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忧思录(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18:27:54
2008-12-20 20:34
经济学中讲“人口红利”,意思是大量就业人口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这种说法,是肯定人的作用,肯定毛泽东主席曾经的观点,“人多力量大”。西方经济学既然肯定人口红利,那么,按照他们的观点,计划生育就没有道理了?似乎未必。中国计划生育实施30多年来,引发的问题无数,引发的争议无数,却仍坚定地在走下去。如果按照中国的计划生育理论,最近中国经济的增长就应该与人口红利无关才是。究竟谁是谁非,也许只有交给历史去裁判。
扬韬一直是坚定的毛泽东思想的拥护者。人多,力量大。因为只有人多,才会集思广益,才会在竞争中寻找最优路径。一个逐渐衰减的物种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人口逐渐下降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人口理应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模式下达到增长的和谐。因为只有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才是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人,才是社会最可宝贵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扬韬推崇毛泽东,他让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实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人口繁荣,让汉族成为世界上人口第一的民族,也让人口最多的民族从此站直了腰板,并实现了最伟大的繁衍。
只是,研究中国人口现状,还是让人颇多感慨,颇多忧虑,颇多思考。不由得想把这些思考写下来,于是,有此文。
1、未来20年中国成长性最好的行业是什么?
是能源企业吗?非也,中国的能源有限,主要靠进口。是制造企业吗?非也,中国的制造业黄金时期已经过去。是消费行业吗?非也,中国的消费人口将逐渐递减。
中国未来20年乃至于50年,成长性最好、最确定的行业其实是殡葬业。
统计数据显示,1962-1982年,这21年时间,中国年死亡人口都维持在600多万人,平均每年650万人。从1983年死亡人口达到700万之后,过去25年,中国年死亡人口数量一直在稳步递增。1998年突破800万,2007年突破900万。
按照人口出生规律,再过20年,也就是到2030年的时候,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进入死亡高峰期。其中1963年一年出生人口2900多万。按照人均寿命80岁计算,到2040年前后,中国人口一年可能有近3000万人口死亡。可见,2020-2040年,将是中国殡葬事业的最高峰。年均死亡人口将相当于1982年之前的5倍左右。
所以,“改善民生”固然重要,“改善民亡”也不可忽略。中国各地的殡葬部门大都习惯了长期年死亡人口600多万的环境,最近20多年虽然死亡人口有增加,但总增量也不过30%,原有规模还可以应付一下。随着时间推移,再过10年,各地殡葬场所将陷入空前危机:火葬场少、火葬设备少、墓地少、殡葬关怀事业落后,等等。
其实,最近这十几年来,殡葬业也成为逐渐发达起来的一个产业。为什么呢?就是各地没有积极性投资新的火葬场,死亡人口的剧增导致行业紧俏。再加上经济发达,人们愿意为逝者花更多的钱了。
所以,殡葬事业大扩容也许应该成为未来10年各地投资的一个选项。如果有殡葬业公司上市,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2040年达到顶峰后,中国的死亡人口又将逐渐下降,到2100年的时候,每年死亡人口将可能只有1000万,比高峰时期下降四分之三。这是一个即将大起的行业,也是一个大起之后即将大落的行业。如果有人打算投资100年,那么这个行业还是有比较大的风险的。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人口的越来越少——1987年,中国出生人口2500万,1997年降低到只有2020万,2007年降低到1590万。按照这个速度,再过10-15年,中国年出生人口将不到1000万。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一些,那么,改革中国的殡葬制度也许刻不容缓了。火葬作为一种曾经流行的方式,将遭到挑战——火葬相对于土葬更浪费能源,更缺乏人文关怀,却并不节约土地。与其人死之后一把火烧掉,烧掉大量的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还不如选择土葬,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真正的节能减排。要知道,如今的火葬之后,还是要挖个坑,还是要立块碑,那又何必去烧油呢?
相比之下,土葬的最大优点是节能减排,同时更容易形成祭扫文化。土葬的另一个优点,是有利于植树造林,更加绿化环境。而且,土葬到百年之后,大约多数墓葬可以平整掉重新利用。
如果要改革土葬制度,其实可以划出专门区域用于土葬,要求葬后必须植树,形成新的绿化带。那么,大约百年之后,墓区将变成林区,并不浪费土地。所以,未来发展土葬,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未谈生,先谈死。实乃我国人口发展中,死亡事大。死亡,其实更需要多一些人文关怀。