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溢瓶口各自流——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将领们的最终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7:47:15

东北军曾经是近代中国政治版图中一支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政治势力。曾几何时,人们一提到这支由张作霖打造的军事集团的时候,首先就会想到无可抵挡、兵强马壮。中原大战最关键的时刻,少帅张学良挥师入关,冯玉祥、阎锡山顿时灰飞烟灭,东北军势力遍及整个北中国,真正做到了和蒋介石平分天下!然而,随着沈阳北大营的一声枪响,东北军在攀上荣耀顶峰的同时急剧滑落。直到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早已落魄的东北军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开始迎来属于它的诸神黄昏。蓦然间,想起红楼梦的那首散场词:“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张学良口述:东北军是我的包袱
我愿意当京沪卫戍司令,头一样就是可以到上海玩玩什么的,不想再干别的.这个大概一般人不明白,东北军是我的包袱。我当时跟蒋先生说,我不想带东北军了,所以(要是)我当了京沪卫戍司令,就不能带东北军了,我想不带兵了,不干了,那是个包袱呀,这个包袱始终是我脱不掉的包袱。到最后,还是缘于这个包袱。所当时我自己是国难家仇,这东北真是我的包袱。【详细】
东北军元老派:王以哲

在张学良致信西安方面主张和平解决后,元老派与少壮派开始出现分歧。以王以哲为首的元老派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主张先撤兵再谋营救张学良。在元老派方面,虽主和却始终努力争取张学良的自由。【详细】
东北军少壮派:孙铭久

少壮派不赞同元老派主和做法,坚持先释放张学良。1月29日,东北军40多名高级军官在渭南开会讨论“战和”问题。在少壮派代表应德田的鼓动下,在场的东北军军官形成了以武力争取张学良自由的决议。【详细】
东北军文吏派:黎天才

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里把黎天才骂得不轻,还进了学生的教材,这就苦了黎天才。遭软禁的黎天才,依然是不卑不亢地和戴笠们周旋。戴一心想探知蒋介石在华清池同黎面谈的内容,他却守口如瓶。【详细】
西安事变后东北军内乱原因:各派系矛盾总爆发
东北军是以张学良为核心的封建性浓厚的军阀集团。在东北军内部,每支军队又以其将领为核心形成小集团,因而在其军队中,将领都有着相当的独立性。这是军阀治军理念向下贯彻过程中的自然延伸,俨然在一支军阀集团中存在着诸多的小军阀。因而高级将领们往往以军队作为自己升迁的工具,而抛弃东北军的整体利益。在张学良被扣后,这种特点的弊端就暴露出来。【详细】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人物解析:蒋介石与张学良
从历史人物性格角度看,西安事变是性格火爆的蒋介石与一向率性的张学良两人情绪失控的产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国家的团结抗日,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张学良所谓的没有私心,只是因为权力和财富来得太容易,因而满不在乎而已。【详细】
张学良是不是共产党员?
1936年6月,中共中央接到派驻东北军的代表刘鼎“报告张学良申请加入共产党”的密电;7月2日,中共中央就此报告共产国际“拟允许其入党”。一个半月后,共产国际才电报回复不同意张学良的入党要求。王以哲也是中共党员,列入中共英烈名册。【详细】
西安事变后周恩来支持张学良“释蒋”
综合蒋介石和宋子文的日记,在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确实曾有单独行动来释放蒋介石的计划,周恩来对此计划知情,并有所赞同,但是因为杨虎城的军队控制着西安而有些冒险,加上蒋介石或宋美龄的反对,计划被放弃;周恩来于当天上午面见了蒋介石,双方对停止内战、合作抗日达成共识;谈判既然取得成功,周恩来做出关键性努力,说服了杨虎城。【详细】

吕正操自述:为抗日加入中共留在北方打游击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吕正操随国民党53军南撤。此时,吕正操接到中共北方局指示:留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带领部队撤离到河北晋县东北的小樵镇,宣布退出国民党53军。吕正操对大家说,已和军部失去联系,“这种时候和日本人打,死了是烈士,活着是英雄!既然我们与军部失去联系,我看只有回师北上,到敌后打游击!”【详细】
万毅 中将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任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第672团上校团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全团战没,只身幸免。1938年2月加入中共。【详细】
解方 少将

1930年毕业后回国,加入东北军,同年秋任天津市保安总队队长。1937年随东北军东调。抗日战争初期随军参加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等。【详细】
沙克 少将

1927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曾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六四七团团部副官,连长,第六九一团团部副官,代营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赵东寰 少将

1930年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任东北军连长、副营长。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共。【详细】
封永顺 少将

1927年参加东北军,1930年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学校。担任过647团和691团军械长。小樵易帜,封永顺参与其间。【详细】
张加洛 少将

1936年到东北军学兵队当学员,从事东北军的兵运工作。西安事变后到学生抗日先锋队第1支队1中队任指导员。【详细】
西安事变前的东北军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对东北军的整训
面对东北军逐渐走向衰败的趋势,张学良在1936年开始对在西北的东北军进行整训,企图通过新的整军运动,挽救东北军逐渐衰退的态势,重新焕发东北军的生机。因此他采取了如下的措施。【详细】
建立王曲军官训练团
为了整训西北“剿总”所属部队(主要是东北军)的军官,灌输进步思想,革除陈腐作风,张学良将军经蒋介石批准,模仿庐山军官训练团的样子,于一九三六年六月末创办了王曲军官训练团。【详细】
成立抗日日同志会
抗日同志会是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方面具有联共抗日思想的积极分子的组织,目的团结抗日力量,建立一个有力的领导中心,积极推进联共抗日工作的发展,以求达到报仇雪恨,收复失地并使中华民族获得自由与解放。把抗日力量紧紧的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详细】
组建东北军学兵队
组建学兵队是张学良将军接受共产党的建议,为东北军培训抗日军政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新的血液,输送到各部队中去,以便改造部队,为抗日做准备。”了避免国民党特务的破坏,所有一切筹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东北军学兵队在抗日洪流之中推波助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详细】

走上抗日战场的东北军将领
抗日战争中,东北军被国民政府分别用于各个战场,作为抗战初期最早抗击日军的第一线部队,东北军以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为我族的抗日战争立下了值得赞许的功勋。【详细】


何柱国

东北军血战台儿庄
吴克仁:淞沪抗战中阵亡的最高将领
“八一三”淞沪抗战时,吴克仁率六十七军开到战场,经第三战区前敌总司令陈诚拨归右翼方面军张发奎指挥,作为右翼的总预备队的吴克仁为了掩护上海守军撤退,率六十七军坚守松江三日,不仅全军为此付出了重大牺牲,本人且以身殉国。【详细】
高志航:英年殉国的“东北飞鹰,空军战魂”
几十年后,张学良将军依然记得在抗战中壮烈殉国的高志航那英武面容。1993年的7月18日,昔日的少帅兼东北空军司令,以92岁高龄为这位东北同乡、当年部下题字“东北飞鹰、空军战魂”。高志航威武雄壮的空中经历,正是从东北开始的。 【详细】
于学忠:毛泽东和蒋介石竞相青睐的抗日名将
“万一冲不出去,我就吞金殉国!”1942年8月19日,山东苴县唐王山地区,在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指挥下,日伪军包围了一只国民党部队。一位40多岁的国民党将军伤势严重,右臂、右腿都已经被炸伤……【详细】
其他东北军抗战名将
刘多荃 ——
国民党陆军上将,字芳波,奉天凤凰(今辽宁凤城市)人,历任国民党政府第49军军长,第十、第二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热河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13日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1985年7月22日在北京病逝。
万福麟——
国民党陆军上将,字寿山,吉林省农安县(今吉林省长岭县)人,任第二十六军团军团长兼第五十三军军长,在鄂东南重创日军精锐。后随国民党政府转赴台湾,任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1951年7月在台中病逝。
方叔洪——
国民党陆军中将,名范,以字行,山东历城人,任114师师长,1939年于鲁南地区进行游击作战时阵亡殉国。
刘桂五——
国民党陆军中将,热河省凌南县八家子村(今属辽宁朝阳)人,曾于华清池捉蒋,任骑6师师长,1938年于内蒙古阵亡殉国。
扈先梅——
国民党陆军少将,字仲卿,河南省安阳人任306旅旅长,1937年于山东台儿庄战役中阵亡殉国。

王以哲:内讧中惨遭汉奸杀害的东北军中坚
作为张学良被捕后在东北军内部最有影响力、最能维持东北军内部团结的核心人物,王以哲力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力求通过和平谈判营救张学良,反对打内仗,对少壮派军官的主张及活动非常反感,但却遭到了东北军内部过激分子的暗杀。王以哲的死,不仅让东北军损失了一位有领导能力的核心人物,也破坏了红军、十七路军、东北军已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局面。【详细】

黄显声: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情将领
黄显声将军协助张学良策划和实 施了西安事变。1938年,黄到武汉活动争取释放张学良将军不果,经周恩来介绍,准备以中共特别党员的身份到延安组建新东北军,不幸被国民党方面扣押,从此开始了十年的拘禁生活,直至1949年重庆解放前被毛人凤手下的军统特务杀害。【详细】

马占山:识大体知进退的抗战先驱
马占山,字秀芳,陆军上将。出身于绿林,发迹于奉军。"九一八事变"后,他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政策,奋起抗日,血战江桥,打响了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成为蜚声中外的抗日名将。【详细】


高福源:斡旋于红军与东北军的“信使”
高福源自信地对李克农说:“请首长放心,我回去是有把握的,况且为了联合抗日,就是有风险,我也情愿为联合抗日而死”。从此,高福源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赤诚之心,奔走斡旋于红军与东北军之间。1936年1月,高福源从东北军67军军长王以哲那里,得知张学良副司令急于要与红军沟通联系。他决定去西安面见张学良。

冯占海:不堪中央军排挤下海经商的师长
冯占海:“当年我带部队在东北跟日本人拼杀并从东北一直打过来,就是想一直带兵打到把小日本赶出咱中国为止。可人家叫你干不下去啊。哪儿危险把你往哪儿派,这咱不怕,咱就是打鬼子的,可危急时候没有增援,打完仗不给补充又很少休整,一再缩编,看着你拼垮。”

西安事变后群龙无首的东北军武装力量最后归宿
西安事变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一去不复返,于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之后便揭开了千古遗恨的悲剧序幕。近20万东北军群龙无首,并在主战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竟发展到内部残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东北军被蒋介石分割使用于各个战场,逐步被削弱、肢解、消灭…【详细】

2001年 东北军的统帅张学良将军逝世
张学良走了。他坚持不愿忍受插管子的痛苦,坦然面对死神的精神,让人不由得想起十年前老人恢复自由后充满豪放气慨的四句打油诗:“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这本来是张学良被软禁期间所坚持的一种信念,但似乎也可以用来写照他的一生。【详细】

2009年吕正操上将逝世 从此世间再无“东北军”
2009年10月13日,106岁高龄的吕正操老人与世长辞,历史在此时此刻,悄然合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作为东北军抗日将领中硕果仅存的最后一位,吕正操的辞世为风云跌宕的东北军历史,悄然合上了一页。虽然比“少帅”还年轻3岁的他,在东北军所任的最高职务仅是团长,但作为西安事变时张公馆的内勤负责人,张学良曾经的副官和心腹,他是那场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现代史轨迹大戏的最后一个重要参与者。【详细】

东北军

东北军经典形象
张学良最不爱被人称呼“少帅”
在当时,少帅不是一个美称,尤其是对成年人,少帅的含义与衙内差不多。被称为少帅,总有庇荫于父亲,本人没什么本事的意思。可想而知,心气高傲的张学良是不喜欢别人称其为少帅的。【详细】
张学良自述:有十一个情妇
张学良少年即贵,英俊非凡,一生风流,是女人堆里的香饽饽。他的口述史,自然少不了这一段段的风流往事。张氏对自己当年的风流手段很有些得意洋洋的味道,对自己身边朋友像顾维钧叶公超等的风流情事也多有提及。是回顾自己与十一个情妇的情爱史。【详细】
“东北军”的称呼等岂能公开使用
既然不再是军队番号而仅仅是军队派系的名称,就绝对不能用于正式的公开的场合了。为什么呢?因为军队派系的存在,是政府软弱无法有效控制军队的家丑,是与大一统的国家军队水火不相容的,因而是上不得正式台面的,因而是政府不能允许的。【详细】

据说,流亡全国的东北军一路唱着悲凉的歌:“大炮响连天……当兵的真可怜……”。东北军不但经受了北大营不放一枪的屈辱后,更在西安事变和二二事变后遭到彻底拆分,将领们在抗战中或是杀身成仁,或是颠沛流离。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与其辗转千里,苦心维系在“洒向人间都是怨”的军阀混战中得来的东北军威势,捐躯赴难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在这一点上,作为唯一经历了14年抗战,在长城、在热河、在台儿庄都洒下热血,为国族争取了宝贵时间的东北军,无疑仍值得世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