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大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3:50:47
“科学”无“大小”
李玉山05年07期论坛
“大科学”(big science)一词,是美国科学家阿尔文•温伯格(Alvin Weinberg)在1950年最先提出,意指大型火箭和高能加速器等大型的科学研究装置。近年来国际科学界开始广泛地使用“大科学”的概念,但“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关于当代所谓“大科学”的研究状况,刘云在《大科学研究主要特征与运行模式》一文中作了这样的介绍:“目前被称为‘大科学’研究的科研项目,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根据大型装置和项目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大科学项目研究分为两类,即,第一类是需要巨额投资建造、运行和维护大型研究设施的‘工程式’的大科学研究,又称‘大科学工程’,其中包括预研、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研究开发。第二类是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学研究项目,通常是围绕一个总体研究目标,由众多科学家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相对分散开展研究。”
显然,所谓“大科学”研究,实际上是大的“科研工程”。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科研工程”基础之上的,“科研工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或手段,当然也可以是科研本身。科研工程有大小之分,科研成果、科学发现也有大小之分。但大的科研工程未必有大的科研成果,甚至连小的科研成果也得不到,而小的科研工程却可能得到大的科研成果、大的科学发现。这正是科学研究探索不同于一般企业生产的辩证法。
众所周知,发现遗传定律的孟德尔(1822??1884)原来是天主教神父,由于智慧、灵感与兴趣,他在教堂庭院里种了几棵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并于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现称基因)的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成为近代遗传学的基础。他的“科研工程”可谓小之又小,可是他的发现却成为19世纪人类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不可谓不大。近几年媒体大量报道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动用了几十亿美元的科研经费,经过几个国家的数百位科学家几年的努力,终告完成。但是其科学发现意义无法与孟德尔一个人发现遗传定律的重大意义相比。前者是开创性,而后者主要是重复性的,不是大的科学发现,而是工业化的生产科学信息,创新意义非常有限。
地球表面的一粒沙子,与一万米地下的一粒岩心,乃至于月球表面上的一粒沙子,其性质在科学研究方面并没有不同的难度,但是为了得到它们所需要构造的科研工程——科学平台,差别却是极其巨大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人类科技事业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它展示了人类的科技能力,展示了美国的科技实力,它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它带回的“月岩”极其珍贵,但它的科学意义是有限的。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抗癌战争’的大计划,宣称要在1976年战胜癌症,尽管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要超过人类基因组计划,但在30多年后的今天癌症仍然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顽疾。”
爱因斯坦提出了“统一场论”,并耗费了他后半生的心血,但却毫无结果。今天也有人动用几千万元,汇集许多科学家参与。是不是爱因斯坦的个人研究探索是“小科学”,而花费巨资、汇集多人参与研究的所谓“大项目”,就是“大科学”了呢?
显然,科学探索并无大小之分。具有绝对创新意义上的科学探索,不是一般意义上人力物力的投入所能达到的目标,而主要来源于个人的智慧与灵感。正如英国科学家马克斯?佩鲁茨说过:“科学上的创新是不能够组织的,从上而下的指引将抹杀创新。”把需要巨额投入的科研项目称为“大科学”,必将严重误导社会视听,使人们以为——只有高投入才有大成果——只有人多势众才有大成果,这必然会对具有绝对创新力的个人产生压迫,使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被严重削弱,影响科学事业的有效发展。
正如爱因斯坦在他被授予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上所说:“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总是迟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