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化发展必由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6:14:4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普遍认同两个观点是:一、教师事关重大;二、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我们的思考:
思考 1 :现代学校应该是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且也是教师不断从教学实践中继续学习的场所。现代人的学习将交融于工作和生活中,工作、学习和生命融为一体,个人成长与组织绩效融为一体。 “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 ”
思考 2 :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学问题是校本教研的核心,行动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而颗例探讨是校本教研的具体形式。校本教研具有三个核心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思考 3 :反思教学与行动研究是当前教师专业成长最需要、最迫切要做的工作。
我们的做法:
一、建立 “ 青年教师发展中心 ”
主要策略
1 、倡导自我更新,促进自主发展
校本培训仅仅侧重于计划中的安排是远远不够的, “ 自压 ”“ 自省 ”“ 自悟 ” 才是教师成熟、成长、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本学期,青年发展中心活动要加强计划外的分散学习,诸如每次的教研活动,办公室里对某种观点的争论,讲台边对某个案例的交流,图书室、阅览室内的个性化学习,这些是更佳的培训资源。所以要求每位教师确定好各自研究专题与方向,确定好研究成果的形式,确定好阅读名著的书目,每位教师必须选择 1 - 2 本教育专著来为自己充氧,同时记好阅读笔记,记载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这些都作为教师更新的计划,列入教师成长档案中的年初目标。
2 、试行学分制度,提高活动实效
学分制的建立有利于青发活动的考核与评价,同时,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自由度、选择权。星期三下午 3 : 30——5 : 30 活动,一般都要参与。一学期累计学分不少于 10 分,达 10 分合格。对一学期总学分超过 10 分,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待定。每次活动由各负责人具体组织,活动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活动实效。每次活动内容及参加人员等情况由各组负责人作详细记录。
3 、开展团队研究,形成校本特色
为了青年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办理市图书馆的借阅卡。本学期的集中活动以团队研究,案例研究为主导,集中报告与培训为辅助,提供教师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与空间,逐步形成具有南小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 制定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 
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见习期教师是青年教师发展的起点,而理想的学者型教师则是教师发展的目标。从起点到终极目标,我们认为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 一 ) 适应阶段 
新教师要通过短短一到三年的教育实践,尽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和转化,重点做好两项转变工作: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变。
新教师以模仿借鉴为主要的学习手段,从搬用先进教师的教学、教育和管理模式和技巧入手,逐步逐项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使自己站住讲台,从而使自己尽快成为基本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适应型教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角色意识培养,明确教师的角色职责与要求,使他们明确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的道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教师的全面的规范训练,在师德规范、教学规范、管理规范上下功夫。
要以严格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为重点,发展教学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多写教学后记,多作教学反思,并努力成文,积累详实的教学资料。
( 二 ) 发展阶段 
在教学实践这一轨道上持续努力,从全面掌握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技能技巧入手,继续第一阶段的两个转变的进程,在三 —— 五年内最终成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学校领导放心、合作教师欣赏、所教学生喜欢、学生家长欢迎的教坛新星,至少也能成为一名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 
( 三 ) 突破阶段 
知识型和经验型教师当然不会满足于其现有的发展状态,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向上突破。发展的关键是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实现两种知识的融合。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其中的两条有效策略。知识型教师应着重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消化、发展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使明确的知识经验化并内化成自己的缄默知识,变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信念,同时更要注意转化成具体的教学技能技巧,在感性发展和技能技巧上下功夫,进行掘井式或剥笋式研究,实现科学下嫁。而经验型教师则要在系统的理论学习上下苦功,力图把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实践智慧 ( 缄默的知识 ) 转化成明确的知识。因为绝大多数实践型教师其教育教学理论功底都比较缺乏,教学实践呈粗放型状态,其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处理缺乏理性精密的设计,常常凭直觉或经验随机确定,教育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 跟着感觉走 ”“ 摸着石头过河 ” 是其明显的行为特征。因此经验型教师关键是要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是盲目实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科学化、规范化、理性化,在理性发展上下功夫,走上升型之路。无论是 “ 下嫁 ” 还是 “ 上升 ” ,都要以教师个人的悟性为基础,以自己的教学个性类型为条件,通过系统的反思来整合,才能抓住薄弱点,把握关键期,突破高原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五 —— 十年内成为准学者型教师。
( 四 ) 成熟阶段 
要真正成为学者型教师,光靠单纯的理论学习、技能诊断和发展、两种知识的整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准学者型教师要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和教学个性为基础,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条件,以创新精神为指导,既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流派。主体化、个性化和创新化的教育科学研究就成为学者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 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发展策略 
青年教师的成长既有组织培养又有自我发展的问题。但由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教师个人主体的自主性对其专业发展就更为重要,主要表现在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目的,选择活动的方式和进程,自我监控和调节自己的活动等几个方面。其主要的发展策略有系统的理论学习、完善的技能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自觉的科学研究四个方面。 
( 一 ) 系统的理论学习 
尽管理论主要是一种明确的知识,而且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但掌握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个体生活中终身发挥重要作用,它是教师思想的载体。更何况理论中还有一部分属于程序性知识,教师各种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成果的取得都要以它为条件,且大量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青年教师在校所学的书本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内化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并发挥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解决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了解教育内容的物之理、教育对象的心之理和教育活动的育人之理,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实现明确的知识与缄默的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转化,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
( 二 ) 完善的技能训练 
教育教学是一种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一种艺术再现的活动。没有一种完善的传播技能和再现技巧,再好的教育教学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就是知识型教师易受质疑的原因。学者型教师要有教学专家的技能,能突破人类信息加工的一般限制,从技能走向技巧,最后形成最优化的、自动化的技艺。专业技能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活动计划更精细,活动成效稳定地保持着高水平,即确定性;另一方面,内在的活动指令与控制系统又变得富有弹性,能够适应新的任务和情境的变化,即变异性。换言之,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心理负荷不断降低;工作结果趋于稳定,所能承受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幅度和频度却可以越来越大;实践技能不断加强和丰富,经验也在持续地升华,理性认识不断提高。实践训练、知觉、知识与经验、能力是影响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知识经验与动手实践技能既是形成专业技能的条件,又是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成分。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在培养训练和自我的主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 三 ) 科学的自我反思 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经验性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没有一个教师可以单靠培养和训练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反思是导致一部分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另外一部分却不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它是在对教学的道德责任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思教学旨在更好地意识并激活那些缄默的知识并加以解释、说明、评判、验证和发展,把它们变成一种明确的知识并成为支持性的理论,从而引导教师行为的变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反思可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两种,通过自我反思和对话的过程,整合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理想与现实并实现了两种知识的统一。因此,反思尽管表面上看是一种个体的活动,却依赖一个合作群体的支持;它不仅要求教师自己有一个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态,不能自我封闭和保守,同时也有信任、合作、协作的环境要求。反思要求教师既关注自己的实践,又关注实践的外在社会条件,要考虑学校、社区和社会背景中加强和阻碍学习的各种方式和因素。事实上教师是在不同的时间、速度和知觉水平上进入行动、观察、分析和计划这一反思循环链的,教师的反思有五种不同的层次:快速反思 —— 即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修正 —— 有思想地在行动过程中进行反思;回顾 —— 及时在某一点上对行动进行非正式的反思;研究 —— 过了一段时间后对行动进行系统的反思;理论重构与研究 —— 由学术界对行动进行长期的反思。遗憾的是,一般教师总是满足于反思的快速和修正层次而鲜有深入,其实所有这五种反思维度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
( 四 ) 自觉的科学研究 
要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单靠主观的反思是不够的,还得有大量的客观研究。如果说反思研究采取的是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和材料为主的自然研究,研究方法是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为主要方法,那么,这时我们还要推己及人,进行普遍的一般规律至少是类的研究,不仅研究对象范围要扩大,而且研究的程度也要加深,研究方法要以教育实验法等干预性的理性研究为主,强调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丰富和完善原有的教育实践理论,将缄默的知识明确化、理论化,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技能,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有意识地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将系统的科学理论操作化、策略化,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流派,形成一个真正的学者型教师。
* 确定培养目标
( 一 ) 教学能力目标
1 、驾驭教材的能力
能够全面深入独立地分析、研究教科书、教学大纲。参考资料等教材,制定出符合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体现学科特点、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与小学教学的联系点,与科技的渗透点。
2 、教学设计能力
精心设计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重点设计如何启发、指导、训练学生;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掌握教学节奏进程;精心选用教学媒体,不流于形式,以增加教学效率为标准,力争事半功倍。
3 、实施教学能力
① 讲解能力,即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感染性、趣味性。
② 提问能力,有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灵活地运用设疑方式,引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思维操作,让学生独立地解疑,成功有效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恰当地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级主动地置疑,培养他们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③ 板书能力,即书写规范、准确、合理、美观、适时;内涵具有条理性,概括性,启发性。
④ 仪态控制能力,即神态自然,情绪饱满,举止大方,有条不紊,走动适度等。
⑤ 演示能力,即演示操作正确,熟练,实际效果明显。
4 、说课能力
即课前说课做到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和具体环节的设计有充分的依据,有明确的意图;课后说对教学的实施情况有客观全面的判断与评价,从而正确地总结其经验与教训,进而明确今后的提高与探索方向。
( 二 ) 教学基本功目标
1 、普通话说得准确流畅
2 、三笔字书写规范美观
3 、能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4 、具有专业特长基本功
( 三 ) 理论基础目标
掌握教育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学习与探索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前沿信息,专业理论基础在同行内处于领先地位。
( 四 ) 教育研究能力目标
选择恰当具体的教育研究课题
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独立地撰写出有新意有价值的论文或实验报告
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实现远景目标,使青年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均达到成熟状态。 ( 包括不同层次的学历达标 )
远景目标确定为六个方面:
1 、积极高尚的思想品质; 2 、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 3 、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4 、富有创选性的思维能力; 5 、成熟稳定的教师人格; 6 、健康的体魄。
* 培养措施
1 、组建导师团,对青年教师集体会诊,对症下药。指导与被指导结成对子,分头承包,全面负责,指导教学全程,针对每个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
2 、组织青年教师业务学习。
3 、开展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学期末完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4 、开展观摩课、研讨课、汇报课、竞赛课活动,正确导向,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提高。
5 、注重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定期进行基本功考核和竞赛活动。
6 、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解决知识更新、学历达标和学历层次提高问题。
* 管理措施
1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分学科负责,各小组依据培养规划,拿出小组的培养计划。
2 、建立青年教师业务考核档案,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综合评价。
3 、制定政策,正确导向对青年教师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信任,注意发现、培养、树立青年教师典型。
二、改革评价制度,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袋
教师档案袋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育活动过程及其有关成果而最终形成的系列化的累积物。它能促进教师的职能成长,改善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也为其谋职提供资料的储备。档案袋由教师自主管理,自己选择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满意的资料装档,每学期末交给学校做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参考。
在职教师档案袋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1) 自己的教育环境 —— 自己、社区、学校、学生、同事等的记述;
(2) 自己的教育能力 —— 学历证书,继续教育证书,自己的教育经历与教育成绩,职务晋升情况,从事的教育科研研究,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 ( 有价值的 ) 等;
(3) 自己的教学情况 —— 典型的教案其录像,教学计划,活动设计方案,论文,个案及其他教学的样本等;
(4) 自己的发展计划 —— 政治目标、学历目标、培训目标、未来形象设计等;
(5) 自己的教学实绩 —— 学生作业实绩样本、个性化的作品、学生与本人的各种获奖证书,学生、家长、同事、管理者的积极评价,各种测试成绩等。
(6) 自己的爱好特长 —— 体现自己爱好的作品样本,收集的有价值的资料等;
(7) 各种评价资料 —— 来自学生、同事、学校管理者、上级领导的评价,自我评价。
(8) 自己的学习资料 ——( 辅助教学的、包括校内学习报刊、杂志的内容,出去学习的听课记录、心得等 ) ;
(9) 其他 ——( 个性化资料、自主安排 )
教师档案袋的使用:
1 、使用目的: (1) 为进一步增加教师工作的透明度,量化工作情况,便于对教师工作的评价; (2) 便于教改资料的积累。
2 、分类存档内容 :自己的教育环境;自己的教育能力;自己的教学情况;自己的发展计划;自己的教学实绩;自己的爱好特长;各种评价资料;自己的学习资料;其他个性化资料。
3 、使用要求: (1) 注意保管,; (2) 每个夹层所存内容要写明标签,标签要依次按由里到外的顺序注明:自己的教育环境;自己的教育能力;自己的教学情况;自己的发展计划;自己的教学实绩;自己的爱好特长;各种评价资料;自己的学习资料;其他个性化资料。 ( 剩余夹层自主安排 )
三、重建备课、上课、交流制度
一、个体备课: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有必要对教学的首要环节 —— 备课进行重新审视。
按照新课程要求,转变备课理念,从备教到备学。所谓备学,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水平,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首先要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使其成为启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的操作把手。其次,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的课堂的主体形式。第三,学习结果呈现方式的设计,学得怎样每位教师知道,要让学生知道。加强教学再设计,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设计预案,加强教学反思,精彩瞬间记录师生课堂中的 “ 闪光点 ” ,积累典型案例, “ 真切感悟 ” 促进教师分析教学环节。坚持备课中贯彻课题思想,实施弹性管理。
1 、要因人而异,允许有 “ 详 ” 有 “ 略 ” 。对上岗不久的年轻教师,要求备详细的教案,而且要提前备课,课前务必做到教案烂熟于心;对有经验的教师,可以让其备 “ 简案 ” ,把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上出实效和特色来。 2. 要因时而异,允许先 “ 上 ” 再 “ 备 ” 。对一个教学内容,有多种设计或打算,难以确定与选择,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教师上课后再备课。教案教案,本是 “ 教 ” 的方案,为 “ 教 ” 存在,为 “ 教 ” 服务。教案的价值体现在课堂上。课上得好,教案自然不错;课上得不好,教案肯定有不足。
2 、要丢掉 “ 教参 ” 这跟 “ 拐杖 ” ,学会自己走路。教师要从灵魂深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要从心底里把他们视为课堂的主角,要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创造的乐园。教师要做到上完了一堂课并不代表教案的结束。 “ 一个缺乏胃液的胃袋难以消化食物,一个缺乏思考的脑袋,也难以消化四面八方涌进来的知识,使它升华为智慧。 ” 没有思考的教案,也就难以注入新鲜思想的血液。教案 “ 年年岁岁花相似 ” ,穿旧鞋走老路,不断重复,那是可悲而又可怕的。因此,教师要对所上的课进行反复深入的思考,常常总结得失成败,便于以后上课能扬长避短、有所借鉴,切忌为了应付检查而写些无病呻吟、苍白无力的东西!
虽说 “ 教无定法 ” ,担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所展现出的教学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有共性可概括的。
1 、符合学科特点。学科不同教法也不同。如语文重朗读、赏析和体悟,情境教学法、赏析教学法用得较多;思品重辨析、体验,体验法、辨析法用得较多;学科特点是选择教法必须注意的。
2 、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师个性特点。教法必须为学生所接受,适合学生的年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要体现教师的个性特点。只有每一位教师都选择了适合自己个性的教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践操作中,以下几种教案值得一试:
1 、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教材上有很多空白处,页眉页脚、株距行宽。教师在钻研课文时可随手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想、心得以及独特的理解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些写在教材空白处的内容,应是教学中的一些宝贵的灵感和自己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它往往喷涌着教师的智慧,记录着教师的点点滴滴深切真实的感受。
2 、写在备课卡上。教师在备课时也可准备一些精致小巧易于携带的备课卡,将教学思路、教学设计等大略写在上面,也可将某个教学点写于此,当然还可注上一些教学中的注意点、重点难点、质疑点等,若需修改可弃之重写一张,方便灵活且随机性强。
3 、写在备课本的边上。平时上完课后,应及时反思总结,用红笔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补完善。可再备课本上腾出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空白处,以便于将上课后的新的想法或与众不同的感悟记在此空间内。
4 、写点课后教案。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体验是精彩纷呈的。
二:集体备课: “ 走进去 ” 还要 “ 走出来 ”
我校将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达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化的研究性备课。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坐下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同传统的备课相比,新课程下的集体备课有以下几方面改变:
目标 “ 动起来 ”   传统备课中地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的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所以在目标设计上要做到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存。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位隐性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究、长于合作、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导引下,才能承载课程标准中倡导的 “ 三维目标 “ 的有机落实。
过程 “ 动起来 ”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但这一切具有不可预定性,所以备课的本质特征是生成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需要备课不断调整,不断生成。一句话,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设计需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为 “ 自主、合作、探究 ” 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 —— 教学后的反思。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并及时地记录下来。这种教学后的反思 —— 有批判的在行动结束后的反思是很个性化的。
在集体备课中,老教师喜欢年轻教师的活跃思维,青年教师喜欢学习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在这样资源共享和思维碰撞中会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教师之间取长补短,提高认识,不是要让他们失去自我,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换句话说,集体备课的目的不是让教案变成 “ 模子 ” ,甚至变成束缚教师的工具。执教者应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实际调整设计,以其达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地目的。教师必须通过循环往复地思考、探讨、总结,才能形成螺旋式的提高深化过程,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① 个人充分备课 “ 集体备课并不排斥个人单独备课,个人单独备课是集体备课的准备和前提。
② 事先研究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首先要精心钻研教材和教法,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寻找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和途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这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学习实际,预测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最佳效益的途径。
③ 在此基础上,由中心发言人召集备课组成员集体教研。首先,中心发言人说课,进行中心发言。然后,积极创设愉快宽松的研讨环境,由其他教师交流:讲 — 一讲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特别是不同于别人的观点和做法;评一一对大家的观点进行客观的中肯的评价;议 —— 对大家的观点和做法以及有关疑义的地方展开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最后达成共识。
第一,倡导同伴互助与合作。如确定每周三为 “ 校本教研日 ” ,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研究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二,学校根据实际设立 “ 课改讲坛 ” 、 “ 教育改革创新论坛 ” ,确定专题,定期研讨。
第三,学校应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每月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 片断或实录 ) 、每月上一节研究课、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等,建议学校创设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
第四,学校应每学年举办一次 “ 教学开放周 ” 活动,欢迎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来校进行教学观摩。
(5) 相关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共同问题的合作研究活动,如分层教学、提优补差、改善薄弱学科、联校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等。
(6) 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大学课程中心的研究员、教研室教研员及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支持和指导,实现校本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初步拟定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指标体系》,《学生学习自我评价》
四、教学反思:
除了在集体备课中要进行反思外,学校鼓励教师在每一天的教学中多作反思、多写教后记。除了常规的得失思考外,还可以是课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处理机智,或探索一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或知识储备不足引起的尴尬等等。这种反思是很可贵的,可以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反思的几种方式:
1 、在成败中反思:教后记、反思日记等。
2 、在对比中反思:通过听课、评课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
3 、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活动中训练反思,在反思训练中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4 、再学习中反思:在理论学习、向专家学习、同行、学生及家长学习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们的认识:
1 、校本教研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返朴归真的科学研究,不在轰轰烈烈但求扎扎实实地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2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与引领,不然,往囿于低层次的反复。教与研,研与修是彼此共生的,只有研究人员与基层教师的精诚合作,建立互助的伙伴关系,才能营造出研修相长的文化。
3 、要不断创新校本研究的形式,丰富校本研究的内容,提倡跨学科、多视角、综合性实现资源共享、强势互补,以集体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