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迪小学——近代江北的平民学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6 12:49:08
普迪小学是江北近代教育史上一所著名的新式学校,是由二三十年代叱咤上海滩的宁波帮人士秦润卿发起创办的。
秦润卿(1877—1966),名祖泽,号抹云老人。出生于慈溪县城(今宁波江北区慈城镇)一个贫寒但却重视教育的家庭。8岁至15岁在私塾就读。后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家赴上海当学徒,凭借刻苦的品质和精明的才干终于成为当时上海乃至中国金融界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深感出身贫寒和自幼失学之苦,秦润卿对创办教育事业特别热心、慷慨。
1915年,他与旅沪同乡李寿山、王荣卿等人集资,在慈城西营旧地购地一处,兴建“普迪学校”(意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并聘请鄞县名士谢缄三任校长。初时即有学生数百人。数年后因学生人数激增,校舍不敷,又在慈城原考棚旧址另建“普迪二校”,两校学生共有2000多人。秦润卿先生亲立“勤、俭、公、忠”四字为校训,勉励就学者克勤克俭,为造福社会、服务民生而奋发学习。
普迪小学是当时一所新思潮颇为活跃的学校,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不少文化名人都曾来该校执教。“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著名作家柔石,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1924年来到普迪小学任教。在校期间,柔石与师生相处融洽,畅谈时事新闻,辩论思想是非。不仅参加进步教师钱助湘、干书稼(青年团员)发起组织的读书会,提倡民主,反对列强;还与同事组织学生作郊游远足、采摘杨梅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们在领略家乡秀丽风光的同时增长了爱国爱乡的情愫;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直接接触到农民、樵夫等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勤劳勇敢的品德,加深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柔石在普迪小学时,热心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了教育培养孩子们,曾翻译过《很有本领的猎人》、《玫瑰花》、《烧茶女》、《红帽儿》等10篇童话;创作了《真儿有四样了》、《许多野兽很淘气》、《明儿寻母记》、《聪明的瞎子》等4篇儿童故事。他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先后著有《船中》、《疯人》、《前途》、《一线的爱呵!》等小说和长诗《他和髑髅》,并开始用“柔石”的笔名发表小说《生日》。1925年,他自己设计、校对并自费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疯人》由宁波华升书局承印,宁波文明书局及新学会社委托代销。他还以在普迪小学执教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名作《二月》。比柔石早二年,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巴人①1922年从宁波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也在普迪小学当过教员。巴人在学校不仅认真教学,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运动。他参加了当地进步的青年组织“剡社”,并在郑振铎的介绍下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在普迪小学任教期间,巴人对新文学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在《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文学旬刊》等刊物发表过《韩愈的诗》、《余波》、《途遇》、《谈猎》、《侄儿》、《吃惊的心》、《大树》等诗作和小说多篇。1923年12月,其散文诗集《情诗》作为春风学社丛书之一出版。同年,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被聘请到普迪小学当教员的还有擅长琴棋书画,被称为“四明才子”的陈家祯。柔石、巴人等教师的陆续到来,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更为学校注入了新鲜的时代空气。
由于秦润卿慷慨解囊、鼎力相助,普迪小学经费充足,教师待遇从丰,唯求他们热心教学。学校对一些贫困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赠送书籍文具。因此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质量评比列浙江省私立小学前茅,普迪小学成为当时浙东的一所名校。1922年10月12日的宁波《时事公报》曾以《普迪学校艺会补志》为题对该校举办的国庆纪念活动作了详细报道:“慈溪普迪学校系邑中旅沪之巨商捐资设立,聘钱吟苇君为学务监督。成绩之优美,不仅以冠慈溪,即宁属各邑小学恐亦无出其右者。此省视学周稼庄君之所以列于优良之林,而褒以奖励之金也。本届国庆纪念日,该校举行学艺会。……”
当时普迪小学还特别规定,本校优秀毕业生可免费保送入慈溪县立初级中学(今慈湖中学);若不升学,则可介绍到上海五和织造厂、大有余榨油厂、鸿章纺织厂做工,其中文科优异者可介绍到钱庄、银行做练习生。这所以“普及文化、启迪明智”为创办宗旨的学校,确实为国家培养出不少有用人才。毕业生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专家、学者。如著名经济学家罗精奋研究员、妇产科专家钱止维主任医师,煤炭工业部李世雄高级会计师、国家知识产权局秦开宗研究员。成为高级工程师的有应昌华(北京冶炼厂)、何安甫(电影器材公司)、王鸿鸣(装甲兵研究所)和鲍洪法(北京宣武区经委)等,成为高级经济师的有冯心言(国家经贸委)、凌晋良(轻工业部)和陆卫(北京东城工商局)等。普迪小学毕业生中还有不少人后来担任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如冯伯华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苏南军区参谋处处长,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民政局局长、南京永利宁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化学工业部化工设计院院长、化工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其弟冯舜华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台县委宣传部部长、华中工委宣传科科长。解放后历任中共蚌埠市委副书记,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副总局长,中国房屋开展公司党组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副董事长(副部长级)。还有曾任中共上海黄浦区委书记的陆文才等。
为数不少的普迪毕业生,以学校创办人秦润卿先生为榜样,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胡嘉烈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胡嘉烈早年随父到慈溪县城,在慈城镇的普迪一小就读。1924年小学毕业后去新加坡采章文具店当学徒。通过发奋努力,艰苦创业,成为新加坡巨商。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胡嘉烈委托乡间亲友成立“片云堂”,出钱购粮救济生活困难的乡亲,此义举一直持续至宁波解放。1943—1946年间他又资助胡家坟小学办学经费的一半(每年稻谷1万5千斤),并热心捐资用于家乡修桥、铺路、购置机动水龙等社会公益事业。其热衷办学,与陈嘉庚,胡文虎齐名,三人有“办学三贤”之誉。
现居住在上海的教授级高工袁上岳,早年就学于普迪二校,半个多世纪后对普迪小学和秦润卿先生依然充满感激之情。他说:“自己经历了一个白读书,苦读书,读好书,甚至白吃饭的求学过程。我今已年逾八旬,抚今追昔,除了应该感谢培养我的学校和老师外,更值得缅怀的是那几位创学办学的先贤。他们栽播的读书种子,不但早已开花结果,而且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崇高道德,对于我国当前科教兴国、建设希望工程、适应国际人才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复兴中华民族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著名的宁波帮人士应昌期在《古城宁波慈城镇是我可爱的故乡》一文中也对普迪学校赞不绝口:“更令人称颂的是,凡进入普迪小学读书,都可以完全免费,课本、练习本、笔墨,全可都不要钱,这普迪小学便是专门给穷人孩子读书的,而有钱人家的子弟还进不了这所学校的大门哩!学生毕业后,成绩优良的,还给介绍工作。这在当时国内可是一件罕见的培育贫民子弟翻身的事呢!穷人的孩子能不高兴么?”
普迪小学创办之时正值民族危急存亡的年代,她的命运也因此打上了那段历史的烙印。三十年代日寇侵占慈城期间,普迪小学的校舍连遭炮火毁损。抗战胜利后,时任中国垦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秦润卿为修复普迪校舍而向董事会请求预支他的养老金、抚恤金。银行董事会通过了决议,答应提前支付他的养老、抚恤款2万元。普迪的学生又得以重返校园。
1952年,长期受秦润卿资助的普迪小学由人民政府接办。作为近代一所专为平民子弟而创设的学校,普迪小学也在走过近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历程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后记:2008年下半年,在全国文物野外普查中,普迪小学的旧址(位于慈城古镇民族路46号)重被发现。该旧址包括建筑二栋、院落三重,分别由教务室、小礼堂、音乐教育室和前后两个操场组成,布局风貌基本完好。有关部门将对该旧址进行修缮,并计划建成一个纪念馆。而与普迪小学相关的史料,还有待于挖掘整理。
注释:
① 巴人(1901—1972),原名王任叔,浙江奉化人。历任中国驻印尼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文艺报》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