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的治疗和康复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23:23:33
腰肌劳损的治疗和康复
什么是腰肌劳损?
有一种最为常见的腰痛,痛在以腰骶关节为中心约一巴掌大的地方,或隐隐作痛,或酸痛不适,早晨起床时减轻,活动后加重,不能久坐、久站,弯腰困难。到医院检查,照X光片、验血也大都正常。患腰痛的人虽然大都能正常生活和坚持工作,但时间一长,会影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情趣。这种腰痛,中医常称为肾虚腰痛,也就是腰肌劳损的腰痛。
为什么会发生腰肌劳损的腰痛呢?腰部是人体的中点,腰骶关节是人体唯一承受身体重力的大关节,是腰部活动的枢纽,前俯、后仰、左右侧弯、转身都有牵涉,无论运动还是活动,这里的关节比全身哪个关节承受的力量都大。劳动强度大或活动量大,关节活动就多。关节的活动,都有肌肉的参与,所以这里的肌肉容易发生疲劳和损伤。腰肌劳损就有腰部肌肉积劳成疾的意思。有些人即使体力活动不大,劳动强度也不大,但由于姿势不对,脊柱处于半弯状态,腰背肌肉一直紧绷着,日积月累,也就产生劳损,进一步发展形成无菌性炎症,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于是腰痛就发生了。
腰肌劳损的预防
腰肌劳损的腰痛是可以预防的。怎样预防呢?首先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长年坐着的人,腰背肌肉比较薄弱,容易损伤。因此,应有目的地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如做一些的屈、后伸、左右腰部侧弯、回旋以及仰卧、起坐的动作,使腰部肌肉发达有力,韧带坚强,关节灵活,减少生病的机会。肥胖者应减肥,以减轻腰部的负担。其次要注意自我调节,劳逸结合,避免长期固定在一个动作上和强制的弯腰动作,如站久了可以蹲一蹲,蹲下不仅使腰腿肌肉得到放松休息,而且也减少了体能的消耗。
再就是注意生活中的各种姿势,如从地上提取重物时,应屈膝下蹲,避免弯腰加重负担;拿重物时,身体尽可能靠近物体,并使其贴近腹部,两腿微微下蹲;向高处取放东西时,够不着不宜勉强;睡眠时应保持脊柱的弯曲等。避免潮湿和受寒也是很重要的。
腰肌劳损的运动疗法
腰肌劳损其主要症状是腰部酸困和疼痛,腰痛较重者常伴有腰肌紧张性痉挛,腰部活动性受限,弯腰困难。严重者可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证明,运动疗法对其有较好的效果。
1、腰肌锻炼保健法:仰卧保健法:患者取仰卧位,首先双脚、双肘和头部五点,支撑于床上,将腰、背、臀和下肢用力挺起稍离开床面,维持感到疲劳时,再恢复平静的仰卧位休息。按此法反复进行1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锻炼一次。
2、俯卧保健法:患者采取俯卧位,将双上肢反放在背后,然后用力将头胸部和双腿用力挺起离开床面,使身体呈反弓型,坚持至稍感疲劳为止。依此法反复锻炼10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各一次。如果长期坚持锻炼,可预防和治疗腰肌劳损和低头综合症的发生和发展。
3、腰背部叩击按摩保健法:患者采用端坐位,先用左手握空拳,用左拳在左侧腰部自上而下。轻轻叩击10分钟后,再用左手掌上下按摩或揉搓5分钟左右,一日两次。然后反过来用右手同左手运动法。自己感到按摩区有灼热感,则效果更好,运动后自觉舒服无比。此运动法能促使腰部血液循环,能解除腰肌的痉挛和疲劳,对防治中老年性腰肌劳损效果良好。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运动方法可以采用:
①转胯运腰 站立姿势,双手叉腰,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中指按在腰眼部,即中医所说的肾穴位上,吸气时,将胯由左向右摆动,呼气时,由右向左摆动,一呼一吸为一次,可连续做8—32次。
②旋腰转背 取站立姿势,两手上举至头两侧与肩同宽,拇指尖与眉同高,手心相对。吸气时,上体由左向右扭转,头也随着向后扭转,呼气时,由右向左扭动,一呼一吸为一次,可连续做8—32次。
4、热敷或理疗:每天晚上可用热水袋或热疗灵在疼痛部位热敷,也可用麸皮1.5公斤,在铁锅内炒糊后,再加食醋0.25公斤速搅拌均匀后,装入自制布袋内,然后放置在腰痛部位用被子盖好保暖热敷。有条件的家庭可自购远红外线热疗器或周林频谱仪等理疗。此法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还能祛风湿、活血通络,对治疗腰肌劳损患者效果良好。
5、药物疗法:对腰肌劳损患者,有明显压痛点者可用强的松龙针1毫升加1%普鲁卡因5毫升,作压痛点封闭,每周一次,3次为一疗程。待腰痛减轻后即可开始进行腰锻炼。也可口服药物通痹片或壮骨关节丸、肠溶阿司匹林和消炎痛等治疗,以巩固治疗效果和防止腰痛再发。
西药治疗:常可口服止痛药如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也可用好得快局部喷涂,或激素加普鲁卡因痛点封闭。
中药治疗:中成药可选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强肾片等配合独活寄生丸、活血止痛胶囊等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黄芪10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10g,柴胡10g,升麻10g,甘草10g,秦艽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五灵脂10g,香附10g,牛膝10g,地脂10g,土蟞虫10g。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外用药可选用纳米穴位敷贴、狗皮膏、武力拔寒散,麝香壮骨膏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