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寻宝之芳村:名园魅影“醉观”可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9:53:47

 记者近日游芳村醉观公园,登楼远眺花地景色,近身观赏名木奇花、嫣红翠绿,不觉已有三分醉意,不由感叹“醉观”之名实在贴切。“醉游”之余,与芳村老人说起公园掌故,才明白其内不仅有易地搬迁的康有为幼年读书处小蓬仙馆、有乾隆年间修建的六松桥,还延续着明清花地八大名园的血脉和特色,有众多不为人广泛所知的“宝”。

一园浓缩八园胜景

  记者在谢璋和黄信隆两位老人的带领下信步踏入醉观公园。这里除了意境幽幽的小桥、流水,还有芳香别致的各式时花、造型各异的岭南盆景……芳村花地园林的独特景观,显而易见。编写《芳村文史》的谢璋老人告诉记者,在这座芳村唯一的公园里,能寻出明清花地八大名园的点滴痕迹。

  何谓八大名园?黄信隆老人一一道来:醉观、留芳、纫香、群芳、新长春、翠林、余香圃、合记。芳村是千年花乡,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种花业发展到明清更加发达。当时,被喻为“岭南第一花乡”的芳村小桥、流水、园林花圃星罗棋布。其中这八园声名远播,以种售花木、盆景为主,供游人观赏为辅,各具特色。

  黄信隆说,现在的醉观公园并不等同于那时的醉观园。建国初期,八大名园中的醉观园、留芳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翠林园等园便合并为一,发展成为现在的醉观公园。可以说,醉观公园中处处隐藏了八大名园的魅影。

八园旧事渐去渐远

  醉观尝牡丹、到合记园尝兰……谢璋老人介绍说,八园过去各具特色。清光绪年间,醉观园位于花地河畔,交通方便,游艇可达园前。园中花枝交柯,尤甚以牡丹出名。当时,醉观园已经从外省运来牡丹并请来栽培牡丹能人,在园内进行种植,牡丹远销港澳,名冠省城。

  谢璋老人说,小时候常听祖辈们讲斗花局的盛况和趣事,那是留芳园的事。据说,斗花局时留芳园必摆出梅兰菊竹齐全的四大类,如果摆出几百年的罗汉松,则更显“威水”。一些花商则借助留香园的名气,到花局上斗一斗,比一比,有点广告作秀的意味。据悉,当时搞一个花局,就要耗资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斗花局在当时深受平民百姓欢迎,因为他们可以免费到花局上赏花看热闹。

翠林园在芳村人心目中则是清末一间民间的迎宾馆。精舍优雅、设备齐全。在清末,外地来广州做官的人上任前,以及在本地做官的人卸任后,都会到翠林园小住数日。

  另外,纫香园的120多种花木品种;新长春的大型花局,群芳园的六株百年老松,余香圃的花卉盆景和生榄,合记园的兰花,都名声鼎盛。

醉观公园移植宝贝多

图:醉观胜景延续名园血脉

  据谢、黄两位老人说,他们的父辈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眼睁睁地看着芳村花地八大名园或遭受侵占,或遭毁坏。其中纫香园被毁后重建易名,合记园被毁后一直没有复建。直到建国初期,留芳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翠林园等园林并入醉观园,称醉观花园。1983年,醉观花园扩建,并易名为醉观公园。

  醉观公园的盆景园外,一座古朴的小桥没有任何雕花,桥梁和桥身都是用整条石柱拼合贯通而成,简单而古朴。两位老人说,这就是著名的六松桥。六松桥原来座建在有着六株百年老松的群芳园内,因此得名,当年康有为曾经从此桥走过,有时会立于桥头读书。上世纪50年代,这座建于乾隆35年的古桥从群芳园搬迁到醉观公园内“落地生根”。

  醉观公园内的另一件宝———小蓬仙馆,它是维新变法运动领袖康有为幼年读书的书院。黄信隆老人介绍说,小蓬仙馆原址位于花地街新隆沙东2号,由于地铁搬迁所需,前年搬迁至醉观公园内。重建的小蓬仙馆,除了残缺部分的修葺外,其石柱、青砖、瓦片,都是由原物按原位置重建,很好地保持了这座140多年历史的古老建筑的原汁原味。

  在小蓬仙馆对面处,则是品茗亭景区。黄信隆老人说,清朝时醉观园内设醉观楼,成为芳村最早经营西餐西点的酒楼,后还设粤曲歌坛,请名伶演唱,使醉观园成为集观花、饮食、娱乐于一体的花园。如今的醉观公园内设有“品茗亭”景区,山石飞瀑、小桥流水,部分地恢复了清朝醉观园内设醉观楼的景观。

  杨媛 侯慧梅 彭淑芳 周荣嘉 摄影报道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