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建 妈 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4:50:46
福 建 妈 祖    作者 断戈
  
  
  妈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号召力的名女人了。
  
  最有力的证据,便是中国沿海的地方或内陆河道,以及世界各地有华侨聚集的大小埠头,几乎都有她的宫庙。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3千多座妈祖庙以及2亿多信徒。她的影响力从南方沿海辐射开去,遍及港澳台以及东南亚、朝鲜、日本、北美等20多个国家地区。从中国人崇拜本土神灵来看,能和她相提并论的,大概也就是关圣人了。
  
  有趣的是,这一男一女两位神灵,都是从真人渐渐走上神坛的。只不过,关圣人还有一番“文治武功”,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极力渲染,人物精彩,形象丰满,故事传奇,从而拥有众多FANS的。对于关圣人的喜爱和崇拜,先是源于他诸多俗世间英勇事迹,积累了重重好感后,才渐渐被提升为神灵的;而妈祖却不然,她就是一个普通的渔家女,她的诸多事迹,也多是在她被神化后附会的传说。对她的顶礼摩拜,好像没有更多缘由,更像是被众人一下子推上神坛的。所以,她更显得传奇,其背后隐含的民族心理和精神动机,也就显得更耐人寻味。
  
    1
    
  妈祖是福建湄州人。据专家考证,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妈祖出生在福建莆田一户普通的林姓人家,因为性格内向,不爱言语,所以起名默娘。
  
  根据中国人“神人异象”的传统,林默出生时,也被附上“地变紫,有祥光异香”的神秘气息。后来又传说在古井中得到“天书”,具备了“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以病告,辄愈”的神奇本领。古代中国,民间文化中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封建迷信”的巫术,非常盛行。千百年来,“神汉巫婆”一直是一种神秘而持久的职业。在宋代文人笔记和地方志里,对林默真实身份的表述,便是用“巫媪”、“里中巫”这样的字眼。由此可见,林默也就是一个女巫罢了。但因她识些天文,懂点医理,又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所以渐渐为乡人所信赖,特别是她“出元神救兄弟”的故事,以某种心理暗示,使得附近渔民相信她可以“预知吉凶”,从而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将她神化成可以“逢凶化吉”的保护神。
  
  林默28岁便早早逝去,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她的死因,民间传说她在北宋雍熙四年(987午)的农历九月初九羽化升天,那只是乡人善意的附会罢了。但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她一生从未婚嫁,这在古代非常不可思议,也可能是她特殊的身份吧。后人对此非常同情,所以在她成神之后,人们常会献上华美的衣装,频繁给她换装,期望她永远保持当年的美丽和青春模样。
  
  也许正是基于对这位善良女性同情和感戴的缘故吧,被称为“神女”、“龙女”的林默,早早就完成了民间神化的过程。她过世不久,当地乡民便在莆田湄洲岛为她建庙祭祀。这座“落落数椽”的简陋祠庙,也是最早的妈祖庙,当时已经香火旺盛,正可谓“祈祷报赛,殆无虚日”。到了天圣年间(1023—1032),湄洲妈祖祖庙经不断“鸠资扩建”,使得“廊庑更加巍峨”,已经初具规模了。又过了一百多年,即北宋宣和五年(1123),一位叫路允迪的宋朝官员,出使高丽(朝鲜)的途中,船遇大风巨浪, “八舟七溺”,唯有路允迪“祈求妈祖保佑”,得以平安脱险。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也正是这一年,也正是这一事件,宋徽宗下诏赐封“顺济”二字作为林默的庙额名号。这位原本只是民间信奉的神明,第一次受到官方认可,从此挤进皇家祭祠的正神行列。后来历代的皇帝,又对妈祖进行了30多次的褒封,其爵位从“夫人” 、“妃”直至“天妃”、“天后”,并被尊称为“天上圣母”,享受“春秋谕祭”的高级别、高规格的祭祠待遇。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民间的宗教崇拜,历来就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征。譬如说妈祖,虽是地方性的本土神灵,可因为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各大宗教流派都乐于将其纳入名下。因为妈祖是海上神灵,而古代航海中,最重要的导航技术,如指南针、罗盘、星图等,都与道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道教便当仁不让,先将其纳入自家的神话谱系。明代中期,有一部广为流传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书中假借太上老君之口,附于妈祖种种得道的故事,刻意将其塑造成为道教的神仙。过去,每逢妈祖的重要节日,当地道士都会来庙中作法事。而福建长乐西关的天后宫,其正殿前方的藻井中央,则绘有道教的八卦和阴阳鱼图形,这则是妈祖与道教渊源的另一个明证。
  
  自然,在民间同样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佛教也不甘落后,同样积极将妈祖融入自己的神话世界中。在佛教神话的演绎中,林默则与观音菩萨有着亲密的关系。她是东海龙王的女儿,有一次贪玩遇险,被观世音菩萨挽救,从而成为观音菩萨的随从侍女。后来感于林家夫妇笃信观音菩萨,进香礼拜又非常虔诚,所以将其赐予林家。
  
  早在南宋时期的《顺济圣妃庙记》中,林默便有“通贤神女”或“龙女”的称号,可见当时的老百姓,就已经认定林默就是龙女下凡的神女了。将她向观世音菩萨积极靠拢,大概是有感于林默的年轻美貌和慈善心肠吧。而关于她是小龙女下凡的另一“神”证,则是当地的一个神奇现象。那就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林默诞辰)和九月初九(她的升天日期),当地的海岸边会聚集大量的蛤蟹鱼虾。其实,根据科学的解释,这期间恰是甲壳动物的产卵期罢了,可当地老百姓更愿意相信这个有趣的神话:这一切都是龙王送给自己女儿的礼物。因此在莆田湄洲岛地区,有一个特有的民俗,那就是在妈祖的纪念日,绝不允许捕捞伤害靠岸的水族,因为它们都是龙王派来探望小龙女林默的贵客。
  
  随着岁月的流逝,关于妈祖的传说更加神奇,她的身份也从观音菩萨的侍女渐渐幻化为可与观音菩萨平起平坐的主神。特别是在她被封为“天后”后,她的宫庙里也模仿观音殿里十八罗汉拜观音的格局,立有十八位配祀的神灵。而妈祖像前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更是以“一看(观其形)一听(听其音)”的寓意,巧妙暗示了妈祖与佛家观音菩萨的亲密关系。
  
  在对妈祖神化的过程中,儒家也予以密切的关注,虽然在孔夫子的教导下,他们历来是“敬鬼神而远之”,可他们也不会轻易放过这样优质的“文化”载体。因此,他们积极地对妈祖神话进行了儒家式的“改造”,添加了许多儒家教化的内容,譬如强调她出身官宦人家,是世代书香门第的千金小姐,另外,还特地增添了惩治恶霸,劝诫多做善事等故事,力图去除以往妈祖浓厚的巫女色彩,而尽力将其塑造成为儒家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
    
    2
  被各大教派精心“包装”的妈祖,纵是金光闪闪,在神的世界荣耀无比,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神权永远只是世俗的神权,在其背后操控的,依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
  
  譬如今天泉州的天后宫,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初建的年代要追溯公元1196年前后的南宋时期。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在迁都临安后不久,便加封林默灵惠夫人,而到了宋孝宗时,再升一级,加封灵惠妃。南宋的皇帝为什么要对林默厚爱有加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史料表明,南宋中后期,泉州的海外贸易额占到全国总数的三成以上。对此,宋高宗曾深有体会地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需要强调的是,当时管理出海贸易的市舶司便设在泉州,因此,作为海上守护神的林默,其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得到皇家的厚爱。
  
  在国运衰弱的时代,皇帝对妈祖的表彰和信赖,还不单是看重她可以守护保佑海外航行的船民,还期望妈祖可以赐予王朝更多的庇护。譬如在南宋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中,便有这样的记载:金兵南下进犯,长驱直入,包围重镇合肥。士兵们随身携带林默香火神符上阵迎击金兵,两军交战,士兵声称见到林默现身云间,挥舞军旗,军士们更加奋勇,一举解了合肥之围。事后宋宁宗赐封妈祖为“灵惠助顺显卫妃”,此后数十年间,妈祖的封号中屡屡出现英烈、协正等字眼。一个孱弱的王朝,竟要把“匡扶正统”的重任交付一位女性的神灵,想来真是可笑。
  
  自然,主管海上平安的妈祖拯救不了这个可怜的王朝(别的神灵也不能),可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却依然心照不宣地对妈祖进行加封行赏。譬如公元1281年,元朝的忽必烈便诏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此后几十年间又数次加封,最后一次加封为:护国辅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长达十二个字,超过以往所有封号。虽然妈祖是汉族人,可加上一个“天”字,成为天神,那就没有种族划分的界线了。元朝统治者对这位深得民心的海神推崇备至,其着眼点还在朝廷对于海运的重视和依赖:一方面是元时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另一方面则是供应京师的海上漕运线。公元1329年,元朝的皇帝曾派遣“天使”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进香之旅。 他们耗时半年,行程近万里,沿途拜谒淮安、苏州、杭州、绍兴、温州、福州、湄州、泉州等重要港口的十五座妈祖庙,并代表皇帝呈献祭文。此后二十多年间,这样高规格的祭祀持续了五次。至此,妈祖已经升为国家级的航海保护神。
  
  皇权大于神权的另一明证,便是统治阶级可以“翻手为云”,将其捧上至高无上的尊位,也可以“覆手成雨”,轻易将其拉下神坛。譬如到了明代,由于明朝初期确立闭关锁国的保守海洋政策,使其拒绝海洋的诱惑。海外贸易既然不再重要,海神妈祖也就不再显得尊贵。昔日的庙宇被拆除,神像也被捣碎销毁,明代一位御史朱水制记载了他所见拆庙的景象:人们拆毁妈祖庙,毁坏神像,庙里粗大的梁柱被拆走移作它用。
  
  皇权的至尊和漠然,还表现在整个明代三百年,妈祖获得的官方封号,能确定的只有两次。与此相比,元代仅在几十年间,就连续加封六次之多。明代妈祖获得的第一次封号,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据说,每到规模较大的妈祖庙,郑和都会亲率部下进庙拜谒,十分虔诚。而在他第一次下西洋归来后,还特地向永乐皇帝提出在龙江(下洋的起点)建造天妃宫的请求。天妃宫落成后,郑和奉旨前往祭祀,同时带去明代开国以来的首度御赐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众所周知,郑和本人信奉伊斯兰教和佛教,对于妈祖了解未必很深,但他下西洋所依赖的船工水手以及高级技术人员,多是妈祖的忠实信徒。因为,他推崇妈祖,可能也是基于凝聚人心的考虑吧。
  
  后来,永乐皇帝基于对郑和七次下西洋的集体表彰,还曾对妈祖进行过一次加封,然而却一直没有和前朝一样,将其列入国家级的正式祭祀程序。直到万历年间,一位叫陈侃的使臣出使琉球时,海上遇到险情,在一位老船员的提示下,陈侃写下“诏敕在船,龙神免朝”的八字令牌,海面竟然立马云开雾散,重归宁静。虽然这个功劳,陈侃在上疏皇帝的奏折上归功于妈祖显灵,可需要注意的是,那也是因为有皇帝的诏令在先。这样的说法自然给足了皇帝面子,因此也就同意了将妈祖列入官方祭祀的正式程序。但也只是限定赴琉球的册封使船,前后可以举行两次正式的祭祀仪式,一次是在出发时,祈求妈祖保佑出行顺利,一次是在返回后,举行祭祀报答妈祖。
  
  而清代以来,因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以及后来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系列的时局变化和政治需要,妈祖信仰进入发展的全盛期,从康熙到同治近两百年间,六位皇帝十余次加封,妈祖的称号也由明代的天妃升至天后,封号长达六十四个字,在同时代女神中名号最长,地位尊贵,无以复加。
    
    3
  有趣的是,皇权虽然对神权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可与世俗对神权的影响相比,皇权又有点相形见绌。这是因为:老百姓可能无法影响皇权,却能够以集体的意志去改造神灵。换言之,中国老百姓的信仰,其实说到底就是信自己。他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去打造出一个全能的、为民的,永远和老百姓心连心的精神偶像。而且,中国历来地域观念浓厚,对于神灵的信仰,也往往只认“老乡牌”的。因此,妈祖信仰在清代中后期的盛行,很大程度上和当时伴随经济发展的移民潮有关。
  
  譬如说厦门,当时的移民以漳泉一代移民居多,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移民初到厦门,多以捕鱼和海上运输为业,妈祖海神的威名自然是当仁不让。据《厦门通志》记载,当时的妈祖庙宇极多,超过一百座。
  
  再如四川,自从明清时代的客家移民由广东福建等地迁入四川后,妈祖作为老家的神明也就在巴蜀地区扎根落户,从明清到近代,妈祖的香火一直延续不断。譬如在四川成都的洛带镇,就曾有一座三层建筑的广东会馆,其最上层便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妈祖庙。而在成都周边的其他古镇,如新都,黄龙等,也都曾经建有妈祖庙。据统计,清代中后期,巴蜀地区的妈祖庙已经超过两百座。
  
  还如移至湘西芷江的福建客民,也从没放弃他们的信仰,并在舞水河畔建有一座精致豪华的天后宫,它是内地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之一,始建于乾隆十三年,距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虽然他们已经远离大海,可与海上生活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后宫边上的舞水河,直通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再往下就是武汉三镇,接着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一直奔腾流入大海,离家也就不算远了。而在明清时期的内河航运领域,福建商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各大城市埠头,多建有妈祖庙,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妈祖庙的遍地开花,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那就是明清时代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当人口大量增加时,滨海地区贫瘠的土地无法提供足够的粮食时,大量广东福建的民众,只好被迫背井离乡,大量向海外移民。如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朝鲜、日本等地,都有来自闽粤的移民。遗憾的是,那时官方对海外侨民多持敌意态度,认为“甘心久住之辈,在天朝本应正法”,使得海外侨民成为有家难回的天朝弃民。于是,妈祖庙成为海外游子寄托思乡情怀的精神栖息地。于是,他们每到一处,都要兴修妈祖庙或福建会馆。譬如澳门妈阁庙,起初便是由漳泉潮三地商人修建,称为三州会馆,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岭南最古老的妈祖庙之一。便是澳门(MACAU)的名字,也于妈阁庙有关。如今,她的庙宇仍然遍布沿海甚至东南亚、美洲、欧洲,仅台湾一地,登记在册的妈祖庙就超过六百座。
  
  妈祖信仰的盛行,还在于她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她的亲和力更是别的神灵无法比拟。如今,海外还有游子没有归家,他们还需要神灵护佑,还需要妈祖守望。
  
  那么,就让我们借妈祖之名,以亲情的名义祈祷:四海归一,天下一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