽然记不清自己祖先从何处来,名字是谁,记不清自己祖上是不是编过家谱。但他们都记得居住在这里大概有两千年了(其实只有一千八百多年),自己的祖坟大多在云湖山里,并告诉我离石神像不远处,前几年才倒塌,只竖着两堵大墙的古屋,这座就是慈城冯氏千百年来寻找,朝思暮想的金川冯氏家庙。

      家庙虽塌,但历史永存。  

      三十七、民国:慈溪冯氏启承祠世系贞房支系抄本。

      此谱以排行为主,有部分眉批作为重要人物简介。现为慈城冯氏后裔家藏。

      以上三十七种慈城冯氏族谱,只是少得可怜的留下过痕迹或大难不死的家族血脉火种。尽管许多老年的冯氏后裔,有上海、江苏、宁波和慈城本地,向笔者口述他们看到过,听到过,甚至抄写与上面不同版本,不同支派的族谱。因为笔者没有看到实物或原始的片言只字,所以暂时放弃记录存在的笔墨。得以后有更多的资料发现,再补充完整。

                                 原载<<古镇慈城>>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