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5:15:23
——许锡良教授江苏南通市二甲中学讲座实录
·                                      (时间:2009年11月28日上午:9:00_11:30
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的很大不同点,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我以为就表现在我们的教育把孩子教的越来越不自信,怎么来通过批评他,通过考试压他,弄得他最后感觉他一无所能,考也考不及格,考试的题目和考试的方式也是从突然袭击到声东击西,能够跟他打游击战。中国的考试情况是这样的,学生可能关注得越紧的就越不考,猜想到你可能没有关注到的问题我就考一下。什么叫有水平的考试啊?是考到了你意想不到的就有水平,而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考到你没自信,没有自信哪!我们的教育质量就是考倒学生为体现的,把学生考倒了,这个时候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有自信了:别看你那么聪明,还是过不了我这一关,这个时候我们目的就达到了。
而我们目的达到了,教育其实就失败了。因为我们把学生原来是很有兴趣的东西,教得没兴趣了;原来善于提问的学生,被教育后,现在不善于提问了。我们这次在上海听课发现:高年级的学生跟低年级的学生最大的不同就是:低年级的学生提问题踊跃,高年级就不行了,到了高中你就是在他屁股上踢三脚,他也不动,到了大学要他提问题,那比登天还难!所以我们的教育很可悲啊。
美国的教育就不同了,小学生提问题很积极,大学生提问更积极,为什么?他们教育的结果就是不断的把学生教育得越来越好奇,越来越善于提问,越来越自信。自信的表现就是越来越敢于挑战权威。学生小小年纪都敢跟老师说不同的答案,当然他们评判的标准不一样,按我们来说,跟我们老师提书上不同的答案,我们很多的老师会感到不自在,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权威受到挑战。有些情况下,大家还会说:还轮不到你来教我,你还嫩着点呢!我教书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呢。因此,就开始摆老资格了。那么学生的成长就自然被扼杀在萌芽中了。
在这个问题上,那美国就不同了,美国老师就会说你提的问题很好,就给他加分,优秀学生就是善于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不断的有自信的去学着。所以,美国的教育就是把学生教得非常有自信。你没有发现:在美国,优秀学生自信可以理解;差生也很自信!考100分的试卷,才考了5分后,哇,感觉还特别好!还考了5分!你问他考出来的结果怎么样?他就会说:哇!感觉特别好!就是这样的,那是为什么呀?因为他们跟我们的不一样,就是你学什么他就考什么,你善于干什么他就让你干什么,就是把你有特长的地方、有天赋的地方挖掘出来,特别培养并给予成长的条件。
作为一名美国学生来说你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你善于干什么就有机会干什么。中国则相反,中国是什么呢?你喜欢什么就不要再学了,你不喜欢什么、不擅长什么,你就要学它。这叫什么呢?取长补短哪!你歌唱得好以后就别唱歌了,你唱得那么好,书法不好你就要把书法学好。总之我们教育的方式就是:你讨厌什么就要学什么,你擅长什么就偏要你放弃什么。最后我们的学生都不自信,因为我们都盯住他们的短处,是人都有短处,但我们的教育就盯住了这短处,这导致我们的学习普遍缺乏自信。
现在我们看看我们这些做老师的要和学生一起学会自信,有自信才会发掘,才有潜力。我回想我小时侯是个“差”生,后来又是怎样转变的呢?我这个人以前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后来我遇到一个好老师,有一次提问题,那时候我们刚刚打倒“四人帮”,老师就问了一个问题——那一幕我永远记得,那时候“四人帮”丧心病狂,迫不及待,篡夺国家最高领导权,就问:什么叫“丧心病狂”?那时候的学校没有词典,更不可能上网;凭我的经验,我用我们的家乡话把这个意思解释出来了。解释出来后,那老师说:许锡良答得对,你看他还是很优秀的!因为那时候我还是一个留级生,人家班主任都不要,为什么?因为语文数学加起来从来没超过60分。(轻笑)那个老师看到我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这时候凭着一种悟性就能悟出来,就断定这孩子有悟性。这是我上小学以来,第一次听到老师表扬我,以前都是批评,我那俩只耳朵不知被拉了几回——所以这对一个差生的成长也有好处,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是永远不会自杀的。从小做差生,反复磨练,有超强的抗击打能力(大笑)。因为是零分、几分已经习以为常。但我从小还是追求向上的,我多么渴望老师能表扬我一次,但等了很多次,留了几次级,越留级越没有受表扬。
但这次我终于看到希望。以后,我就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差的,有时要比很多优秀学生都强。当一个学生能肯定了自己的时候,有了自信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潜能就会发掘出来。
现在我们看到赏识是很重要的,激励是很重要的,鼓励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这次去上海听课。听了几堂课,我总有一个感觉,有一个不太舒服的地方,我估计在一堂40分钟的课堂里面,老师使用的表扬达一百几十次。而且这些表扬很随意的,有口无心:“还不错”、“很棒”等等,这样的话随口说说。我就仔细观察那些被表扬的学生,好像面部表情很木讷,对表扬无动于衷,根本没有像我当年受到表扬时的那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很显然一堂课一百多次表扬,都听得烂了。钞票发多了还通货膨胀,这表扬多了也会不值钱,所以我觉得一堂课下来,有那么一次两次表扬这就很不错了,随口表扬其实就是取消了表扬。所以我们说凡是走过了头都是不好的。信口开河的,明明那个学生没有说出来,也说“棒”——棒在哪里呀?所以我们要切记不可过分表扬,走极端。切记不要只在表面上,做任何事情,老师心中都要有学生。
我们老师要求要有自信,就要学习,正确地理解学习。互联网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机会。现在我们凌校带头在“1+1”教育网上写博客,我在上面写了个文章,叫什么?叫《敢开博客的校长就是好校长》,甚至还写过《现在,从不上网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一个校长敢开博客,首先自己要有几把刷子,文通字顺的文章写不出几篇,那是不敢开博客的;没有灵光闪现的想法,也是不敢开博客的;自己屁股上有屎,也不敢开博客。所以从才智、行为、品行各方面来说,都要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你才敢做这个事情;而且开博客的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呼朋唤友,以零成本广交天下良师益友,广泛学习。
现在的互联网是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体现在哪里,它首先有一个跨越时空的自由空间,这种跨越时空的自由空间是网络提供给我们的,任何大学都是没有的,所以网络将来改变中国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是有一个不可限定的前途的。可惜我们现在还是不行的。我是在全国最早提出“博客文化与教师成长” 观念的人之一。网络背景下的重新理解教育的概念,重新理解教育,将带来一种颠覆性的观念革命,这个提供给我们的东西确实是一个极好的东西,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互联网是上帝送给中国人最好的礼物。就教育和学习的意义上来说,也是这样的。你看中国的历史上什么时代像今天有了互联网这样交流方便,跨越时空,自由自在,良好的学习状态就是自由的状态。当我们的大脑自由思考的时候,当我们主动去找自己的良师益友的时候,这就进入了一个学习的状态,是真正的学习状态。在这里,你可以向适合你的任何人学习,找到自己的良师益友,这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全新的学习平台,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它。
我见过一些校长,思想比较保守,他说网络是一个泡沫成堆的地方,乌七八糟的地方。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和偏见。有这种偏见是可以理解,那么我们怎么误解了这个互联网的学习呢?其实互联网跟我们当年中国人发明纸一样,纸的发明使我们的学习方便了许多。在纸没有发明之前我们是用竹简做书的材料,做为书写的载体。一篇文章1000多字要两个壮汉才抬得动,那时中国古代读书的人,不像后来读书的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在孔子年代,读书的人是最有力气的人,没有力气读不起书。读不起书是因为你拿不起书,那时候的书文常常一二百斤你怎么扛得动?你怎么搬的起?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断了3次,穿竹简的牛皮筋断了3次,可见这竹简有多沉重。
但是发明纸以后,我们的载体已经变了,携带书,书写书已经很方便了,过去的书只有宫廷里面才能储藏。有了纸以后,特别是纸能够批量生产以后,我们写的东西就开始变轻了,而且做得很薄,一本很厚的书写上蝇头小楷,一本书可以几十万字,这个时候我们的信息量被浓缩了。我们发明了电脑,有了互联网之后使我们的信息载体不断浓缩,高度浓缩。你看一个U盘十多个G,就小母指那么大,信息载体不断浓缩,并且通过户联网我们还可以交流,起到交流的作用。不仅仅储藏,还可以交流,虚拟世界后面是有“生命在场”的,应该说互联网是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折射,就知识,情感,信息,态度,价值观来说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忽视。
其实我们全国用互联网上网的老师越来越多,可惜我们许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作教师培训的时候基本上不提这一块,有一种掩耳盗铃的感觉。事实上全国各地也不是一样的,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先生与一线教师就通过开博客来交流,温州市教育局也开了博客,浙江温州、江苏南通这些地方都走得比较前,广东的中山教育那边也走得比较前,也在做这样的事情。我自己感受的是上海就比较保守,但相对来说也保不了多久,这是大势所趋。一定要适应这个时代,这对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好处的,使我们老师的学习零成本化、开放化。全国的名师,全国的资源,世界的资源,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个东西去搜集起来。
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条件做这个事情,所以我建议我们老师至少一定要有一个自己的博客,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你就有了一个学习的动力,有了自己的资源库,有了自己的一群良师益友。将来在这方面的开发还会更久远,互联网的好坏是取决于人的,互联网上的泡沫是某些泡沫的人造成的,是人造成的;互联网上的垃圾是垃圾的人造成的。这并不是它互联网本身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要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另外我建议通过互联网或通过博客,我们把老师的学习啊,阅读,思考,教学,研究等全方位的融合在一起。我现在正在尝试着做这个事情,因为老师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品质,读书是为自己的,为自己重新建立新的教师形象。通过你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去感染你的学生,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是看你讲了什么的,而是看你做了什么的。
所以,现在我感觉,阅读,思考,写作,教学都是乐趣,并不矛盾。有人说你每天上网写了这么多东西,又读了这么多东西,你上课肯定很少。我说我写东西写得最多的时候,也是我上课上得最多的时候,有些人还不理解,包括我们个别朋友也不理解,他说你肯定没上课,我就给他一节一节算下来。我一年上课最多的时候是930多节。一年365天加起来,一天平均近3节课——这个数目在大学里恐怕全国也没有几个。我为么能讲也能写?因为我每上一堂课都把它写下来,而且我每上一堂课之前,我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并把它写下来,东西自然就多了。而且听我课的学生有种感受:听你的课不累。为什么啊?因为听你的课始终有问题思考,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并且我开博客与学生们在网上讨论,这种尝试的结果是工作量很大,但是这因为有兴趣就不是一种负担,而且是一种享受。所以教师的乐趣来源于学习,来源于工作本身。
读书的目的是让我们促进思考,我们读书并不是为了一目十行,而是为了思考。我倒认为读书就是要忘掉;忘掉后,消化后,就形成自己的。读很多的书最后就是形成自己的思想。忘掉别人怎么说,然后自己去思考,吸纳别人精彩的观点,然后能够形成自己的思想,目的就在这里。也因为这样一点,我深深理解到爱因斯坦所说的一句话,他说所谓的教育就是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后所剩下的才是教育,记住的反而不是教育。所以教育是一个过程啊,是一个启发的过程,也是让我们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
我们做老师的人,读书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比较紧张,我个人的体验就是我在中学也教过6年,当过班主任。那我这6年是怎么读书的呢?我这6年,我可以这么拍着胸脯说,我这6年把学校资料室的书全都读遍了。读了以后还写了笔记,写了多少笔记呢?写了将近50本笔记,6年的时间写了将近50本笔记,这笔记里面有读书的,有课堂的笔记,也有生活的日记。我想到一定的时候把这50本笔记陆陆续续发到网上来,看看当年20多岁的一个年轻人的读书历程。所以我可以自豪地讲,我有过一个胡乱读书但有大量笔记的一个时期,这种磨练的工夫还是需要的。
开始的时间一定要扎扎实实的,那这时间从哪里来的?我后来发现老师读书的时间跟你把学生教好并不矛盾,而且还是有帮助的。当你这个老师知识丰富,见识不同一般,充满思想智慧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学生就会比较服你,当他服你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教育。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可以减少比较多的时间,避免老师成为一个体力劳动者。我现在开玩笑说很多老师的工作已经不是脑力劳动了,甚至也不是体力劳动,现在很多老师是一个“口力劳动”。口力劳动者呢,既不是体力也没有脑力,为什么没脑力呢?因为他的行为已经没有多少知识的含义,没有多少思想的类别,只是简单符号的机械重复,因此变成了口力劳动。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就是要加上思想知识的内涵和智慧追求。读书要读有智慧的书,我记得我们凌校说一句话,他说:你可以不读书;但你必须要有思想。还有一句话就是:你可以没有思想,但你要读书。我觉得这个话要看怎么理解。不读书而有思想有没有这个可能呢?是有可能的;可能在哪里呢?就是,如果你读的书不是有字书而是无字书,每当人面对世界的时候就进入学习的状态,其实他可以打破读书和不读书之间的间隙,人处于“生命在场”,人处于一个环境,从本质上来说他就是进入了学习状态。
比如说到我们二甲中学来,我在校园里转了一圈,我所见到的,我所看到的,它已经融入到我的知识结构里面,它使我作出判断,作出思考,作出探索,这个过程中虽然你没有读书,但事实上你就在增加经验,在理解事物。这个时候就是在读无字之书。而对一个人来说,真正的学习状态能够穿行在无字之书和有字之书之间,能够把书上的概念很好的穿行在现实生活中,而又能从现实中很快的抽象出一个新的概念,这样的一个人是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出神入化的一种学习状态,而我们常常一讲到学习,就想到跑到图书馆里面抄,其实这只是一种形式。
很多人读书是一种无字之书,无字之书读什么?读天地、读自然、读人、读事,事物经过就是一种阅读。我们经常说到有一种人“阅人无数”、“历事无数”,怎么讲呢,就是接触的人多,经历的事情多,这也是一种学习,有时这还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当我们没有时间读有字书的,其实我们可能正在读无字书。如果不能够有字书与无字书之间打通界限,那么,就会产生我前面讲的“读了五车书,脑筋不如猪”的后果,就是他将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割裂开来。
我们有很多博士教授,他读了很多书,但是让他讲,他就很难讲出来,甚至有时感觉云里雾里,为什么?因为他是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将有字之书读成无字之书。所以学习的境界,要善于把你所感受的东西都当成你的学习对象。比如说我们有些年轻的班主任接了一个“烂班”,有的人的理解可能是:你这是给我穿小鞋。但你若是换一个视角就是:这是对你的栽培。为什么是栽培?因为这个“烂班”交到你手里就是对你的一个考验,它会给了你比别的班更多的学习机会。你这个时候要善于用学习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班级,用研究的眼光来处理你班上的问题。
后来我们感觉到我们当老师的人和医生有个很大的相同:你看,高明的医生他最喜欢的是疑难杂症,而庸医呢,就不喜欢,凡是有一点做不了的就送去大医院,所以水平也就不会提高。那我们作为老师来说,从这里能得到一个什么启示呢?就是高明的老师,一定是不怕艰难险阻的,不怕你是一个“烂生”,不怕你是一个“烂班”。当你这东西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当你把这些难题处理好了以后,你的水平就提高了。不同的是,医生一般不会抱怨病人为什么生这种难治的病,但是,老师常常会抱怨家长竟然出了这么一个孩子。
敢于面对困难,在挑战中学习,这个跟我们下棋的道理是一样的。下棋,找高手,找高手怎么会有进步?因为高手总是给你出难题,他会让你很尴尬,尴尬的时候你就要想办法化解它,化解它,你就从他出的难题里面走出来,你的水平就会得到提高。这是围绕着学习和研究,要围绕解决问题而来,把它当成课堂。
我非常赞成一种提法,就是我们要以研究的心态来对待工作。不管是当校长的还是当来老师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你遇到难题的时候用研究的心态,你就感觉到再难也不怕,甚至有时候越难越好,所以这个心态要摆正。
另外呢,我们的学习要有一种担当的心态,就要从今天开始,我们二甲中学有个口号叫:“今天第二” ! 今天盼望明天,强调今天,这个今天的心态啊,也是很重要的!“今天”的这个含义在哪里呢?就是生命的现场感,生命的时间感,学习从来没有明天,只有今天,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呢就是用一种彩排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其实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是我看到的一个日本的电视《麻辣教师》里面的一句经典的台词就是“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这个话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个人把握住今天,今天的事情不拖到明天去,今天要写的东西不拖到明天去。我想想如果这样下来的话,有这样的三五年你就会发现奇迹。很多难题被你化解,我就用这种心态写过一篇文章。做今天的事情,我今天想写的绝不拖到明天再写出来,所以我下笔是挺快的。凌校长也看的到,下笔很快,加上我打字又很快,下笔又很快,又用今天的心态来写,所以当天想到的就当天写出来。写出来有错误怎么办?错误没什么关系,我们学习不要怕错。
我们中国人的学习有一个心态是不太好的,就是怕错,怕别人说他水平不高,怕这怕那,最后我们很多学习机会都没有了。我在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教导我说要要谦虚谨慎,要善于学习。我后来感受到的是一个人学习的时候,要“学问不大脾气大”,当然“脾气大”不是去骂人,不是去训人,脾气大就是要敢于用高姿态去挑战权威,就是要撞南墙。权威之所以是权威,那不是闹着玩的,那权威也是反复磨炼出来的,他是有斤两的,你去撞他肯定是要头破血流的。但是不要紧,撞了之后就知道就知道南墙有多坚实。所以多少年来我就以这种姿态不断地撞南墙。你看在我博客里面,我撞的南墙就比较多,孔子的南墙我撞过,毛泽东的南墙我也撞过,国内的与我同专业的那些大牌教授我都重新审视过,这就是撞南墙。不撞南墙不知道南墙多结实,撞了之后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知道自己多少斤两就懂得自己的缺点在哪里,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当我批评孔子时有人就说,你这个无知的家伙,孔子还有哪一点思想是你还没有读过的。如果我不批评他,有谁能够指出来啊?这点错误谁来给你暴露啊?你不暴露的话你永远不会进步。所以这就叫个性化的学习,个性化的生存,要敢于挑战。学习过程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过程,当然这过程不是跟别人家去比。
你看,我的今天题目是什么呢?是“做最好的自己”,为什么我提倡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呢?因为我们要是去比,是永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就像我们的学生,你可以把他分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但第一名,第二名只是你的考试的成绩。请大家要注意到,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倒数第一,第二,第三,这些只是你给他的考试的分数,而不是他本身的,不是他的价值,他的品性,他的能力和素质本身。就我们的生命形态来说,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有他精彩的地方,每一个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也是日本的《麻辣教师》里面的,是麻辣教师用来教育学生的。就是说你不要盲目的去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我们在这方面既要学习,也要保持自己的自信。
一个好老师首先要自信,要感觉到自己是别人不可取代的。别人再好也不能取代,但是别人的好一定要去学——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现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有个不太有利的地方:它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反映到我们学校里呢,也喜欢分成等级。把人分成这么多等级事实上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不公平的。我们现在的教育里面,且不说我们教育的考试制度,你考的东西能够把学生考出多少东西?我前面分析了,我们的学习主要是记忆,记忆好的话成绩90%有好分,但是记忆又是我们的人的素质中最不重要的一个,你用人最不重要的素质去考核一个人,岂不是糟了?韩寒就是这么被淘汰的,爱迪生就是这么被踢出学校的门的,爱因斯坦就是这样在当学生时变成差生的。我们今天作为反思来说,我们在这一方面要有一种超然的心态,要有为一个学生一生发展着想的心态,用这种心态。当然成绩也是必要的,因为毕竟规则虽然不合理,但它还挡在那里。分数不高,他没有很多的机会,成为韩寒的可能性是很小,韩寒只是一个,非常独特,别人是不可以复制的。所以我说不要学韩寒,你说学生的出路,将来怎么样,你不要拿韩寒来作比,韩寒不可复制,他是孤本,但韩寒有一种精神,是可以有普遍性的。这普遍性是什么?做最好的自己,啊,做最好的自己!韩寒不是按照世俗的规则去迎合大众,韩寒的作品那么有买点,他进不了中国作协,那进不了就进不了。市场有生存,他们的书是这几年来都是排名最好的。
每个生命都是重要的,每个生命都是精彩的,做最好的自己!当你成为最好的时候你一定是充满自信的,而且你会发现自己原来这么的了不起。因为时间关系,最后我就剩一点时间做一个交流。
凌宗伟:
我们搞一个互动,对许老师有什么疑问或者对目前的教育有什么疑惑或者对我们二甲中学目前的状态有什么思考,可以随便提,抓紧时间!搞个15分钟吧。
张卓鹏:
许教授,刚才你在关于教师听课方面谈了记笔记,谈自己的收获。现在学校在搞一个活动,就是针对听完课后写“听课诊断”,针对一两个教学片段谈优点或者是缺点,目前这个活动搞得也比较好。我在想如何使我们教师以后在听课的过程中偏重写感受,能够自主自愿的搞下去?希望听听您的意见。
许锡良:
关于这个实质上是一个校本教研的问题。
那为什么我们有一些人不愿意写?参加这种活动不是很积极的,关键一点呢就是他没有找到兴趣,或者说是通过这个活动收获不大,当他觉得如果不参加损失也不大的时候,甚至没有什么损失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他就有可能不积极。所以这个里面呢,关键在于每一次这样的一个研讨都要有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能够提高到这样的一个新的层次,那我们老师感觉到参加和不参加、写与不写不一样,而且这个写最好开始可能是可以做一些要求,但要做好的效果应该是自觉,是自主自愿自觉。不要你写你也写,不要你写你还要写,那这种请况可能状况比较好,那这种研究活动或教研活动建议要协调发展,就是学科搭配,要有一个“高人”引领,如果大家基本上是在一个水平上,这个时候讨论有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这个时候要有一个稍高水平的人参与进来,他就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讨论反应就会加速。
另外来说,这个研讨的过程要有知识上的东西,不能就问题讨论问题,要把别人的个案、书上的观点拿来,要有互动,最好要有争论就好了。但是我们讨论有时候碍于情面都是讲好的,缺点都泛泛而谈,使活动流于形式,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我们可以找一些好书读一读,读一些高人,读一点经典。方法是多样的,我只能提这些。(掌声)
季玉娟:
先生你好!你刚才说的是教育是面向世界,通过互联网了解这个世界。我觉得我的孩子也是喜欢上网,但以玩游戏为主。我作为一个母亲对他有担忧,不知道该怎样引导他。他喜欢看奥特曼,我感觉奥特曼在日本不是很受欢迎,但是在我们中国市场卖得非常好。等到他们再大一点时候,开始打那种大游戏机,像克塞号游戏,里面有星空等宇宙里的东西,他们特别喜欢。我现在在家里都不敢上网,因为我怕影响他,就是说我应该怎样教他?谢谢!
许锡良: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现实意义。我刚才讲过了,互联网对我们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说到上网的问题,我的感觉是现在小孩子上网就玩游戏,这首先我们成人在对孩子的引导方面是有缺陷的。比如说美国的孩子喜欢上网学习,他们的很多资源都是游戏化了的,用游戏化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他们利用的软件我是看过的,既是游戏,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的方法。他们能够把游戏和学习结合起来,做的真的很好。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上互联网,打游戏泛滥的问题。我是这样来看待的:  学生打游戏也不完全是坏事。你要知道全世界的机算机专家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学计算机的人一定是要从小玩游戏开始的。
我这里有个非常好的真实案例:在“1+1”上有个叫“乌有”的老师,他也是我的老乡。他有一个孩子现在在美国名牌大学攻读计算机的博士。他的孩子学计算机是他一手把他引导上的,但他当初也不知会这样。是这么个情况:如果他小孩用12分的力气就可以考第一;如果用10分的力气就可以考前10;如果用个5、6分,7、8分的力气,班上就是20来名,所以这个小孩在班上最好拿过第一,最差拿过27名。作为爸爸他对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考前30名就是好的。”他的孩子一下子就放松了,心态就自由了。有一天看到商店里有一台游戏机,500多块钱,当时是比较贵的。他就赖着不走,一定要买这个。他的父亲就说:“你的成绩能够考到前3名,我就给你买。”结果说完之后,期中考试就考了全班第一——也是唯一的一次。他爸爸结果就买给他了。但是接着他就感觉这样不妥,把孩子的成绩限定在班上三十名就合格,以便为孩子的心灵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这个孩子就是通过这台游戏机让他爱上了计算机。就是这个计算机让他的孩子以后让他走上了这条全新的道路,他在游戏里感到里面的神奇,现在在美国读博士,前景非常看好。
后来乌有老师跟我说:我对孩子在教育方面没有苛刻的要求,才保留了他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天分。结果他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在于就是经常读课外书,交朋友,玩点游戏,知识面很广,头脑很活络。他虽然是学计算机的,但是他的哲学思维,他的文化功底是很深的,他和他老爸关于思维与哲学的对话我全程都看过,在“1+1”网站上面有。所以我后来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一个真实的案例,不是假设的。所以孩子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要管得太死,有出息的孩子管得太死,就会变得没有出息。玩游戏只要不让他过分沉迷,你不要过多干涉他。这可能是他人生的一个新的方向,奠定他一生的成就。你那点分数算什么呢?
我还举个例子:我高中的一个同学,从初一到高三每门课年年都是第一,最后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当时我和他同一个宿舍,对他是“仰望”啊。他清华毕业之后就直接分在福州大学。我后来拜访他,他自己回想起来,包括在大学里面,发现他当年读的那些书都是靠背诵和记忆的,严重损害了他的兴趣,都是把他给害的。后来在大学里任教就不一样了,因为很多东西要靠自己找资料,解决问题要有创意,结果在大学里很多年一篇文章还没有,甚至,我到他房间去时,发现里面居然连一本书也没有。我说,你大学老师怎么一本书也没有?他说,我现在看到书就条件反射,一种极端厌恶的感觉。而且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当年万人瞩目的人最后走到这个样子。
前不久,浙江大学一个年轻的老师涂序新博士也是从清华大学毕业的,跳楼了。这些都是我们使人的心志过度畸形的结果,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他虽然在美国读到了博士,但是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这一段是从我们国内打下的,你看看,你只要再想想爱因斯坦从小学到大学都不是优秀学生,但这就是最有创造力的人,所以今天的分数和明天的创造力是不划等号的,很多时候是相反的。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对孩子要有一份宽容之心,敬畏之心,爱戴之心。
我们中国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他做孩子的时候成绩也不是很好,除了数学特别好以外,其他都是连及格都很勉强。以严重偏科的成绩考入南开后,第一次学物理,做实验“嘭”的炸掉了,学化学,也要做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哪里有爆炸声,哪里就有陈省身”。(大笑)结果没办法就只去读数学,而数学就是他的专长。我想几乎所用的天才都是偏科的,那种在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是顶呱呱的,就学生一生的发展来说,其实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