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1:55:34
一书名的问题
1《金匮玉函经》《伤寒论》
《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三卷》简称《金匮要略》
2“伤寒”的含义
在古代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伤寒”的含义 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外感病是指风、寒、暑、湿、燥、 火,乃至包括疫疠之气等。外来的邪气伤人以后所发生的疾病统称叫做外感病。外感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发热,所以我们常常要把这个概念写成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这个“热”字不是指邪气的性质, 而是指这类病证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一切由于外来邪气所导致的以发 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寒”。大家说了,“寒”不就是寒 冷吗?为什么“寒”可以代替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之气等所有 的邪气呢?因为“寒”字在古代有一个广义的含义就是泛指邪气。        狭义的概念是人体感受风寒邪气,人体感受寒邪就可以叫做狭义的伤寒。 为什么加个风呢?因为风为百病之长,如果只有寒邪没有风邪带领的话, 寒邪不能单独伤人。(因为风邪是善行而硕变的,只有风邪带领寒邪才能 够伤人。)所以我们在讲伤寒的狭义概念的时候,要将风、寒邪气并称。 人体感受风寒邪气,而且还要加一个“感而即发”,感邪以后马上发病, 这是为了除外伏气温病。       冬伤于寒,邪气潜伏体内,没有发病,春必病温,这是《黄帝内经》 的话。你说是不是感受了寒邪了,是!可是到春天才发病,它就不叫狭 义的伤寒了,它属于广义的伤寒范畴。所以我们在给狭义伤寒下定义的 时候,是“指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除了外感病之外的其他的一切疾病。
二  内容 (10 卷 22 篇)
第一篇简单地写是辨脉篇
第二篇,平脉篇
在《伤寒论》里头,迟脉,我们今天都说是主阳虚,气血运行迟滞 才导致了迟脉。可是在《伤寒论》中,脉迟,既可以主阳虚,而常常主  “阴血不足”,阴血不足,气血运行迟滞,因此出现了迟脉。我们以后讲 迟脉的时候,“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之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明明讲的是迟脉是主营血虚。       再说这个浮脉,我们今天学的时候都是主邪在表,邪在表,正气抗 邪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所以脉轻取即得。但是主表的这种浮脉是“轻 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所以我们学脉学 的时候都是这样来讲。但是在《伤寒论》中,浮脉可以主表,也可以主 热。像白虎汤适应证,“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那个浮脉就主热。像“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 陷胸汤主之”,那个浮脉也主热。像“心下痞,按之软,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那个浮脉还主热。为什么浮可以主热?主热的浮 脉是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实际上主热的浮脉是指“里热盛,鼓动气血, 气盛血涌,血管扩张”,那么既然血管扩张的话,脉轻取即得,仲景就把 这种脉象叫做“浮脉”。但是主热的这种浮脉,轻取即得,重按滑数有力, 这是和轻取即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的这种主 表的浮脉是不同的。所以,当我们学习仲景的脉学的时候,我们明显的  可以看到仲景的脉学和后世的脉学,和当今所学的脉学是不一样的
第三篇是《伤寒例》
讲了外感病的成因和分类,讲了 外感病的治疗原则、护理原则、预防原则,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仲 景对外感热病的一个总的论述。
第四篇是《痉湿暍》
痉病是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牙关紧急的抽风 一类病;湿病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所导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显然它是 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由于《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证篇”主要描述的 是狭义伤寒和狭义伤寒发生以后,在它的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 病证的辨证论治。所以《痉湿暍》放在这里主要是和后面的狭义的伤寒、 中风相鉴别、相比较的。在《金匮要略》里有“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 有证候、有方药,在《伤寒论》里湿暍病只有证候,没有谈到治疗方药。 所以在《伤寒论》里放这样一些内容主要是和狭义伤寒鉴别、比较的
六经病证篇(10 篇)
太阳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 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然后“辨霍乱 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这10 篇内容一共398 条,涉及到的方剂是112 方
后 8 篇
第十五篇是“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哪些病可以 发汗,也就是说哪些病适合发汗,所有可以发汗的病证都在这一篇。第 十六篇是“不可汗篇”,所有禁用发汗的条文都在这里头。第十七是“汗 后”,所有发汗以后造成的各种坏病,造成的各种变证,怎么样进行救治, 都在第十七篇。这些原文绝大多数出自中间的“六经病证篇”的条文, 也有一部分条文不见于“六经病证篇”
((在桂枝汤方后关于发汗的要求,要求“遍身漐漐微似 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遍身漐漐,漐漐就是小汗出 的样子。遍身,什么叫遍身?是不是说心口窝、后背见到汗就叫遍身,在前面都没有交代。在“辨可发汗证脉证并治篇”里说得很清楚,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什么叫遍身呢?就要手脚都见到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是对“周遍”的注释。漐漐然就是小汗出的样子,就像 细雨蒙蒙一样。出多长时间呢?“令一时间许”,要出一个时辰的汗,出 两个小时。  ))
四  治则和治法
伤寒是一个外感病,外感病就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之间的关系,《伤寒论》从头至尾贯穿了扶正祛 邪的原则。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是为了扶正。后世医家把它总结为“扶 阳气、保卫气、存津液”
汗法治疗邪在体表,具有发汗的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 龙汤、大青龙汤、葛根汤都出自于《伤寒论》。而这些方子,对真正寒邪 在表的这种证候确实有很好的发汗效果。       吐法,我们今天不怎么常用,但是在中医的历史上,吐法可以治疗 许多复杂的疑难病证。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伤寒论》。       下法是《伤寒论》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剂最多的一个方法。 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气汤,是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是泻热逐瘀;抵挡 汤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范畴;茵陈蒿汤,是利湿、泻热、退黄,它 也用到了大黄,也可以算下法的范畴,像麻子仁丸的润下,像蜜煎方、 土瓜根方的导下,像大陷胸汤的泻热逐水,都属于下法。       和法,对于和法,我们通常用“和解”这个词,对于“和解”的理 解,有的人说是调和,实际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调和,因为和解的方法主 要治疗枢机不利的证候。人体的枢机有两个,一个是少阳半表半里这个 枢机,一个是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少阳半表半里的枢机是调气的升 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这个枢机,主要是调气的升和降。人活着全 凭一口气,人体的气一定是流畅的,一定是畅通无阻,一定是条达的。 许多疾病都是气不和所造成的。我们遇到气不和的这种证候,抓哪个环 节,抓哪个关键来调节,就可以抓少阳半表半里这个枢机,也可以抓中 焦半上半下的枢机。因此,对于“和解”的理解,我们把他解释为“和 枢机,解郁结”。因为枢机如果不利,气机必然郁结,气机郁结以后,就造成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和解”应当理解为“和枢机,解郁结”。 把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和解”。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剂、小柴 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这是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枢机的。 还有一组代表方,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是和 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       温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这 一类具有助阳、祛寒作用的方剂。       清法的代表方,像栀子豉汤,清宣膈中的郁热;像白虎汤,辛寒折 热,清中焦之热;像黄芩汤可清少阳胆热,治疗胆热内迫肠道的热利, 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范畴。       补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汤,治疗气血两虚,心脏失养,脉搏不续 的脉结代、心动悸,它是气血双补的。像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 里缓急的作用,可以治疗心中悸而烦,又可以治疗气血两虚,腹部筋脉 失养的腹中拘急疼痛,这可以算补法。       消法,像抵当丸,具有化瘀缓消的作用,用于治疗太阳蓄血证瘀、 热都比较和缓。       所以后世所谓的八法实际上是从《伤寒论》具体的治法中归纳总结 出来的。
还有涩法,像赤石禹余粮汤和桃花汤的涩肠 固脱法,它们治疗下利滑脱,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
五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
三阴三阳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自然界既然有阴阳二气的变化,也有阴阳气多少这种量的变化,所 以它就拿阴阳气三阴三阳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所以三阴三阳在《黄 帝内经》里它是什么意思呢,来命名人体的脏府经络。
如果说在《黄帝内经》里,我们把它叫做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府, 那是一个生理概念的话。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说 太阳就是太阳病,它是个病理的概念。既然它是病理的概念,它就涉及 到病变部位,它就涉及到病变性质,它就涉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那么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是不是就像《黄帝内经》那 样,涉及到了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 肠府呢?不是这样的。因为张仲景是收集了大量的病例,他把这些病例 都写在竹板上、写在木板上,那个时候并没有辩证的思路,他说我怎么 能够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这些病证分清楚呢?他在分。这一大堆 病,它发生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发生在体表,是体表的阳                                                                          ·45 ·
----------------------- Page 56-----------------------
郝万山讲伤寒论 气被寒邪所伤,好,就把它叫做太阳病吧。所以太阳病病位涉及到足太 阳经,足太阳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体表,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 邪气所伤。为什么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它归属于太阳 呢?因为体表的阳气的量最大,他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根 源于下焦肾,所以就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那 么它的病性是什么?是阳证;病势是什么?是阳证的初起。你不是说太 阳的阳气量最大吗,可是从正气的角度来说,它的阳气的量是最大的; 从邪气的角度来说,它却是阴寒邪气,它是寒邪,是风寒邪气,那么邪 气的性质呢是属于阴性的。而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决定一个病证的阴 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 邪气是阴寒邪气,那么阴阳相叠加,你说充其量不是阳证的初起阶段 吗?所以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阳证最厉害的,它是阳证的初起。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还 有大肠经,胃经。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所以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或者什么邪气所伤呢,它的症状表现明显表现突出;手经循行路线短, 影响面积小,被外邪所伤,它的症状不突出。所以从《伤寒论》的症状 来看,那么主要是足经的症状。它的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呢,属于 阳证的极期。阳明的阳气比较大,阳气虽然不是太大的,它只是二阳, 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两阳相加,正邪斗争激 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所以从病理的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 证的极期阶段,生理上它的阳气的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从病理的角度 来说,阳明病是盛阳赶热邪,正邪斗争激烈,表现了一派大热大湿的证 候,所以说是阳证的极期。       那么少阳涉及到了胆经,胆府和三焦,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它 是阳证的后期。为什么它是阳证的后期?进入少阳的邪气,可以是寒邪, 也可以是热邪。如果邪气在少阳经的话,那是寒邪,因为它有往来寒热 这个症状,为什么可以有恶寒呢?那一定有寒邪伤人阳气的证候,他才 恶寒的。所以寒邪在经的时候,邪在经的时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时候 它化热。而正气呢,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后世医家把它叫做是稚 阳、嫩阳、幼阳,如日初出,就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它的阳气不亢不  ·46 ·
----------------------- Page 57-----------------------
第 04 讲  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烈,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强,所以它是阳证的后期。一旦少阳阳气抗 邪不利的话,邪气就有可能内传三阴而出现太阴病。       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没有涉及到手太阴肺,为什么? 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当太阳体表的阳气被风寒邪气所伤的时候,常常 会影响肺气的宣发失调而出现咳嗽、喘,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 的阶段就常常表现出来了。因此,《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讲到太阴 脾的病,而手太阴肺的咳喘的证候,在太阳篇中就包括了,像太阳病篇 涉及到麻黄汤所治疗的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所治疗的邪热壅肺的汗出 而喘,小青龙汤所治疗的寒邪闭表、内有水饮、水寒摄肺的喘,桂枝加 厚朴杏子汤所治疗的风邪在表、风邪壅肺、中风兼喘,都在太阳病篇都 谈到了,所以太阴病只是脾经和脾脏的病。那么可见张仲景的这种六经 辩证,他是按照临床的实际情况来的,而不是机械地按照《黄帝内经》 的三阴三阳来的。它是阴证,仅仅涉及的脾阳虚,属于是阴证的初期。       少阴病涉及到心肾,涉及到肾经。心主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肾主水,肾又是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本。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 两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证候的时候,那么这就是阴证的进一步加 重,它属于阴证,可以说是阴证的危重期,特别是心肾真阳虚衰为主的 这种少阴病,不去积极的救治,常常会出现不良的后果,它是阴证的危 重期。当然少阴病另外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说,不是以心肾真阳衰危为 主,而是以外来的寒邪为主。一个很棒的小伙子,去喜马拉雅山爬山, 结果雪崩了,把他填在了雪里头,那你身体再好,心肾阳气再棒,那个 阴寒太盛,你这个生命也恐怕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说,对于心肾真正 真阳虚衰为主的,这种少阴病,它的预后是很差的,你必须积极救治; 而对于寒胜伤阳的证候,我们另外说,只要他心肾真阳没有完全衰竭, 我们经过积极救治,把阴寒驱出体外,还有很好的预后。甚至少阴病还 有自愈的。什么情况下会自愈?心肾真阳不衰,而且寒胜伤阳为主的这 种证候,甚至阳气恢复之后,它会自愈。       至于厥阴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我们具体讲厥阴病的时候, 就可以知道,厥阴病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传来的,那 就是阴证的末期,有死无生呀。你说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厥阴                                                                          ·47 ·
----------------------- Page 58-----------------------
郝万山讲伤寒论 相火,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确实是阴证的末期,最后阳亡而死,所 以厥阴病就有死证。但是“厥”者尽也,“厥”者极也,如果这个病不 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外来的阴寒邪气郁扼了厥阴的相 火,这可能就要发生变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了极点的时候,而 相火被郁到了极点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所以厥阴病就可以有 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如果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 如果阳气恢复太过呢,又可以转成热证,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 在着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所以你说它既是阴证的末期,又是阴尽阳生 的阶段,这就是厥阴病的特征。       这样的话,我们讲到了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它是一种 病理的(含义)。三阴三阳的这种命名,它包含有病位的意义、包含有 病性的意义、也包含病势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病证的概括  .
传经问题
《伤寒论》原文所描述的传经规律来看,太阳病作为一 个表证,太阳的邪气可以传其它任何一经,太阳可以传阳明,太阳可以 传少阳,太阳可以传太阴,可以传少阴,也可以传厥阴。因为体表的阳 气属太阳所管,体表的阳气被外来的风寒邪气所伤以后,就等于人体的 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出现了缺口,所以邪气就可以传其它五经。从《伤 寒论》原文来看,少阳可以传阳明,而邪入阳明一般就不再传其它经了
,一脏一腑,它们经常是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比如说, 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膀胱和肾脏腑相连,经脉相互络属,它们相表 里,所以太阳之邪有飞度少阴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多。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内传厥阴。厥阴阳气恢复 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六经的变证(“观 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只是给一个这样的概念,六经病,失治或误治以后, 什么叫失治呢?就是没有及时的治疗
六经病发病的特殊形式
一个是 合病,一个是并病,一个是直中
所谓合病和并病,这两个词,在 《伤寒论》中只用于阳经,三阳经。是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就叫 合病。为什么两个以上阳经能够同时会发病呢?这一般是邪气太盛,一 旦伤人,就使多个经感受了邪气而发病,这是合病的概念。什么叫并病 呢,并病是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经的证候,发病有先后次第之 分的,我们把就它叫做并病。可是并病这个词,在《伤寒论》中,也是 仅限于三阳经在用,
直中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
辩证问题
中医学发展到今天,它的辩证方法很多,八纲辩证、脏腑经络辩 证、气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等,那么六 经辩证和这些辩证方法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八纲辩证是辩证的一个 大的纲领,它是从六经辩证中归纳提取出来的一种辩证的方法和思路。 那么从六经辩证中来说,太阳病多表证,阳明病和三阴病多里证,所以 这就有了表里的分证问题。从六经辩证来说,三阳病多阳证,三阴病多 阴证,这就有了阴阳的分类。从六经辩证的角度,三阳病多实证,比方 说太阳膀胱,蓄血蓄水是实证,阳明腑实是实证;那么三阴病,太阴病、 少阴病多虚寒证,这就有了实和虚的问题,也有了寒与热的问题,所以 八纲辩证是后世医家从六经辩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分证的大的纲领。
卫气营血辩证主要是辨温热病的,而三焦 辩证主要是辨湿热病的,那么六经辩证主要是辨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病变 的。
(喘的证候大体有五个方证
1麻黄汤证,寒邪闭表,肺失宣降的无汗而喘;
2是小青龙汤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和内饮相合,水寒涉肺出现的 咳喘。而麻黄汤证的咳喘也罢,小青龙汤证的咳喘也罢,它们都是无汗 的,因为外有表寒嘛。而63 条和162 条,它说汗出而喘,汗出而喘即是 这两条的主证,同时也是鉴别诊断。它就排除了麻黄汤证的无汗而喘, 排除了小青龙汤证的无汗,外有表寒的无汗,里有水饮涉肺的咳喘。哎, 无汗出而喘,即是主证,也是鉴别诊断。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那是外感风邪或者引发了宿喘,或者是外感风邪,风邪壅 肺,引发了新喘。这两种情况都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来治疗。       但是,原文中说:“不可更行桂枝汤”,就告诉了这个证候,虽然有 汗出,虽然有喘,但是它不能够再用桂枝汤,也暗示,不能够再用桂枝 加厚朴杏子汤,它不是中风见喘,所以,不可更行桂枝汤,也是个鉴别 诊断。  4是阳明腑实证,由于肺和大肠 相表里,当阳明里实的时候,阳明之热迫肺,可以出现喘。所以在大承 气汤适应证中有“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等等。而阳明病本身是多汗的,阳明病是里热里实的证候,里热里实逼迫津液外越,总是会多 汗的,所以《伤寒论》原文中有一条说:“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理 应当多汗,所以你见到一个汗出而喘的病人,那么,会不会是阳明里热, 阳明里实,然后迫肺所造成的证候呢?63 条和162 条,原文说“无大热”, 这个“无大热”是个鉴别诊断,告诉你,没有阳明里大热,没有阳明里 大实。       所以你看,我们在学63 条和162 条的时候,就这个短短两条原文, 把《伤寒论》中可能见到喘的其它四个方证全排除在外。最后,汗出是 邪热壅肺,然后肺热逼迫津液外越,所以有汗出。那么,邪热在肺,肺 气宣发肃降失司,肺气上逆,所以有喘,所以出现了喘。所以这样的话, 只限定在通过鉴别这个喘证。那么就是个邪热壅肺的喘,你看这种鉴别 诊断的思路,鉴别诊断的方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
在《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黛 赭汤,这四个方子是调和中焦半上半下之枢机的,它在煮药的过程中, 要求煮后把药渣子去掉,再加热浓缩。       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它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 的,它的药的煮服方法也要求煮后去滓再煎,再把药汁加热浓缩。这样 做的目的,因为这些方剂都属于和解剂,它们在用药的特征上,都是寒 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煮后去掉药渣子把药汁再加热浓缩,它就有利于 药物的寒热协调,攻补并行,更好的起到和解的作用。而且现代药理研 究也证实了这样做,可以提高整个方子的疗效。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外有寒邪闭表,内有阳郁化热, 郁热扰心而出现不汗出而烦躁的证候的,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发汗 力量最强的一张方子,用了这张方子以后,有时候汗出太多,不容易控 制,在《伤寒论》中,提供了用温粉爽身止汗的方法
小青龙汤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水寒射肺的咳喘,因为小青龙 汤中的麻黄、桂枝、细辛、干姜这些药物都在用,辛温燥烈有余,尽管 它也有芍药、五味子,这些养阴、敛营、护正的药物,但毕竟辛温燥烈 偏盛,所以不能长期地用,长期地用之后就会有伤阴、耗血的弊病,但 是这一点在《伤寒论》里并没有提到,而在《金匮要略》里就说得比较 详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要经常相互参 照。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里保留了芍药,芍药在这里干什么用,《神农 本草经》说芍药有“利小便”的功效,因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它 是治疗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气,水邪阻遏太阳府气,这时候把桂 枝去掉,而保留芍药干什么,就是用芍药来利小便,祛水邪,在这种情 况下我们就需要借助《神农本草经》来解释《伤寒论》中用药的道理
吴茱萸汤证,在阳明病篇有“食谷 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在少阴病篇有“少阴病,吐利,手足 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在厥阴病篇还有“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猪苓汤的适应证,在阳明病篇有,在少阴病篇有
真武汤的适应证,在太阳病篇有,在少阴病篇也有,这样的话,你 把两条概括起来,你才能够知道在《伤寒论》中用真武汤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