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一些基本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6:03:12

食用油的一些基本常识

近期央视披露某些花生油品牌“纯正”谎言后,市民对食用油的“纯正”倍加关注。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泉州各超市中出售的食用油外包装上均注明国家一级花生油、大豆油等,升装的纯正花生油价格大多在70元左右。据记者调查,市场上难觅其他等级的食用油。专家介绍,市民购油只关注“纯正”或等级并不科学,“纯正”和等级高并不意味着食用油的营养丰富。
在一些小区的食杂店记者了解到,店里的散装色拉油由于价格低、色泽浅因而销量不错。这些没有厂家、生产日期、质量标准等相关标识的食用油往往能够依靠它颜色浅、香味浓的特点迷惑很多消费者。
色拉油是从国外音译过来的,指的是国外用来拌沙拉和凉菜的油,色拉油要求油的熔点比较低,低温下面也不会凝结。于是厂家把高烹油进行测试,选择那些熔点比较低的种类,比如大豆油等制成色拉油。因此色拉油和高烹油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熔点不一样。
油的等级越高,就说明其精炼程度越高,如果精炼到一级油的程度,油的纯度达到了99%以上,所含杂质当然非常少,颜色很淡、没有异味,但是精炼的过程把某些营养元素也几乎“炼”没了。色拉油的精炼程度确实如商家所说是相当高的,显得颜色浅、无异味,但油里的营养成分早已被生产商“淘”去不少。在一些小区食杂店里出售的散装色拉油看上去颜色浅,有些还带有很浓的香味,消费者要小心这类油的质量。
采访中,许多市民称压榨油比较天然、纯净,使用时香味也较浓,因此他们大多还是选购压榨食用油。逢年过节时,为了买到更好的油,还会特地到各县区一些花生油的压榨作坊去买油。实际上,并不能单纯地说压榨油和浸出油哪种好。食用油国家标准要求厂家标明工艺只是为了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
不少商家却利用这一点进行炒作,宣传压榨法比浸出法好,更有甚者还利用消费者对压榨油的品质信任,在其中添加其他油。压榨法和浸出法是制作食用油时,根据原料不同选择不同的工艺。花生的含油量在50%左右,现在市场上花生油大部分采用的是压榨法,没有经过别的介质,受其他物质的干扰比较少。而大豆的含油量较低只有20%左右,为了提高出油量,一般都采用浸出法,即采用符合卫生要求的溶剂,将大豆等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
通过压榨或者浸出的油都是毛油,毛油是不能吃的,必须经过精炼才能食用。浸出油要经过脱酸、脱胶、脱色和脱嗅,压榨油一般经过初步的脱酸和脱胶就行了。很多人比较喜欢食用花生油,就是因为压榨花生油没有经过脱嗅,保持了花生特有的香味。市民在购买压榨油时,不能只看到压榨作坊中使用的原料是花生、油品有浓香就盲目购买,缺少精炼的毛油会对身体产生很大危害。
根据国家标准,花生油在10摄氏度以下会凝结,棕榈油则在
20摄氏度以下凝结,大豆色拉油在0摄氏度左右凝结。一些粮油店老板称其出售的花生油均为天然压榨生产的,不掺杂任何杂质。但不少小区居民在天气较冷的时候发现,家中购买的散装压榨花生油在8摄氏度以下仍未凝结,可能掺杂了0摄氏度才凝结的大豆油;而有的家庭中,在15摄氏度左右出现凝结的花生油,这就有可能添加了棕榈油。
国家标准把食用油分为四个等级,是根据精炼程度不同来划分的。三级油和四级油经过简单的脱酸、脱胶就可以了。二级油以上的油,必需脱色,因为毛油都是有颜色的,等级越高,颜色越浅。另外,油在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味道,所以还要脱嗅,而且脱嗅还能提高油的烟点。
是不是油的等级越高越好,食用一级油、二级油就比三级油、四级油要健康?其实,如果从营养卫生的角度考虑,食用四级油是最好的。四级油虽然是最低标准,但同其他级别的油一样,完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只是在工艺水平上有所区别,因此无论是一级还是四级食用油,消费者都可以放心食用。四级油精炼的程度虽然不是那么高,可其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叶绿素、维生素E等。一级油也不见得更好,例如大豆油,精炼的程度越高,不仅营养少了,变质的速度也快,那些能保护油的抗氧化的成分在精炼过程中也被去掉了。
在调查中,很多正在购油的市民向记者反映,一来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一级油,就是想对这几个级别的油进行比较、购买,也找不到其他等级的产品;再者在大家的观念中,一级油的品质当然是比四级的好,在他们的理解中,四级油应该都是些不合格,或者品质、营养较差的油,能不能食用还是个问题,当然不会考虑到去购买了。
在随机采访的几位购油顾客中,大多数人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认证标识当成了食用油的国家标准,有少数几人表示听说过国家标准,但具体内容却不了解。记者询问超市营业员,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这边卖的都是有新标准的油。”
记者在各超市看到,出售的食用油大都符合标识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占市场大份额的食用调和油还没有实施新标准。很多消费者在购油时表示,近期由于一些“纯”花生油出现搀假现象,他们对缺少完善标准的调和油也心存疑虑。
据了解,食用油强制性国家标准,只是针对花生油和大豆油两大品种的。若以市场份额来讲,调和油销售量素来占了食用油总销售量的一大半。调和油生产企业主要执行的是食用调和油行业标准(SB/T10292-1998),对食用调和油按产品质量要求分为三个等级,即调和油、调和高级烹调油、调和色拉油,并无简单的一级、二级之分。
调和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油,国外一般是玉米油、橄榄油和葵花油等,再大众化一点的就是大豆油,并没有制定调和油的相关质量标准。调和油原本是一些企业为迎合广东和沿海地区的食用油消费习惯而开发的,结果“喧宾夺主”在全国市场四面开花。但由于食用调和油是由不同油种按比例配制而成的食用油,是多种单品油的混合,不同企业生产的调和油的成分不尽相同,而且各种成分的配制比例也不一样,导致调和油品种繁多,如有3种、7种、8种甚至多达12种的,每种油的比例也不一致,所以制定相关标准就非常困难。一旦对食用调和油质量产生疑惑,普通消费者申请鉴定的路很难。
在一些超市记者看到,目前本地一些调和油品牌厂商已在生产的调和油产品标签里,增注了产品中所使用的花生油或大豆油的等级、比例等情况,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元宵节这天中午,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把镜头对准了我们天天要吃的食用油,揭穿了花生油的“纯正”谎言。
食用油与人体健康关系紧密,比如橄榄油最有利于人的心脑血管健康,它的价格也最高。花生油是我国第三大食用油,其使用量仅次于菜籽油和大豆油。按照专家的估算,每斤花生批发价约2.7元,两斤半花生才可生产1斤成品花生油,所以纯正花生油每斤价位应该在六七元,5升一桶的价位应该在60元以上。而央视记者调查发现,5公升的纯正花生油,价格高的一桶卖到70多元,而价格低的才40多元,“廉价”背后的猫腻,就是生产者在其中掺杂了低价位的大豆油和棕榈油。
商人逐利,利用百姓难以辨别“此油”与“彼油”的区别,制造“纯正”的谎言、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坑害老百姓,这在当下似乎也不奇怪;可是奇怪的是,不知监管部门在监管什么。其一,近几年出现的“花生调和油”,是以花生油为主,使用大豆油、菜籽油等其他食用油调和而成的,竟然至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其二,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人士说,有关部门至今还没有对花生油产品进行过全国性的质量监督抽查,而目前“不仅仅是纯花生油产品存在掺假现象,其他价格较高的食用油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要不是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我还真不晓得食用油里面还有这等“油腻”的“猫腻”。《每周质量报告》在节目的最后,“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如何鉴别掺假的食用油,这就像教导污染河流下游百姓怎么把水澄清了再喝,用心良苦却作用不大。“墨菲法则”里有一条“罗伯特香肠法则”,说的是爱吃香肠的人,绝对不要去观看香肠的生产过程,因为香肠制作过程看了实在让人倒尽胃口。
但愿监管者能真正承担起监管的职责,让老百姓能不再“倒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