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米的小孩(五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59:37

 

  我的亲历

  □陈智昌

  我是上世纪40年代上的小学。那时,在广州街头,可以看到许多小孩因为家境艰难,小小年纪就得为生活奔波,辛酸异常。 

  打扇 

  以前,没有空调,风扇也不普及。衣服的布料都是厚棉布,没有质薄的化纤。穿着这样厚的衣服,夏天出街人人都是汗流浃背,女士们就更难受了(因旧时无暴露装,穿得严谨),大家都会手拿扇子不断地摇,有钱人背后会跟着个女佣为他打扇。

  街头,常见一些小孩手拿大葵扇,专跟在女士背后帮她们扇风,希冀得点打赏。大多数人都会给点小钱打发他们,但一些官太太,讨厌你跟着,便会杏眼圆瞪大吼一声,一些不讲理的还会甩你个耳光。被打的小孩只有摸着面颊含泪快步跑开。 

  扫米 

  旧时,黄沙、六二三路一带是谷米的集散地,仓库、货栈林立。每天,咕喱(搬运工)不断从木船或火车站把一袋袋货物运入仓库和货栈,之后又从那里用大板车、猪笼车运往市区。

  在这搬运过程中,一些谷物、豆类会从松散的麻袋口洒落地上。于是,便有了一支手拿铁篸、小扫帚的小孩扫米队,亦步亦趋地跟在咕喱的后面,连泥带沙地扫起每粒谷米、豆类、花生。听说一天下来,去泥去沙,可收集到一两把粮食,再加上在菜市场捡些烂瓜菜,就可以煮出一锅稀粥来了。不过,每天得“望天打卦”(看天食饭之意),碰上落雨天便得“吊煲”(饭煲搁置起来)了。

  推车 

  旧时,桥的坡度都比较陡,雇车时若要经过这些地方,价钱也会要高一点,有时宁愿走远点路绕过它。当年,拉黄包车和猪笼车的苦力,推大板车和踏三轮车的苦力,来到上桥处,便哼着:“唏哦上呀,睇路滑呀(小心路滑)”……“鬼叫你穷呀,顶硬上呀(谁叫你穷,拼死的上)”。

  此时,便有些小孩自动上来,帮助大人将车推上桥顶,便可得到几个钱犒劳。这样,苦力可以缓过一口气,小孩赚一点小钱,人称是乞儿兜扌罗饭食(乞儿碗里取食)。

  擦鞋 

  旧时,茶楼食肆、车站码头、大街小巷都有擦鞋童的身影。他们手提木擦鞋箱,沿街一家家地招呼商铺里的人擦鞋,在茶楼招呼叹茶的客人擦鞋。其实那个年代穿皮鞋的人并不多,穿它的只是些文化界人士、政界人士,商人爱穿绒面唐装鞋,学生爱穿陈嘉庚鞋(即橡胶鞋),女士又少出入茶楼食肆,故擦鞋生意十分难做。若遇到胸前佩带胸章的政府人员、带枪的侦缉人士、黑社会大佬,擦鞋后丢点小票算有良心,免费服务是正常的。据擦鞋童说,最怕是遇到穿长统马靴的军官、警长,鞋油耗得多钱又不一定收得到。

  执烟头 

  往日,有些小孩每天出入酒楼食肆、游走于马路、围着垃圾堆转,目的在于捡拾每一个烟头(烟屁股)。他们把每个香烟头撕开后取出烟丝,出售给做“翻炒”烟(即再生烟)的档主,他们利用这种烟丝造成香烟按支出售,赚点小钱。那时,低档茶楼门口,都有这种人称万国牌香烟出售。有些劳苦大众觉得抽棺材钉(自卷尖形烟)太老土,在交往的场合上不好看,便买它来充充门面。 

陈智昌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金羊网 --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