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经济发展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1:21:04
广州二千多年来不仅是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而且又是华南经济中心。广州由于自然气候,地理位置的有利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全国闻名的富饶地区,同时又是热带珍贵特产的集散地。 随着秦汉以后各历史时期, 中原内地汉族人口、文化先进生产技术与工具的南移交流,广州又是最早对外交通与对外贸易通商口岸, 国内外生产技术与文化经济的交流,促进农 业、手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广州很早以来发展成为南方最大的商业与手工业中心。
1、广州地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方面,广州由于具有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可全年耕种的气候特点, 而且又是平原广布,珠江三角洲冲积层土壤肥沃的优越地理条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基础。经过先进工具与生产技术交流推广,大兴水利工程,利用河流湖泊蓄水灌田,修筑堤坝围垦,不断地扩大耕地,提高产量。唐宋时,粮食生产已有余粮供应闽浙等地,号称“广米”。甘蔗、蚕丝、鲜果等生产也有很大发展, 甘蔗在宋朝时成全国主要产地, 明末清初时,广州地区甘蔗种植约与水稻面积相等,岭南佳果早就闻名。
造船,广州自古就是对外与内河通航港口,岭南一带又盛产优良木材,对发展造船业具有利条件,最近在广州发展秦汉造船遗址,初步探知船台区共有三个平行排列的造船台,船台长达88米以上。船台滑道的结构设计和现代船厂的船台滑道结构原理一致,证明当时广州造船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很高与造船规模很大。又据近年广州附近发现的汉墓中,发挖出木制与陶制的船舶模型,结构很精巧,船上有舵楼、房仓等设备,很象现在的"花尾渡"。广州的遗船业在秦汉时已具有很高技术水平,而且又是汉朝出海远航大型队的造船基地。元朝时, 意大利人马哥孛罗的记载说:“当时海船之往来波斯湾,中国海间者,华船最大。 多广州、泉州所造”。清朝,广州的造船业也很发达,仅官营的船厂就有四处,能造蒙冲舰。广州的造船业从秦汉以来一直在全国与华南地区占重要地位。
冶炼铸造,广东矿藏丰富,种类较多。银、铜、铁矿开采历史很久,汉朝时集散于广州的货物就有银与铜。自东晋后,华东一部分炼铁技术工人迁到广州, 冶铁技术的传入开始发展广州冶铁业,出现大规模的铸铁作坊: 唐末南汗时广州冶炼技术已有较高水平,能铸造铜象、铁塔、铁柱等。元代时铸造的铜壶滴漏已相当精巧。明清时,广州所辖的佛山镇已“为全国闻名的铜铁冶炼中心,所制的铜铁器具产品畅销国内外,有"盖天下产铁之区,莫良干广铁,而冶炼之功, 莫良于佛山”之称。
纺织。广州的纺织业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汉朝时,在广州就有芋麻类纤维织成的夏布,蕉布。唐代广州的丝织品已很有名,宋代已能织造棉布,称为吉贝布,还有竹布。明清时,棉、丝纺织业大发展,产品远销长江流域与出口,国外并享有“广纱甲天下”之称。在清朝时, 广州土布出口仅次于丝、 茶, 为我国当时重要输出品之一, 清道光年间(1820~1850年)广州附近纺织工场发展到二千五百多个,工人达五万多人。
陶瓷、砖瓦与玉石、雕刻等手工业与工艺制品,早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了相当精致的制品,广州的陶器以釉色细润,造型精美见称。象牙雕刻,工艺品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独特传统工艺,具有精巧的艺术水平, 牙雕制品历来远销国内外.制糖、 食品加工等手工业也有不断的发展,广州制糖约始于汉状,到宋代广州白糖(糖霜)定为贡给皇帝的贡品之一。
2、广州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广州具有历史悠久的手工业相当达的基础,到近代由于生产发展,已经由个体生产转向工场手工工场生产,孕育着资本主的萌芽。到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迷梦.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资本的入侵,近代工业开始在广州出现,最早时1845年英国人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船坞(出观外资近代工业的开始),继后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影响下, 封建官僚买办统治集团开办军火工业,1866年两广总督瑞磷命广州机器匠温瓞园(又名温:老七)筹办并设立广东机器局, 制造枪枪弹军械。1887年至1889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后,又先后开设缫丝、纺织、铸币、制铁等官办工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民族资产阶级商办工业,如1870年广州的陈联泰机器厂,1872年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开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缫丝, 雇工五、 六百人, 随后商办的火柴、造纸、印刷、 皮革、玻璃,船舶修造、机器制造、水泥、卷烟、针织等工业不断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开始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暂时放松,外货在中国市场有所减少,广州民族工业在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大战期间新创办的橡胶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先后设立橡胶厂23家机器制造、火柴、肥皂、炼乳、电筒、电珠,电池、搪瓷等工厂陆续开创与发展,到1936年全市工业企业(不包括手工业)共3,218户,职工达67,430人, 总产值达34,267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工业产品一度遍销国内大城市外,还远销东南亚各地。
广州市工业规模较大的行业有:
机器制修业  共129户,就业人员2,355人, 总产值2,100万元
织 布 业  共301户,就业人员17,700人, 总产值3,550万元
胶 鞋 业  共50户 ,就业人员3,600人, 总产值2,500万元
榨 油 业  共50卢 ,就业人员3,600人, 总卢值200多万元
抗战胜利后至解放前夕,由于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买办集团的集中垄断,广州民族工业陷于崩溃。抗战胜利后,美帝与国民党政府通过所谓“广东实业建设”谈判,在广州取得一系列经济特权,1947年仅美资潘宜公司就在广州取得十一种企业的独立权,控制许多工矿企业, 仅1948年4月的统计美国在广州登记商户就达二百余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也伸进广州,垄断全省六十六个金融机构的绝大部份,并通过这些金融机构对民族工业实行吞并与垄断,控制了广州制糖、纺织等187个工厂企业。到解放前夕,广州私营工业有80%。倒闭,失业人数达20万人,总户值比抗战前下降25.25%, 到广州解放时, 能正常生产不到240户,占22.5%,处于半停工状态的约340户, 占22.4左右, 其余百分之四十四以上工厂已全部陷于停工。
广州近代工业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控制、压迫,因而构成广州工业对外依赖性强,殖民地色彩浓厚,重工业基础差,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比重大,企业规模小, 资金薄弱,设备残旧,技术落后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