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在与存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5:06:00
我现在活得很痛苦。我必须用死来解释我的存在。因为死是我存在的最大可能性。
“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观察者通过一系列途径确定一个事件真实地显现在被观察者眼前,这个事件是真实的,可观察的,是被所有人认知的,它是客观的。一般性理解可以是事物持续地占据着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又,还没有消失;哲学上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按照它的本质来说是物质的,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如果说物质的存在是人意识的反映,那么现在用我们的意识来感受这个世界,通过我们的思考来了解存在的含义,认识世界必须通过我们自己,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但这样似乎就产生了一个矛盾,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而唯心主义者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的叫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成是客观精神的体现或产物的叫客观唯心主义。追溯到公元前400多年,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哲学的中心思想是认为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超经验的理念世界。理念是第一性的,现实是第二性的;现实是理念的派生,是它贫弱的模拟,极不完善的影子。现实世界变动不居,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真实的客观存在。这是一种客观唯心论。由此我们不得不引出一个关于“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是”,为什么每件东西都“是”个什么;为什么我总感觉是“我自己”,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我们总感觉自己的存在,而不确定别人是否存在;当我们在说“别人”的时候,别人或许也在说我们是“别人”;我们是人,我们可以思维,我们的思维是由我们的大脑决定的,现在我们用我们的思维来解释我们的大脑,就是我们用我们的思维来解释我们的思维,就好比我们自己想要把自己抱起来一样,这注定人感到很痛苦,这种事情好像没有答案似的,仿佛人类把自己扔进一个偌大的立体迷宫,自己一边在拼命地挖掘迷宫出口,而另一边却在莫名其妙地将出口堵上。   桌子上有一本书,那是一只狗,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万事万物都有个“是什么”,这种特异的性质造成了一种事物的“存在”。为什么世界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样子?这个问题问得对吗?我们仔细想想,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极大的矛盾——如果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与这个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当你处于你刚才那种心情时,你能保证你不会再发出刚才的疑问吗?这似乎牵扯到了一个关于时空的问题,从科学与哲学的角度假设世界不是孤立的,时空是多个的,每个时空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对于刚才的问题好像能够做出答复,因为现在有了参照系。但同时又会又出现新的问题,关于人本身的问题,如果人可以来回各个世界,那么世界的“形式”,到底取决于人的本身还是物质的本身呢?这样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就会增加,增加了就会去讨论、去辩证……当然这里不会作深入的探讨。   让我们又回到“存在”的问题。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海德格尔。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他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就是人,海氏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人的在世存在)。“此在”以生存的方式存在,使得存在者能领悟自己,追问自身的存在,同时此在也能领悟和追问非此在的存在。我们可以指着黑板说“这是黑板”,也可以指着桌子问“这是什么”。但我们不能指着我问“站在上面的哪个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要问只能问“站在上面的哪个人是谁?”当人是什么时,也就是他的死亡之期。只有指着死人才可以问“这是什么?”因为死人不再生存,死人失去了可能性。死是存在的最高可能性。   前面说的此在就是人,但人不一定就是此在。人要成为此在,就必须有领悟、知觉自己存在的能力。我们不能说刚出生的婴儿是此在,但婴儿是人。虽然婴儿在生存着,在“去生存”。但婴儿不能领悟自己在生存,他的生存是由“此在”所领悟的。一个植物人,虽然是人,但因失去了领悟自己生存的能力,所以他也不是此在。由于此在被它可能怎样存在规定着,所以此在可以选择自己,获得自己,也可以失去自己。因为此在可能是它自己,所以也可能不是它自己。失去自己的此在与获得自己的此在都是此在,海氏把前者没有立足自己生存的称为“非本真生存”,后者以立足于自己的生存称为“本真生存”。此在在根本上属于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