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疲软的真正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2:40:23
作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2009-12-14

经常有人问我,眼下美元的下行,是否意味着它不再能够充当储备货币。我给出的简短回答是:大多数国家已不再将美元和其它货币作为传统储备货币持有。外汇余额的角色已经从填补贸易差额的短期资金,转变为长期的投资资金。在这个新世界里,美元已经从许多国家近乎唯一的“储备货币”,变成了首要的“投资货币”——未来很长时间内,它都将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演变。在二战之后的数十年里,几乎所有国家都将本币盯住美元。各国通胀率时不时存在的差异,或贸易优惠的变动,意味着各些国不得不调整其盯住美元的水平。
在这种“盯住但可调整”的机制下,各国对总需求进行管理,使进口与出口收入大致一致。但当一个国家出现进口暂时超过出口的情况时,该国就需要美元储备或一些其它可接受的“硬通货”“储备”,以支付超额的进口。在这些“硬通货”中,美元的流动性最强,因此成为了储备货币的当然之选。
事实最终证明,这一机制行不通。各国纷纷转向了浮动汇率体制——在该体制下,原则上由国际外汇市场决定汇率述评。在简化的浮动汇率标准环境中,由于汇率的波动会平衡进出口,各国不再需要储备货币。
然而在实践中,这种调整的滞后意味着各国需要储备货币为短暂的贸易差额融资。此外,与投资相关的流动也加大了一个国家的外汇供给或其对额外外国资金的需求。大多数政府利用外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阻止本国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认为一国政府或央行拥有的外汇资金是用于稳定汇率、弥补贸易差额的“储备”,仍有其道理。
上世纪90年代末的经历,促成了外汇资产角色的根本性转变。1997年,泰国政府试图将泰铢维持在被高估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泰国政府耗尽了外汇储备,被迫宣布泰铢贬值,这使得那些卖空泰铢、买入美元者大赚了一笔。
投机者随后袭击了其它亚洲货币。如果投机性借入和卖空能够迫使一国政府耗尽外汇储备,并被迫宣布本币贬值,那么,即使是一种根本没有被高估的货币,也可能因有利可图而受到攻击。
这些经历让各国政府从中央得到了两个教训。第一,试图将某种货币维持在被高估的水平上是危险的。第二,即使一国货币的汇率没有被高估,如果它没有大量外汇储备,也有可能受到外汇投机者的成功袭击。
各国的应对之策,是有意将本币维持在被低估的水平,以实现贸易顺差,并利用这些顺差累积外汇储备。我们现在看到,韩国拥有20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台湾拥有3000亿美元、泰国拥有1000亿美元,而中国拥有逾2万亿美元。
各国政府持有这些资金,不再是为了调整进出口或投资流的短暂波动。它们认为这些资金的主要功能是投资,同时还能阻止外汇投机者的袭击。同样,产油国正在将石油储备转化为金融财富,为子孙后代提供收入。亚洲国家和产油国认识到了其外汇储备的投资本质。它们创立了采用精密投资策略的主权财富基金(SWF),而不再只是把这些外汇储备用于购买美国短期国债。
对于任何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国家,采取这种多样化操作都是审慎的。因此,中韩等国对外汇储备进行多样化调整,撤离部分美元投资(主要转向欧元),并不令人感到吃惊。
这种多样化调整削弱了对美元的需求,从而给美元币值造成了压力。市场参与者应该将此视为外汇储备从流动性较强的美元应急储备,转向较长期多种货币投资组合的自然结果。但即使各国纷纷从单纯依赖美元转向多样化投资,美元仍将是全球各国流动性投资的主要形式。
随着这种投资组合再平衡渐近尾声,美元需求的下降也将停止。同时,美元的贬值将会缩小美国的贸易逆差,减少美元的年度供应。这种对美元需求的上升和供给减少会结束美元的跌势。这场貌似对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心危机,仅仅是上述演变过程的一部分,它将最终中止美元的下跌。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