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易学大师讲周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3:21:55
今年两会,政协新闻出版组与社科组同住一饭店。有网友建议,可不可以采访采访社科界委员呀,看看他们整天在想些什么研究些什么?还有网友说,对社科界委员的采访,弄好了其有趣程度或许不亚于对文艺界那些名人的采访呢。
话虽这样说,真要采访,难度不小。一来对社科界不大熟悉,人都不熟,谈何采访?二来呢,社科界毕竟不是文艺界,社科委员们大都是专家学者,整天躲在象牙塔里琢磨那些个高精尖的老百姓既不懂也不感兴趣的玩艺儿。民众不熟悉,名人也就少,既然非名人,谁会感兴趣?
好的,闲话休叙,社科界一位大师级人物,就坐在面前,我将向他请教的是民众既陌生又还有点兴趣的一门科学------易学。
这位满头银发笑容可掬的专家,就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易学学会会长,人称“中国易学第一人”的刘大钧。
采访之前,特地查阅资料,来了点易学知识的恶补,其要点如下:
------易学是研究《周易》的一门学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周易》是一本全面阐述易学原理的精典著作,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也是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其内容包括“象、数、理、占”四个部分。
------《周易》自诞生以来,历朝历代,研究者众。孔子对其评价极高,将其阐释为描述“天道、地道、人道”的哲学书,一本“人文化成”的伦理书。自此以后,《周易》进入儒学核心,并逐步升级,位尊“六经之首”。
------当代中国《周易》热,始于1987年底在山东大学召开的首届国际《周易》研讨会,此次会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就是刘大钧。开幕式上,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字年近八旬的钟启禄教授提议,海外学者起立,向刘大钧致意!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话音刚落,海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纷纷起立,主席台上的人也跟着站起来,大家一齐向刘大钧致意!刘大钧眼含热泪,双手抱拳,向与会者频频还礼。如此动人场景,在中国学术会议史上十分罕见、、、、、、
好了,先普及至此吧,否则喧宾夺主你这采访干脆变成资料辑录得了。
詹:刘教授,我对易学纯属外行。在我印象中,一提到易学,就非常神秘,好象这是一门可以算命还可以预测祸福吉凶的学问?
刘:这是个误解,或者说是片面理解。易学包括“象、数、理、占”四个部分,占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是主要部分。占,确实有算卦占卜的内容,确实可以对人和事物的前景作出一些预测判断,但把易学当作一种算卦推测祸福吉凶的学问,那就走偏了,太狭隘了。
詹:用您的语言解释,易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呢?
刘:易学是一门研究《周易》的学问。而《周易》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谋略中之谋略。从《周易》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军事家可参悟兵法,企业家亦可从中找到经营的方法,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为为人处世、提高修养的不二法宝。
詹:您这一说,《周易》简直太厉害了!可以说是一本宝书了?
刘:差不多吧。我研究《周易》几十年,至今乐此不疲,也只是得其皮毛而已。《周易》之所以千百年来被多少人那么坚持不懈地探讨钻研,是因为它蕴含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深邃的东方智慧,确实非常伟大。
詹:用再简单一点的百姓语言描述,《周易》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刘:《周易》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就是阴和阳。《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万事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天、地、人三才又各具阴阳。“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詹:可否简单点,一言以蔽之?
刘:一言以蔽之,易学就是以中国特有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天地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詹:您这一说,懂点儿了。如果我只是一普通百姓,学点易学有什么好处吗?
刘:好处很大哟。最大的好处就是让你心胸变得开阔,旷达。学了易学,你就会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你的思想就不会僵化,不会走极端。可以说,凡是学了点易学的人,没有人会去自杀的。而且你看现在咱们这社会整个都比较浮燥,不少人干什么事都喜欢走极端,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左右摇摆。啥原因呢?如果学一点易学,就不会这样喽。
听易学大师讲《周易》,地点在饭店餐厅。既是非正规采访,用时就不可太长。临别,刘教授抽下餐巾一张,取出钢笔,书写大字一行:君子敬以值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教授说,这是《周易》中的一句话,很深刻哩,好好领会吧。言毕,微笑而去。
补记:与刘教授聊天回到房间,夜里上GOOGLE查得资料若干,现将其身世及冶学之路一段,摘录于后:
刘大钧的学易之路,历经了磨难和曲折。
刘大钧生活在济南一个普通人家。他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诗人。1961年高中毕业后,他本想进入山东大学深造,但连考三年未能如愿。后来他才知道,因为有所谓“家庭问题”,他的档案上写着“该生不宜录取”的字样。他一度心灰意冷。
他的外祖父,即后来成为他易学启蒙者的王老先生,是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门生。老人家激励他:“考不上算什么?你看人家梁漱溟,没考上北大一跺脚就走:‘十年以后我来教北大’!”外祖父对他说:“你就跟我学《周易》吧。”当时刘大钧非常不情愿,因为这离他的诗人梦相差太远。还是在母亲劝说下,年轻的他开始了学易之路。没想到这一学,他被《周易》博大的哲学智慧迷住了。刘大钧在老先生的指导下一遍遍诵读古书,尤其是秦汉以前的典籍。直到今天,他都能对《易经》和诸多古籍倒背如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挂上了“封资修残渣余孽”的黑牌子,被关押、被批斗、被抄家。易学中蕴藏的深邃智慧,让他在最艰难的时候,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苦研十几年后,他终于等来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历史时刻。1978年,刘大钧写成第一篇学术论文《读史释易》,投稿给中国哲学界最高学术刊物《哲学研究》。当时的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注意到了这篇文章,思才若渴的胡乔木问:“全国研究《周易》的学者不多,怎么没听说刘大钧这个名字?”他指示该刊理论部主任蒙先生寻访刘大钧。蒙先生奉命到济南,在一个杂乱的小院子里找到刘大钧的家。当时刘是工厂仓库保管员。
未过多久,一纸调令让刘大钧走进了山东大学。1980年,全国14家报纸转载了新华社的一则消息《高中毕业生刘大钧登上大学讲台》。后来刘教授才知道,胡乔木给当时山东大学的党委书记孙汉卿及校长吴富恒写了推荐信,山大吸收了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易学研究者。当年他的外祖父用梁漱溟的话来激励他,十七年之后,他果然来到了山大教书。他创立的易学教研室,如今已经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和全国易学的研究重镇,该中心出版的《周易研究》成为国内惟一专门研究易学的学术期刊,刘大钧也因此成为山东大学最有影响的著名教授之一。
“易学这一中国人所特有的人类文化奇迹,不但要在中国,更要在全世界大放异彩。”刘教授承担起弘扬国粹的重任,誓将大易文化推向世界。他带上易学,跨出国门,从此,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加拿大、韩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留下了他的身影,国际学坛上回荡着一个中华学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