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和:拆迁背后(南都周刊 2009-1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14:17
> > 正文
苏小和:拆迁背后
2009-12-4 9:28:34 来源: 南都周刊 浏览量: 602网友评论 0 条
任何一种针对公民私有财产的暴力拆迁,最终破坏的都是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而拆迁背后的法律冲突,必然导致所有的人都失去法律的真正保护。
这个冬天越来越冷,但是我们的房屋拆迁大戏却越来越火爆!
在上海,是的,在那个摩天大楼林立、世博会如火如荼、红男绿女们夜夜笙歌的大上海,一位名叫潘蓉的女人站在自己的屋顶上,扔出了燃烧瓶。房子要被拆除,谈判还没有结束,政府的铲车就哐哐啷啷地开过来了。
这一时刻,公民的合法财产变得毫无意义,铲车才是最高裁判,这些巨大的机器像一些怪兽,凶猛碾过我们的家园,像一辆辆野蛮的坦克杀进战场,摧毁了我们幸福的客厅和厨房,以及墙上的玻璃、卫生间里洁白的抽水马桶。
在成都,我是说在2009年11月13日的成都,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金华村,面对豪迈的拆迁机器,47岁的女人唐福珍站在自己的屋顶上,往身上浇满汽油,并在众人的注视之下将自己点燃。这个女人瞬间“变成一个通红的火人,在高高的楼顶上跳动、挣扎”,而强大的拆迁队伍并没有停下他们的工作,他们钢铁一样的手臂轻而易举推倒了唐福珍的房子。
这一时刻,公民的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只有铲车像一尊雕塑,留在时间和历史里。许多年之后,也许没有人再记起唐福珍这个不幸的名字,但人们会记得那些熊熊燃烧的汽油,记得那些在熊熊燃烧的女人面前不动声色的铲车,以及更加不动声色的官员、警察和街道办事处的妇人,记住他们一张张冷漠的脸。他们直奔房子而去,是的,一台台钢铁做成的铲车,一张张永远无情的脸,永远不知道沟通,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同情和怜悯。
可是我要问,我们的生活,必须要这样血腥么?我知道在这样的血腥事件中,我仅仅是一名看客,麻木的看客。还有更多的人们也是麻木的看客,我们以为自己不是潘蓉,不是唐福珍,我们不在上海,也不在成都,我们不知道下一个潘蓉是不是自己,不知道下一个唐福珍是不是自己。或者我们每天垂首祈祷,希望下一个不是我。可是聪明的人啊,无论你是官员,还是乞丐,无论你是企业家,还是流水线上的工人,无论你是教授,还是文盲,当大火烧毁妇女,当铲车碾碎了别人的家园,请你记住,下一个人,就是你。
我不是瞎子,是的,我不是瞎子,我看见那些拆迁的官员们手中的砝码,他们理直气壮的信心,是一部叫做《城市拆迁管理条例》的法律;我也看见潘蓉和唐福珍决绝的姿态,也是一部法律,一部叫做《物权法》的法律。政府和市场,官员与草民,竟然都是以法律之名。
任何伟大的荒诞主义大师,也无法写出如此荒谬的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当《物权法》辛苦出台的时候,难道我们的官员们、我们的学者们,都没有想到还有一部陈旧的法律与之冲突吗?为什么不主动清理,不主动纠错?
我真的很怀疑我们会不会主动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一切都是在被迫地朝前走,对所有的常识,我们总是虚以委蛇,而对陈旧的错误,我们则恋恋不舍。我想起当年的《收容管理条例》,就是在几个知识分子的民间推动下才不得不废除。那么今天,这部《城市拆迁管理条例》,明明与《物权法》冲突,却还在大行其道,一些地方小官僚还在扛着这部条例大打出手。
非得要烧死更多的妇女以后,我们才会引起重视么?
还有那个户口管理制度,几亿农民、以及无以计数的新毕业的大学生,无以计数的白领阶层,都在以流动的方式为这个国家积累财富,都在努力逃离户口制度,都在靠着自由选择的个人方式来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什么还要以户口的名义对蚂蚁一般的人们进行户口歧视?为什么?
按照最起码的经济学常识,最大限度地保护私人财产,最大限度地确保人们自由迁徙的权利,必然能促进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古人说,“有恒产者有恒心”,当一个人的产业可以被轻易剥夺,谁还会继续有发展的信心?古人还说,“人挪活,树挪死”,人口的自由迁徙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如此朴素的常识,在这个古老的国家,本来是应该有更多的人去遵守的。
可是没有。面对这么多血腥的拆迁事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要伸出援助之手的。做官员的,要如实告知;做媒体的,要了解真相;做律师的,要去打官司;做邻居的,要去救人。那些机关大院里的决策者们,要检讨我们的制度是不是有问题,那些学院深处的学者们,要走出象牙塔,走到事故的现场里去,做一些真正的田野调查,去发现我们的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无论如何,任何一种针对公民私有财产的暴力拆迁,最终破坏的都是市场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而拆迁背后的法律冲突,必然导致所有的人都失去法律的真正保护,所有的人最后都是输家,没有一个人会持续幸福。(苏小和,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著有《启蒙时代》、《我们怎样阅读中国》、《局限》、《逼着富人讲真话》等著作。)
http://www.nbweekly.com/Print/Article/915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