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于泽:没有国际惯例只有国内政治(中国青年报 2009-2-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6:47:13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宣布一项限薪令,接受政府注资的银行和其他企业高管,年薪上限定为50万美元。一个在中国经常被援引的所谓“国际惯例”,即高管高薪的“市场法则”,随之轰然倒下。
高薪挖角,能人拯救正在衰败的企业并创造惊天财富神话,这种现代企业英雄史诗,往往使公众对能人产生崇拜和亏欠心理,从而奠定高管高薪的心理学、文化学基础。在中国,人们用“市场法则”说服公众接受高管高薪的现实。对于刚步入市场社会的中国来说,人们对市场有着高度信任,而当“市场”出来说话时,人们就心悦诚服了。
国内国企的老总们,就是随着此类逻辑向社会公众的覆盖,不知自何时拿起了高薪,而且越拿越高,年薪从开始的几十万元变成现在的天文数字。据他们自己解释,他们是办企业的能人,在市场上完全应该卖出超高价。换个说法,就是高管高薪属“国际惯例”。
世界上当然有公司高管年薪过亿美元的,但这也不过是通过市场配置,高管、高薪被“配置”在一起了。由于高管“创造”了财富,当他们拿高薪时,人们无法反对。所谓市场,既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现实,也是一种力量对比的现实。但不满这种现实的心理的、社会的力量正在兴起,比如股神巴菲特认为高管高薪未必合理,很多高管的高薪是高管们利用手中权力“恶意设计”出来的。
奥巴马的限薪令,揭示了形成社会薪酬的另一种机制,即政治机制。自市场社会形成以来,决定企业薪酬的主要还是市场过程,因为资本稀缺,所以投资者要求高回报;因为管理能力稀缺,所以高管高薪;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要么低工资,要么没饭碗。但随着劳工运动发展,劳动者与资本博弈的力量对比变了,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所谓薪酬,越来越不是劳资双方“自由交易”的结果,而是越来越政治化。
限薪令据说是奥巴马“改革”美国的一个步骤,但毋宁说是一种老调重弹。这种老调,就是承认政治可以决定薪酬的社会现实。美国企业需要美国政府注资,就得接受美国政府开出的条件,否则企业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很难说美国总统限薪令究竟是政治的,还是市场的,在这里,市场与政治纠缠在一起,难分彼此。
再来看我们所谓的“国际惯例”,不过是反映欧美国家的某种国内政治力量对比,是他们当下的一种活法而已。当高管能单方面给自己定价时,他们自然开出天价,而且成交。而一旦美国政府掌握定价权,高管身价立即缩水到50万美元,只有普通美国人年收入的10倍左右。固然是总统在宣布限薪令,但总统也不是高管年薪的定价者,真正的定价者是美国民意。当政治成为一种现实时,政治也就是一种市场力量。
欧美政治现实变动不居,而“国际惯例”可能是一个死词,它把某种欧美社会现实描述成普世的、恒久的,从而歪曲了社会现实的本质,遮蔽了它们的地方性、暂时性。国内有人利用民众知识与信息的不足,专拣某些损人利己的“国际惯例”,用以说服公众,推行自己的“政策目标”。结果不仅弄得民众自愧见少识浅,而且把政府也给说服了,政府成了所谓“国际惯例”的热心倡导者。
这也决非偶然,“国际惯例”在中国的时兴,本身就反映了我们的某种政治现实,即民权不彰,一些部门、一些利益集团缺乏制衡,可以自己说了算。反过来,他们又以市场法则、国际惯例作为“解释范式”,使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实合理化,让公众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哑口无言。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2/06/content_2528946.htm
杨于泽:没有国际惯例只有国内政治(中国青年报 2009-2-6) 杨于泽:没有国际惯例只有国内政治 杨于泽:没有报复社会 只有滥杀无辜(中国青年报 2010-5-6) 杨于泽:没有报复社会 只有滥杀无辜 杨于泽:磕头谢恩新闻需要政治伦理审查(中国青年报 2009-3-20) 杨于泽:问责政治需要技术突破(中国青年报 2009-5-7) 刘健:法官高高在上并非国际惯例(中国青年报 2009-5-12) 杨于泽:官员财产申报先“形式”起来(中国青年报 2009-1-6) 杨于泽:6亿元白送?政府无权化公为私(中国青年报 2009-7-21) 杨于泽:文怀沙背后的“大师解决法”(中国青年报 2009-2-26)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 杨于泽:不冤枉一个好人是正义的底线(中国青年报 2009-1-15) 杨于泽:让小城市在适度规划下自然生长(中国青年报 2009-5-12) 杨于泽:不要将“开胸验肺”的荒谬进行到底(中国青年报 2009-7-29) 杨于泽:地方官员如何体现他们的存在(中国青年报 2009-11-12) 杨于泽:地方治理中的因事设人和因人设事(中国青年报 2009-12-4) 杨于泽:政府诚信是社会民主的前提(中国青年报 2009-12-25) 杨于泽:“被捐门”里的权力无知与无能(中国青年报 2010-2-10) 杨于泽:谁导演了王亚丽“升官发财”的闹剧(中国青年报 2010-2-12) 杨于泽:预算公开的民主价值有待实现(中国青年报 2010-4-2) 张鸣:庄主于建嵘(中国青年报 2009-6-17) 杨于泽:减税应当是藏富于民的第一步(中国青年报 2010-1-14) 杨于泽:减税应当是藏富于民的第一步(中国青年报 2010-1-14) 曹林:封口费缠身的记者节没有荣耀只有雪耻(中国青年报 20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