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启康:读书掇存(十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0:11:23
(122)在一次申奥直播节目中,何振梁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说到何先生曾在希腊拒收一笔重复的飞机票款,实际上就是拒收“好处费”。此时荧屏的字幕出现了这么一句:“吾必自负然后从生。”许多观众都不懂字幕所云,看了都是“一头雾水”。事后联系到何振梁先生在体育事业中的一腔爱国热忱,一身廉洁操守,多读过一些书、文言基础好的才醒悟过来。原来何先生说的是“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想来是电视采编乃至字幕制作,对这句并不算生僻的有名的文言成句一无所知,才把一句话的八个音节搞错了三个字。
(123)古人染发的技术欠佳,所以有了白发只好用镊子镊去。前人咏镊鬓诗:“劝君莫镊鬓毛斑,鬓到斑时也自难,多少朱门年少客,被风吹上北邙山。”(北邙山为汉代以来,洛阳埋葬死人之处。)
有些老人也忌讳一头白发,怕人说“老朽昏庸”,这也应了另一位古人的诗句:“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袁枚也有两句诗,老人读之,当另有体会:“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自然规律历来不可逆转,想通了,就不必怨尤了。
(124)写文章,最怕的是文思苦涩,搜索枯肠,一字无成。说个故事:有个秀才苦吟,什么文章也写不出来,于是痛苦:抽烟、喝茶、绕屋乱走……总之是百无一是。秀才娘子见他愁苦如此,不禁同情:“唉,你们秀才写文章也真难——就像我们女人生孩子!”自以为算是同情到家了。可秀才一听,大摇其头:“非也非也。比你们女人生孩子可难多了—你们生孩子再难,肚子里也有货。可我们写文章,肚子里可是一无所有啊。你说谁难?”
(125)师爷是民间的俗称,正式的称呼应该是“幕友”、“幕宾”、“西席”。他们是州县长官私人聘请的政务、事务顾问,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主人和宾客、甚至是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长官要尊称幕友为“老夫子”或“先生”;自称“学生”、“晚生”、“兄弟”。而幕友也无须称长官“老爷”,一般是称“东家”、“东翁”、“堂翁”、“太尊”,或以当地绅士的口吻称呼长官“老公祖”;自称“晚生”、“学生”。双方都是平礼相见,不分尊卑高下。
(126)废名原名冯文炳,废名是他的号,他是“苦雨斋”(周作人)四弟子之一(其他三人为江绍原、俞平伯、沈启无),所以作品多有苦雨斋的序。“废名”的取义可能性有三:一时放弃姓名之名,二是放弃声名之名,三十既放弃姓名之名又放弃声名之名。
(127)“人生识字糊涂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项羽这种英雄人物,当然不喜欢读书。刘邦也不喜欢读书,甚至也不喜欢读书的人。不过刘邦善用读书人,项羽有范增而不会用,汉胜楚败,这也是一个原因,苏轼这两句诗倒也不尽是戏言,因为一个人把书读认真了,就忍不住要说真话,而说真话常有严重的后果。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大陆,一个人甚至不必舞文弄墨说什么真话,就凭他读过几本书的“成分”,已经忧患无穷了。
(128)60年前,也就是1947年,当时笔者尚是少年,但却记得有一首流行歌曲和一首民谣,姑录于下:
1.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有一首传唱街巷的、讽刺投机商的歌曲《你这个坏东西》,词如下:
你、你、你,你这个坏东西!
柴米油盐布匹天天贵,这都是你,都是你,囤积的好主意。
你只管发财肥自己,别人的痛苦你是不管的,
你这个坏东西,坏东西,坏东西,
囤积居奇、抬高物价、扰乱金融、破坏抗战,都是你!
2.当时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法币姓通废纸。有些小贩把一百元以下的小面额法币当作废纸收购,每斤作价两千元,而一斤旧报纸还可以卖到六千元,社会上流行一首民谣:
如今什么都值钱,只有法币顶讨厌,
一捆一扎又一包,去买几根棉纱线。
如今什么都涨价,只有法币顶尴尬,
一斤小票两千块,还想叫卖黄泥巴。
(129)老师规定学生每天至少要做一件好事,不然不算好学生。第二天,他便开始统计。结果,王同学说自己昨天扶了个老太太过马路,李同学说自己和王同学一起扶老太太过马路,而张同学也说和王同学李同学一起扶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奇怪了:“扶个老太太过马路,用得着你们三个人么?”“报告老师:那老太太原本不想过马路,我们三人齐心协力才把她扶过了马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