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5:32:45
交流练功感受,健康路上多风雨
春天肝火旺的症状和疏肝方法06
谢谢这个好方法,只是我这个疮从春节吃发物以后,发成一片疙瘩,后来敷土豆,没有疙瘩了,一片平的,也没有脓了,那么要炙整片吗?
》》》》》》》》》》》》》》
前天起床,发现手背上的血管变平了。想起陈玉琴老师说的,血调回腑脏了,嘴唇也越来越红润了,这是属于脾的吧?
前天,用真空罐在肾俞那里各拔了一个真空罐,然后按摩太溪、复溜10分钟,后背上部有一股暖流。开始10天这个方法的实践。
今天在肾俞拔罐按摩,也有暖流,尤其是练补肾法的时候,还有点疼的后背上部暖洋洋的,热乎乎的,很舒服,当时那里还有一点痒,想来是冲击寒气和淤血的
身体还有一些不适,后背上部,应该是寒气有一点隐疼,那里,也是长期坐电脑前会酸疼的地方。前晚坐梦,居然梦到,身上被蛇叮了几个伤口,隐疼,想来是不适在梦中体现。
而且,左右的手臀有点麻木,自从上次吃药伤气洗澡心慌气短后,心脏一直有这个问题。而前天,手臀大概心经的经过的某个地方有点疼。跪膝时,面部能马上感觉到气血荣面,所以,双手有点麻木,右手大拇指麻木,应该主要还是肺气不足。
肝火旺,怎么会这么严重呢?张教授说,两关浮弦,左脉是肝,右脉是脾。想来,肝火如果不疏导郁积会酿祸,而寒凉也特别伤身。
寒性体质,吃热性东西也上火。中里老师说,去掉膀胱经的寒气,这样,吃热性东西就不会上火了。火就到膀胱经去抵达寒了。嗯,我的膀胱经寒气太重,也堵塞的厉害,我要下功夫,打通理顺这条经络。
最近热水泡脚,或是练功,都是头上冒汗,马悦凌老师说,上身冒汗是气虚。本来,我就要补气血的,吃那个治疗疮的寒凉的药后,气更虚了。肺气、脾气,总是觉得底气不足,缺少底劲。
肚子特别容易饿,昨天晚上,想吃少点养脾,结果饿死了。还是按照身体的意愿,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好了,只要留有点余地就好了。
》》》》》》》》》》》》》》》》》
一个武术家不光有绝超的武功,更应有延年益寿妙手回春的医术。
1.内五脏:1)肺属金,肺动如雷。2)肝属木,肝动如火。3)肾属水,肾动如风。4)心属火,心动如气。5)脾属土,脾动如功。
2.外五宫:1)鼻通于肺。2)目通于肝。3)耳通于肾。4)口舌通于心。5)人中通于脾。
知道了内五脏和外五宫,还应该知道血液流行时刻及路线:1)子时流行胆经。2)丑时流行肝经。3)寅时流行肺经。4)卯时流行大肠。5)辰时流行胃经。6)巳时流行脾经。7)午时流行心脏。8)未时流行小肠。9)申时流行膀胱。10)酉时流行肾经。11)戌时流行心包。12)亥时流行三焦。13)任督二脉不论何时血液均循环流。
十六、四诊八纲
治病,首先通过“四诊”,诊察病人的体质,主观和客观症候,运用“八纲”,结合病因,进行分析、综合,弄清病症的性质,作出诊断,然后选方用药施治。
四诊即望闻问切。望,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体质状况,皮肤和其它部位色泽的变化,以及五官,舌苔等。闻,包括两方面,一是听病人发出的声音(言语、呼吸、咳嗽等声音)二是嗅病人的气味(呼吸、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问,就是询问病人发病经过和自觉病状。切,就是摸脉和触诊。下面把几种常见的舌象脉象作一简介。
(一)舌象包括两部分,一是舌质,二是舌苔。
1.舌质:淡红是正常。鲜红色是热症、实症。淡白色是虚寒症。深红色是热症。紫色多为瘀血症。舌卷缩色淡多属虚症。
2.舌苔:薄白而润是正常的。薄白而滑,多属表寒症。白而厚腻的,是湿症或痰饮症。黄苔多属里热。黄而干燥是热病伤津。黄而干燥起刺,是实热症。灰白多属寒湿。灰黑多为肠胃有湿浊。灰滑多属食积。黑而润滑的是大寒症。黑而干燥的多属大热症。
(二)脉象常见的有:
1.浮脉。脉搏跳动很表浅,用手指一触即可摸到,多属表症。如浮而快多属风热,浮而无力多属伤暑。
2.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能摸清脉的跳动,多属里症。沉迟属于里寒症,沉弦属于痰饮,沉而有力为里实症。
3.数脉。“数”即快的意思,正常的脉是每呼吸一次跳动四次,如果超过四次即称数脉,多属热症。浮数是表热,沉数是里热。
4.迟脉。每呼吸一次跳动三次以下,称为迟脉。迟而有力多见于心腹冷痛,迟而无力为虚寒症。
5.虚脉。脉大而软,按之无力,多见于伤暑,虚劳,气血不足。
6.实脉。脉充实有力,长大而坚实,多属实火。
7.滑脉。脉跳动圆滑流利,多见于孕妇;滑大,多见于风痰,食滞。
8.弦脉。脉跳动如弓弦一样,按之不移弦脉,多见于痰饮,月经不调,心腹痛。
9.细脉。脉细如丝,多为气血两衰(如大出血、血压下降时),或久病体虚,劳损等。
10.缓脉。每呼吸一次跳动四次,和缓均匀,为正常之脉象,如缓而无力多属虚症,寒症,湿症。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这是根据四诊的结果概括出来的。为了叙述方便,特作一简介。
1.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如开始得病,病人有发热、恶寒、头痛、四肢酸痛等症状,表示病在表,称“表症”,治疗上用解表药。如病人出现高热,口渴、烦燥、神志不清、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如浓茶或有呕吐、腹泻等症状,表示病在里,称为“里病”,治疗上当用清热凉血、通里攻下的药物。
2.寒热:是指两类性质相反的症候。如面色苍白、手足凉、口不渴、喜吃热饮食、大便稀薄、舌润苔白滑、脉迟、经常怕冷,多属于寒症。在治疗上当用温热的药,以温阳散寒。如果面色潮红、手足温热、口渴,喜吃冷饮食,大便干结、舌苔黄燥、脉数(快),多为热症。在治疗上当用寒凉的药物以清热泻火。
3.虚实:是指人体和病势的盛衰而言。如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声言低微、皮肤色浅、弹性减弱、呼吸弱、出虚汗、腹隐痛喜按、脉细无力为虚症。宜用温补的药物。如见精神亢奋、声音有力、皮肤红润、腹满胀痛或有硬块、呼吸粗而有力、脉实有力等为实症,应用攻泻药。
4.阴阳:是八纲总的概括。如表症、热症、实症,可统称为“阳症”;里病、寒症、虚症可统称为“阴症”。由于病人的体质不同,得病的原因又不同,病情的轻重也不同,在临床上常常是表里相兼,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但不管怎样,通过全面细致的“望闻问切”及脉象对症下药,就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六因:六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致病原因,过去中医书上称为“六淫”或“六气”,都属于外因。至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内因,但外因是致病的条件,也不可忽视,应根据临床症状来推求致病原因。比如受了风吹雨淋,得了感冒,出现怕冷、发热、头痛等症状时,一般通称为“受风”或“伤风”。在炎热的夏天中了暑气,出现发热、头痛、四肢发软、出汗、口渴等症状时,通称“伤暑”。
1.风:一般分外风、内风。外风是指受风得病,有一般外感症状,有热象的为外感风热,偏寒的为外感风寒。前者应用祛风散热的药;后者应用祛风散寒的药。内风,是指风自内发,“中风”就是内风的一种,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说话困难等症,宜用平肝、养血、熄风的药来治疗。
2.寒:一般分表寒、里寒。表寒是指受寒得病时,有恶寒、无汗、口不渴、四肢骨节酸痛等症状,宜用散寒解表的药物。里寒,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肠鸣、口淡无味、恶心、怕吃生冷食物等症状。宜用温中散寒的药物。
3.暑:一般分伤暑、中暑。伤暑就是夏天受了暑气,有发热、头痛、出汗、口渴烦躁、四肢酸软无力等症状。宜用清解暑热的药物。中暑,是指在暑天烈日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出现虚脱,应用补气回阳的药物,及时抢救。
4.湿:一般分外湿、内湿。外湿是指有精神困倦、头重、四肢沉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轻度浮肿等症状,宜解表化湿。内湿,是指有黄疸、胸水、腹水、痰多、疲倦、四肢浮肿、腹泻、小便不通,宜用清热利湿,或健脾渗湿的药物。
5.燥:一般是指燥气伤了津液,多见于秋季,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干咳无痰、胸痛、大便秘结等症状。宜用滋阴润燥的药物。
6.火:一般分实火、虚火。出现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目赤、斑疹、高热不退、烦躁口渴、小便褐色为实火,宜用清热泻火药物。虚火一般多见唾液分泌减少、口干、手足心发热潮湿、舌尖红,宜用滋阴降火的药物等。
》》》》》》》》》
老中医说,两关浮弦,右关脾脉浮弦,意思是脾有余,沉迟不足。
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能摸清脉的跳动,多属里症。沉迟属于里寒症,沉弦属于痰饮,沉而有力为里实症。
看来,真的是治疮的中药的寒凉伤了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