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制 什么是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52:16
好多人都问我为什么我不去工作,我的理由是我在大学还没玩够。事实上为什么我对研究生如此有爱,因为各种平衡下来,我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最实际和最经济的。首先,国内研究生花费比国外便宜太多(我不是理工科,没有奖学金),努努力上个公派,连学费都省了;从生活习惯上说,作为一个从小就在大学长大的孩子,学校生活对我来说更加适应,压力也没这么大;从发展前景上说,作为一个创业青年,研究生意味着大把空闲时间,同时还能继续在学校认识新朋友,拓展新人脉;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我在北京有了一个稳定的窝(宿舍),享受良好的社会福利,爸妈还乐于给我掏生活费,自己接私活挣的钱基本都可以投到生活以外的花费上;从社会地位上说,爸妈和家人不会对我的社会身份表示任何怀疑,不会催我早日回家,更不会觉得我在北京是“二等公民”。
前段跟系里一位老师聊到这个话题,实事求是地说,以这位老师的能力和资历,去任何一家电视台干,收入都能数倍于在学校磨屁股:但他却老老实实在学校上课,忍受学校人事处的各种无意义的借调,跟做贼一样给某境外电视台做文案——原因很简单,他要一个更高的职称,一个更加辉煌的体制内身份。在他看来,一小撮得利者所形成的圈子,便是所谓的体制。
在我的理解中,体制这个概念并非中国独有,只要是金字塔形的社会,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在资本主义,掌握大部分社会资源的永远都是少数:他们付出更少的努力,得到更多的收入,令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感到眼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究其一生的目标就是进入体制,得到一个体制内的身份,而这种所谓的体制需求在中国尤其强烈——中国人习惯于用圈子来区别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放到一个又一个的圈子里:君君臣臣是一个,父父子子是一个,而体制则是公认的最具实利的一个圈子。贫富差距一天不消除,体制便一直存在,并且不断诱惑着一群又一群的牺牲者。在我看来,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的不应着力通过硬性手段填平贫富差异,而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施展才华与成功的机会,为失败者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使之有机会东山再起。体制永远只是一小撮人,如同成功者永远只是少数,更多的人看天天看励志书和成功学,依旧一无所获。

今天中午我被楼上一位大叔“歌唱祖国”的歌声惊醒,一看手机发现已经一点半,万众瞩目的阅兵直播早已结束。我穿着睡衣去楼下吃饭时候碰见若干黄T恤红袖箍的大妈,以及众多参加阅兵方阵回来08同学,他们都高兴地谈论着今天阅兵的种种兴奋和激动。我在想,不管是大叔、大妈还是同学,大家讴歌的都是体制的给予:体制给了大叔一周假期,体制满足了大妈当领导的欲望,体制还给广大同学带来了实事求是的利益——不仅是档案和简历上辉煌的一笔,2个月以来每小时训练20元的可观收入,恐怕是他们工作后梦寐以求的待遇。我想,不论在体制内外,我们讴歌祖国,归根到底还是在讴歌社会:它给予了我们基本的身份,基本的生活方式,可以维持的利益以及意外的收入——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恩惠需要报答,我们在免费使用那些国家遗产,那些人类遗产的时候,怎么可能不自甘渺小?

历史发展唯一的向度,归根到底,还是利益。我想,公平总是随着社会的生产能力的提升而提升,每一次社会改进或转型,都是以一批不适应者的牺牲为代价,也就是所谓的“共同富裕”。这种现实让我们懂得,体制永远都是属于少数人;在历史发展没有出现巨大变革的时候,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还是努力更加有利,至少努力之后会有成功的机率——当然在不同的社会里,这机率有大有小,但显然不努力而获成功的机率显然更小。当你为人们做了他们需要的事情,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他们多半会给你回报:能力仍在,信心仍在,你便拥有遇到好人或好时光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