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侯珠、和氏璧和昆山之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3:46:06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把玉镶嵌在国家意识形态核心的是周朝。和田玉的发现激励了周人,促使他们发现它的权力本性。周朝的最大贡献是制定玉器的礼制。《周礼》记载了六种宫廷祭礼所用的玉器(圭、璋、璧、琮、琥、璜),显示礼器的精密分工。不仅如此,周朝还为世人留下了三件最著名的玉器——隋侯珠、和氏璧和昆山之玉。
隋侯珠
古有“得隋侯之珠与和氏璧者富可抵国”之说。由此可见,隋侯珠的价值与珍贵。隋侯珠的来历也非常有传奇色彩,相传,隋侯在野外散步时,突然看见一条受伤的巨蛇在苟延残喘,隋侯立即将它带回家中,为其包扎伤口并精心饲养照料。几天后,巨蛇的伤开始愈合,渐渐地恢复了健康。隋侯又将其放置野外,巨蛇含着感激的泪水离开了。一天夜里,隋侯从梦中惊醒,发现那只巨蛇口里衔着一颗硕大溜圆的珍珠盘居在他的床头。巨蛇见他醒来便放下珍珠离去。原来巨蛇为报答隋侯的救命之恩,特意从江中衔来一颗硕大的珍珠给他,这就是“隋侯珠”。
【隋侯珠】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隋县溠水侧,有断蛇丘,隋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余,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隋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日‘明月珠'。丘南有隋季良大夫池。”O喻珍珠,或喻人之才德,或喻报恩。晋卢湛《答魏子悌》:“恨无隋侯珠,以酬荆文璧。”另参见动物部·鳞介“灵蛇”。
“以隋侯珠弹千仞之雀,必笑所用至重,所取至轻。” -- 《庄子》
“今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隋侯珠之重也哉!”--《慎子》
和氏璧
据史料记载:“和氏璧”是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杜光庭《录异记》),“色混青绿而玄,光彩射人”的特征(陶宗仪《辍耕录》)。和氏璧触手生温,不染尘埃,能在夜中发光,所以又称夜光之璧。它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凝聚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内涵。
关于和氏璧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历王,正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之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问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璧”。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侯,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璧,所共传宝也。”
自楚国卞和献璧后,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世接代传,为楚国镇国之宝。楚威王时,和氏璧被赐给伐魏有功的令尹(相国)昭阳。某日昭阳大宴宾客,将和氏璧拿出给大家观看,结果和氏璧在宴席上离奇丢失。昭阳四处搜查,牵连了无数人,却是一无所获。张仪便是因此获罪,被迫逃去了秦国。日后张仪反而受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相国,连横霸秦。
和氏璧失踪五十年后,突然在赵国出现,为赵国宦者令缪贤在集市上购到。卖璧的人不知道是自己不知道,还是怕惹祸上身,总之是什么都没说,价钱也不是特别昂贵,所以缪贤买回家时还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后经玉工鉴定为至宝和氏璧后,缪贤喜之若狂,爱不释手。赵惠文王得到消息后,向缪贤索要和氏璧,缪贤推托没有璧。赵惠文王趁缪贤外出打猎,派人冲进缪贤府中,夺走了和氏璧。缪贤怕赵王降罪,打算逃走,舍人蔺相如劝阻了他。缪贤肉袒求罪,赵王果然原谅了他。缪贤趁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完壁归赵的故事。
秦国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到了秦王嬴政手中。秦始皇命人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李斯亲书八字小篆于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 229年,秦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秦始皇崩后,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刘邦。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当时的皇太后拿玉玺去打前来讨印的王寻、苏献,崩掉了玉玺的一角,后来以黄金镶之。东汉光武帝刘秀得此玺于宜阳,三国孙策得此玉玺于新殿南井中妇人死尸项下,曹操得此玉玺于许昌,唐高祖得此玉玺于晋阳,宋太祖得此玺于陈桥兵变中,元人得此玺于崖山之下。元顺帝被逐出中原远遁大漠后,此玺再未见到。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多次对蒙古用兵,始终未能如愿找到玉玺。
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一直是中国至高皇权的象征,许多人梦寐以求,苦苦争夺,也因此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昆山之玉
人们大都知道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丝绸之路”的前身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 1600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历史证明:我国边疆和中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开了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丝绸之路”是后来的丝绸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的通道发展起来的
大约三千多年前,新疆产玉点已不少,已有采玉和琢玉的部落,玉已大量流入中国内地。《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线,也大致说明了当时新疆到中原地区“玉石之路”的路线。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而且,透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与当今考古发掘的玉器相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窥探到黄河上、中游的远古父系部落与昆仑北坡母系部落之间是怎样以和田玉器沟通交往的。先民们从昆仑北坡的和田一带向东西两翼,把和阗玉运送到遥远的地方。于是由近到远,不断向东方和西方延长伸展,终于开拓和趟出了一条最早的和田玉运输线——“玉石之路”,这条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 的前身。西汉张骞通西域走的是玉石之路,他凿通的丝绸之路实际是玉帛之路。汉代在甘肃设置的玉门关,是以运输玉石而有名的。
秦始皇已知有昆山之玉,并与隋侯珠、和氏璧同列为三宝,已较管仲时昆山玉路被大月氏阻挡不能直接运往关东六国,故关东人只知“禺氏之玉”而忘却“昆山之玉”,它在人们心目中渐趋淡漠的情况有所改进。但秦始皇灭楚后并未继承楚国和田玉精灵观,从不想去和田求玉,更不想去昆仑见西王母,反而派使赴东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之三神山上的长生不老之仙药。确与楚国崇仰昆仑的信仰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